资源简介 1 北半球自然带与气候类型关系图提示 植物是自然带的明显标志,因此自然带多以植物命名,表现为“温度带+植被类型+带”的形式。2 水平地域分异规律地域分异规律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纬度地带性分异规律)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经度地带性分异规律)影响因素主导因素热量(太阳辐射)水分(海陆位置)成因总结太阳辐射从赤道向两极递减,即以热量为基础水分条件沿经度变化的方向变化,即以水分为基础分布特征延伸方向纬线方向(东西方向)经线方向(南北方向)更替方向纬度变化方向(南北方向)经度变化方向(东西方向)典型地区低纬度和高纬度地区中纬度地区典型景观变化例证3 常见的非地带性现象及其成因受海陆分布、地形、洋流等非地带性因素的影响,出现了一些非地带性地理景观和自然带现象。常见的非地带性现象及其成因,如下表。注意点1.气候类型与自然带并不是一一对应关系自然带的分布与气候类型分布基本一致,但两者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如两种气候类型(温带季风气候和温带海洋性气候)对应一种自然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一种气候类型(温带大陆性气候)包括两种自然带(温带草原带和温带荒漠带)。2.地带性与非地带性并非是毫无联系的两个概念(1)非地带性因素是叠加在地带性因素之上的,会使地带性分布规律变得不完整、不鲜明。(2)从宏观上来看,地带性因素对自然带的影响是普遍的、基本的,而非地带性因素对自然带的影响是局部的、特殊的。(3)地带性与非地带性因素的影响不是割裂的,这两种因素是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正因为如此,使得地理环境和自然带的分布既有规律性,又有复杂性。下图为陆地植被类型与纬度、干燥度关系示意图。干燥度是可能蒸发量与降水量的比值。图中不同数码表示不同的植被类型。据此完成1~3题。1.最能促进全球水循环的植被类型是( )A.①B.④C.⑥D.⑩答案 A解析 从图中可以看出,①纬度最低,位于热带,且干燥度最低,最湿润,应为热带雨林,最能促进全球水循环,故选A项。2.图中⑨代表的植被类型最可能是( )A.草原B.苔原C.针叶林D.阔叶林答案 C解析 从图中可以看出,⑨横穿整个大陆,位于温带,纬度较高,且干燥度居中,所以最有可能的植被类型是针叶林,故选C项。3.图中④与⑧代表的植被类型形成的主导因素分别是( )A.太阳辐射 人类活动B.大气环流 海陆位置C.洋流性质 地形起伏D.地表径流 土壤性质答案 B解析 从图中可以看出,④位于低纬度,且干燥度大,应该属于热带荒漠,其形成原因是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或信风带控制;⑧位于温带,且干燥度大,应该属于温带荒漠,其形成原因是远离海洋,降水少。故选B项。下图中四个箭头方向表示自然带更替方向,读图完成4~5题。4.四个箭头方向中,出现非地带性现象的是( )A.aB.bC.cD.d答案 D解析 a、c方向的变化都体现了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b方向的变化体现了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d方向的变化受山地地形影响,呈现出非地带性。选D。5.上述非地带性现象出现的主导因素是( )A.地形B.海陆分布C.洋流D.岩石性质答案 A解析 由上题可知主导因素为地形。 [考法综述] 关于水平地带性和非地带性的考查,多以区域图、自然带分布图或示意图、气温和降水分布图等为背景设题,考查自然带的判读或影响因素。命题法1 自然带水平地域分异规律典例1 读图,完成下题。结合上图判断,在澳大利亚,基本符合地带性分布规律的地理现象是( )A.水系的分布特征B.地形的东西差异C.热带荒漠的分布D.矿产的分布特点[解析] 考查地理环境要素的分布规律。水系的分布主要受地形、降水等因素的影响,矿产的分布主要受地质因素的制约,而地形、地质等因素均属非地带性因素,故选项A、B、D错误。热带荒漠的分布主要受热量、水分规律性分布的影响而形成,呈现地带性分布规律的特点,故选项C正确。[答案] C【解题法】 水平地域分异规律的判断方法水平地域分异规律主要包括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和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1)在分析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时,可按以下思路进行:太阳辐射:赤道两极 ↓热量带:赤道两极 ↓植被:赤道两极 ↓土壤:赤道两极(2)在分析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时,可按以下思路进行:来自海洋的暖湿气流:沿海内陆 ↓降水量:沿海内陆 ↓植被:沿海内陆 ↓土壤:沿海内陆命题法2 非地带性因素典例2 读非洲局部简图,完成下列各题。(1)图示六地自然带形成过程中,受非地带性因素干扰最大的是( )A.③④B.①⑥C.①④D.②⑤(2)图中①③两地的自然带( )A.类型相同,成因不同B.类型不同,成因不同C.类型不同,成因相同D.类型相同,成因相同[解析] 第(1)题,①位于赤道附近,本应为热带雨林带,但受地形影响,形成热带草原带。⑥位于东南信风的迎风坡,多地形雨;加之沿岸暖流影响,形成热带雨林气候。①⑥都属于非地带性分布。第(2)题,①③都属于热带草原带;①地是受地形影响而形成,属于非地带性,③地属于地带性分布。[答案] (1)B (2)A【解题法】 非地带性的判断思路1.非地带性现象的分类(1)“缺失”:由于海陆分布差异,某些地区缺失某种陆地自然带。(2)“改变”:受地形、洋流的影响,某些陆地自然带的分布发生变化。(3)“约束”:自然带的延伸受地形的局限和约束。2.非地带性的判断判断自然带的分布是地带性还是非地带性,应依据该自然带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和海拔,先按地带性判断是什么自然带,然后将实际自然带与理论上的自然带相比较,如果一致,就是地带性,如果不一致,就是非地带性。3.非地带性成因分析首先,清楚影响自然带形成的因素有海陆分布、地形、洋流、水分等;其次,分析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特征;最后,分析非地带性自然带的形成主要受哪种因素的影响。1.有文献表述:“地带性就是地球形状和地球的运动特征引起地球上太阳辐射分布不均而产生有规律的分异”。按此理解,下列景观变化属于地带性的是( )A.非洲西部从赤道向南北出现的森林—草原—荒漠景观B.阿尔卑斯山从山麓向上出现的森林—草甸—寒漠景观C.内蒙古自治区从东向西出现的森林—草原—荒漠景观D.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里木盆地出现的荒漠—绿洲景观答案 A解析 文献中表述的是由太阳辐射分布不均而产生的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非洲西部从赤道向南北出现的森林—草原—荒漠景观属于此规律;阿尔卑斯山从山麓向上出现的森林—草甸—寒漠景观属于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内蒙古自治区从东向西出现的森林—草原—荒漠景观属于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里木盆地出现的荒漠—绿洲景观属于非地带性现象。下图为历史上客家人南迁部分路线及客家民居——土楼景观图。读图回答下题。2.沿客家人南迁路线依次呈现的自然景观是( )A.针叶林—落叶阔叶林—常绿阔叶林B.落叶阔叶林—常绿硬叶林—热带雨林C.落叶阔叶林—常绿阔叶林—热带雨林D.针阔混交林—落叶阔叶林—常绿阔叶林答案 C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自然景观的地域分异规律。客家人南迁路线大致是由北向南,沿线自然景观差异属于从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秦岭—淮河以北为温带落叶阔叶林,以南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雷州半岛为热带雨林。下图为25°N~32°N之间某区域遥感影像。完成下题。3.图示地区主要的陆地自然带是( )A.荒漠带B.热带草原带C.热带雨林带D.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答案 A解析 根据纬度信息及海陆位置信息可知,图示区域为埃及及其周边地区;该地区主要受副热带高气压带的控制,降水稀少,形成了干旱少雨的热带沙漠气候,主要的陆地自然带应为热带荒漠带。故A选项正确。下图中K岛于1983年火山爆发,植被消失殆尽。1987年,该岛上已有64种植物生长旺盛。据研究,百年之内该岛上的天然植被就可以恢复。据此完成4~5题。4.K岛天然植被类型属于( )A.热带雨林B.热带草原C.亚热带常绿硬叶林D.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答案 A解析 本题考查自然带分布规律。图中显示K岛位于低纬度地区,属于热带雨林气候区,故天然植被类型属于热带雨林。5.与相同植被类型的大陆地区相比,K岛植被恢复迅速的独特条件是( )A.海拔高B.种源丰富C.火山灰深厚D.光照充足答案 C解析 本题考查影响植被生长的因素。注意题中关键信息:火山爆发而植被消失,4年后已有64种植物生长旺盛;同为热带雨林气候条件,此地独特条件就是有过火山爆发。下图示意我国植被的地带性分布。读图回答6~7题。6.图中②为( )A.草原B.荒漠C.针叶林D.针阔混交林答案 A解析 ②地位于内蒙古高原,植被应该为草原,故选A项。7.我国东部森林植被的东西宽度在南北方向上发生变化,其主导因素是( )A.纬度B.洋流C.地形D.季风答案 D解析 东部森林植被分布南宽北窄,主要是受夏季风的影响。因为夏季风自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势力逐渐减弱,所以年降水量也是自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逐渐减少,森林植被的覆盖范围也逐渐减小。故选项D正确。读图,完成8~9题。8.图中岛屿两侧①②两种自然带的差异体现了( )A.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B.由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C.垂直地带性D.非地带性答案 D解析 从图中可知,该岛为马达加斯加岛,①地位于东南信风迎风坡,加上沿岸有暖流经过,降水多,为热带雨林带,②地位于背风坡,为热带草原带,两者体现了非地带性因素。9.下列地理现象的成因与①自然带成因相同的是( )A.撒哈拉沙漠直逼非洲西海岸B.赤道附近东非高原的热带草原带C.巴西高原东南部的热带雨林带D.南半球缺失苔原带和亚寒带针叶林带答案 C解析 四个选项都属于非地带性现象,撒哈拉沙漠直逼非洲西海岸,主要是受寒流的影响;赤道附近东非高原由于海拔高、气温低、降水少形成热带草原带;南半球南纬50°~60°附近为海洋,不具备发育亚寒带针叶林的陆地环境。马达加斯加岛东部和巴西高原东南部虽距赤道较远,但都位于东南信风迎风坡,沿岸有暖流经过,都形成热带雨林带。读部分陆地沿某方向的自然植被依次分布状况和气候条件关系示意图,完成10~11题。10.甲植被最可能是( )A.热带雨林B.常绿阔叶林C.常绿硬叶林D.温带草原答案 C解析 图中显示气温由苔原、针叶林、混交林、落叶林、甲、荒漠逐渐升高,则甲位于亚热带;同时甲处降水在600mm左右,不可能是常绿阔叶林,只能是常绿硬叶林。11.形成图中自然带地域分异规律的基础是( )A.地形B.水分C.土壤D.热量答案 D解析 由图中气温和自然植被变化可知,与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一致,则热量是该地域分异规律的基础。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