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霸优课】2017届高三地理二轮复习教学案:专题11考点4 自然灾害 (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学霸优课】2017届高三地理二轮复习教学案:专题11考点4 自然灾害 (含解析)

资源简介

1 概念
指发生在地球表层系统中,能造成人们生命和财产损失的自然事件。
2 主要特征
①复杂性;②周期性;③突发性;④多因性;⑤群发性;⑥潜在性。
3 主要自然灾害的成因及危害
(1)气象灾害
气象灾害
成因
时空分布
危害
洪涝
长时间、大量的降水且排水不畅
我国东部地区等季风气候区夏秋季节多发;沿海易受台风影响的地区
淹没农田、村镇,造成人员伤亡;造成经济损失
续表
气象灾害
成因
时空分布
危害
干旱
长时间无降水或少降水,大气和土壤中严重缺水
我国西北地区、华北地区的春季(春旱)、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伏旱;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的地区
造成粮食减产、人畜饮水困难;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台风(在大西洋和印度洋海区称为飓风) 
 
热带、副热带洋面强烈发展的热带气旋
夏秋季节的西北太平洋、孟加拉湾、墨西哥湾沿岸等地
强风、特大暴雨、风暴潮,易造成洪涝灾害
寒潮
强冷空气入侵
冬半年,我国大部分地区、北美洲中部等
农作物受冻害,影响交通、通信等
(2)地质灾害
地质灾害
成因
分布规律
危害
地震
地球内能以地震波的形式强烈释放出来
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
破坏建筑、危及生命、造成人员和财产的损失
火山喷发
灼热的岩浆喷出地表
滑坡
岩体或土体在重力作用下,沿滑动面下滑
降水量较大、植被覆盖较差的山区
破坏或掩埋农田、建筑物
泥石流
破碎的石块、泥沙随洪流顺坡而下
堵塞江河、摧毁城镇、危及生命财产
注意点
1.自然灾害的形成也可能有人类参与
虽然自然灾害是自然事件,但有些自然灾害的发生跟人类活动有关。如滑坡和泥石流的发生,人类活动破坏山体的稳定性和破坏植被,会加剧其发生的频率和规模。
2.洪水≠洪灾
洪灾是由洪水造成的,但并不是所有的洪水都能造成灾害,形成洪灾。只有当洪水发生并对人们的生命财产造成损害时才可以称之为洪灾。
某年8月中旬,四川暴雨不断,导致山谷中发生严重的地质灾害,致使道路损毁中断,同时也给人民带来了严重的经济损失。据此完成1~3题。
1.此次地质灾害是(  )
A.洪水
B.地震
C.泥石流
D.暴雨
答案 C
解析 因暴雨引发的出现在山谷中的灾害应该是泥石流灾害。
2.四川此次发生灾害的相关因素不包括(  )
A.暴雨
B.植被破坏
C.山高谷深
D.火山喷发
答案 D
解析 火山喷发与该自然灾害的形成无关。
3.灾害发生后为减少损失,应立即采取的措施是(  )
A.预警、预报
B.抢修道路
C.植树造林
D.修护坡工程
答案 B
解析 灾害发生后为减少损失,应该立即抢修道路以保障救援人员、物资的顺利到达,从而减少损失。
如表是1971~1995年全球受自然灾害影响的平均人数(单位:万人),如图为不同自然灾害的持续时间对比。读表和图,回答4~5题。
灾害影响   
地震
洪涝
干旱
火山
死亡
1.91
1.27
7.36
0.10
受伤
2.63
2.07
0
0.03
影响
168.83
6
004.13
6
069.26
9.43
无家可归
23.76
324.14
2.27
1.51
合计
197.13
6
331.61
6
078.89
11.07
不同自然灾害的持续时间对比
4.对人类生命构成威胁最大和突发性最强的自然灾害分别是(  )
A.火山 地震
B.洪涝 火山
C.洪涝 地震
D.干旱 地震
答案 D
解析 读表可知,干旱在四种自然灾害中造成的死亡人数是最多的,所以对人类生命构成的威胁最大;进一步读图可知,地震持续时间最短,其突发性最强。
5.能给人类带来一定资源的自然灾害是(  )
A.地震
B.火山
C.洪涝
D.干旱
答案 B
解析 火山喷发带来的火山灰,可成为肥沃的土壤资源等。
 [考法综述] 自然灾害是与人类生命、财产密切相关的问题,一直是高考关注的热点。有关自然灾害的考查往往渗透于其它知识的考查中。关键是理解不同灾害的成因及相应的应对措施。
命题法 自然灾害成因与应对措施
典例  根据下列材料,完成下题。
材料 下图为长江下游部分地区略图。
说明该地区建设众多引排工程的主要原因。
[解析] 建设引排工程说明该地旱涝灾害多发,要从气候中的降水以及地形、人口密度、经济状况等方面作答。
[答案] 径流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较大;地势低平;旱涝灾害多发;人口和城市密集,经济发达等。
【解题法】 我国常见气象灾害的时空分布规律
1.时间分布规律
2.空间分布规律
1.下图为地震灾后城市重建选址地质因素分析示意图。从地质安全角度考虑。图示甲、乙、丙、丁四个区域中,最适宜城市重建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答案 D
解析 由图可知,丁区域远离断裂带,地震破坏程度最弱,次生灾害发生频率最低,重建城市最安全。
读图,完成第2题。
2.在上图所反映的季节里,造成我国华北地区旱灾的原因是(  )
A.气温回升快,蒸发量大
B.水源短缺,农田需水量大
C.降水量较少,土壤干燥
D.植被稀少,涵养的水源少
答案 B
解析 考查华北地区旱灾的原因。从图中的日期看,此季节为北半球的春季,华北地区春季旱灾严重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春季气温回升快,蒸发量大;二是雨季未到,降水少,土壤干燥;三是春季正值农耕季节,农田需水量大。在本题所给选项中,选项A、C只是片面强调其中一个方面的原因,这两个原因合起来就说明春季水资源短缺,因此B项涵盖了上面的三个原因,故B项正确。
结合图文材料,完成第3题。
上图所示甲乙丙三地都是淤泥质海岸,且属于地壳持续下沉区。
3.为了减轻未来可能发生强烈地震造成的损失,断裂带附近的城市制定建筑防震标准应主要考虑(  )
A.震级
B.震中距
C.烈度
D.震源深度
答案 C
解析 主要考查地震要素。断裂带附近的城市易发生地震,制定建筑防震标准的目的是减少地震造成的损失。而题目所给的四个选项中,烈度是表示地震发生时地面受到的破坏程度,一个地区的烈度,与该次地震的震级、震源深度、震中距有关,因此烈度是制定建筑防震标准主要考虑的因素。故C项正确。
下面两图分别是1998~2010年华北平原部分地区“冬小麦生长期平均耗水量图”和“生长期平均有效降水量图”。读图完成4~5题。
4.图示地区冬小麦生长期缺水最严重的是(  )
A.秦皇岛
B.保定
C.衡水
D.邯郸
答案 C
解析 四个备选城市中,衡水冬小麦生长期平均耗水量最大,为470~480
mm,而平均降水量为105
mm,在四个备选城市中缺水最严重。
5.图示地区冬小麦生长期缺水的原因有(  )
①生长期内降水量少 ②春温回升快,蒸发旺盛 ③远离海洋,水汽不易到达 ④锋面雨带停留时间较短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①④
答案 A
解析 华北平原地区冬春季降水少,同时春季气温回升快而蒸发强,导致缺水严重。注意冬小麦生长期主要在春季,而锋面雨带到达华北平原地区的时间一般为7~8月。
6.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蓉欧快铁”货运直达列车于2013年4月26日开始运行。“快铁”线路西端的欧洲中部地区有世界著名的传统工业区,钢铁、汽车制造工业历史悠久;东端的成都平原地区有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电子工业、汽车产业发展较快。两端广阔的货物集散区域经济互补性强。
材料二 “蓉欧快铁”运行线路图(图一);甲区域等高线地形图(图二)。
据图示信息,分析“蓉欧快铁”运行沿线可能发生的主要自然灾害。
答案 较高纬度地区,冬季气候寒冷,多暴风雪;内陆地区,气候干旱,多风沙;季风气候的山区,夏、秋季节多暴雨,易发生滑坡、泥石流。
解析 从图中可知,该铁路线穿行在30°N~60°N之间,自东向西大致经过了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温带大陆性气候区、温带海洋性气候区,其中在季风区穿行于高大山地之间;再结合沿线的自然灾害分析即可。
读我国某聚落景观空间分布示意图,回答(1)~(2)题。
(1)该聚落居住地的最佳地址应该在(  )
A.Ⅰ区
B.Ⅱ区
C.Ⅲ区
D.Ⅳ区
(2)影响该区域人类活动空间分布的主导因素是(  )
A.热量
B.光照
C.降水
D.地形
[错答] (1)A (2)C
[错因分析] 该题组出错的原因,主要是对知识理解不准确,不能将所学知识与具体区域有效衔接造成。
[答案] (1)C (2)D
[解析] 第(1)题,由图可知,Ⅰ、Ⅱ区位于山谷平坦地带,适宜种植业的发展;Ⅳ区地势高且陡峭,还靠近防洪区,易受山洪影响;Ⅲ区地势相对较高,同时位于向阳坡,光照较好,最适宜居住。第(2)题,由图中信息并结合上题分析可知,影响该区域人类活动空间分布的主导因素是地形。
[心得体会]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