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霸优课】2017届高三地理二轮复习教学案:专题18考点1 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 (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学霸优课】2017届高三地理二轮复习教学案:专题18考点1 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 (含解析)

资源简介

区域可持续发展篇
专题十八 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地理信息技术
考纲展示 命题探究
一、区域的含义
1 概念: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
2 特征:具有一定的区位特征,一定的面积、形状和边界。
3 每一个区域都具有特定的地理环境条件,并对区域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二、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1 以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为例
2 我国的三大自然区
3 我国四大地区的差异
(1)四大地区
①划分依据:各地的自然条件、经济基础、发展水平和对外开放程度。
②范围(见上图)。
(2)四大地区的发展差异
三、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
1 区域发展阶段
2 以长江中下游平原为例
四、区域不同发展阶段的产业结构变化
在区域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由于资源配置的变化和人均收入的差异,劳动力表现出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的趋势。在此过程中,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
注意点
1.区域边界并非都是明确的
有的区域边界是明确的,如行政区。但大多数区域的边界具有过渡性质,没有明确的界线,如干湿地区。
2.区域内部并非不存在差异
区域内部的特定性质具有相对一致性,这体现了不同区域间的差异,但并不是区域内部就没有差异,如北方地区内华北和东北地区也有不同,区域空间尺度越小,内部差异就越小。
3.地理区位不等于地理位置
地理区位包括绝对区位和相对区位两层含义。绝对区位是指该事物的位置;相对区位是指该事物与其他事物的空间联系。由此可见,区位概念包含位置概念。地理位置包括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交通位置、政治位置、经济位置等。
4.地理环境差异不仅仅影响产业活动
地理环境的差异除了影响产业活动外,还对交通、建筑、文化等产生影响,如长江三角洲地区水运便利,而松嫩平原缺少水运;松嫩平原民居墙体严实厚重,屋顶坡度小,长江三角洲则墙体轻薄,屋顶坡度大。
5.区域的空间结构并非只是人类活动的结果
区域是长期在地形、气候、资源、交通、经济等作用下形成的,因此区域空间结构的形成要受到自然地理条件、社会经济条件、人口状况、城市化水平、区域开放程度和对外联系等方面的共同影响。
6.西部大开发不一定只是资源的开发
西部地区尽管自然资源丰富,但自然条件恶劣,生态环境脆弱,经济落后。所以在西部大开发中,不能简单理解成就是资源的开发,首先应抓好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
读“我国东北工业区和美国东北部工业区图”,回答1~2题。
1.两工业区的共同有利条件是
(  )
A.内河航运和海洋交通便利
B.靠近原料和燃料产地
C.劳动力资源丰富
D.科技力量雄厚
答案 B
解析 两工业区都是在丰富的矿产资源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2.资源枯竭型城市是指矿产资源开发进入衰退或枯竭期的城市。东北工业区是我国资源枯竭型城市集中的地区,下列措施不利于该类城市持续发展的是
(  )
A.发展科技,提高资源利用率和深加工程度
B.发展新兴产业和第三产业
C.治理环境污染,保护城市生态环境
D.大力挖掘资源潜力
答案 D
解析 资源枯竭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要从资源的充分利用、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和环境的治理与保护等方面进行分析。
读“区域产业结构演进与自然资源支撑模式图”,回答3~4题。
3.影响产业结构由M阶段向N阶段演进的主导因素是(  )
A.交通
B.政策
C.人才
D.市场
答案 C
解析 图中M是高精加工工业、N是知识密集产业,而知识密集产业的关键要素是人才。
4.随着产业结构的演进
(  )
A.纺织、煤炭、钢铁等传统工业部门消失
B.工业部门的种类日趋多元化
C.资源要素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逐渐降低
D.工业产值占GDP的比重不断攀升
答案 B
解析 随着产业结构的演进,会不断出现新型的工业类型,同时原有的工业类型依然会存在,只是在产业中的比重会有所降低,则工业部门的种类日趋多元化。图中显示不同的经济时代都倚重资源条件,只是资源类型有所差异。到后工业经济时代,第三产业的比重较大,工业产值占GDP比重会有所降低。
 [考法综述] 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多以统计图表或特定的区域图的形式考查不同区域的自然和人文地理特征,其考查方向一是区域特征的分析或不同区域的比较;二是区域发展与地理环境的关系。考查形式以综合题为主,注重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考查。
命题法1 区域与区域差异
典例1  对比埃及与德国地理简图后,回答问题。
(1)图中字母A、C分别是两国著名的运河,试分别描述这两条运河的地理意义。
(2)B河下游谷地和三角洲地区自古至今农业发达,试分析其发展农业的优越自然条件。
(3)比较图中两国城市分布的异同点及原因。
[解析] 第(1)题,运河的地理意义侧重于交通意义。第(2)题,B河为尼罗河,发展历史悠久的优势自然区位从地形、水源、土壤、水文等方面分析。第(3)题,城市分布的比较从位置、疏密等方面进行。
[答案] (1)A运河(苏伊士运河):亚、非两洲的分界线;沟通地中海和红海,是印度洋沿岸、太平洋西岸国家和大西洋东岸国家通航的捷径。(答出一点即可)C运河(基尔运河):波罗的海各国通往北海和大西洋的捷径。
(2)地形平坦,土层深厚,加之尼罗河历史上定期泛滥,为两岸提供灌溉水源和肥沃淤泥,促进农业的发展等。
(3)相同点:两国城市大都分布在河流沿岸。不同点:埃及城市分布集中,主要在尼罗河谷地和三角洲;德国城市分布较分散。
【解题法】 区域差异的分析方法
不同区域之间因为在自然条件、历史基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等方面存在着较大差别,因此形成了显著的区域差异。区域间的差异,首先表现为自然环境的差异,一般可从经纬度和海陆位置入手,探寻气候、地形、水文、土壤、植被等方面的不同。不同的自然环境下,人类的活动也会不同,一般来说,可从农业生产类型(种植业、畜牧业等)和生产方式(包括耕地类型、复种指数等)、工业发展特点和布局、人口、城市、交通等方面进行比较。区域差异的综合分析如下所示:
命题法2 区域发展与地理环境
典例2  根据下列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丝绸之路是东西方联系之路,而丝绸之路中亚段却又是艰辛之路。我国与中亚诸国决定共同打造新丝绸之路经济带。中亚矿产资源丰富,盛产棉花等农产品,但制造业相对落后。新疆喀什与“珠三角”和中亚诸国合作,实施“东联西进”战略,提升经济合作层次。
(1)说明中亚段不利于古代商旅通行的自然原因。
(2)简述新建中吉乌铁路对我国与中亚诸国经济发展的有利影响。
(3)结合所学,尝试提出喀什“东联”和“西进”分别采取的主要措施。
[解析] (1)自然原因可从自然要素方面分析,同时要注意结合区域自然地理特征;(2)交通线路建设的影响一般从加强联系、促进合作、实现优势互补、降低运输成本、增加就业等方面分析;(3)东联、西进根本上要利用自身优势发展经济,同时与东西进行优势互补。
[答案] (1)夏季温差大(中午炎热、夜晚寒冷);冬季寒冷;多大风、沙尘、暴雪天气;气候干旱,水源(径流)少;植被稀少;沙漠或戈壁广布;穿越山地。
(2)缩短了新疆(南部)与中亚(南部)铁路运输的距离,降低了运输成本;增强了我国与中亚相互间经济(交通)联系的便捷性(提高了运力);促进资源开发、商业贸易,吸引更多的地区参与经济合作;实现区域间资源、劳动力优势与资金、技术优势的互补;增加就业机会。
(3)“东联”:改善基础设施;提高劳动力素质;实行政策优惠;承接(东部)产业转移。
“西进”:进口中亚原材料;发展加工业;出口工业产品。
【解题法】 区域发展与地理环境关系的分析方法
分析区域发展与地理环境的关系,需从横向和纵向两个方向进行:
(1)横向即是区域间不同的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水平、发展方向的影响,主要是从静态的角度进行分析,如松嫩平原和长江三角洲两地区,不同的地理环境使它们具有不同的发展水平和发展方向。思维模式如下图:
(2)纵向即在一个区域内,沿着历史发展的过程,看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的关系,主要是从动态的角度进行分析。思维模式如下图所示:
2015年是“一带一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国家战略积极推进年。下图为“一带一路主要线路示意图”。读图回答第1题。
1.关于“丝绸之路经济带”东、西部沿海地区差异的描述,正确的是
(  )
A.东部人口稠密,西部地广人稀
B.东部城市化进程快,西部城市化水平高
C.东部产业结构层次高,西部资源密集型产业发达
D.东部农业机械化程度高,西部农牧业发达
答案 B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区域发展差异。“丝绸之路经济带”东部位于我国东部沿海经济带,西部位于欧洲西部。两地区均为人口稠密区,A项错误;我国东部地区城市化进程快,欧洲西部为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高,B项正确;欧洲西部产业结构层次高,以技术、资金密集型工业为主,C项错误;相比欧洲西部而言我国东部农业机械化水平较低,D项错误。
区域人口对资源压力指数是全国某资源人均占有量与区域该资源人均占有量之比,此比值可作为判断区域人口规模适宜程度的指标之一。读表,完成2~3题。
2.四省比较,叙述正确的是(  )
A.人均GDP水平越高,则人口对水资源压力越大
B.城市化水平越低,则人口对耕地压力越小
C.人均GDP水平越高,则城市化水平越高
D.城市化水平越低,则人口对水资源压力越小
答案 C
解析 人均GDP最高的浙江,人口对水资源压力指数为0.83,远小于河南的7.74,排除A选项。城市化水平低的河南,人口对耕地压力指数为1.07,大于青海和黑龙江,排除B选项;河南的人口对水资源压力指数为7.74,最高。排除D选项。由表格信息可知,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越高的地区,其城市化水平也越高,故选C。
3.四省比较,关于产业发展条件叙述正确的是(  )
A.青海大力发展高科技产业条件最佳
B.河南发展耗水较多的产业条件最佳
C.浙江发展用耕地多的产业条件最佳
D.黑龙江发展商品农业耕地条件最佳
答案 D
解析 青海人均GDP和城市化水平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经济相对落后、人才缺乏,不利于发展高科技产业。河南人口对水资源压力指数为7.74,说明水资源缺乏,不利于发展耗水较多的产业。浙江人口对耕地压力指数为2.56,说明人均耕地少,不适合发展用耕地较多的产业,而黑龙江人口对耕地压力指数为0.29,说明人均耕地面积大,有利于发展商品农业。故选D。
下图为我国珠江三角洲某地近三十年来土地利用和行政中心变化图,读图完成4~5题。
4.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当地充分利用农业资源发展乡镇企业,据图分析该乡镇企业可能最先发展的工业部门是(  )
A.家具制造
B.丝绸纺织
C.奶酪生产
D.甘蔗制糖
答案 B
解析 从图中可以看出,该时间内桑树种植较多,因而该乡镇企业可能最先发展丝绸纺织业。
5.关于该地区近三十年的发展,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农业用地的变化符合因地制宜原则
B.M城市演变为该地区等级最高的行政中心
C.交通运输线路逐渐发展成网状分布
D.N城市可能发展为该地区最大的商业中心
答案 B
解析 该地区近三十年来,M地发展缓慢,不可能成为等级最高的行政中心;N地城市发展较快,最有可能成为该地区级别最高的行政中心,故可能为该地区最大的商业中心。
6.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京津冀地区古都较多。这些古都大多是在农业文明基础上形成的,分布有共同特征。
(1)据图一分析,古都分布与山脉、河流的位置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这种区位为当地农业生产提供了哪些有利的自然条件?请答出两条。
为实现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河北省作为我国钢铁产量最多的省份,规划将部分钢铁企业向沿海临港地区转移,并实施企业合并和技术改造。
(2)结合图二和文字材料分析,这种调整为什么能促进河北省钢铁工业发展,改善京津冀地区的大气环境?请各答一条。
答案 (1)位于山脉东麓(位于山前冲积扇);
位于河流中游地区(位于河流中上游地区)。
坡度和缓(排水良好);水源充足;土壤较肥沃(土层深厚)。(答出任意两条即可)
(2)能优化钢铁工业布局(能促进钢铁产业升级;能促进产品升级换代);利于集中防治污染(减少了污染源)。
解析 (1)本题以分层设色地形图为载体,考查古聚落的分布规律以及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考查图文分析能力。依据分层设色地形图,可直接看出古都分布在山麓,再根据河流的水系特征,得出古都分布在河流中上游。分析农业生产的有利自然条件,可依据冲积扇的形成、特征作答。(2)本题主要考查钢铁工业的发展,即产业的升级和结构的调整。分析时,可依据德国鲁尔传统工业区的整治措施。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