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专题二十一 区域经济发展考纲展示 命题探究1 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地理条件2 商品粮基地建设(1)地位:东北地区是我国最大的、比较稳定的商品粮基地,其中,三江平原是我国粮食商品率最高的商品粮生产基地。(2)生产的突出特点:①大规模机械化生产;②地区专业化生产。3 东北地区农业布局的特点注意点1.东北地区并非是东北三省习惯上所称的东北地区仅指行政区划上的辽、吉、黑三省,而这里所讲的东北地区是指我国第一个比较成熟的大经济区,其范围除了东北三省外,还包括内蒙古自治区东部。2.东北平原的农业生产并不都是一年一熟东北平原中的松嫩平原和三江平原农作物的熟制为一年一熟;辽河平原可以种植冬小麦,农作物可两年三熟。3.东北地区热量条件并非只是劣势热量不足致使作物一年一熟,长冬无法放牧还要解决防寒问题。但冬季长利于土壤有机质积累,使土壤肥沃;冬季积雪春季融化,缓解春旱,可改善土壤的墒情。4.东北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并非靠扩大耕地面积实现随着各种生态工程的实施,东北地区依靠扩大耕地面积来增加粮食产量的途径受到限制,因此依靠科技,提高单产,走农业综合开发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方向。读图,回答1~3题。1.图示区域农作物的商品率较高,主要原因是( )A.平原起伏较大B.高温多雨C.人口密度较小D.复种指数高答案 C解析 图示区域为我国东北地区,地广人稀,为我国人均耕地最多的地区,农产品有大量剩余,因而商品率高。2.①地存在的主要生态问题( )A.天然林减少B.土地盐碱化C.洪涝灾害D.沙尘暴答案 A解析 ①地位于河流的源头,为长白山地,天然林破坏严重。3.下列属于该地区优势农产品的是( )①水稻 ②小麦 ③大豆 ④棉花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答案 A解析 东北地区纬度高,大部分地区的热量不能满足棉花的生长需要,因而东北地区几乎没有棉花的分布。气候生产潜力是指一个地区光、热、水等要素的数量及其配合协调程度。如图示意中国东北地区玉米气候生产潜力的空间分布。读图,回答4~5题。4.影响甲处等值线向北凸出的主要因素是( )A.纬度位置B.大气环流C.地形因素D.海陆分布答案 C解析 甲地玉米气候生产潜力等值线向北凸出,表明甲地数值比同纬度大,主要是因为甲地是平原,其东西两侧是长白山和大兴安岭,故C项正确。受纬度影响的等值线主要呈南北更替、东西延伸,故A项错误;甲地和两侧所受气压带和风带相同,且都是季风区,故B项错误;受海陆分布影响的等值线大致与海岸线平行,故D项错误。5.在中国东北地区,与玉米气候生产潜力空间变化规律基本一致的指标是( )A.≥10℃积温B.日照时数C.太阳辐射量D.年降水量答案 A解析 积温大小反映热量多少;东北地区跨纬度较广,热量总体由南向北递减,受地形因素(三面环山,中间是平原)的影响,与同纬度地区相比,中部平原地带的热量条件好于东西两侧的山地,即中部热量等值线向北凸出;综上可知A项正确。 [考法综述]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部门,随着人口的增加和生态环境的恶化,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越来越迫切。本考点常常结合我国的具体区域考查农业发展方向及措施,关键在于因地制宜,结合区域自然特征分析。命题法 区域农业发展的条件典例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建三江位于三江平原腹地,于1957年开始垦荒。目前面积1.24万平方千米,人口20多万。这里空气清新,水源丰富且水质优良,土壤肥沃。近年来,建三江重点种植水稻,有“中国绿色米都”之称。建三江采用现代技术科学生产,如定点监测土壤肥力并精准施肥。下图示意建三江的位置和范围。(1)分析三江平原环境质量优良的原因。(2)分析建三江农作物虫害较少的气候原因。(3)简述建三江水稻种植过程中化肥施用量较少的原因。(4)建三江被称为“中国绿色米都”。请说明建三江获此美誉的理由。[解析] 第(1)题,考查三江平原的环境。环境的优劣主要与人类活动有关。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可以看出,一方面,三江平原开发历史短,人类对环境的影响较弱;另一方面,三江平原地广人稀,工矿业、城镇、交通车辆等较少,人类活动排放的废弃物较少,环境污染较轻。第(2)题,考查三江平原的气候条件。从图中纬度位置看,建三江纬度较高,冬季寒冷而漫长,害虫(虫卵)不易越冬;夏季气温日较差大,夜晚气温低,不利于害虫生存和繁殖,因而害虫较少。第(3)题,考查三江平原的土壤条件。一方面三江平原土壤肥沃,另一方面建三江定点监测土壤肥力并精准施肥,因而在水稻种植过程中施用化肥较少。第(4)题,考查优质商品农业发展的区位因素。建三江被称为“中国绿色米都”的原因应从“绿色”和“米都”两个方面分析。“绿色”侧重稻米质量,应从环境质量和病虫害、化肥施用量等方面分析。建三江环境质量优良,污染少;虫害较少,农药施用量少;土壤肥沃,精准施肥,化肥施用量少。因此建三江可以生产绿色稻米。“米都”主要从生产技术、生产规模、粮食产量、商品率、环境条件等方面分析。一是材料中提到建三江采用现代科学技术生产;二是建三江地广人稀,生产规模大;三是建三江土壤肥沃,精准施肥,单位面积产量高,而且土地资源丰富,总产量大;四是建三江人口稀少,粮食的商品率高。[答案] (1)开垦历史短,人类对环境的影响较弱;地广人稀,工矿业、城镇、交通车辆等较少,人类活动排放的废弃物(废气、废水、废渣等)较少,环境污染轻微。(2)纬度高(48°N附近),冬季寒冷而漫长,害虫(虫卵)不易越冬;夏季气温日较差大,日低温较低,不利于害虫生存和繁殖。(3)土壤肥沃(肥力高);精准施肥,控制施肥量。(4)环境质量优良(污染少);化肥、农药施用量少,生产绿色稻米;生产技术先进,具有示范作用;生产规模大;单位面积产量高,总产量大;商品率高等。【解题法】 分析区域农业发展的思路1.农业生产条件分析自然条件:气候、地形、土壤条件是农业发展的关键,可结合具体地域从以上方面进行分析。社会经济条件:主要从当地居民的饮食习惯、工业基础、交通条件、劳动力状况、开发早晚、市场、科技等方面分析。2.区域农业布局特点分析农业布局必须因地制宜,不同区域自然条件存在差异,同一区域内部自然条件同样差别很大。一般而言,平原地区适宜发展耕作业,形成专业化生产基地;山区适宜发展林牧业、果树种植业、畜牧业等;水资源丰富地区适宜发展淡水养殖业;气候相对干旱的地区应该从保护植被、改善生态环境角度考虑,适当发展畜牧业;城镇周边地区应该布局面向城镇市场的蔬菜种植业、观光农业等。我国几个典型地区的特色农业:3.农业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农业生产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因土地资源、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产生的生态问题,如土壤盐碱化、沙化等;二是人们为追求农业生产的高利润,过度施用化肥、农药等,造成土壤和农产品的污染。4.农业可持续发展措施分析调整农业与农村经济结构;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加快农业技术的应用和推广;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等。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开发,三江平原草甸、沼泽大多已利用。下图为三江平原部分地区土地利用变化示意图。完成1~2题。1.根据该地区土地利用变化,可推断出( )A.甲地海拔较高B.丙地耕地开发条件好于乙地C.丁地地势低平D.丁地耕地开发条件好于甲地答案 B解析 本题考查区域农业发展。甲地在21世纪初期土地利用方式为湿地,因此甲地海拔较低;丙地纬度低于乙地,热量条件好;丙地位于河流上游地区,排水条件好于乙地,因此丙地耕地开发条件好于乙地;丁地在20世纪五十年代和21世纪初期都为林地,林地主要位于山区,海拔较高,开发条件较差。故选B。2.目前,有利于该地区农业大规模经营的主要措施是( )①促进农业劳动力向城市转移 ②增加耕地面积 ③增加农业资金投入 ④改变耕作制度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答案 B解析 本题考查区域农业发展。该地为东北平原,农业要大规模经营需要增加资金投入,有利于促进农业劳动力向城市转移。材料中说三江平原草甸、沼泽大多已利用,故可增加的耕地几乎很少。东北地区的气候决定了耕作制度。故选B。下图为我国某绿洲示意图。读图回答3~4题。3.该区域修建水库的主要目的是(双选)( )A.保障城镇用水B.开发水能资源C.蓄水灌溉农田D.发展水产养殖答案 AC解析 本题考查水利工程建设的意义。图中有大面积的戈壁,说明区域气候干旱;在水库下游有城镇和灌渠水系,则水库修建的主要目的是保障城镇和农田用水,故A、C正确。4.适合该地农业持续发展的措施是(双选)( )A.开发山地,扩大耕地面积B.大量开采地下水,灌溉农田C.修建防渗漏灌渠,推广节水灌溉技术D.营造防护林网,保护农田答案 CD解析 本题考查区域农业发展方向。本区域为干旱区,故农业发展的限制因素是水源不足,应推广农业节水灌溉技术,则C正确;另外绿洲边缘有大面积的戈壁,说明风沙会威胁农业发展,可通过营造防护林网来保护农田,则D正确。下图示意我国某区域土地利用时间分布。读图,完成5~6题。5.该区域农业发展的优势区位是( )A.自然土壤肥沃B.人均耕地面积大C.商品率高D.水热条件优越答案 D解析 该区冬季可种植油菜和甘蓝,判断是我国南方地区。南方地区土壤肥力较差,人均耕地面积少,商品率低,但水热条件优越。6.为保证该地区农业稳定生产,可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A.加强水利工程建设B.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C.改良土壤D.培育良种答案 A解析 南方地区位于季风气候区,降水变化大,所以应加强水利工程建设;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改良土壤、培育良种主要有增产效应。7.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广东省自改革开放以来,工业化、城镇化发展迅速、并吸引大量省外人口。下图示意广东省1994~2009年粮食产量和粮食产需差量(粮食需求量减去粮食产量)的变化。概述广东省1994~2009年粮食产量和粮食产需差量变化的基本特征,并简述原因。答案 基本特征:粮食产量呈下降趋势,粮食产需差量呈增大趋势。原因:(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迅速发展,)工厂、城镇、道路等大量占用耕地,蔬菜、花卉等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致使粮食种植面积缩减,粮食产量下降;人口持续增加,粮食消费量持续增加,致使粮食产需差量增大。解析 从图中不难看出,广东省粮食产量呈下降趋势,而粮食产需差量呈增大趋势。造成该省粮食产量下降的主要原因是因工业化、城镇化的迅速发展,使得工厂、城镇、道路等大量占用耕地,蔬菜、花卉等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导致粮食种植面积缩减,粮食产量下降。而人口持续增加(主要受人口迁移影响)使得粮食消费量持续增加,粮食产需差量增大。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