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高中历史二轮复习注意问题:一、横向:阶段特征的整合。?横向整合即以纵向时间为依据,将教材内容中( http: / / www.21cnjy.com )交叉的知识点进行重新整合,勾勒出横向的链式结构,在宏观上把握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它不是对教材知识的简单罗列和重复,而是注重历史知识之间的关联性。横向整合,首先要正确划分历史分期:①按照时间的标准,人类历史可以划分为三阶段( http: / / www.21cnjy.com )(古代、近代、现代),史学界通行的三个阶段的划分是:中国古代史从远古时期到1840年,近代史从1840年到1949年,现代史从1949年至今;世界古代史从远古时期到1640年,近代史从1640年到1917年,现代史从1917年至今。②按照生产关系的标准,人类历史可以划分为五种社会形态即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③按照生产力的标准,人类文明经历了渔猎采集( http: / / www.21cnjy.com )时代、农耕文明时代(包括: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铁器时代)、工业文明时代(包括:手工工场时代、蒸汽时代、电气时代和信息时代)。然后根据历史阶段划分,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归纳相应阶段的具体史实,分析各方面特征,最后归纳历史阶段特征。要特别关注中外历史上几个社会转型和巨变时期: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明清时期、鸦片战争后、辛亥革命前后、新中国成立后、改革开放后,世界的16—18世纪、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一战后、二战后、20世纪八九十年代。二、纵向:专题线索的整合。?按照内在知识的点联系,从纵( http: / / www.21cnjy.com )向专题的角度理清历史事件的发展线索,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例如,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按其演进线索整合为春秋战国—萌芽,秦朝—建立,西汉—巩固,隋唐—完善,北宋—强化,元朝—健全,明清—顶峰;再由此升华整合政治文明的演进线索:从奴隶制时代的血缘政治、贵族政治(中国)和直接民主(希腊),到封建时代的官僚政治、专制政治、教权主义,到近代的代议制,再到现代多种类型的民主政治等。?三、类比:中外历史的整合。?从全球史的视角,将历史事物置于世界历史( http: / / www.21cnjy.com )的大背景下,认识历史发展的规律,是2013年山东卷的新视角之一。因此,关联中外,形成中外类比通史知识的整合是十分必要的。尤其是近现代时期的历史,中外关系紧密,相互影响较大,思考和解决此阶段的历史问题,有必要树立一个中外横向比较的意识和能力。把中国近现代史中的诸多现象纳入世界历史大背景中重新审视,可增强认识的深刻性和全面性。例如,中国近代的沉沦与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殖民扩张是分不开的;中国现代外交政策的形成与世界格局的变化是分不开的。所以在复习中必须有一个中外历史的整体意识。?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内容标准学习要求教学建议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1.知道始皇帝的来历;了解秦朝的“三公”制度。2.知道郡县制建立的史实。3.结合秦朝中央集权制度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1.联系本专题后续政治史的有关内容,做适当的延伸性学习:如中国古代中央宰相制度的变化、两汉三公的变化、郡县制度对后世的影响等。2.课堂上可以让学生模拟秦朝中央大臣们对分封制和郡县制的争论来加深对郡县制建立背景的理解和认识,适当地与分封制作一简要比较。3.引导学生用图示法去建构秦代中央到地方行政系统简表,将所学知识系统化和结构化。4.组织学生运用讨论法去认识秦始皇所建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对秦朝和后世的影响,引导学生体会制度建设对国家稳定和统一的重要意义。列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1.列举汉代“中朝”、唐朝三省六部制、元代中书省等政治制度,说明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2.列举汉代郡国并行制和元朝行省制度等史实,说明中国古代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3.从中央和地方制度两个层面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4。体会中华民族管理国家的政治智慧。1.适度补充材料说明秦朝和汉初君权与相权的矛盾,帮助学生认识汉武帝设置“中朝”机构的目的。2.帮助学生从中央政治制度和地方政治制度两个方面做纵向的概括,以把握历史的演变特点,可以用表格或箭头图示的方式。3.学生制作唐朝中央机构示意图,初( http: / / www.21cnjy.com )步懂得网络化地掌握所学知识。对元朝的行省制度,一方面联系明朝的承宣布政使司,另一方面则可以通过“查一查自己所在家乡在元朝时属于哪一个行省区划”的方式,以“亲近”历史。4.引导学生注意知识的前后联系,如宰相制度始于秦,废于明。5。可以补充选官制度,以相对完整地说明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的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1.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的史实。2.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3.感受人治的诸多弊端。认识到专制政治走向民主法制是历史的必然。1.可以引用唐太宗和明太祖对宰相作用持不同看法的史料,分析明太祖废宰相的目的及影响。2.注意引导学生比较明朝的宰辅制度与英国内阁制的区别。让学生知道英国内阁制和首相制来源于中国明朝的政治创造。3.进行专题总结,明确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含义、归纳其确立和发展的基本线索、认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西周统治者为巩固自己的统治,建立稳定的政治制度,支撑周朝天下的有五大制度:井田制、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世官制(世卿世禄制)。1、宗法制的内涵及影响(1)内涵:宗法制是用来规定宗族内( http: / / www.21cnjy.com )嫡庶亲疏的办法,通过确立和巩固父系家长在本宗族中的权力和地位,以保证王权的稳定。宗法制是以血缘关系为维系纽带、具有宗族色彩的政治制度,其最大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2)影响:①对西周的影响:宗法制是西周政治制度的基础和( http: / / www.21cnjy.com )核心,最高统治权即王权的确立及承传运作、地方各级统治权的确立及承传运作,均依据嫡长子继承制。宗法制、王位世袭制和分封制,构建起从上到下、从中央到地方的严密统治网络。②对后世的影响:宗法制影响( http: / / www.21cnjy.com )了后世人们对列祖列宗的崇拜,也影响了封建社会中的皇位继承的嫡长子继承制等原则的形成。后世的百家姓系列丛书、家族家谱的修订,各地宗祠家庙的建立以及民间存在的尊宗敬祖、认祖归宗、祭祖扫墓等社会风俗,都是宗法制的历史遗存。2、分封制与宗法制二、郡县制——地方制度(1)时间:春秋战国时期出现郡、县等新的地方行政区划,秦朝建立完备的郡县制度,后世沿用,不断修正,元朝行省制度是对这一制度的大变革。(2)原因:①经济原因:( http: / / www.21cnjy.com )小农经济需要强大的中央集权保护和协调。②政治原因:分封制导致诸侯割据,长期战乱,辽阔疆域下需要中央集权才能维护统一管理。③思想原因:法家思想主张中央集权和君主专制。④历史原因:春秋战国时期,列国陆续出现了郡、县等新的地方行政区划形式。⑤直接原因:秦始皇接纳李斯建议。(3)内容:①核心特征:皇帝直接任免郡( http: / / www.21cnjy.com )县长官(人事任免权)。②机构状况:形成中央对地方那个的垂直管理。郡是直属中央的地方行政区划,设郡守、郡尉、监御史等官制,分掌行政、兵事、监察。县隶属于郡。设置于少数民族地区的与县同级别地方行政机构称为道。③基层组织:县级以下有乡里两级地方基层行政机构,负责地方治安并兼管公文传递的叫亭。(4)影响:①基本特征:与分封制比较,( http: / / www.21cnjy.com )最主要的差别在于通过人事任免制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郡县长官一概由皇帝任免调动,不得世袭。②历史里程碑:郡县制的建立,是中央集权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也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③历史反复:郡县制被后世多个封建王朝采用,西汉王朝一度采用郡国并行制,结果导致地方割据势力,后来西汉逐渐取消这种并行制度,使大一统局势更为巩固。④最重要的历史意义:郡县制有利于消除地方割据,维护国家统一、政局稳定,与分封制比较,是历史的巨大进步。三、地方行政制度——中央加强对地方控制,地方独立性弱,中央集权不断加强。(1)行政区划:①秦汉:主要是郡县两级。西汉曾实行郡国并行制。东汉是州(由原来西汉监察区域转化而来)、郡、县。②唐朝:道、州、县三级。③宋代:路、州、县。④元朝:行省、路、府、州、县。(2)行省制度:①时间:元朝始行,元后沿用。②原因:疆域辽阔;少数民族政权。③内容:A、行省地位:是地方常设行政机构,为中书省的派出机构。B、区划:十个行省,外还有( http: / / www.21cnjy.com )两个单列行政区划,即腹里(大都附近,包括今山西、山东、河北、京津及内蒙南部、河南北部)和宣政院(长官叫国师、帝师,僧俗并用,军民统摄)。行省以下行政区划为路、府、州、县。C、监控:行省权力被制约,行使权( http: / / www.21cnjy.com )力时受中央节制。重大民政事务必须呈报中书省;军政要务要呈报枢密院;没有来自中央的诏旨,行省官员不能更改赋税征收制度,也不能调动军队;行省官员定期觐见皇帝,向皇帝述职;中央以监察机构进行监督;采取省官互迁等形式加以控制。④影响:A、开创地方省制,为后世沿用。B、便利中央对地方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比较好地调整了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四、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1)演变朝代制度选拔方式或标准先秦世官制官位世袭汉代察举制以品行举荐为官,举孝廉为主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以门第为标准,注重门第和家世唐代科举制考试选拔人才明朝八股取士八股文考试方式(2)趋势:选官标准由家世门第逐渐发( http: / / www.21cnjy.com )展到才学;选拔方式由推选逐渐发展到公开考试;逐渐趋向制度化,形式日益严密,体现相对公平、公开、客观的原则。(3)科举制:A、时间:创立于隋朝。B、原因:九品中正制衰落;皇帝破除世家大族垄断官场威胁皇权的局面;中国历史上一直有考试选官的制度。C、内容:性质:从隋开始直到清末的中国( http: / / www.21cnjy.com )古代主要的依据考试的选官制度。发展:唐朝唐太宗完善科举制,提高进士科地位。明清时期八股取士,从五经四书中命题,科举制走向僵死。D、影响:①性质:是封建统治者( http: / / www.21cnjy.com )笼络人才,人事权被最高统治者控制的选官制度。②积极:保证专制政府行政人员的来源和素质,为行政效率的提高创造了条件;促成普遍读书风尚,有益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以严格的考试作为选官方式,打破了世家大族控制官场的情形,有利于社会公平公正,有利于社会稳定;科举制推动封建文化向高峰发展;对西方启蒙运动和文官制度产生一定影响。③消极:考试科目及内容,大都不出儒家经义范围,特别八股考试,选拔的多是缺乏进取精神和创造意识的人;从目的和结果看,钳制了人们的思想,是思想专制的工具。3、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1)演变:中国历代王朝重视选官( http: / / www.21cnjy.com )制度和监察制度的建设。秦朝中央设御史,监察百官。历朝沿用,但地方监察制度有一些变化:西汉——汉武帝设13州为监察区,设刺史监察诸侯王以及地方高官;北宋——设通判,负责监督知州,可直接向皇帝报告,公文须经知州和通判联合签署才能生效;明朝——地方设提刑按察使司,管地方监察、司法。(2)评价:中国封建社会的监察制度,对加强( http: / / www.21cnjy.com )政府对官吏的监督,调整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它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成为强化皇权、巩固封建统治的重要手段。但受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制约,实际效果有限。五、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评价(1)积极:中央集权日益加强( http: / / www.21cnjy.com ),维护了社会稳定,促进了封建农业经济的发展、文化的交流,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体现了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成果。(2)消极:皇权不断加强,社会腐败严重,钳制思想,制约文化发展。到封建社会后期,更是阻碍了社会发展,是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的政治原因。4.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封建专制达到顶峰,封建社会衰落。六、明清制度影响积极影响:维护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自然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加强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管辖,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消极影响:阻碍商品经济、资本主义萌芽的( http: / / www.21cnjy.com )发展;独断专行,不利于民主政治的出现;钳制思想,阻碍近代科学的出现和发展;闭关锁国,固步自封,导致近代落后。3.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制度加强的影响:地方的政治自主性和能动性越来越受到压抑( http: / / www.21cnjy.com )。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使中国社会的发展受到严重的阻碍。(人民版)绝对的君主专制,使皇帝的决策具有个人独断和随意性的特点,难免出现失误。绝对的君主专制,又使大小官吏只能唯上是从,助长了官场的因循守旧之风。同时,它又必然造成官僚机构的膨胀,从而导致官僚主义、贪污腐化之风盛行。这一切,都极大地妨碍了社会的进步。(人教版)七、明清政治趋势:中央集权逐步加强,地方政治自主性和能动性越来越受到压抑。(3)“以政以德”“政在得民”的特征:①古人特别重视“民”和“德”在为政中的重( http: / / www.21cnjy.com )要地位。孔子、孟子从理论上提出“民贵君轻”和行“德政”的重要性,汉、唐统治者实践“存百姓”思想,励精图治,出现大治局面。②“德政”“得民”措施多种多样,或政治上的开( http: / / www.21cnjy.com )明之举与轻刑罚,或经济上的完善制度与轻赋税,或民族关系上的华夷一体与重交往,促进了社会和睦安定。③暴政、虐政成为历史谴责的对象,德政成为褒扬的模范。④选官重视德才兼备,为“德政”“得民”提供人员素质的基础保证,且加强官吏考核。⑤“为政以德”“政在得民”作为一种政治精神深深扎根于中华民族组织行为文明之中延续至今,为社会主流认识所赞扬。4.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君主主宰国家政治而没有其他任何力量可( http: / / www.21cnjy.com )以对他有所制约。在这样的政治体制下,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的君主的理念,往往影响着政治决策,影响着立法、行政和司法。国家是一个人的国家,政治是一个人的政治。君臣关系,实质上是“主人”和“奴才”的关系。(人民版)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得到不断发展,中央严格控制地方行政,不允许有独立的行政体系存在。地方服从中央,最后听命于君主。中央对地方实行多层次、多渠道的管理。在分权的基础上,牢牢控制着地方官吏的任免、监督和考核。这种高度的中央集权,造成地方官对中央和君主的绝对依赖,难免人浮于事。地方没有相应的自主权,也难以实施有效的治理。(人教版)三、全面认识中央集权制度1、含义:中央集权制度是我国封建社会中( http: / / www.21cnjy.com )基本的政治制度,包括专制主义和中央集权制度两个概念。君主专制是指决策方式,是指君主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全国的最高统治权集中在君主一人手中。中央集权是指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中央对地方拥有统帅权,地方听命于中央。皇权专制、中央集权、地方行政三方面内容的结合,构成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2、形成原因①经济根源:维护封建经济基础的需要。小农经济的分散性,要求有强有力的中央政权来维护国家统一,社会安定,以保证小农经济的生产。②政治根源:新兴的地主阶级也需要建立中央集权制度来确保政权统治稳定,巩固国家统一,维护封建地主阶级的统治。③思想根源:法家中央集权思想和后来包括法家思想在内的儒家思想成为这种制度的理论基础。为秦始皇创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奠定理论基础。④实践基础:战国时商鞅变法,初步确立起君主集权和地方郡县制的政治体制。3、发展趋势:一是不断改革中央行政机构,削弱甚至废除相权,加强皇权;二是不断改革地方行政机构,削弱地方的权力,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4、特点:①皇权至高无上。权力高度集中,皇帝独揽大( http: / / www.21cnjy.com )权,从决策到行使权力都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皇帝直接任命各级官吏,地方绝对服从中央;皇权往往借助于“神权”和文化专制来巩固统治。②君权与相权,中央与地方两对矛盾相( http: / / www.21cnjy.com )始终。君权逐步扩大,相权逐步缩小,直到相权被废止,君主专制达到顶点。中央的权力逐步扩大,地方的权力逐步缩小,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越来越严。③“家天下”。中央与地方机构的设置都为皇帝一家服务。国与家同治。④政治制度与伦理道德相结合,儒家思想长期影响中国古代政治制度。4.影响秦朝建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的政治( http: / / www.21cnjy.com )制度具有很大的开创性,它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与完善。在封建社会的上升时期,其积极作用是主流的。①政治:有利于社会的稳定,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巩固和发展,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和领土完整。②经济:有利于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开展大规模的产生活动,有利于社会进步和经济的发展。③民族关系:有利于各地区经济、文化的交流,民族融合加强,促进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④对外关系:为抵抗侵略、维护主权提供强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保障,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国家利益。⑤文化:便利了各民族、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推动了整个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其消极影响是:①政治:君主专制易形成暴政统治和导致腐败现象的出现,成为阻碍历史发展的因素。地方缺乏自主权且对中央和君权绝对依赖,难以实施有效的管理。②经济:明清时期,严重束缚了商品经济的繁荣,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发展。③思想:独尊一家,导致思想禁锢和文化专制,严重限制着科技文化的进一步发展。6、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特征(1)专制主义集权政治特征:①中国为农业大国,土广民众,在分散中求稳定需要集权。②是封建地主阶级经济、政治需要的产物。③封建社会早、中期进步作用明显:创造出和平稳定的社会环境,促进经济、文化发展,促进国家统一、中华民族形成和对外文化交流。④晚期消极,反动作用为主:经济上束缚生产力发展,阻碍资本主义萌芽成长;思想史禁锢、抑制科学文化发展;但也有维护国家主权、巩固统一的一面。(2)大一统特征:①大一统是中华文明的显著特征,是中国古代政治文明演进的始终不变的总体趋向,即使国家分裂时期的各政治实体也都以统一为己任。②大一统不排斥差异性,它与大融合紧密相( http: / / www.21cnjy.com )连,新的大一统总是大融合的产物;秦汉是春秋、战国各社会要素的产物,隋唐是魏晋南北朝各社会要素大融合的产物。元明清是唐末以来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各要素的结果。③大一统往往与大集权相伴而行。( http: / / www.21cnjy.com )专题二古代中国的经济【古今贯通】1.小农经济在中国近现代史的兴衰(1)开始解体:鸦片战争后,外国商品大量涌入,中国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开始解体。(2)进一步解体:第二次鸦片( http: / / www.21cnjy.com )战争后,列强获得更多的特权,商品输出规模扩大,七十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自然经济解体已由沿海扩展到内地,中国日益沦为西方原料产地及商品销售市场。(3)加剧解体:19世纪末( http: / / www.21cnjy.com )20世纪初随着列强资本输出的加剧,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进一步破坏了中国社会的自然经济,加剧了自然经济的解体。(4)走向衰亡:土地改革运动,消灭了封建土( http: / / www.21cnjy.com )地剥削制度;1953—1956年进行了三大改造,实现了生产资料公有制,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上建立起来,封建自然经济消亡。2.中国近代农业(1)太平天国的《天朝田亩制度》:必一P55(2)孙中山的民生主义:“平均地权”、耕者有其田。必三P943.新中国的农业(1)土地改革:变地主土地所有为农民土地所有(没收地主土地,分配给无地少地农民)。(2)农业合作化:变土地农民个人所有为土地集体所有。(3)人民公社化:一大二公。(4)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中外关联】4.欧美国家的农业(1)英国圈地运动: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资本原始积累和劳动力、市场、促进城市化进程。(2)美国罗斯福新政对农业的调整:必二P715.苏(俄)联的农业政策(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余粮收集制必二P64(2)新经济政策:固定的粮食税必二P65(3)斯大林的农业集体化:必二P65(4)赫鲁晓夫、勃列日列夫:必二P78、79历程时期相关世界史出现春秋战国开始解体鸦片战争(局限于沿海沿江地区和通商口岸)工业革命加剧解体甲午中日战争(局限于沿海沿江地区和通商口岸)第二次工业革命消亡土地改革和农村生产合作化运动斯大林体制(四)生产组织的变化:从千耦其耘到个体农耕1.商周时期:大规模简单协作(千耦其耘)2.春秋战国以后:自耕农经济(原因:生产工具、耕作技术及私有土地的出现)3小农经济的特点:分散性、落后性、封闭性、脆弱性、自给自足性。4.评价小农经济:(1)积极性:在没有天灾人祸的情况下除盐铁外,自耕农可以自给自足,因此生活稳定,也有较高的生产积极性。(2)消极性:a小农经济规模小,“男耕女织”的简单性别分工,使它很难扩大再生产,阻碍社会分工和交换经济的发展。到近代后期,它已成为阻碍生产发展的因素。b.自耕农经济承受风险的能力差,十分脆弱。5.破产:鸦片战争以后外国廉价商品大量涌入,农民和手工业者纷纷破产,小农经济开始解体。★深化拓展——中国古代农业的特点(1)小农经济是传统农业的基本模式。(经济构成角度)(2)精耕细作是传统农业的基本特征。(生产力发展角度)(3)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种植结构看角度)二、古代手工业主要形态①官营手工业:由政府直接经营,产品主要供王室、贵族使用,规模大技术水平高,长期占主导地位。②私营手工业:由民间私人经营,主要生产供民间消费的产品,明中叶后占主导地位③家庭手工业:是农户的副业,产品主要供自己消费和缴纳赋税,剩余产品在市场上出售。主要部门冶炼青铜铸造:商周时期技术已经很成熟冶铁:①技术:西周晚期已有铁器;春秋时期冶炼生铁和钢;南北朝时发明灌钢发②燃料:汉代开始用煤;北宋普及,南宋末期开始用焦炭,明朝流行纺织业①丝织:西周后工艺大发展,汉代成为“丝国”,唐代出现缂丝技艺②棉织:宋元棉花迅速向内地传播,元代黄道婆革新棉纺织技术,明代后期棉布成为主要衣料。陶瓷业①新石器时代:我国先民开始烧制彩陶、黑陶。②( http: / / www.21cnjy.com )东汉掌握烧制青瓷的技术③唐代瓷器大量出口④元代开始生产彩瓷⑤宋代景德镇等瓷窑文明天下⑥元代烧制青花瓷⑦明清时期出现粉彩和珐琅彩。古代手工业发展的特点1.手工业生产部门不断增加,劳动分工越来越细。有的是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新行业,有的则是由某个行业演变分化成的新部门。2.手工业技术不断进步。其动力主要来自手工工人的经验积累以及对手工业的充足投入。3.手工业生产规模扩大与工场手工业出现。从经( http: / / www.21cnjy.com )营的方式来说,其发展的一般趋势是由家庭手工业到作坊工业,再到工场手工业。明代中叶以后,城市工业生产中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出现了工场手工业的经营方式。4.经济重心南移与手工业分布( http: / / www.21cnjy.com )相应变化。随着经济重心的转移,不少工业生产部门、工业制品的主要产地,从北方逐渐移到南方。在中国古代丝织业地区分布的变化中表现的最为明显。5.农业与手工业的发展紧密结合,但手工业的发展受到农业生产的制约。6.官营手工业、私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并存。三、古代商业与城市(一)商业的发展1.原始社会末期:以物易物的原始商业产生。2.商朝:产生职业商人和最早的货币。3.周朝:实行“工商食官”政策。4.春秋战国时期:私商成为商人的主体;黄金、白银开始用为货币;都会兴起。5.隋唐时期:商业贸易蓬勃发展,( http: / / www.21cnjy.com )陆上海上丝绸之路呈现空前繁荣;(条件:政治统一和大运河开通密切了南北经济往来)长安、洛阳、扬州等成为闻名中外的大都会;6.宋元:商业发展步入一个新的高峰期(A表现:商业发展步入一个新的高峰期;集镇、夜市出现;更广泛流通纸币。)7.明清:商业发展出现许多新的特点(表现:( http: / / www.21cnjy.com )①商业市镇兴起②货币经济占主要地位③农产品大量进入市场④经济作物普遍种植,农产品商品化加强⑤广泛使用白银,便利了商品贸易和商业资本集聚⑥形成许多区域性、行业性大商帮)。(二)城市的发展1.严格限制阶段:(周秦至唐代)(1)时间:有时间的控制。(2)地点:凡县治以上的城市才设市;在城中有特定位置。(3)管理:受官府严格控制。(4)城市职能:主要政治中心、军事重镇。2.放松限制阶段:(宋至明清)(1)时间:打破时间的限制(夜市、晓市、草市)。(2)地点:分散在城中,坊、市的界限不复存在。(3)管理:不再受官府直接监视。(4)城市职能:经济职能加强。3.城市的类型(1)唐宋:沿海港口城市,广州、泉州、明州、杭州、扬州、登州(原因:海上贸易兴盛)。(2)明清:工商业市镇,棉纺织业发达的( http: / / www.21cnjy.com )松江;制瓷业发达的景德镇;冶铁业发达的佛山;商品转运码头汉口(原因:一般是工商业发达地区和交通要冲)。古代商业发展的特点:(1)历代政府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商业是农业经济的补充,不占主导地位。(2)政府对城镇商业活动行政限制逐渐减少。(3)明清时期,对外贸易由盛而衰。(4)城市的政治职能减弱,经济功能增强。四、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1、资本主义萌芽(1)产生和发展①条件:农业和手工业的进步以及商品经济的发展。②部门:苏州的纺织业和景德镇的制瓷业等。③实质:资本主义性质的雇佣关系。(2)缓慢发展的原因①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是资本主义萌芽缺少劳动力和市场。②封建专制制度的束缚,特别是重农抑商政策和海禁政策严重阻碍了其发展。2、比较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 名称 相同点不同点时间目的作用 重农抑商都是封建统治者实行的经济政策;都重视农业、抑制商品经济的发展;都促进了传统经济的发展;都导致了中国国际地位的逐步衰落封建社会初期出现并贯穿封建社会的始终促进农业发展,稳固封建统治基础在封建社会前期和建朝初期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封建社会末期对生产力发展起阻碍作用 闭关锁国明代中期出现,到清朝进一步加强抑制中外交往,维护封建专制统治有利于抵制外来侵略,维护国家主权;但限制了中国与世界的交流,导致中国的落后3、近代前夜的危机 中国西方经济 自然经济占主导;资本主义经济缓慢;重农抑商 商品经济;工业革命;重商主义政治 封建专制制度 资产阶级统治确立思想文化 文化专制、传统科技 思想解放、近代科技对外关系 闭关锁国 海外殖民扩张、资本积累经营形态经营方式产品流通方式地位官营手工业政府经营军用品和官府贵族生活用品不在市场流通至明代前期占据主导地位,代表我国古代手工业水平民营(专业的私营)手工业民间私人经营民间消费的产品在市场流通明中叶后占据主导地位(私营)家庭手工业农户的副业供自己消费和交纳赋税的产品剩余部分出售一直存在于社会经济生活中资本主义萌芽雇佣劳动关系投入市场属于新的生产关系项目中:16世纪(明中后期)西:14.15世纪影响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后迅速发展,使西欧社会迅速完成了社会转型。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始终没有发展成为改造封建社会的经济力量,鸦片战争后在西方列强的侵略下中断。原因政治环境封建制度根深蒂固,明清时期强化君主专制。欧洲专制王权出现晚,君主较为开明,鼓励发展工商业。经济环境中国自然经济始终占绝对支配地位;重农抑商、闭关锁国和“海禁”。新航路开辟、殖民掠夺、黑奴贸易。思想文化环境八股取士、文字狱钳制了思想。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一、小农经济有什么特点 有哪些局限性 如何评价小农经济的作用 1、含义:以家庭为单位,以( http: / / www.21cnjy.com )生产资料个体所有制为基础,完全或主要依靠劳动者自己的劳动,独立经营小规模农业,以满足自身消费需要和交纳赋税为主的经济形式。2、基本特点:以家庭为生( http: / / www.21cnjy.com )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生产的主要目的是满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和缴纳赋税;实际上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3、局限性:(1)分散性:属于一家一户的个体小生产。(2)封闭性: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相互之间缺少交往和合作。(3)落后性:经营规模小,生产条件简陋,生产资料有限,长期不变的生产技术和容易满足的社会心理状态。(4)脆弱性:易受天灾、苛政和土地兼并,特别是封建王朝政策的影响。4.评价:(1)小农经济是在春秋战国时期随着( http: / / www.21cnjy.com )铁农具的出现和逐渐普及、封建土地所有制的逐步确立而形成的。在封建社会形成和发展时期,基本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的水平,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2)在封建社会后期,随着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日益发展,小农经济逐渐阻碍经济的发展。二、中国古代手工业和商业发展的特点是什么 1.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特点(1)官营手工业、私人手工业、( http: / / www.21cnjy.com )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并存,官营手工业长期占据主导地位,但呈现不断萎缩状态;私营手工业不断发展壮大,到明朝中后期逐渐占据了主导地位。(2)中国古代的手工业生产,地域分布广,生产规模大,分工细密,产品种类多,生产技术先进。(3)中国古代的手工业长期领先于世界,产品远销亚欧非地区,广受赞誉。(4)到明朝中后期,在私营手工业中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5)随着经济重心的转移,有不少手工业生产部门和产品主要产地也从北方逐渐移到南方。(6)农业与手工业的发展紧密结合,但手工业的发展受到农业生产制约。2.中国古代商业经济发展的特点(1)商业市场形式多样。有城市、草市、夜市和晓市等。(2)城市商业经济发达。各朝代都兴起不同数量和规模的商业大都市,到明清时期,兴起了一大批工商业市镇。(3)以丝绸之路和陶瓷之路为主要渠道的对外贸易发达,并促使港口城市走向兴盛。(4)在货币流通领域,北宋时期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明朝时形成了以银为主的货币流通制度。(5)商人群体活跃,到明清时期,实力雄厚的区域性商人群体组成了商帮。(6)商业长期受到重农抑商政策的压制,商人的社会地位较低;商业始终作为农耕经济的补充而未能占据中国古代经济的主导地位。【注意点】(1)从城市功能看:唐代以( http: / / www.21cnjy.com )前的城市主要是政治中心、军事重镇;其后城市的经济功能逐渐超过政治功能。(2)从商业活动看:政府对城市商业活动的限制逐渐放松,如宋代打破坊市制.且晓市、夜市出现。(3)从数量和规模看:到明清不仅规模巨大的都会城市增多,而且还兴起了大量中小工商业市镇,其商业繁荣,人口密集。(4)从地区分布看:城市的地区分布与经济重心南移成相应变化,明清新兴工商业市镇大都分布于江南。(5)从城市的地位看:城市经济始终是农耕经济的补充,不占主导地位。三.明清时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有利和不利条件 有利条件:①发达的农业。明朝中后期,农( http: / / www.21cnjy.com )作物产量提高,经济作物普遍种植,为手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原料。②发达的手工业生产。明中期纺织、制瓷、矿冶等行业规模大,水平高,培养了一批熟练工人。③发达的商业。30多座大中城市的兴建,农产品、手工业产品广泛投入市场,对外贸易的繁荣都促进了商品经济空前活跃。④充足的货币条件。大量货币流通,到明朝中后期,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⑤科技优势。四大发明的传播,科技巨著的问世。 不利条件:①小农业和家庭( http: / / www.21cnjy.com )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在农村根深蒂固,成为商品生产难以突破的障碍。自然经济的顽固性、封闭性。造成国内市场狭窄。②土地买卖制度和高额地租吸引着已经聚集起来的商业资本、高利贷资本投向土地,加强了封建经济。缺乏资本积累,手工业难以扩大再生产,③封建制度的束缚。“重农抑商”政策压抑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重重关卡,征收重税,抑制工商业的发展。④对外转向闭关自守,未能形成海外商品市场。⑤传统观念习俗的影响,生产手段落后、分散保守,自然科学和技术没有转化为生产力。四.明清的海禁及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对中国的影响(1)含义:“闭关锁国”政策指严格( http: / / www.21cnjy.com )限制对外交往的政策。它的内容主要包括:对来华的外国人的商务活动、居留期限和场所、活动范围、中外交往等做出限制,设立公行制度,独揽一切进出口贸易的权利,限制对外贸易。(2)影响和评价:清政府( http: / / www.21cnjy.com )试图通过“闭关政策”,对内加固自身的统治,对外进行民族“自卫”。这种政策作为一种消极防御的手段,随着西方资本主义对外侵略的日益迫近和愈加狂暴,曾起到过一定的民族自卫作用。但它更大的影响是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前进和发展起到了严重的阻碍作用,它使中国长期处于与世隔绝的状态,严重阻碍国内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使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日益落后于西方。它“作茧自缚”,不利于中华民族同世界各民族的正常交往,不利于中国人民了解世界、走向世界、学习世界各民族优秀的思想文化和先进的科学技术,从而导致了近代中国的被动挨五、明朝中期以来商品经济发展引起的深刻变化1.农业方面:(1)通过土地买卖广占田地的现象日益普遍,土地私有制进一步发展。(2)租佃制普及到全国,成为农村经济中的主要形式。(3)农产品大量进入市场,经济作物普遍种植,农副产品也成为商品的组成部分。2.手工业方面:(1)在制瓷、纺织等诸多行业中,私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2)雇佣众多工人的手工作坊和工场日益增多,并从中孕育出了“机户出资,机工出力”、“计工受值”式的雇佣劳动关系。3.政治方面:明清统治者采取措施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4.文化方面:(1)明清时期出现“三言”“二拍”,商人第一次被作为歌颂的对象进入文学世界。(2)思想领域出现李贽、黄宗羲等批判君主专制的异端思想家。5.对外关系:明朝中后期开始,采取“海禁”政策,中国逐渐脱离世界发展大势。【中国古代经济结构的构成与特点】1.构成:自战国之后,就形成了一种比较稳定的经济结构,包括农业、手工业、商业三部分。2.特点(1)农业生产模式:以铁犁牛耕为主要耕作方式,以小农经济为主要生产模式,实行精耕细作。(2)土地制度:地主土地所有制、自耕农土地所有制、君主土地所有制、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等多种形式并存。(3)经济重心:从北向南的转移过程,中国社会经济空间格局不断变化。(4)工商业:作为农业经济的补充而存在,但曾长期居于世界领先地位。(5)经济结构:明朝中后期在农业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孕育出资本主义萌芽。(6)经济政策:大多采用重农抑商政策,在明清时期还采取闭关锁国政策,限制了工商业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http: / / www.21cnjy.com )专题三古代中国的思想、文化和科技时期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思想文化先秦西周宗法分封制井田制诗经春秋战国①社会大变革②宗法分封制破坏;诸侯争霸兼并战争①铁农具和牛耕推动生产力发展,②各国税制改革和变法推动井田制瓦解和土地私有确立,如齐鲁改革、商鞅变法;③自耕农经济产生;④私营工商业兴起①百家争鸣;②以孔子、孟子、荀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形成诗经、楚辞秦汉①国家统一,②中央集权确立和加强①秦统一货币、度量衡;②汉经济恢复发展,外贸发展获得“丝”国称号加强思想文化专制:秦焚书坑儒,汉独尊儒术汉赋隋唐①国家统一,政治清明稳定②确立三省六部制①封建经济繁荣,②商业、城市和对外贸易兴盛,丝绸和陶瓷之路发达儒学发展受到佛道冲击,三教合一潮流书法绘画诗歌创作繁荣,体现盛唐气象 宋元明中央集权强化:宋太祖从权、钱、兵三方面加强,元实行一省制,明废丞相设内阁商品经济发展,城市繁荣,海上贸易发达儒学发展到新阶段————理学,存天理,灭人欲,维护封建统治秩序,明初确立了统治地位;①宋词元曲是主要的文学形式;②反映市民阶层需要的话本流行,元杂剧出现;③反映市井风情的风俗画明清封建君主专制空前强化:内阁和军机处设立①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农耕经济高度繁荣;②商品经济发展城市繁荣,产生资本主义萌芽;③政府固守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政策①政府厉行文化专制;②社会上出现了经世致用、工商皆本,批判君主专制等思想①反映现实的小说大量创作②民间风情的版画年画1、法、儒、墨、道等学派思想与封建正统思想之间有何关系?在中国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封( http: / / www.21cnjy.com )建正统思想在不同时期分别吸收了墨、儒、道、法各学派的思想主张,虽然被采纳的程度有所不同,但从总体来看,封建正统思想是上述各种思想主张的有机结合:(1)秦统一后,采用法家的主张,建立起封建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2)西汉初年,先后采用了儒家的“仁政”、道家“无为而治”和墨家节俭的思想。(3)西汉中期,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现了政治和思想上的大一统使儒家思想从此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4)汉以后,道家思想仍然受到重视。科举制体现了墨家“选贤举能”的思想。儒家提倡礼治和仁政,强调道德感化( http: / / www.21cnjy.com );法家提倡“一断于法”,实行法治;道家提倡顺乎自然,“无为而治”。三者有强大的互补性。经过秦、西汉初年的治国实践,从正反两个方面证明:在动荡年代,难以用儒家思想实行全国的大一统,而法家思想却能收到这样的效果;在大动荡结束之初,人口凋敝,生产萧条,应该实行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以恢复和发展生产;当国家稳定,走上正常运行轨道之后,不能再实行严刑峻法的暴力统治,而以儒家思想为宜,三者之间表现出了互相融合的趋势。到了汉武帝时期,董仲舒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兼采法家、道家之长,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正统思想的基本格局。从此以后,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阶级奉行的治国圭臬。3.古代中国儒家思想与西方人文精神的比较(1)相同点:①都注重人与人类社会。古希腊先哲的( http: / / www.21cnjy.com )思想中充满了人文主义精神,强调人的尊严和价值。儒家思想中孔子倡导“仁者爱人”,孟子的“人性善”,荀子的“人性恶”,董仲舒的“三纲五常”“天人感应”等等,无不关心人与人的社会。②都将道德看作是政治的基础。孔子把“礼崩乐坏”的根源视为人们在道德上的沦丧,所以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和“礼”( http: / / www.21cnjy.com )的学说,要“克己复礼”古希腊先哲苏格拉底认为,要治理好城邦政治,就要改善人们的灵魂,培植好公民,以德教人,以德治人。(2)不同点:①对人的属性的关注点不同。儒家思想强调“社会”的人,而古希腊思想家们则特别强调“个体”的人。儒家思想提倡人伦价值,强调每个人在社会人伦关系中的地位。古希腊智者学派的普罗泰戈拉认为“人是万物的尺度”,强调个人主观的感受。②处理个人与社会关系的着眼点不同。儒家思想强调社会的等级秩序,高度重视伦理纲常,如“三纲五常”。孔子追求礼乐社会实际( http: / / www.21cnjy.com )上是在极力维护君主统治体系下的上下尊卑的等级秩序。古希腊哲学家强调人的平等,智者学派中的激进派反对城邦中存在着的明屁的阶级区分和不平等现象,要求在城邦内实现教育、财产、种族方面的人人平等。为西方近代民主政治的产生奠定了思想基础。③自然科学的研究态度不同。儒家思想强调人与自( http: / / www.21cnjy.com )然合而为一,讲究天人合一,但儒家在人与自然的研究方面,则注重将社会和人文问题作为研究的主题,忽视对自然科学的探究。古希腊思想家亚里士多德关注的就是自然界和人类生活。在对自然的研究中讲究实事求是的科学思维方法,体现了人类不断追求真理、了解未知的人文精神。2、中国明清之际的民主思想和法国启蒙思想的异同中国明清之际的民主思想法国启蒙思想背景政治封建制度虽然衰落,封建专制却空前强化,封建统治仍十分稳固,还未形成资产阶级力量进入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时代,封建统治风雨飘摇,资产阶级力量空前壮大经济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未进入工场手工业阶段,自然经济仍占统治地位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迅速发展文化封建传统文化仍占统治地位文艺复兴使资产阶级文化迅速传播,封建文化受到很大冲击,为启蒙运动奠定了基础。内容抨击君主专制,未明确提出建立新社会制度,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批判专制制度,并为未来的资本主义制度描绘了蓝图,形成了完整的思想体系性质属于儒学范畴,本质上是地主阶级思想资产阶级思想影响对当时封建专制起了一定的冲击作用,无法动摇封建统治的理论基础,对后来的民主运动有一定影响,但影响有限。为欧美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思想武器相同都是资本主义萌芽或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的产物都对君主专制制度进行了大胆的揭露和批判都主张政治上兴民权4、中国古代科技成就辉煌、明清时期中国科技落后的原因(1)辉煌的原因:①经济上:封建农耕经济的高度繁荣为其提供了物质基础;(根本保障)②政治上: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中央集权国家的组织和支持提供了重要保障;③民族关系: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民族间的经济、文化等交流,有利于中国古代科技的发展;④对外交往:对外交往的广泛,外国先进科技的传入,推动了中国科技进一步发展;⑤继承性: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是世界上惟一没有中断的文明,为科技成果的继承创造了条件。⑥科技工作者的贡献:著名科学家的个人努力与不懈的探索精神是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主观因素。(2)落后的原因根本原因是腐朽的封建制度。具体原因:①经济上:统治者固守农耕,推行重农抑商,致使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自然经济始终占主导地位。②政治上:封建社会不断强化的中央集权对科技的束缚越来越重。③文化上:明清文化专制进一步强化,八股取士使读书人不讲求实际学问,清代“文字狱”更禁锢了知识分子的思想。④对外上:闭关锁国政策的推行,是中国科技走向衰落的一个重要原因。⑤科技本身:中国古代科技过分强调实用性,很少理论探讨,没有严密的逻辑体系,科技的传播和发展是封闭的,以“祖传秘方”的形式相传。有人说:科学既能改造人的主观世界,也能改造人的客观世界。请依据这一观点并结合所学,概述科学技术给人类社会带来的进步作用。主观世界:科学精神和思想解放。客观世界:⑴提高生产力,推动人类社会进步,促进经济发展;⑵改变生活方式;⑶推动社会变革;⑷密切世界联系;⑸维护世界和平。5.中国古代社会存在与文化的关系(1)先秦:生产力水平低下;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处于大变革时期,思想活跃,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由此促进了文学艺术的繁荣。(2)秦汉:国家统一,生产发展,各民( http: / / www.21cnjy.com )族之间的政治经济联系加强。文化由此得到迅速的发展,文学艺术各方异彩。思想上“焚书坑儒”与“独尊儒术”取代了“百家争鸣”。(3)隋唐:政治统一、经( http: / / www.21cnjy.com )济繁荣、民族融合、文化艺术全面繁荣,同时社会走向正轨,法度规范成为社会的需要。中唐以后,安史之乱、藩镇割据,政治黑暗,出现了大量表达人民痛苦、揭露统治阶级罪恶的作品。(4)宋元:宋代重文轻武( http: / / www.21cnjy.com ),商业繁荣,市民阶层兴起,社会生活丰富多彩。,三大发明出现,科技文化继续领先于世界,并开始外传,宋词盛行。两宋之际,太平景象被金人铁蹄踏破,士人南下,流落异乡。南宋民族屈辱、山河破碎、民众痛苦激发了诗人救亡图存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但朝廷不思进取。元代实行民族分化政策,汉族文人进取无望,心情压抑。元曲盛行。(5)明清:封建制度渐趋衰落,君主专( http: / / www.21cnjy.com )制达到顶峰,商品经济繁荣,资本主义萌芽产生,文化专制、八股取士。文化领域专制色彩浓厚,反封建的民主思想产生,文学艺术繁荣兴盛,古典小说成为文学发展的主流.政治经济和思想如何影响绘画特点?1.魏晋时期:社会动荡和佛教、道教的发展,对儒学的反省,以道德情操和理想人格为号召的士人群体的形成。从而使得此时期的绘画凸现个性。2.唐朝时期:政治统一,经济繁荣。从而导致绘画更加追求法度和规范,表现雍容华贵的盛唐气象。3.两宋时期:重文轻武,文人阶层壮大,理学兴起使文人更注重内心修养。此时画家更加注重意境。4.明清:政治思想专制,社会动荡商品经济发,从而出现一些风格奇特、个性鲜明、格调清新狂放的画家。“文人意趣”与“民间风情”的区别与联系1.文人意趣体现在绘画艺术上即是追求“( http: / / www.21cnjy.com )形神兼备”,重视意境,追求个性的发挥;创作比较自由,多表现自身的生活环境、情趣和理想;作品多强调文学性和笔墨韵味,重视以书法用笔入画和诗、书、画的结合;在创作思想上提倡以貌写神,重视主观意兴的抒发。但是这样的画也存在缺点,主要是回避社会矛盾,脱离现实,境界冷僻。2.民间风情在绘画上的体现不同于文人意趣( http: / / www.21cnjy.com ),后者讲究诗意、画境等文化内涵,而前者更通俗化,为一般文化层次的平民所喜爱。民间画比起文人画缺乏文学和理论修养,但是它趋于朴实、热烈。时代背景书法绘画文学戏曲春秋宗法分封制遭到破坏、礼坏乐崩;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逐步确立,小农经济产生;百家争鸣。异体杂出,一字多形《诗经》宫廷宴乐,杂技百戏战国帛画楚辞汉政治统一;经济发展隶书帛画汉赋魏晋南北朝社会动荡、士人群体、笔墨纸张改进王羲之顾恺之唐政治统一、经济繁荣、思想自由张旭怀素顔柳吴道子诗、传奇梨园歌舞宋重文轻武、理学盛行、商业繁荣宋四家马远词、话本南戏元汉族文人地位低、商业繁荣赵孟頫元曲杂剧明清商业繁荣,专制高峰文徵明朱耷小说昆曲、京剧宋元科技文化的发展折射出的时代特征:1.科技上:宋元时期是火药、指南针、印刷术三大发明广泛使用的成熟阶段2.思想上:理学出现,标志着儒家思想的( http: / / www.21cnjy.com )成熟。理学是为了适应封建中央集权制的强化而出现的,实质是反映了封建社会中后期强化君主专制,维护封建统治的需要。3.文学上(1)宋词成为文学的主要形式,一方面反映了宋( http: / / www.21cnjy.com )代民族政权并立,国家分裂,用词抒发对山河破碎国家分裂的悲愤之情,宋代的诗词多反映了南北分裂的史实,如辛弃疾;另一方面反映了宋代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扩大,词的文学形式和特色更加适应市民生活的需要。(2)元代元曲成为主要的文学形( http: / / www.21cnjy.com )式,反映了元代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实行民族分化政策,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交织并行,统治异常黑暗的时代特征,如关汉卿借《窦娥冤》呐喊控诉等。4.书画艺术宋代涌现出一大批书法家、画家,( http: / / www.21cnjy.com )如北宋苏轼、元朝赵孟頫等;同时风俗画盛行,如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典型地反映了北宋东京繁华的景象。反映了宋代随着手工业、商业不断发展,城市经济繁荣,出现了封建文化的高度繁荣。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