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危机与中国人民的英勇抗争》 课件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民族危机与中国人民的英勇抗争》 课件

资源简介

课件27张PPT。 第四课时 义和团运动和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本课时要点一、义和团运动的兴起
二、义和团运动的发展
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四、《辛丑条约》及其影响义和团简介:
清代活动于山东、直隶地区的民间农民秘密反清结社组织。原名义和拳。
1898年公开活动后,改名义和团
以自发的反洋教斗争为特点
其口号先后有:
反清复明 反清灭洋 扶清灭洋一、义和团运动的兴起(1)19世纪末民族危机加深
(2)教会势力的发展
随着外来侵略的加深,西方传教士在不平等条约的保护下,已经成为一股文化侵略势力
(3)义和拳加入反洋教斗争
广大农民把尖锐的民族矛盾简单地看成为洋教及洋人的问题;从而掀起了以反洋教为主的反帝爱国运动。1、历史背景:洋教士在中国乡间传教
2、“扶清灭洋”的口号积极性:
具有爱国的性质
反映当时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已经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局限性:
使群众放松了对清政府的警惕性;
同时具有盲目的排外色彩。请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分析其积极性和局限性:3、义和团运动的爆发1898年山东冠县赵三多“扶清灭洋”揭开了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的序幕二、义和团运动的发展1、从山东转移到直隶地区
为什么要从山东转移到直隶地区?袁世凯 血腥镇压
义和团 对外不对内
清政府 改变态度2、清政府对义和团的态度镇压招抚?为什么会有如此
一百八十度的转弯呢铲除?义和团运动的迅猛发展,引起了列强的恐慌。列强要求清政府尽快扑灭义和团。清政府于1899年底任命袁世凯为山东巡抚。袁世凯到任后,血腥镇压义和团。
资料 “朝廷非不欲将此种乱民下令痛剿,而腋之间,操之太蹙(CU),深恐各使保护不及,激成大祸。亦恐直东两省同时举事,将两省教士教民使无遗类.所以能不踌躇顾者以此。”
——清政府令驻外使节向各国政府解释
资料1900年6月中旬,慈禧太后看到了一份(由端郡王载漪伪造的)外国“照会”,其中要求慈禧太后还政于光绪皇帝,慈禧太后阅读之后,恼羞成怒,声称:“彼族竟敢干预我家事,此能忍!孰不能忍!外人无理至此,予誓必报之!”资料为了发泄内心的愤懑,(更因义和团运动的发展已到了无法用镇压的方法可以解决的地步)
慈禧太后发出“民心可用”的指示;认为义和团习拳练武是“自卫以卫身家”。实际是默认义和团为合法组织。
命令皇族“载勋”、“刚毅”统率在京的义和团。同时对外国宣战。资料清朝晚期有过几次外来侵略战争?分别是哪几次?A、1840~1842 鸦片战争
B、1856~1860 第二次鸦片战争
C、1883~1885 中法战争
D、1894~1895 甲午战争
E、1900 ~1901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五次三、八国联军侵略战争1、时 间:

2、参 与 国:

3、战争过程:1900年6月英、法、美、俄、德、日、意、奥①、廊坊、杨村阻击战
②、天津保卫战
③、北京沦陷在廊坊、杨村抗击联军
八国联军在大沽登陆
义和团围攻外国使馆八国联军由天津向北京进犯
义和团运动遭到中外反动势力的血腥屠杀
4、义和团运动失败的原因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客观原因:
主观原因:原因分析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缺乏科学的理论指导。5、对义和团运动的评价义和团运动是一次由农民群众自发的反帝爱国运动。(性质)
由于农民阶级无法超越自身的局限性,加上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终归失败。(结果)
义和团运动粉碎了列强企图瓜分中国的梦想。(作用、影响)四、《辛丑条约》的签订及其影响1、时 间:1901年9月。
2、参与国:英、法、美、俄、
(11个) 德、日、意、奥、荷、比、西
3、主要内容:
A、赔款4.5亿两→本息9.8亿
B、划“使馆界”
C、拆“炮台”
D、惩、禁止反帝爱国组织及活动
E、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
F、修订商约4、《辛丑条约》对中国社会的危害a、清政府的重要税收,几乎完全被列强所控制。
同时也加剧了中国人民的贫困和社会经济的凋敝。
b、“使馆界”成为“国中之国”;各国公使成为清政府
的太上皇。
c、控制京津,便利了列强对清政府的操纵和对中国
人民的镇压。
d、屈从于列强的无理要求,使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
镇压中国人民的工具。
e、“外务部”的设立,使中国对外机构亦半殖民地化。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统治秩序
完全确立了义和团运动是近代史上伟大的农民反帝爱国运动。虽然由于自身的阶级局限性和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而失败,但它所具有的历史意义是伟大的。
〈辛丑条约〉标志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完全形成。清政府已成“洋人的朝廷”。所以,只有推翻清政府,才能拯救中国。
从此,中国历史进入到了“资产阶级”革命的时代。小结小结小结小结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