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文化专制与八股取士 课件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04文化专制与八股取士 课件

资源简介

课件25张PPT。 范进从20岁起屡试不中,苦苦挣扎,邻里的揶揄、已成为他的家常便饭。他内心压抑着一种不平之气,他时时热切盼望中举,又从没料想到那一天真的会到来。当他已完全习惯那种饥寒、屈辱、寄生的可怜地位,突然看见“中举”的大红报帖,他那被失败和屈辱所窒息了的一切欲望和自尊心,以及多年来郁结的怨愤和悲哀突然活跃起来,他的神经无法承受,情不自禁的喜极发疯。 范进中举当时的考试制度怎样的,从范进中举中我们可以看出这种考试制度有什么危害?文化专制与八股取士明朝时开始出现,到清朝发展到了极限。一、文字狱明清大兴文字狱的目的?加强思想文化专制(直接),巩固封建统治(根本)文字狱:从知识分子的诗词文章中摘取只言片语,加以歪曲解释,再借题发挥,罗织罪状,制造大批冤狱。明清之前40801201602000明朝清朝文字狱案件数量统计20余起近200起, 处决200多人, 涉及3000多人。不足10起清朝大兴文字狱雍正年间 徐骏 作“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的诗句,被认为是讥讽朝廷而处死。乾隆年间 有人引用《黑牡丹》词句“夺朱非正色,异种也称王”,被杀害。文字狱那些事儿“明月有情还顾我,清风无意不留人。”是雍正时期所作,作诗之人被处斩。推测下,统治者认为这首诗有什么问题?怀念明朝讽刺清朝维 止一维止
雍正四年,查嗣庭出任考官,以《诗经》中的“维民所止”为考题。
查嗣庭被打入监狱,在狱中病死。雍正命人把他戮尸示众,其家人也受到牵连被流放。查嗣庭科场试题案 却被说成是想去掉
“雍正”二字之头。清朝大兴文字狱的原因对汉族实行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政策.
为了防范汉人的不满和反抗.
君权进一步加强,为了树立统治者权威.
为了保护满族贵族的特权.文字狱的后果(危害性)文字狱制造了严重的恐怖气氛,知识分子人人自危,不敢议论时政,不敢研究现实,思想文化领域呈现万马齐喑的景象,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四库全书》是乾隆皇帝亲自组织的中国历史上一部规模最大的丛书。1773年5月1日,清朝开设《四库全书》编纂馆。 由总纂官纪昀(晓岚)穷毕生精力,率三百六十位一流学士成书于公元1782年3月12日,该书包括经、史、子、集四部,3461种书目,79039卷,总字数将近10亿,可谓超级文化大典。《四库全书》为后代学者研究中国古代文化提供了较完善的文献资料。 【历史档案】之四库全书 在乾隆皇帝的主持下,由360多位高官、学者编撰,3800多人抄写,费时13年编成。丛书分经、史、子、集四部,故名四库。共有3500多种书,7.9万卷,3.6万册,约8亿字。积极:是中国古代思想文化遗产的汇总。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保存、整理和传播中国古代文献作用。 在编纂过程中,全国图书都要进行检查,不利于满清的文献都被禁毁。查缴禁书竟达3000多种,15,0000多部,总共焚毁的图书超过70,0000部,禁毁书籍与四库所收书籍一样多。消极:大批书籍被认定对清朝统治不利。遭到销毁或篡改,清朝加强了文化专制。历史学家吴晗:“清人纂修《四库全书》而古书亡矣!”只许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考生必须根据指定的观点答题。不准发挥自己的见解 必须分为八个部分,叫作“八股文”答题观点文体特点命题范围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内容必须以程朱学派的注释为准。
考生不得发表新论,没有独立思考的余地。二、八股取士程朱学派:北宋程颢、程颐和南宋朱熹为代表的理学学派 用两句话将题目的意义破开承接破题的意义而说明之议论的开始起讲后入手之处束股后股中股起股入手起讲破题承题什么是八股文?科举考试的三级第一名:状元
第二名:榜眼
第三名:探花秀才 (院试)
举人 (省级乡试)
贡生 (中央会试)
进士 (殿试)历史小知识科举制度起源于隋朝。废除九品中正,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 唐朝承袭了隋朝传下来的科举制度,并做了进一步的完善。进士科成为最重要的考试科目.明朝形成了完备的科举考试制度,分为院试、乡试、会试、殿试四级 隋朝:创立隋文帝分科考试选拔官员隋炀帝始设进士科,科举制形成唐朝:完善唐太宗扩建学舍,增加学员 武则天首创武举与殿试唐玄宗时诗赋成为进士科考试主要内容科举制发展过程:  孙中山曾经说过:“欧洲的考试制度差不多都是学英国的。穷流溯源,英国的考试制度原来是从中国学过去的,所以中国的考试制度就是世界上最古最好的拔取真才的制度。”这里的“中国的考试制度”说的即是科举制。鲁迅: “八股原是愚笨的产物”。 “八股文…它永久是中国文学──不,简直可以大胆一点说是中国文化的结晶…… ” ──周作人《论八股文》 科举一日不废,即学校一日不能大兴,士子永远无实在之学问,国家永无救时之人才,中国永远不能进于富强,即永远不能争衡各国。
——张之洞、袁世凯(1903年) 1905年,科举制度被废除,延续了1300年的科举制度结束了,被现代学校教育所代替. 科举制度的合理成分:用考试的方式选拔人才,是一种相对公平的方式;科举制度后期,考试越来越规范化,对于以后的考试制度也有借鉴意义。隋唐明清内容要求文体项目广泛不受约束无限制《四书》、《五经》八股文只能根据指定的观点答卷,不准发挥自己的见解隋唐、明清科举制比较八股取士制度实质上是一种文化专制,它钳制了人民的思想,阻碍科学文化的发展。唐伯虎、郑板桥、林则徐、施耐庵、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陈独秀等历史名人均为江南贡院的考生或考官。中国最后一个状元张謇也出于此。 清代科举考试的作弊工具:
一本不足成人半个手掌大小的抄本。上面竟然完整地抄录了《四书》 《五经》,可以暗藏在衣袖内。 一件抄有范文的夹带衫,是当时参加科举考试的考生作弊用的。 读书人为了走上仕途,想尽各种办法,铤而走险,力图通过科举考试出人头地。1、从考试制度来看,明朝用八股文考试的办法,是考试规范化的结果,增大了考试标准的客观性,对于以后的考试制度也有借鉴意义。
2、各种规定过于僵硬死板,以文体束缚了内容的发挥,加之命题内容的狭窄,束缚了思想。尤其许多读书人为了中试,只顾埋头攻读经书,钻研八股,而不讲求实际学问。 八股取士说明了科举制到明朝时已趋于僵化“八股取士” 利弊 顾炎武之所以这样评价八股取士,是因为这种取士方法毒害的是所有力争通过科举考试走上仕途的读书人,比秦始皇“坑儒”事件涉及人数更多。提示:从涉及(被害)的人数来看 顾炎武批判八股取士,不意味着他完全反对科举制度。
他批判的矛头对准的是明清时期的八股取士。所以,
“顾炎武这种批评不合理”的看法是不正确的。
但是,观点1中肯定科举制历史贡献的说法是正确的。
观点2正确。八股取士的影响积极方面:是考试规范化的结果,增大了考试标准的客观性,对于以后的考试制度也有借鉴意义。消极方面:对中国的思想、文化、科学技术的 发展造成严重阻碍。
焚书坑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文字狱和 八股取士为了加强思想统治,为了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文字狱和 八股取士对我国传统文化,要坚持古为今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经过科学的扬弃后使之为我所用。指导未来以史为鉴 你是否愿意生活在明清时期?请说明理由。如果可以选择,你希望生活在什么样的社会环境? 民主自由开放创新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