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版浙江省高考生物《选考总复习》配套文档阶段检测:第二单元 (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18版浙江省高考生物《选考总复习》配套文档阶段检测:第二单元 (含解析)

资源简介

第二单元 细胞的代谢
第Ⅰ卷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20小题,每题2.5分,共5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正确)
[学考必做·演练]
1.(2016·浙江名校联考)下列有关膜结构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液泡膜是一种具有选择透性的膜
B.质膜是由脂双层组成的双层膜
C.质膜中的磷脂比膜蛋白更易移动
D.线粒体内膜的蛋白质含量高于外膜
答案 B
解析 液泡膜属于生物膜,生物膜都具有选择透性,A项正确;质膜是由脂双层构成的单位膜,B项错误;质膜中的磷脂分子较膜蛋白分子小,更易移动,C项正确;线粒体内膜是进行需氧呼吸第三阶段反应的场所,含有大量的酶,其蛋白质含量高于外膜,D项正确。
2.下列关于细胞代谢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人体内乳酸再转变成葡萄糖的过程需要消耗能量
B.葡萄糖被需氧呼吸分解释放的能量大部分以热能的形式散失
C.O2进入肝脏细胞的线粒体能使肝脏细胞内的ADP含量迅速下降
D.酶与底物结合后会发生一定的形状变化,且这种变化是可逆的
答案 C
解析 人体细胞厌氧呼吸的产物是乳酸,乳酸经过细胞代谢再合成葡萄糖的过程是耗能过程,A正确;需氧呼吸过程中葡萄糖氧化分解释放的能量大部分以热能的形式散失,少部分转移到ATP中,B正确;氧气进入肝细胞的线粒体参与需氧呼吸的第三阶段,释放大量的能量,一部分能量用于合成ATP,同时ATP水解形成ADP,ATP与ADP处于动态平衡之中,C错误;酶与底物结合后会发生一定的形状变化,且这种变化是可逆的,D正确。
3.在某细胞培养液中加入32P标记的磷酸分子,短时间内分离出细胞的ATP,发现其含量变化不大,但部分ATP的末端磷酸基团已带上放射性标记,该现象不能说明(  )
A.ATP是细胞内的直接能源物质
B.部分32P标记的ATP是重新合成的
C.ATP中远离A的磷酸基团容易脱离
D.该过程中既有ATP的合成又有ATP的水解
答案 A
解析 细胞培养液中加入32P标记的磷酸分子,短时间内分离出细胞的ATP,发现其含量变化不大,但部分ATP的末端磷酸基团已带上放射性标记,说明细胞内的ATP发生了水解和重新合成。ATP的末端磷酸基团已带上放射性标记,说明ATP中远离A的磷酸基团容易脱离,但该过程不能说明ATP为生命活动直接提供能量,A项错误。
4.(2016·浙江4月学考暨选考调研卷)科学家经研究发现,向刚刚失去收缩功能的离体肌肉上滴加葡萄糖溶液,肌肉不收缩;向相同状况的另一条肌肉上滴加ATP溶液,肌肉很快就发生明显的收缩现象。这种现象说明(  )
A.葡萄糖是生物体生命活动的能源物质
B.ATP是生物体生命活动的能源物质
C.葡萄糖是生物体生命活动的直接能源物质
D.ATP是生物体生命活动的直接能源物质
答案 D
解析 题干所述现象表明葡萄糖不能直接供给生命活动能量,而ATP可以直接提供能量,这说明ATP是生物体生命活动的直接能源物质。
5.下列有关酶的实验设计思路,正确的是(  )
A.利用过氧化氢和过氧化氢酶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
B.利用淀粉、蔗糖、淀粉酶和碘—碘化钾溶液验证酶的专一性
C.利用过氧化氢、新鲜的猪肝研磨液和氯化铁溶液研究酶的高效性
D.利用胃蛋白酶、蛋清和pH分别为3、7、11的缓冲液验证pH对酶活性的影响
答案 C
解析 过氧化氢的分解受温度影响,所以不能用过氧化氢和过氧化氢酶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A错误;利用淀粉、蔗糖、淀粉酶来验证酶的专一性时,不可采用碘—碘化钾溶液检测,应该选用本尼迪特试剂,B错误;酶的高效性是相对无机催化剂而言的,所以研究酶的高效性时,应用酶和无机催化剂对比,C正确;胃蛋白酶的适宜pH是1.5~2.0,所以利用胃蛋白酶、蛋清来验证pH对酶活性的影响时,pH不能设置成3、7、11,D错误。
6.猪笼草是一种食虫植物,为了验证猪笼草分泌液中有蛋白酶。某学生设计了两组实验,如下图所示。在35
℃水浴中保温一段时间后,甲、乙试管中加入适量的双缩脲试剂,丙、丁试管中不加任何试剂。对实验现象的预测正确的是(  )
A.甲和乙中溶液都呈紫色;丙和丁中蛋白块消失
B.甲中溶液呈紫色、乙中溶液不呈紫色;丙中蛋白块消失、丁中蛋白块不消失
C.甲和乙中溶液都呈紫色;丙中蛋白块消失、丁中蛋白块不消失
D.甲和乙中溶液都不呈紫色;丙中蛋白块消失、丁中蛋白块不消失
答案 C
解析 蛋白质在蛋白酶的作用下水解成多肽,由于蛋白质和多肽均能与双缩脲试剂反应,所以甲、乙溶液呈紫色;丙中蛋白块被分泌液中的蛋白酶水解而消失,丁因无蛋白酶而不发生水解,C项正确。
7.(2016·嘉兴期末测试)酶促反应中的抑制剂有可逆抑制剂和不可逆抑制剂之分。可逆抑制剂与酶的结合和分离是可逆的,而不可逆抑制剂能迅速与酶按比例牢固结合且不可解离,使酶失活。如图中曲线2为空白对照组,则表示加一定量不可逆抑制剂或可逆抑制剂的曲线分别是(  )
A.1、3
B.1、4
C.3、4
D.4、3
答案 C
解析 加入一定量不可逆抑制剂,部分酶完全失去活性,其变化如曲线3所示;加入可逆抑制剂后,酶活性降低,但不会失去活性,其变化如曲线4所示。
8.(2016·台州9月选考)下列有关厌氧呼吸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产生少量ATP
B.可产生水
C.可释放二氧化碳
D.在细胞溶胶中进行
答案 B
解析 厌氧呼吸在细胞溶胶中进行,把葡萄糖等不彻底地分解成酒精和CO2或乳酸,产生少量ATP,但不产生水。
9.(2016·杭州二中期末测试)甲、乙分别表示载体介导和通道介导的两种易化扩散方式,其中通道介导的扩散比载体介导的快1
000倍。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载体蛋白和通道蛋白在细胞膜上是静止不动的
B.载体蛋白和通道蛋白均具有一定的专一性
C.甲、乙两种方式中只有甲属于被动转运
D.物质主要以通道介导的方式进出细胞
答案 B
解析 载体蛋白和通道蛋白在细胞膜上不是静止不动的,而是可以移动的,具有流动性,A项错误;载体蛋白和通道蛋白均具有一定的专一性,B项正确;甲、乙两种方式都是从高浓度一侧运输到低浓度一侧,需要转运蛋白的协助,均属于被动转运中的易化扩散,C项错误;大多数物质主要以主动转运的方式进出细胞,D项错误。
10.取同一植物组织制成若干临时装片(设各组织细胞液浓度相同),滴加不同浓度的蔗糖溶液,显微镜下观察结果如下图所示。由图可知细胞所处的蔗糖溶液浓度最高的是(  )
答案 A
解析 渗透作用中,水的主要移动方向是从低浓度向高浓度方向移动。细胞失水越多,外界蔗糖溶液浓度越高。
11.(2015·东阳中学高二期中)需氧呼吸的三个阶段中能产生ATP的是(  )
A.只有第一阶段
B.只有第二阶段
C.只有第三阶段
D.这三个阶段都能
答案 D
解析 需氧呼吸三个阶段都能产生ATP,第三阶段产生的最多。
12.(2016·宁波九校联考)下列有关细胞呼吸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需氧呼吸能产生CO2,厌氧呼吸不产生CO2
B.需氧呼吸产生的[H]在线粒体基质中与O2结合生成水
C.厌氧呼吸不需要O2的参与,该过程有[H]的积累
D.相同质量的油脂和糖元彻底氧化分解,油脂释放的能量多
答案 D
解析 某些细胞进行需氧呼吸和厌氧呼吸都可产生CO2,A项错误;需氧呼吸过程中[H]在线粒体内膜上与O2结合生成水,B项错误;厌氧呼吸不需要O2的参与,其第二阶段反应为丙酮酸与[H]在相关酶的作用下转变为乳酸或乙醇和CO2,C项错误;油脂中碳、氢比例较糖类高,相同质量的油脂和糖类彻底氧化分解,油脂释放的能量更多,D项正确。
13.(2015·浙江余、慈期中联考)如图为某同学构建的需氧呼吸过程图,4、7均为水,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催化2→3过程的酶存在于线粒体内膜上
B.产生的8主要用于合成ATP
C.3必定全部释放到大气中
D.6可来自叶绿体
答案 D
解析 2→3过程为需氧呼吸第二阶段,发生在线粒体基质中;需氧呼吸产生的能量大部分以热能形式散失,少部分贮存在ATP中;对于植物,3还可以被叶绿体吸收;6为氧气,可来自叶绿体。
14.在自然条件下,下列关于高等植物柠檬酸循环与卡尔文循环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柠檬酸循环需要消耗CO2,卡尔文循环会产生CO2
B.柠檬酸循环中,葡萄糖中的化学能转化为ATP中的化学能
C.卡尔文循环中,ATP和NADPH中的化学能转化为有机物中的化学能
D.柠檬酸循环只在黑暗条件下进行,卡尔文循环只在光照条件下进行
答案 C
解析 柠檬酸循环发生在需氧呼吸的第二阶段,会产生CO2,卡尔文循环发生在碳反应阶段,需消耗CO2,A项错误;柠檬酸循环中,丙酮酸被分解为CO2,其中的化学能则被转化为ATP中的化学能和热能,B项错误;光合作用碳反应的卡尔文循环中,在ATP和
NADPH中的化学能和其分别提供的磷酸基团和氢的作用下合成有机物,将ATP和NADPH中的化学能转化为有机物中的化学能,C项正确;柠檬酸循环在有无光照条件下均可进行,卡尔文循环只要提供了ATP和NADPH,在无光条件下也可进行,D项错误。
15.利用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进行与光合作用有关的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试管中收集的气体量代表了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量
B.在光下,如果有气泡产生,可以说明光合作用产生氧气
C.为了探究二氧化碳浓度对光合作用的影响,可以用不同浓度的NaHCO3溶液进行实验
D.为了探究光强度对光合作用的影响,用一套装置慢慢向光源靠近,观察气泡产生的速率的变化
答案 C
解析 试管中收集的气体的量表示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量减去呼吸作用消耗的氧气量的剩余量;光下产生气泡,可能是温度增加,使气体的溶解度下降导致的,产生的也不一定是氧气;用装置慢慢向光源靠近,观察气泡产生速率的变化是不现实的,因为产生的气泡数太少,无法准确表达气体的产生速率。
[选考加试·冲关]
16.下图中甲曲线表示在最适温度下,某种酶促反应速率与反应物浓度之间的关系。其余两条曲线分别表示该酶促反应速率随pH或温度的变化趋势。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
A.在A点适当提高温度或在B点适当增加酶的浓度,反应速率都将增大
B.图中E点可代表该酶的最适pH,H点可代表该酶的最适温度
C.短期保存该酶,适宜条件对应于图中的D、H两点
D.研究淀粉酶或过氧化氢酶参与的酶促反应,均可得到上图曲线
答案 C
解析 在A点提高温度,反应速率会下降;酶应在低温下保存;过氧化氢的分解,随温度的升高而加快。
17.除了温度和pH对酶活性有影响外,一些抑制剂也会降低酶的催化效果。下图1为酶作用机理及两种抑制剂影响酶活性的机理示意图,图2为相同酶溶液在无抑制剂、添加不同抑制剂的条件下,酶促反应速率随底物浓度变化的曲线。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非竞争性抑制剂降低酶活性的机理与高温、低温对酶活性抑制的机理相同
B.据图可推测,竞争性抑制剂与底物具有类似结构而与底物竞争酶的活性位点
C.底物浓度相对值大于15时,限制曲线甲酶促反应速率的主要因素是酶浓度
D.曲线乙和曲线丙分别是在酶中添加了竞争性抑制剂和非竞争性抑制剂的结果
答案 A
解析 由图1可以看出,非竞争性抑制剂能改变酶的空间结构,导致底物不能与酶结合而抑制其活性,与高温抑制酶活性的机理相同,低温不会改变酶的空间结构;由图1可知,竞争性抑制剂与底物具有类似结构而与底物竞争酶的活性位点;图2中底物浓度相对值大于15时,曲线甲随着底物浓度的增大,酶促反应速率不变,主要限制因素是酶浓度;竞争性抑制剂随底物浓度升高,竞争力减弱,酶促反应速率增大,对应曲线乙,非竞争性抑制剂通过改变酶的结构抑制酶的活性,使酶促反应速率减小,对应曲线丙。
18.(2016·宁波3月选考测试)为研究NaCl和光强度对植物光合速率的影响,实验者利用三角叶滨藜进行了相关实验,结果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图1中C组的结果是由植物细胞失水引起气孔开放度下降造成的
B.NaCl处理后,图1中ATP、NADP+的生成速率为A>B>C
C.NaCl处理前后,图2中丙组光合速率基本不变,主要受光强度限制
D.在强光照下,NaCl对植物光合速率的影响更明显
答案 D
解析 图1中C组在较高浓度的NaCl溶液中,光合速率明显降低,这可能是植物细胞失水引起气孔开放度下降造成的,A项正确;NaCl处理后,光合速率为A>B>C,其ATP、NADP+的生成速率也为A>B>C,B项正确;图2中丙组的光强度低,因此NaCl处理前后,其光合速率基本不变,C项正确;图示实验缺乏在强光下不同NaCl处理后的实验数据,因此无法得出在强光照下,NaCl对植物光合速率的影响的明确结论,D项错误。
19.(2015·杭州七校期末联考)科学家对生长在某区域两个不同地段(水分条件相对较好的沟底和水分条件较差的坡面)的中国沙棘雌、雄株进行了研究,测得一天中CO2的吸收量变化如下图所示。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一般情况下,曲线Ⅰ所代表的植株在8点和12点时碳反应所固定的CO2量不相同
B.在12点时,若适当提高CO2浓度,短时间内植株Ⅱ中NADPH的合成速率减慢
C.沟底和坡面的中国沙棘雄株都比雌株更适合在干旱地区生存
D.提取秋季沙棘叶片中的光合色素进行纸层析,可能只出现溶解度较小的2条色素带
答案 A
解析 从图中可以看出,曲线Ⅰ中8:00和12:00两个时刻的净光合速率相等,但是净光合速率=总(真正)光合速率-呼吸速率,由于这两个时刻所处温度不同,导致细胞呼吸强度不同,故总光合强度不同,碳反应固定的CO2的量不相等,A项正确;在12点时,由于光照较强,叶绿体内贮存了较多的NADPH和ATP,所以适当提高CO2浓度,会消耗较多的NADPH和ATP,短时间内植株Ⅱ中NADPH的合成速率将加快,B项错误;曲线Ⅲ和Ⅳ均在坡面,含水量较少,从图中可以看出,雄株的净光合速率较低,因此雌株比雄株更适合在干旱地区生存,C项错误;在秋季,植物叶片发黄,叶肉细胞中的叶绿素含量很少,所以利用纸层析法分离沙棘叶片中的光合色素时,可能只出现溶解度较大的2条色素带,即胡萝卜素和叶黄素,D项错误。
20.(2015·浙江9月选考测试)疏果(人为地去除一部分幼果)对某植物CO2同化速率及叶片中蔗糖和淀粉积累量的影响如下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疏果百分率越大,叶片的光合作用速率越高
B.疏果百分率下降会导致叶片中蔗糖和淀粉的积累量增加
C.若将部分叶片遮光会提高非遮光叶片的CO2同化速率
D.叶片合成的蔗糖和淀粉积累在叶肉细胞的细胞溶胶中
答案 C
解析 据图1可知,随疏果百分率的增加,植物CO2同化速率相对值降低,光合速率降低,A项错误;据图2可知,随疏果百分率的增加,叶片中蔗糖和淀粉的积累量逐渐增加,B项错误;若将部分叶片遮光,则遮光叶片中蔗糖和淀粉的积累量降低,非遮光叶片的CO2同化速率增大,C项正确;叶片合成的蔗糖可转运至其他细胞中,合成的淀粉可贮存在白色体中,D项错误。
第Ⅱ卷
二、非选择题(本题包括5小题,共50分)
21.(11分)学校生物实验室有一批存量淀粉酶制剂,因保存时间较长,可能失去活性。下面是这种淀粉酶制剂的使用说明书的部分内容:
产品特性:1.热稳定性:最适作用温度在60~75
℃,?随着温度的升高,其反应速度加快,但失活也快,温度低可以适当延长反应时间;?2.pH稳定性:pH在6.0~7.0时较稳定,最适pH=6.0,pH=5.0以下失活严重。
某生物兴趣小组想通过比较该存量淀粉酶制剂和唾液淀粉酶的催化效率,鉴定这批存量淀粉酶制剂的活性。
实验目的及实验原理:略。
实验材料与试剂:存量淀粉酶制剂、大小烧杯若干、试管若干、淀粉糊、本尼迪特试剂、碘—碘化钾溶液、量筒、酒精灯等。
实验步骤:
(1)取唾液:将口漱净,含一块脱脂棉,片刻后取出,将唾液挤入小烧杯中,重复几次。
(2)取两个烧杯,分别编号为A、B,各加入适量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再往A烧杯中加入适量唾液,B烧杯中加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在相同条件下,催化适当的时间。
(3)取两支试管分别编号为A1、A2,各加入A烧杯中的溶液2
mL。另取两支试管分别编号为B1、B2,各加入B烧杯中的溶液2
mL。
(4)向试管A1、B1中加入等量碘—碘化钾溶液,观察试管中的颜色变化。
(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预测结果,得出结论:试管A1中溶液为褐色,试管A2中出现红黄色沉淀;
①试管B1中溶液呈蓝色,试管B2中无红黄色沉淀,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试管B1中溶液呈蓝色,试管B2中有红黄色沉淀,说明该存量淀粉酶制剂有部分活性;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说明该存量淀粉酶制剂活性正常。
答案 (2)淀粉糊 等量的存量淀粉酶制剂
(5)向试管A2、B2中加入等量的本尼迪特试剂,并进行水浴加热,观察试管中的颜色变化
实验结果与结论:①该存量淀粉酶制剂完全失活 ③试管B1中溶液呈褐色,试管B2中有红黄色沉淀
解析 (2)本实验的自变量是存量淀粉酶制剂和唾液淀粉酶,实验应遵循单一变量原则,故两组实验除自变量不同外,无关变量需适宜且相同。在两个烧杯中加入适量且相同的淀粉糊,向A烧杯中加入适量的唾液,向B烧杯中加入等量的存量淀粉酶制剂。(5)实验测量催化效率是通过观察“加碘—碘化钾溶液和加本尼迪特试剂的颜色反应”来实现的,实验步骤(4)已加入碘—碘化钾溶液,观察颜色反应,步骤(5)中可向试管A2、B2中加入等量的本尼迪特试剂,并进行水浴加热,观察试管中的颜色变化。实验结果与结论:若该存量淀粉酶制剂完全失活,则试管B1中溶液颜色呈蓝色,试管B2中无红黄色沉淀;若该存量淀粉酶制剂活性正常,则试管B1中溶液为褐色,试管B2中出现红黄色沉淀。
22.(9分)(2015·绍兴柯桥中学高2月)下图为物质出入细胞膜的示意图,请据图回答:
(1)A代表________,B代表________,C代表________。
(2)在a~e这五个过程中,代表易化扩散的是________。
(3)可能代表甘油转运过程的图中编号是______;植物根从土壤中吸收离子的过程往往是图中编号______。
(4)在细胞膜中,A类物质除了图中所示的功能外,还有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功能。
答案 (1)蛋白质 脂双层 (糖蛋白)多糖 (2)c、d (3)b a (4)作为生物催化剂 作为细胞标志物
解析 (1)图中A表示膜蛋白或蛋白质,B表示脂双层,C表示多糖(或糖蛋白)。
(2)a表示物质进入细胞的主动转运,b表示扩散,c和d表示易化扩散,e表示物质运出细胞的主动转运。
(3)甘油的转运方式为扩散(b);根从土壤中吸收离子的过程为物质进入细胞的主动转运(a)。
(4)在细胞膜中,膜蛋白除了有物质运输功能外,还有其他功能,如:作为生物催化剂、作为细胞标志物等。
23.(10分)(2016·宁波3月选考测试)下图为某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的有关图像。图甲为其在适宜光照下叶肉细胞中的部分代谢示意图,其中a、b、c、d、e、f、g、h为某些代谢过程,X、Y为细胞中的某些结构;图乙为不同光强度下,测定该绿色植物对CO2的吸收速率并绘制成的相应曲线。请据图回答问题:
(1)图甲中物质M是________,产生此物质的过程称为________。
(2)当植物缺镁时,乙图中B点将________(填“向左”或“向右”)移动。D点所对应的光强度称为________,此光强度下,对应图甲中的CO2的扩散途径有________(用图中字母表示)。
(3)当植物从光强度为4
klx降至0时,细胞中RuBP的含量变化是________(填“减少”“增加”或“基本不变”)。
(4)光合作用中碳反应的产物为三碳糖,其大部分被运至叶绿体外,并且转变为________,供植物体所有细胞利用。
答案 (1)丙酮酸(和[H]) 糖酵解
(2)向右 光饱和点 b、c、h
(3)减少
(4)蔗糖
解析 (1)甲图中物质M由葡萄糖分解产生,进入线粒体内被利用,其为丙酮酸和[H],产生物质M的过程为细胞呼吸的糖酵解过程。
(2)当植物缺镁时,叶绿素合成减少,光合能力减弱,达到光补偿点所需光强度增大,B点将向右移;光强度达到D点所对应的光强度时,即使光强度继续增加,光合速率也不再增加,D点对应的光强度为光饱和点,此时光合作用强度大于细胞呼吸强度,对应图甲中的CO2的扩散途径有b、c、h。
(3)当植物从光强度为4
klx突然降至0时,光反应产生的NADPH和ATP减少,被还原的三碳酸分子减少,生成的RuBP减少,而CO2被RuBP固定形成三碳酸分子的过程不变,故细胞中RuBP的含量减少。
(4)光合作用中碳反应的产物三碳糖,大部分运至叶绿体外,并且转变为蔗糖供植物体所有细胞利用。
24.(9分)(2016·湖州期末测试)研究人员发现了一株突变型植株,并对该植株、野生型植株的表观光合速率(有机物量/时间)与时间的关系进行了一定的研究,得到如图所示的结果。从计时起,光强度是从0开始以恒定的速率逐渐增强的,其他条件为最适温度25
℃,大气CO2浓度。请回答下列问题:
(1)很多植物的叶绿体中含有黄色、橙色和红色的色素,称为______________。光合作用时,光能主要被色素吸收和转化,其中叶绿素a主要吸收______________光。
(2)在光反应时,NADP+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碳反应形成的6个3-磷酸甘油酸分子,将经过一系列复杂变化,再生成________个RuBP分子,以保证卡尔文循环持续稳定地进行。
(3)据图可知,OF阶段野生型植株制造的有机物可用图中______________来表示;突变型植株积累的有机物可用图中__________________来表示。
(4)据图可知,限制野生型植株Ⅰ点之后光合速率的主要环境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限制突变型植株E点之后光合速率的内部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答案 (1)类胡萝卜素 红光、蓝紫
(2)作为H+和e-的受体或作为氢受体(不能写“作为H+的受体”、“作为e-的受体”、“作为[H]的受体”) 3
(3)三角形AEH的面积(或S△AEH) 三角形CEF和三角形OBC的面积差(或三角形BEG与四边形OBGF的面积差或S△CEF-S△OBC或S△BEG-S□OBGF)
(4)CO2浓度 色素含量(及比例)、RuBP含量、酶含量、酶活性等
解析 (1)叶绿体内含有叶绿素,叶绿素可吸收红光和蓝紫光;除叶绿素外,叶绿体内还有许多黄色、橙色和红色的色素,统称为类胡萝卜素。
(2)在光合作用的光反应阶段,NADP+与H+和e-结合形成NADPH,碳反应形成的6个3-磷酸甘油酸分子,将经过一系列复杂变化,再生成3个RuBP分子和一个离开卡尔文循环的三碳糖磷酸。
(3)据图可知,OF阶段野生型植株呼吸消耗的有机物为矩形OAHF的面积,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量为三角形AEH的面积;突变型植株制造的有机物为三角形EBG的面积,细胞呼吸消耗的有机物为矩形OBGF的面积,其积累的有机物量为其制造的有机物总量与呼吸消耗的有机物总量之差,可用三角形CEF和三角形OBC的面积差或三角形BEG与四边形OBGF的面积差来表示。
25.(11分)(2016·宁波期末联考)叶绿体是进行光合作用的器官,而磷酸转运器是叶绿体膜上的重要结构,通过磷酸转运器完成蔗糖的合成(见下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磷除了是光合作用相关产物的组成成分外,也是叶绿体内________和磷脂的组成成分。
(2)图中A在光下裂解为________________。据图分析,三碳糖磷酸可以用于合成________________。
(3)卡尔文循环中,1分子的CO2与1个核酮糖二磷酸结合,会形成2分子________。一般情况下,CO2还原后生成的三碳糖磷酸大部分被用于________________,部分三碳糖磷酸在______________部位形成淀粉。
(4)为提高冬枣果实的产量,某研究人员进行了“外源赤霉素对开花旺盛冬枣叶片光合速率影响”的实验,结果如下表:
外源赤霉素(mg/L)
净光合速率(μmol
CO2·m-2·s-1)
光饱和点(μmol·m-2·s-1)
叶绿素含量(mg·g-1FW)
气孔导度(μmol·m-2·s-1)
40
15.51
1
630
3.03
236.2
0
14.17
1
370
2.94
210.7
与对照组比较,对叶片施加40
mg/L外源赤霉素后,光合作用过程中碳反应速率将________(填“加快”“减慢”或“不变”),你做出此判断的主要依据是施加40
mg/L外源赤霉素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果实中能产生赤霉素的结构是________。生产实践中,可适时喷施植物激素中的________,起到调节气孔导度的作用。
答案 (1)核酸(或DNA、RNA)
(2)H+、O2和电子(缺一不可) 蔗糖、淀粉(缺一不可)
(3)三碳酸分子(或3-磷酸甘油酸) RuBP(核酮糖二磷酸)的再生 叶绿体基质
(4)加快 气孔导度增大,说明叶片从外界吸收CO2的速率加快
(5)胚 脱落酸
解析 (1)叶绿体内含有少量DNA和RNA,磷是叶绿体内ADP/ATP等光合作用相关产物的重要组成成分,也是核酸和磷脂等的重要组成成分。
(2)图中A为水,其在光反应中被裂解为H+、O2和电子。据图示可知三碳糖磷酸可在叶绿体基质内转变为淀粉或在叶绿体外转变为蔗糖。
(3)卡尔文循环中,1分子的
CO2与1个核酮糖二磷酸结合,会形成2分子三碳酸分子,三碳酸分子会在ATP和NADPH的作用下,被还原为三碳糖磷酸,合成的三碳糖磷酸大部分用于RuBP(核酮糖二磷酸)的再生,部分离开卡尔文循环被利用。
(4)根据表中数据可知,在对叶片施加40
mg/L外源赤霉素后,气孔导度增大,植物光合速率增大,碳反应加快。
(5)果实中的胚可产生赤霉素,脱落酸可使气孔关闭。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