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课题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经济和社会生活第20课社会生活的变化课型:新授教学模式:三环节合作探究教具:多媒体教学目标 掌握在工业革命后火车、轮船的传入;第二次工业革命后,有线电报,电话以及照相和电影的传入,新闻报纸、出版事业在中国的出现,以及辛亥革命后中国社会习俗的变化 通过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和古代生活的比较,使学生学会用发展的观点对历史进行纵向比较的方法,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和正确的历史发展观、进步观。 认识到工业文明的传入,它在改造着中国社会的物质文明的同时,中国社会的文化生活和社会习俗也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这些变化客观上顺应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潮流,是一种历史的进步,我们必须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历史,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进步观和与时俱进的革命精神。 重点:知道轮船、火车、电报、照相和电影等在中国出现的史实;以《申报》、商务印书馆等为例,了解大众传播媒体对近代社会生活的影响;了解民国以来剪发辫、易服饰、改称呼等社会习俗方面的变化。 难点:培养学生对社会进步中出现的各种变化(包括沉重的历史代价)的正确的认识,能够形成一个社会进步和发展的唯物史观。教学流程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多媒体播放上海世博会涉及到社会生活方面的图片,并伴随世博会主题曲《2010等你来》。教师:2010年的上海世博会让我们见到了很多高科技的产品,体会到了城市确实是让我们的生活变得很美好。那么这节课我们穿越时空隧道,近代中国的社会生活方面发生了哪些变化。导入新课,板书课题。说明:通过歌曲和图片,创设一种激昂的学习情境。教师引领,自学探究:与世界接轨——交通工具的变化教师:出示图片(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古时候,我国水、陆交通中出现过哪些交通工具?)学生:有木船、马车、手推车、轿子等教师:大家回答的非常好这些交通工具有一个共同点,即行进的动力主要依靠人力和畜力,或偶尔借助风力。大家想想,这些动力有什么缺点呢?学生:力量有限,受自然条件的限制或用起来不方便。教师:在19世纪初西方发明了以蒸汽机为动力的轮船和火车。并于19世纪末期传入中国,这些新式交通工具的特点是马力大,速度快,受自然条件的影响小。出示图片:教师:请同学们看课本相关内容,并结合材料,小组讨论找出近代交通工具在中国的出现,是利还是弊?学生:……使人们的出行速度大大加快。极大地促进了商品的流通。教师:请举例验证。学生:在滇越铁路通车以前,从昆明到上海,翻山越岭,大约需要半年左右的时间才能到达。通车后,可以先乘火车到海防,再转乘轮船到上海,全程只需短短几天。教师:请同学们讨论,火车和轮船在中国的出现,有没有负面的影响?学生:火车的开通,也使帝国主义的势力延伸到火车开到的地方,加深对中国的侵略。教师:出示图片:同学们,下面来看“我国建造的第一艘轮船‘黄鹄’号复原图”和早期火车的插图然后结合课本上关于早期轮船和火车的描述,来回答下列问题。从图文中,我们可以看出早期的轮船和火车在技术性能上有什么特点?学生:在技术性能上还有待更大的改进。教师:我们应该如何来看待这些不足?学生:尽管在技术上有很大的缺陷,但火车和轮船的出现却是历史的进步的表现,是社会从农业文明走向工业文明的标志。说明:通过比较得出结论,学生学会用发展的观点对历史进行纵向比较的方法,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和正确的历史发展观、进步观。教师:这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科技发明对中国的影响,使得当时中国的社会经济和物质生产发生了重大变化,开始与世界“接轨”。19世纪70年代以后,第二次工业革命科技发明陆续传入中国,进一步促进了中国的物质生产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并在这个基础上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使得中国人的文化生活也发生了剧烈的变迁。并轨的时代——通讯与文化的变迁教师:中国近代,不仅在交通方面出现了新的运营方式,而且在通讯方面,也出现了新的通讯方式,那就是电报。近代通讯和近代交通一样,都使人们的生活发生了变化。同学们思考一下电报的出现给人们提供了哪些方便?学生:电报出现后,商人可以用来传达生意信息,记者可以用它从外地发回新闻报道,老百姓与亲友联系也用上了电报。教师:的确是这样。有了电报的出现,人们可以很方便的取得联系。那我们又应该如何全面地看待这个新生事物?学生:一分为二地看,一方面是西方列强侵华,作为一种辅助工具传到中国,另一方面它的出现,又是历史的必然,符合历史发展的方向。总体上应予肯定。教师:近代以来,中国人的文化生活也逐渐变得丰富。同学们请看“文化生活的变迁”一目,找出中国近代在文化生活方面对人民群众影响较大的几项新成果。学生:照相、电影、报纸、出版。教师:同学们,在没有影片、电视录像带及我们现在接触的CD、VCD、DVD光碟时,如果想把一件事、一个人的真实面目保留下来,什么方式最好?现有几种方法供大家选择: A.文字描述B.口头流传C.拍成照片学生:C.拍成照片。教师:应该是这样,文字描述和口头流传都可以失真,而且因理解不同,主观的成分增加得越多,就越远离事物的本来面目。如果用照片来记载,就能较客观一些。下图就是慈禧太后和末代皇帝溥仪的照片。说明:学生观看照片,深刻感悟。并感悟其局限性:照相是近代有钱人才能够享用的事物。教师:请同学们再看一看电影的演变。课本上给我们介绍了在中国电影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三部影片,请大家把它们各自的地位表述出来。学生:《定军山》是我国自己拍摄的第一部无声电影 《歌女红牡丹》是我国第一部有声电影《渔光曲》是我国第一部在国际电影节上获奖的影片说明:学生回答时,教师边听边打出相关电影的照片。教师:前面同学们说了,对中国近代文化生活影响较大的还有报纸和出版业。现在请同学们回顾一下我们在前面学习的知识,戊戌变法时、辛亥革命时、新文化运动时主要宣传手段又是什么?学生:主要是通过创办报纸和印刷发行书籍进行宣传的。教师:当时的主要报纸有哪些?学生:A、维新变法时期:《万国公报》后改名为《中外纪闻》;B、辛亥革命时期:《民报》[中国同盟会机关报];C、新文化运动期间:《新青年》[原名《青年杂志》]、《每周评论》说明:联系旧知识,温故而知新。教师:这些报纸的特点大都政治性非常强,时事性也强,主要是为了宣传资产阶级改良或革命而创办的。鸦片战争后,外国人在上海等城市创办了外文报纸,主要是给外国人看的。后来,中文报纸也出现了,其中最著名的是什么呢?学生:1872年在上海创办的《申报》教师:《申报》刊载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呢?学生:新闻、评论等内容,还有广告。教师:也就是说,它所面对的读者是人民大众、普通百姓。内容比较丰富。那么报纸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呢?学生:报纸成为人们获取信息、了解社会的主要传媒工具,人们可以通过报纸了解国内外发生的重大事件,从报纸上寻找对自己有用的信息。教师:的确是这样,人们可以通过报纸得到社会、生活、国际和国内的许多信息。今天,报纸已经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传媒工具。我国发行的报纸已达千余种,有日报、周报、晨报、晚报等等,有全国性的大报,有地区性的报纸,也有专业性较强的报纸等等。说明:联系现实,实践与理论相结合,拉近了历史和现实的距离。教师:报纸的出现,促进了出版业在中国的发展,同学们看书思考一下,有关近代出版机构的事情?学生:1897年在上海创办的商务印书馆是近代中国历史最长、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当时使用的课本和字典都是由它出版的。教师:以上我们从五个方面了解了近代的中国在文化生活也就是精神生活的变迁,尽管此时人们精神生活照比以前有所丰富,但是与我们现在相比较则依然是落后的,这主要是因为当时的物质生活水平也比较低下。我们现在物质生活条件不断提高,随之必然会带来精神生活的丰富多彩,这其实也告诉了我们一个道理,那就是有什么样的物质基础就会相应出现什么样的精神生活,物质决定意识。说明:由具体的事物上升到抽象的理论,水到渠成、潜移默化中认识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化解了难点。教师:由于近代交通在中国的出现和文化生活的变迁,再加上中国近代不断变革的政治大潮,特别是中华民国成立后,政府的移风易俗政令,使中国的社会习俗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民族的转轨——社会习俗的变化教师:今天,当我们漫步街头或徜徉于公园中,所见人们身上的着装可谓是五颜六色,形式各异。然而,近百年前,人们穿的则是长袍马褂以及旗袍,男人的脑后都托着长长的发辫,妇女普遍把脚裹成“小脚”。同学们想一想,这样的着装打扮,有什么缺点和危害吗?(学生畅所欲言,自由发表意见)。教师:近代社会习俗变化的背景是什么?学生: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颁布了一系列法令。教师:近代社会习俗的变化是表现在哪些方面?学生:一是剪辫,二是易服,三是废止缠足,还有跪拜之礼。四是改称谓教师:讲述(并出示剪辫易服废止缠足、跪拜之礼改称谓及相关图片)教师:这说明精神文明的发展趋势是什么?学生:民主自由、平等博爱、互尊自重。教师:民主,这一观念传入中国后,就以其魅力赢得了许多人的赞同与欣赏。随着社会发展,时代在进步,民主已被赋予了更广泛的含义。根据你的理解,现今所倡导的民主都有哪些呢? 学生:体现在同学之间的平等友爱、互帮互助;还体现在人与人地位的平等,等等。教师:我家有个邻居,今年90多岁,但仍旧裹脚,这说明了什么问题?学生:说明这位老年人是老封建,思想还是很落后。也说明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是有限的。教师: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我们一起来看第四篇章----脱轨的代价--变化的原因和特点课堂小结,提炼升华:四、脱轨的代价----变化的原因和特点教师:讲完这课,大家思考一下社会生活出现这些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学生:一是西方列强侵华,作为一种辅助工具传到中国。二是辛亥革命的冲击教师:这些变化有哪些特点?学生:不平衡性、受封建守旧思想的阻挠。教师:如何评价这些变化?学生:变化是有限的,但是代表了进步的方向教师:本节课我们了解到近代历史上这些变化,给我们带来了新的生活,但是在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是有限的。轮船只在沿海沿江的口岸城市才能出现;铁路的数量也很稀少,平均每个人只有几厘米长。电影和报纸,只有在城市才能看到。至于照相,则只是极少数有钱人家的奢侈享受。在社会习俗方面,传统的习惯势力也是很难在短期内改变的。但是无论如何,这些都是社会进步的苗头,都是社会前进的动力.也正是这些微妙的变化,才使我们中国一步步进步,使人民生活的更加幸福。面对历史上的这些新鲜事物,一方面是西方列强侵华,作为一种辅助工具传到中国,另一方面它的出现,又是由于辛亥革命的冲击,是历史的必然,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代表了人类历史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具有无限的生命力。所以我们应该用进步的历史观念来看待历史上的这种变化。说明:回顾以上三个子目,归纳其局限性。同时,指导学生学会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分析问题。板书设计:测试题目一1、唐胥铁路、淞沪铁路、京张铁路的区别?2、我国古代有领先世界的四大发明,那么为什么近代以后,许多发明都是从西方传进来的?带给我们哪些启示?3、采访身边的年长者,请他们讲述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生活习俗发生的变化,并根据讲述写成一篇报道。测试题目二做《助学》题目教后反思:一直以来,初中历史绝大部分教学内容是政治史、经济史和文化史,社会生活史是最近才从冷宫里复苏的。在我的教学中,总是觉得吃穿住行这些过于大众化的东西没什么好讲的。李大钊说:“历史这样的东西,是人类生活的行程。”所以,作为历史老师,我们应该重视社会生活史的教学。本节课重点的突破,我是采用大量的图片、音频资料等,增强学生对近代社会物质生活变化的感性认识。由于社会生活出现的变化是由西方文明传入导致的,所以在教学中应使学生认识到西方工业文明的传入,一方面是以中华民族沉沦为代价,另一面对中国来讲也是进步的体现。通过本课的教学我也认识到:历史是有生命的,学生学习历史,不是通过老师的单一传授就能获得的,老师要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主动地参与到知识形成的整个思维过程,力求使学生在积极、愉快的课堂中提高自己的水平,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本课的学习中也遇到了一些问题。如:这节课图片资料很多,在取舍方面还不够大方;教师讲解的内容还是太多;时间把握的不够完美。所以,在以后我打算在以下方面改进:1、懂得取舍,控制好时间。2、图片资料多,选择最有价值和代表性的。3、通过图片,把学生引入历史情境中,便于学生理解。4、引导学生思考,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不要讲得太多。与世界接轨——交通工具的变化并轨的时代——通讯与文化的变迁第20课经济和社会生活民族的转轨——社会习俗的变化脱轨的代价----变化的原因和特点课题: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经济和社会生活第20课社会生活的变化课型:新授教学模式:三环节合作探究教具:多媒体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了解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变化;2、理解这些变化给社会带来的影响。(2)过程与方法1、运用多媒体,展示反映社会生活变化的大量信息,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2、采用历史情景法,使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之中,增强他们对历史的亲切感。(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深刻体会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层面以及其对近代进步思想的更深的探索。教学流程: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思考:当时的人民为什么会如此好奇?那时的交通工具是什么?过渡:从西方引进的新奇的东西正改变着人民的生活。(二)教师引领,自学探究:第一环节交通通信之变第一幕(清末民初)小明:妈妈,外公来电报啦!小明妈(看完电报):外公过几天要来上海看望咱们啦!小明:从昆明到上海那么远的路,那得花多少时间呀?小明妈:现在交通便利,外公可以先乘火车到海防,再转乘轮船到上海,全程只需短短的几天。[教师引导]:这一天,小明家收到了一份电报,于是小明和妈妈展开了一段对话。请同学们从对话中找出当时出现了哪些新事物?[学生回答]:电报火车轮船[教师提问]:你们可曾想过,如果没有火车轮船,外公来上海得坐什么车?走什么路?花多少时间?[学生讨论]:马车、轿子、黄包车、木船……[教师讲述]:总之,在那个古老年代,人们陆则骑马坐轿,水则乘舟,属于典型的慢节奏。外公从昆明到上海既要走旱路,又要走水路,把当时所有的交通工具试了个遍才到上海,仅在路上花费了近半年时间,再加上回程,这一往一返,一春一秋,一年时间搭进去了!当我们在使用这些慢节奏的交通工具时,西方已经响起了火车、轮船的轰鸣声。这些新式交通工具以蒸汽为动力,马力大,速度快,不久传入中国。[课件出示图片]:早期的火车头、明轮(感受新式交通工具带来的方便快捷)[教师过渡]:新式交通工具的出现给近代人们带来了方便快捷,同时也加强了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当然我们不用出门也可以与远方的亲友联系,像外公不用出门,用电报传达他要来上海的信息。[教师提问]:如果没有电报,外公如何与小明一家联系?古时候,我们的先民用哪些方式传递信息?[学生回答]:飞鸽传书点烽火驿站……[教师引导]:电报的诞生克服了这些信息传递方式的局限性,开创了用电来传递信息的时代,从此不管相隔多远,联系都不成问题。[教师过渡]:外公凭借便捷的交通工具、快速的信息传递方式终于到达目的地上海。在上海,他同样接触到很多新鲜事物,大开眼界!第二幕(清末民初)这天,小明一家去码头接外公,在码头,用数码相机照了张全家福,留下了纪念性的一刻。吃过午饭,全家一起去电影院看了场电影《定军山》,妈妈对男主角雄浑的声音大加赞赏。晚饭过后,小明拿了份上海最著名的报纸《扬子晚报》与外公一起阅读,报纸上内容真丰富:有广告、新闻、评论等。但报纸上很多字小明不识,外公让小明查字典。[教师引导]:大家来找茬:在外公接触的新事物中,有些是不符合当时时代的,请找出并加以改正。[学生回答]:数码相机声音《扬子晚报》第二环节文化生活之变[课件出示图片]:《我家的老照片》;《历史老照片》[学生活动]:从黑白照片中追忆童年;边浏览图片边回忆历史事件[教师过渡]照相将历史定格在瞬间,而能够完整记录历史活动的则是电影。[教师讲述]:今年恰逢中国电影诞辰100周年,100年来,中国电影得到了长足发展。最初的电影则是黑白的,无声的。为纪念中国电影诞生100周年,我国进行了百年百位优秀演员评选,而入选的就有一位江阴人——上官云珠。中国电影协会主席评价说:“上官云珠是长泾的骄傲,是江阴的骄傲,更是中国电影的骄傲。”[教师过渡]:欣赏电影时你会发现,电影题材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带有艺术色彩,而报纸作为大众传媒则是对社会的真实反映。[教师提问]:近代最著名、最有影响力的要数哪份报纸?[学生回答]:《申报》[教师提问]:展示《申报》,从《申报》上可以看到哪些内容?[学生回答]:广告新闻评论……[教师提问]:对于广告,我们书上的男孩、女孩展开了一场争论!同学们怎么看待这个问题?[学生讨论]:广告可以夸张,但要忠于事实……[教师过渡]:看报时遇到不认识的字同学们通常会怎么办?[学生回答]:查字典[教师讲述]:同学们最常用的《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都是由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它是旧中国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其传统特色就是编工具书。[教师过渡]:外公在上海看到的这些新事物,像照相、电影刚出现时属高雅艺术,西方人看电影穿的可讲究可正式,戴礼帽穿礼服去欣赏这种高雅艺术,中国人渐渐觉得穿长袍马褂去影院不合时宜了,也得赶上潮流,于是在社会习俗上发生了一系列变化。第三环节社会习俗之变展示相关图片:思考:有哪些变化?图一图二图三图四图五教师:说说社会习俗有了哪些变化?说明了什么?过渡:以上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是有限的。(三)课堂小结,提炼升华虽然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是有限的,但不管怎样,西方文明的传入才使近代社会生活发生了变化。可是有人却说:“西方文明是随着列强的枪炮一起进入中国的,是以中华民族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为代价的。”你认为这种代价的付出值得吗?为什么?[学生讨论]:……火车、轮船、电报、电影的传入实际上传播的是科技,人类的文明、社会的进步首先必须发展科技!板书设计第20课社会生活的变化检测题目:完成《助学》中练习教学反思历史是有趣的,但是历史教材本身作为教育的载体是枯燥的。要让学生喜欢我们的课,应该创设生动有趣的历史情境,这样才能引导学生从感知历史发展到感悟历史,实现情感的升华和价值观的提炼。本课在流程设计中,以学生为活动主体,通过资料,图片创设情境为他们提供有力的条件,提高课堂学习效率。本课还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如:对学生的回答点评是否少了点;话语权交给学生能否再多一点;课件在制作精细和完备一些;在教学中对时间的分配上等。轮船、火车、汽车照相、电影、电报报纸、商务印书馆剪辩、易服、礼节交通之变文化之变生活之变变习俗之变课题: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经济和社会生活第20课社会生活的变迁课型:新授课教学模式:三为主五环节教具:多媒体(ppt)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掌握在工业革命后火车、轮船传入中国;掌握第二次工业革命后,有线电报、电话以及照相和电影的传入,新闻报纸、出版事业在中国的出现;掌握辛亥革命后中国社会习俗的变化。过程与方法利用多媒体手段,展示近代科技成果的图片,增强课堂教学内容的直观性和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采用师生互动方式,通过提问、讨论完成有关知识的处理、问题的解决,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与动脑习惯。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西方工业文明的传入,在一定程度上改造着中国社会的物质、精神文明的同时,也是以我们中华民族沦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灾难深渊为代价换来的,要使学生深刻的认识到清朝“闭关锁国”政策给我国带来的巨大危害。教学重点近代交通通讯在中国的出现、社会习俗的变化。教学难点理解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理解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顺应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潮流,是一种历史的进步。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教师:同学们,你们知道中国的近代史开始于什么时间?标志性事件是什么?学生:1840年,鸦片战争教师:接着我们来观看一段视频《西洋镜》。看看这段视频里面出现了哪些新的东西,还仍然保留了些什么?请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去观看。(培养学生从视频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学生:照相、火车、电影,而且里面的人都留有辫子总结:这些新的东西都是在鸦片战争后传入我国的。当这些新奇的东西从外国刚刚传进来的时候,人们无不充满了好奇,而这些新奇东西的传入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些内容。(二)教师引领,自学探究1上海行——近代交通通讯在中国的出现[问题1]在我国古代,水、陆交通中出现过哪些交通工具 (提供以下图片)[学生]骑马、乘船、走路、坐轿子、坐马车……[问题]到了近代,中国出现了哪些新式的交通工具呢?[学生]火车和轮船。总结:轮船与火车的相关知识展示:中国第一艘木质轮船“黄鹄号”,以及关于铁路的相关知识。中国第一条铁路:1876年,英国商人建造的淞沪铁路。中国自建的第一条铁路:1881年,唐山至胥各庄铁路中国人自行设计和建造的第一条铁路干线:1909年建成的京张铁路—詹天佑接着简单的介绍一下有关汽车和飞机的相关知识。教师提问:近代交通工具在中国出现有何作用?由学生参照课本讨论回答:1、大大便利了交通运输,促进商品经济的交流和发展;2、也便利了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展示材料夫地方之有铁路,譬如人身血脉流通,手足灵捷,……其未建铁路者,则如风痹之人,半体不遂,举动不灵,横逆之来,无可相助,亦为任其侮辱而莫之御。——郑观应《盛世危言》教师:通过上述材料,交通运输业在当时的社会还有什么影响?学生讨论探究学生:便利了外国列强对中国的掠夺(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能力)[问题2]你是否知道我国古代是如何进行传递消息的吗?[学生回答]烽火台、通过驿站传送[教师过渡]那么到了近代在通讯方面,又出现了什么新的通讯方式呢?[学生回答]电报。(通过PPT展示)电报与电话的相关图片,是学生有所了解。[问题]电报、电话的出现给人们提供了哪些方便?[学生回答]电报出现后,商人可以用来传达生意信息,记者可以用它从外地发回新闻报道,老百姓与亲友联系也用上了电报。二、上海新观察——文化生活的和社会习俗的变迁1、照相、电影的传入让学生了解照相和电影的相关知识尤其是中国电影的知识电影出现在中国是在什么时候呢?标志是?——1905年的《定军山》我国第一部有声电影是什么?——1931年《歌女红牡丹》我国第一部在国际电影节上获奖的电影?——1935年的《渔光曲》2、报纸的出现(主要讲述《申报》)《申报》是旧中国历史最长、影响最大的一份报纸。原全称《申江新报》,自1872年创办到1949年停办,历时78年,出版时间之长,影响之广泛,是其他报纸难以企及的。因为《申报》见证、记录了晚清以来中国曲折复杂的发展历程,被人称为研究中国近现代史的“百科全书”。[提问]请同学们回顾一下,在维新变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期间的一些著名报纸和杂志是什么?[学生回答]《时务报》、《民报》、《新青年》等。3、文化出版机构——商务印书馆商务印书馆是近代中国历史最长、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当时使用的课本和字典都是由它出版的。过渡:由于近代交通在中国的出现,由于文化生活的变迁,再加上中国近代不断变革的政治大潮,特别是中华民国成立后,政府的移风易俗政令,使中国的社会习俗发生了很大的变化。4、社会习俗的变化[问题3]你知道旧中国有哪些落后的习俗吗?这些习俗后来发生了什么变化 [学生]男子留辫、女子缠足、行跪拜之礼、称呼“老爷、大人”等展示辛亥革命前后的相关图片,让学生通过观察图片和结合教材的知识来发现图片上出现的变化并回答。[学生回答]剪辫、易服、废止缠足、跪拜之礼还有称呼上的变化(培养学生归纳总结问题的能力)。[教师总结]1、在装束上的变化:剪辫、易服、废止缠足、2、社交礼节上:用鞠躬、握手礼取代跪拜礼3、改称谓:用平等的“先生”“同志”代替“老爷”“大人”等【讨论分析】近代以来我国社会生活变化的因素有哪些?鸦片战争后,西方文明的辐射,带来变化。——被动洋务运动,维新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的推动,带来变化。—主动【探索发现为什么】此时,过惯了大城市生活的胡老爷子,带着儿孙回到祖籍安徽的徽州来祭祖,那是一个美丽的小山村。当他到了那里后,那里的生活使得他感觉很不适应,你们猜猜是什么让他不习惯了?学生讨论回答:…………(三)课堂小节,提炼升华在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是有限的。轮船只在沿海沿江的口岸城市才能出现;铁路的数量也很稀少,平均每个人只有几厘米长。电影和报纸,只有在城市才能看到。至于照相,则只是极少数有钱人家的奢侈享受。在社会习俗方面,传统的习惯势力也是很难在短期内改变的。【当堂巩固】一、选择1、中国自己拍的第一部电影是(A)A、《定军山》B、《渔光曲》C、《歌女红牡丹》D、《风云儿女》2、19世纪70年代以后,记者从外地发回新闻报道、老百姓与亲友联系可以使用通讯工具是(B)A、电话B、有线电报C、书信D、移动电话3、近代中国历史最长、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是(C)A、中华书局B、三联书社C、商务印书馆D、《文汇报》馆二、材料题同学们开展“中国近代交通变迁”的历史探究学习,有两首《咏火轮车》的竹枝词引起了大家的兴趣。“轮随铁路与周旋,飞往吴淞客亦仙。他省不知机器巧,艳传陆地可行船。”“火车当日达吴淞,女伴遨游兴致浓。今日司空都见惯,沪宁(沪,指上海;宁,指南京——引者注)来去也从容。”回答:(1)这两首竹枝词记述的是中国近代哪一种交通工具运行时的情景?(2)该交通工具的出现在中国近代产生了哪些积极影响?(回答两条即可)【板书设计】第20课社会生活的变化一、近代交通通讯在中国的出现火车轮船有线电报二、文化生活的变迁照相电影报纸(《申报》)文化出版机构(商务印书馆)三、社会习俗的变化(辛亥革命后)1、在装束上的变化:剪辫、易服、废止缠足、2、社交礼节上:用鞠躬、握手礼取代跪拜礼3、改称谓:用平等的“先生”“同志”代替“老爷”“大人”等教学反思:我认为本节课的成功之处在于:1、教学流程清晰流畅,整堂课围绕“怎样变”→“变化带来什么影响?”→“为什么会变?”→“怎样看待这些变化?”→“如何应对变化?”这几个问题循序渐进,逐步深入,既便于学生理解,又容易让人把握脉络,而且每个问题过渡自然,层次分明。2、设置大量的情景。我设计的几个历史情境,使课堂增色不少,它大大吸引了学生的眼球,把学生一下子带到了近代,让他们穿越时空,身临其境,体验历史,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用情境激发兴趣,这是本课成功的保障。3、本节课的成功之处还表现为促进学生基于问题的学习,提高了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本节教学仍然有它不足之处。如:学生搜集资料较多,由于课堂时间关系,未能照顾到每一位学生;后面设计的内容较杂,教学流程不够流畅,让学生认识还不深刻,这将促使我在以后教学中去探索、不断地提高教学水平,更好地服务于课堂,服务于学生。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教师原创】人教版历史八上第20课社会生活的变化教学设计1.doc 教师原创】人教版历史八上第20课社会生活的变化教学设计2.doc 教师原创】人教版历史八上第20课社会生活的变化教学设计3.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