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课题: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侵略与反抗第1课鸦片战争课型:新授教学模式:三为主五环节教具:多媒体新课标:知道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学会运用时序和地域、原因与结果概念,对历史事实进行理解和判断。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尝试体验探究历史问题的过程,并在探究历史的过程中尝试反思历史,汲取历史经验教训。教学目标知识目标:掌握林则徐为维护中华民族利益,进行虎门销烟的壮举。认识《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对中国的影响。能力目标:通过学习鸦片战争的史实和《南京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发展过程,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方法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鸦片战争史实的了解,认识资本主义发家史的肮脏和血腥,揭露资产阶级道德的虚伪和唯利是图的本质。学习林则徐虎门销烟、维护中华民族利益和尊严的爱国主义精神,并记取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教训。教学重点:1、林则徐虎门销烟2、中英《南京条约》教学难点:如何理解中国从封建社会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教学流程: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展示:罂粟花图片教师提问:同学们知道这是什么花吗?它的果实有什么作用?同学们:……教师总结:罂粟俗称大烟花,它的果实经过加工后可制成药材鸦片。鸦片可以作为麻醉剂使用,但是含有大量的吗啡和尼古丁,毒性很大,一旦吸食容易上瘾,使人面容憔悴,骨瘦如材,无精打采……对人身体危害极大。19世纪初期,英国资本主义为了牟取暴力,向中国大量倾销鸦片,并因此发生了鸦片战争。鸦片在160年前给中华民族留下了痛苦的回忆,罂粟花是美丽的,可是中国近代一百年的屈辱历史却是从它身上开始的,这真是“最美的花,罪恶的果。”(设计意图)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发学生观察、思考,导入新课。(二)教师引领,自学探究:一、国难之始——鸦片的输入1、英国的鸦片走私教师:(投影)从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军事等方面比较18世纪以后中英两国的发展状况: 中国(清王朝)英国政治仍处于封建社会;封建君主专制;吏治腐败资本主义社会;君主立宪制经济依然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在对外贸易中,中国处于出超地位完成工业革命,资本主义经济发达,成为世界工厂科技文化文化禁锢造成“万马齐喑”的局面,自然科学的发展基本停滞“启蒙运动”解放了思想,近代自然科学体系不断完善,推动科技革命军事军备废驰不断对东方发动侵略,已建立侵略中国的前沿阵地说明:对于英国的发展历史,教科书上还没有涉及,学生通过对表格的学习,从而对英国历史有了初步粗略的了解。学生思考并合作探究:这个表格说明了什么?同学们:说明了中国落后了,英国比中国强大、强大的英国确定了对中国侵略的战略……教师:那么英国是如何侵略中国的?同学们:向中国走私鸦片。教师:英国为什么向中国走私鸦片?学生阅读第一页第一段思考并回答:(1)为了开辟国外市场、推销工业品、掠夺廉价的工业原料;(2)扭转中英贸易中的逆差地位。(设计意图):在课堂教学中充分给予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逐步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2、鸦片之危害教师出示《炮子谣》:请君莫畏火箭烧,彻夜才烧二三里.我所畏者鸦片烟,杀人不计亿万千.君知炮打肢体裂,不知吃烟肠胃皆熬煎,君知火箭破产业,不知买烟费尽囊中钱.展示:吸食鸦片及毒品图片学生阅读观看并思考:鸦片输入有何危害?生活中我们对吸毒现象应抱有什么态度?学生回答:(1)白银外流,加剧中国的贫弱;(2)严重催产吸食者的体质。(3)给中华民族带来深重灾难。态度:珍爱生命,远离毒品(设计意图)让学生直观鸦片和毒品的巨大危害,调动学生的爱国主义情绪并进行“珍惜生命、远离毒品”的教育。教师提问:在英国向中国大量走私鸦片的过程中,中国有位著名的人物,领导了一件功载史册的事,他是谁?领导了什么事?我们怎样评价他?说明:对于虎门销烟背景问题的了解,由师生互动完成,具体情况因学生的表现而可能各有不同,以上设计,乃教学设计的大致方向。(设计意图)此问题设计承上启下,引出下面的学习内容——国之抗争。二、国之抗争——林则徐虎门销烟历史人物小档案出示林则徐图片,让学生看书后共同完成其简单的个人档案。要突出民族英雄林则徐在禁烟运动中的作用.(设计意图)通过建立的“历史人物小档案”,领略历史人物风采;真切体验,走进历史人物心灵。拉近学生与历史人物之间的距离,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教师播放视频:播放虎门销烟的相关视频,以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教师提问:虎门销烟有何意义和影响 学生回答:虎门销烟在当时大大鼓舞了中国人民的斗志,是中国人民斗争的伟大胜利,显示了中华民族反对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领导这场斗争的林则徐,是当之无愧的民族英雄。教师提问:英国针对虎门销烟,采取了什么举措?学生回答:发动侵略战争——鸦片战争。教师提问:有人说,如果没有虎门销烟,鸦片战争也许不会爆发,对此你有什么看法?学生思考并进行合作探究,然后展示答案:……参考答案:鸦片战争英国蓄谋已久,其根本目的是为了打开中国广阔市场,所以,即使没有虎门销烟,鸦片战争也必然会爆发。(设计意图)“虎门销烟”是鸦片战争爆发的直接原因。对于这一个问题,学生容易将它与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相混淆,通过影像资料和充分利用教材资源,设置争议问题.以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揭示战争爆发的必然性,让学生思辨历史发展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辨证关系。三、国之不幸——落后必然挨打既然鸦片战争是英国蓄谋已久的既定策略,其结果也就不难预料,下面看视频,并注意视频中所出示的重视地点和重要事件。播放视频:《鸦片战争》,(设计意图)利用看电影的形式,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历史的直观性,拉近学生与历史的距离。学生活动:展示《鸦片战争形势图》,请同学指出图中A、B、C、D、E、F、G分别代表什么地点?在这里发生了哪些重大事件?(设计意图)演示动态地图,考察学生观看视频的效果,强调重点知识,强化学生的空间概念。教师提问:鸦片战争的结果如何?学生回答:中国战败,被迫签订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四、国耻之始——签订《南京条约》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上进行合作探究学习:学生学习《南京条约》内容,并思考其危害、影响。项目主要内容危害割地割香港岛给英国破坏了中国的领土主权,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赔款赔款2100万元清政府财政困难,增加了中国人民的负担五口通商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破坏了中国的贸易主权关税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中国开始丧失了关税自主权影响: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说明:对于条约内容,学生自学完成并展示,对于条约危害及影响,学生小组交流合作探究完成。对于影响中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个概念比较抽象,学生可能不好理解,教师可以稍作解释:“半殖民地”的含义是形式上独立,但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均受到帝国主义的控制和压迫的国家;“半封建”的含义是原有的封建经济遭到了破坏,资本主义有了一定的成分,但仍然保持了封建剥削制度。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是一个发展的过程,《南京条约》的签订,仅仅是开始而已。(设计意图):在课堂教学中充分给予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逐步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另外将此部分内容定为“国耻之始”,也是为后面中国继续遭受列强侵略并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等相关内容埋下伏笔。(三)、课堂小结,提炼升华:课堂小结先由学生按照课堂所学提炼本节课知识要点,并说出自己学习这节课的个人感受。可以按照句式:“这节课我学习了……内容,由此明白了……”来说。之后教师总结:封闭所以落后,落后必然挨打,鸦片战争引发了近代中国的生存危机,使中国社会性质、社会主要矛盾、革命任务、思想观念、清朝政局等方面开始发生全方位的变化。国难、国耻以及中国人不懈的民族抗争也由此开始……知识拓展:展示漫画::指导学生仔细观察,从人物的服饰、发型、手中所持的武器等方面,分析鸦片战争中国失败的原因及战争对中国产生的影响。学生合作探究:学生自由发言,突破重点……教师总结:①客观原因──英国综合国力强大②主观原因──清王朝的腐朽落后③根本原因──中国腐朽没落的封建主义无法抵抗新兴的资本主义(设计意图):以漫画材料为载体,可以更形象直观地感受到清政府的腐朽和列强的残暴,从而得出“封闭必然落后,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以激发学生振兴中华的历史责任感。说明:本节课所有合作探究均由学生分小组讨论完成,教师进行及时的点播和启示。板书设计测验题目一1、讲故事:林则徐虎门销烟的故事。2、说一说鸦片战争的前因、经过、结果。3、《南京条约》内容、危害、影响。4、分析鸦片战争失败的原因。5、你还知道哪些鸦片战争相关的人物和事件。测验题目二:完成助学达标训练教学反思:《鸦片战争》一课涉及的时间跨度大,内容含量多,知识信息量大,因此,我运用了多媒体教学手段,动态地让学生了解历史事件的发生、发展和结局,教学效果良好。在学习本课前,先安排了学习进行自我预习,对于所学知识学生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上课开始向学生美丽的罂粟花图片(创设问题情景):“罂粟花是美丽的,可是中国近代一百年的屈辱历史却是从它身上开始的”,由此导入新课,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引导学生学习、思考。在讲授新课环节,对教材原有的三目进行了重新整合,将鸦片战争的背景、虎门销烟、鸦片战争的经过、中英《南京条约》的签订,分为“国难之始、国之抗争、国之不幸、国耻之始”四个部分,层层深入,使教学内容更加合理、更加连贯、更加简洁易懂。在这四部分的教学过程中,很好地兼顾到了新课程要求的三维目标,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引导学生问题探究-----引导学生结合教材内容和提供资料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得出结论模式,梳理鸦片战争的线索,使学生掌握了本课的基础知识。在此基础上,我设计了一系列的探究问题:“通过表格中对中英实力的对比,说明了什么问题?”、“英国为什么要向中国出口鸦片?鸦片给中国带来哪些灾难?”、“有人说,如果没有虎门销烟,鸦片战争也许不会爆发,对此你有什么看法?”、“中国战败的原因?”、“结合中英《南京条约》及其附件的主要内容,分析鸦片战争给中国造成了什么影响?”,然后引导学生进行层层剖析,深入浅出,更好地理解鸦片战争发生的背景及其影响,从而把握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和基本特征,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与此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还特别注重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通过历史场景“虎门销烟”、“鸦片战争”等再现及对林则徐个人魅力的剖析,培养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本课还注意联系现实重视史鉴功能。明确历史对现实的启示作用,使学生明确学习历史的目的,增强学习历史的兴趣和自觉性。例如让学生了解鸦片输入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危害后,联系现实生活中的吸毒现象,让学生思考讨论,然后归纳总结:为了我们的美好生活,为了我们来之不易的幸福,为了我们每个人的生命健康,我们应理直气壮地拒绝毒品,珍爱生命。这样设计,让学生懂得学习历史可以更好地为现实服务,懂得历史知识是每个人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精神营养。在本课结尾部分,学生梳理所学知识,教师总结:封闭所以落后,落后必然挨打,鸦片战争引发了近代中国的生存危机,使中国社会性质、社会主要矛盾、革命任务、思想观念、清朝政局等方面开始发生全方位的变化。国难、国耻以及中国人不懈的民族抗争也由此开始……对本节课知识进行梳理和升华。这堂课在整体的教学设计中,出现以下不足的地方:所设计了一系列探究问题让学生讨论,问题有点多,使一些题目没足够的时间引导学生真正展开,无法深入提升。教学环节上前松后紧,任务完成比较紧张。个人特色之处:本教案运用大量图片、视频、文字材料等,增强教学直观性,拉近同学与历史的距离,易于学生理解和记忆。本教案以学生为中心,将课堂交给学生,学生自主学习并展示学习成果,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及时点播指导,发挥主导作用。本教案学习探究部分,要求学生小组合作交流,注意培养学生归纳、总结、合作学习历史的能力。本教案通过对毒品问题的思考,以及鸦片战争失败问题的讨论,注意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情感教育和热爱生命、健康生活等相关教育。历史人物小档案姓名:____________主张:____________最大贡献:_____________意义:____________________个人结局:______________国难之始——鸦片的输入国之抗争——林则徐虎门销烟第1课鸦片战争国之不幸——落后必然挨打国耻之始——签订《南京条约》课题: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侵略与反抗第1课鸦片战争课型:新授教学模式:四环节合作探究教具:多媒体(历史挂图、示意图等)教学目标: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和认识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给中国社会带来严重危害,并由此发动侵略中国战争的基本史实。掌握林则徐维护中华民族利益,进行虎门硝烟的壮举。认识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对中国的影响。通过英国发动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和中英签订《南京条约》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发展过程,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方法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的史实,认识资本主义发家史的肮脏与血腥,揭露资产阶级道德的虚伪和惟利是图的本质。学习林则徐虎门销烟、维护中华民族利益和尊严的爱国主义精神。记取鸦片战争“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教训,培养学生的忧患意识和振兴中华的历史使命感。教学流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引导学生观看《鸦片战争》的电影片段。说明:通过观看视频资料,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学生在自主探究、交流中感知历史,感受历史,享受探究的乐趣。教师:近代中国的历史是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史,也是中国社会由传统逐渐向近代转型的历史。近代中国一百多年的发展过程,始终贯穿着两条主线:一条是中国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政治民主而不断斗争,直至革命胜利主线;另一条是中国人民在革命斗争中,不断推动中国社会向现代化迈进的主线。这两条主线相互交会,共同构成了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全过程。而近代史的开端从哪里开始呢,学完本课我们就会知道了。(二)教师引领,自学探究:一、民族之魂——林则徐的虎门销烟教师:出示林则徐的塑像,在福建省福州市澳门路,有一座林文忠公祠,建于1905年。1961年列为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今辟为林则徐纪念馆。馆内“树德堂”中祭祀的林则徐塑像。学生活动:根据书本或搜集的历史资料简介林则徐,谈谈自己对林则徐的看法和感悟。教师:林则徐在鸦片战争中积极抵抗外来侵略,维护中华民族的尊严,不愧是一位民族英雄。正因为有这些民族英雄的壮举,才铸就了中国的民族之魂。教师:引导学生观看《虎门销烟》的片段,思考英国为什么要向中国走私鸦片?学生:阅读教材,充分交流。教师归纳:英国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为推销工业品和掠夺廉价的工业原料而四处扩张,广阔的中国市场就成为它首选的对象。英国曾采用外交、贸易等手段想打开中国的大门都未能遂心如意,后来发现从事毒品贸易可以牟取暴利。学生:看《英国输入中国的鸦片激增表》鸦片战争前中英贸易情况表年份英国输华值中国输英总值入超正当贸易值鸦片贸易值总计值1837-1838220万340万560万310万250万学生:阅读《炮子谣》: 请君莫畏大炮子,百炮才闻几个死 请君莫畏火箭烧,彻夜才烧二三里。我所畏者鸦片烟,杀人不计亿万千。君知炮打肢体裂,不知吃烟肠胃皆熬煎,君知火箭破产业,不知买烟费尽囊中钱。学生:动脑筋:鸦片的大量输入,给中国带来哪些危害?学生讨论后归纳。教师小结:鸦片是一种用罂粟汁熬制而成的麻醉毒品。人一旦吸食就不易戒除,一染上毒隐,则使人倾家荡产,家破人亡。引用英国第一任印度总督哈斯丁斯在1773年的话:“鸦片不是生活必需品,而是一种有害的奢侈品,除仅仅为对外贸易的目的外,它是不被容许的,明智的政府应该严格的限制鸦片的国内消耗。”在这里,英国资产阶级认为鸦片有害,应该严格限制国内消耗;而另一方面为了获取巨额利润而鼓励外销。这一目的彻底暴露了英国资产阶级的无耻和伪善,认识了资本主义发家史的肮脏和血腥。说明:使学生了解19世纪初中国和英国的情况及鸦片输入的危害,明确虎门销烟的背景。学生:讲一讲林则徐虎门销烟的故事。教师补充:当时外国人并不完全相信林则徐真要禁烟,他们想林则徐这次要发大财了。但他们在仔细观察整个硝烟过程的各个环节,发现其紧张有序、滴水不漏的组织措施,根本使人无机可乘,他们的想法太天真了。林则徐卓越的组织才能和高尚的人格精神让这些外国人心悦诚服,赞叹不已。虎门销烟维护了中华民族的利益,表现了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林则徐是当之无愧的民族英雄。罗瑞卿大将参观虎门时说:“中国近代史就是在这儿开始了低于抵御帝国主义的侵略,到了虎门就能知道什么是中华民族精神。说明:让学生体验林则徐深厚的爱国情感,树立维护中华民族利益和尊严的爱国主义精神。学生讨论:假如没有林则徐的虎门销烟鸦片战争还会不会爆发?从而总结出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教师:打开中国市场是英国资产阶级的既定政策,这场战争是英国资产阶级保护鸦片贸易、推行殖民扩张政策的必然和继续,没有林则徐的禁烟,他们也是要这样做的,只是时间的早晚而已。由于这场战争是因鸦片走私引起的,所以马克思说“英国用大炮强迫中国接受一种叫鸦片的麻醉剂”,因此,这场战争就被称为鸦片战争。二、民族之恨——鸦片战争教师:林则徐虎门销烟打击了鸦片贩子的嚣张气焰,挫败了英国用鸦片打开中国大门的美梦。他们决心发动侵略战争,用大炮轰开中国的大门。学生:看《鸦片战争形势示意图》,根据课文内容介绍鸦片战争的简单经过。教师:引导学生看清战争形势。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1840年6月——1841年初,攻陷定海,直逼天津,林则徐被革职查办。第二阶段:1841年初——1842年,英军占领香港岛;1841年英军再战虎门,关天培以身殉国。1841年5月,英军进攻广州,三元里人民组织了抗英斗争,取得牛栏岗大捷,奕山投降。1841年秋,英军攻陷厦门,再次进攻定海,葛云飞,壮烈殉国。宁波农民组织黑水党痛击英军。1842年6月,英军进攻吴淞,陈化成奋战殉国,牛鉴临阵脱逃。1842年7月,英军进攻镇江,守军浴血奋战。1842年8月,清政府投降,签订了中英《南京条约》。学生:思考:这场战争的结局如何?以清政府失败的原因作为主题讨论。学生自主学习、自由发挥、自由表现。教师归纳:清王朝入主中原后,采取闭关锁国政策,失去了通过对外经济文化交往来发展生产力、提高综合国力的机遇,造成固步自封、愚昧落后、夜郎自大的心理,结果“落后就要挨打”,在战争中吃了败仗。尽管中国所进行的是正义的反侵略的战争,尽管有关天培这样的爱国将士的英勇抵抗,但仍然挽回不了失败的结局,腐败的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三、民族之耻教师导学:分组讨论割地、赔款、开埠、协定关税带给中国的危害。学生:阅读《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看割让香港岛示意图。讨论交流,得出结论。教师提示:什么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半殖民地:形式上独立,但在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受帝国主义控制和压迫的国家。半封建社会:原有封建经济遭到破坏,资本主义有了一定成分,但仍保持着封建剥削制度。教师:引导学生将内容归纳为割地、赔款、通商六个字。得出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结论。中国人民开始了反对外来侵略,反对本国封建主义的斗争,鸦片战争成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三)课堂小结,提炼升华:四、民族之悟教师:学完本课以后,你体会到了一种怎样的民族之魂,又感受到了怎样的历史之恨?还有哪些其他的心得感悟与疑问?学生自由发言总结如下:落后就要挨打;弱国无外交;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汲取历史教训,避免历史悲剧重演;林则徐等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脊梁;现在有很多人在贩卖和吸食毒品,我感到很痛心,我要从自身做起,远离毒品。教师寄语:鸦片战争虽已过去了170多年,但我们不能忘记历史。因为我们的国家正在改革开放中逐渐强大起来,当一个民族真正站起来的时候,更应该正视和反思她曾经屈辱的历史。在今天我们更要牢记以史为鉴,匆忘国耻。布置作业:观看《林则徐》《鸦片战争》等影片,然后写出一篇观后感。教学反思:依据新课标准“使学生了解和认识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给中国社会带来严重危害,并由此发动侵略中国战争的基本史实。掌握林则徐维护中华民族利益,进行虎门硝烟的壮举。认识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对中国的影响。”的要求,本课分为四个环节,一是“民族之魂——林则徐的虎门销烟”通过了解林则徐和他虎门销烟的壮举,让学生体验林则徐深厚的爱国情感,树立维护中华民族利益和尊严的爱国主义精神。感悟中华民族的民族之魂。二是“民族之恨——鸦片战争”让学生反思屈辱的历史,牢记以史为鉴,匆忘国耻。四是“民族之悟”感悟历史,避免历史悲剧重演,发愤图强,让我们的祖国更加繁荣昌盛。40200箱35445箱12576箱20331箱4000箱英国输入中国鸦片激增表1839年1799年7889箱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教师原创】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1课《鸦片战争》教学设计.doc 【教师原创】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1课《鸦片战争》教案.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