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皇权膨胀 课件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07皇权膨胀 课件

资源简介

课件33张PPT。
元代之后是明清,专制统治空前强。
宰相制度明废除,厂卫廷杖臣恐慌。
清朝雍正设军机,专制皇权达高潮。
明清制造文字狱,八股取士钳思想。歌谣皇权膨胀明朝强化君主集权的措施 1.地方:废行中书省设“三司”。2.中央:废除丞相,权分六部。3.增设内阁制度。4.设立“厂卫”特务机构。5.设立“廷杖”制度。阅读书本21、22页,找一找:明朝强化君主集权的措施 。1、地方:废行中书省,设“三司”。民政 刑狱 军政 关系: 三司互不统属,分权鼎立,遇到大事,由三司合议,上报中央。 结果: 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布政使司 提刑按察使司 都指挥使司 权不专于一司中国历代王朝对地方的管理秦朝:郡县制汉朝:推恩令;设立刺史制度北宋:地方的行政权、财权、君权都收归中央元朝:创建行省制度明朝:废除行中书省,设立直属中央的三司2、中央:废丞相,撤中书省,由六部分理朝政。 “自古三公论道,六卿分职,并不曾设立丞相。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今我朝罢丞相,设五府、六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
——《明会典》卷二《皇明祖训》朱元璋为什么要罢丞相?①丞相胡惟庸专权(直接原因)
②各朝丞相多是专权乱政的根源(历史原因)
③相权过大,威胁皇权,为了强化皇权(根本原因)六部1、背景2、措施 废除中书省和丞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3、影响 中国历史上延续一千多年的宰相制度从此被废除,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宰相制度的废除积极方面:有利于加强皇权,巩固统治。
消极方面:缺少制约皇权的机制,社会的兴衰完全维系在皇帝身上,有利于君主的独裁专制。同时也使皇帝政务繁多,身心疲惫。4、评价军政大权完全掌握在皇帝手中。 3、设殿阁大学士,后来逐渐形成内阁制度。1、背景丞相废除后,政务繁多,皇帝一人无力应付2、创立和地位创立:明成祖以官位较低的官员入值文渊阁地位:皇帝处理国政的助理机构;
不能正式统率六部百司,地位不明朗;
以司礼监太监牵制3、评价 明朝内阁制度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不可能对皇权起到制约作用。明成祖:文渊阁大学士(参与机务)
——正式确立 明太祖:殿阁大学士(侍从顾问)
——奠定基础明宣宗:内阁大学士(票拟权)
——发展 明神宗:内阁首辅(张居正侵夺六部职权)
——全盛内阁制度的形成结论:内阁首辅不同于宰相,
不能对皇权起到制约作用。明朝内阁制的特点1、建立在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前提下。
2、是帝王的秘书机构,辅佐皇帝决策,但最高决策权被皇帝垄断。
3、处理的事务一般是日常文件。
4、阁臣没有法定的地位。结论:内阁首辅不同于宰相,
不能对皇权起到制约作用。探究思路4、设立厂卫等特务机构。①朱元璋设锦衣卫,负责监视、侦察臣民的言行。
②后来,明朝皇帝又陆续建立了专门的特务机构东厂和西厂,由宦官负责,可以不经过正常的法律程序,肆意侦察、逮捕、审讯臣民。
③东厂、西厂与锦衣卫合称“厂卫”。
④厂卫分别受皇帝的直接领导,互相制约,是组织十分严密的军事特务机构,也是专制皇权的可靠支柱。震慑群臣,以特务行动加强对官吏意志的控制,显示皇帝的绝对权威。 厂卫设有监狱、法庭,对犯人采用剥皮、抽筋、刺心等酷刑,制造了大量冤错案。用这种专设的特务机构,用极端残忍的酷刑来强化中央集权,在我国封建史上还属少见。厂卫特务机构的设置,是明朝君主专制空前加强的一种表现。厂卫特务机构成为镇压人民的工具 锦衣卫与东厂、西厂合称为厂卫,是明代在刑部、都察院、大理寺这三个办理刑狱衙门之外执掌“诏狱”的特务机构。 因为这里恣意缉捕、刑讯“杀人而不丽于法(不遵守‘明刑律’)”,朝野臣民,只要“一入狱门,十九便无生理”,冤狱累累,因此被人们称做“冤窖”。凡“罪犯”进厂,一概都要受杖责,先打一顿,然后戴枷发遣,一幅枷铐重达一百五十斤。这样的残酷迫害下,官吏军民被害致死者达数千人。厂卫制度 锦衣卫原为皇帝亲军侍卫,初名仪鸾司,是替皇帝掌理仪仗的机构.1382年(洪武十五年),改称“锦衣卫亲军指挥使司”,设指挥使一人,统属有将军、力士、校尉等官卒约一千五百人。卫属机构有南、北镇抚司。南镇抚司掌管卫中刑名和军匠事务,北镇抚司专理“诏狱”(奉皇帝令查办的各种案件)。由于镇抚司对审讯犯人,严刑逼供,非法凌虐,弄得是非颠倒,怨声载道。锦衣卫 1420年(永乐十八年)明成祖迁都北京,立即在东安门(今东厂胡同)设置了东厂,用它专门刺探臣民“谋逆妖言、大好大恶”的事。朱棣怕外臣徇情面,不能及时把实况向他汇报,于是特命他的亲信太监做东厂的提督。从此由太监提督东厂,就成了明代特设的制度。东厂设立后,太监有了随意逮捕、刑讯朝野臣民的特权。 为了平衡厂和卫的权势,朱棣一面令东厂所属的人员,由锦衣卫调充,同时又赋予提督东厂的太监,有监视锦衣卫的权力,使厂卫相互倚赖,不敢有违朱棣的意旨,成为他实行特务统治的工具。东厂 成化初,宪宗为了加强特务统治,又特设西厂,令太监汪直提督。汪直易服私访,用锦衣百户韦英做心腹,“屡兴大狱”。西厂所辖缇骑比东厂还多一倍,自京师内外到大河南北,缇骑到处寻衅滋事,就是亲王府也难幸免。民间斗鸡骂狗一类琐事,也在他们缉拿拷索之列,弄得人心惶惶,不可终日。西厂5、设立“廷杖”制度。官员违背了皇帝的意旨,就会在殿庭上挨板子。 ●廷杖的出现说明了什么? 明朝专制皇权高度加强。 作用:震慑群臣,显示皇帝的绝对权威,加强对官员思想和行为的控制,竭力维护皇权。 议政王大臣会议是中国清代前期满族上层贵族参与处理国政的制度。1622年,努尔哈赤按照部落贵族共同议事的传统,令八旗旗主即八大贝勒“共治国政”,参加后金的决策会议,共同处理军国要务。第二年,又设八大臣以辅佐之,称议政大臣,与八大旗主一起议政。1637年,最后确立了议政王大臣会议作为中央辅政机关的地位。 议政王大臣会议 清朝加强皇权的措施 2.设置时间4.特点:简、速、密 跪着听旨,承旨传达人员构成简单办事效率高廷寄3.职能雍正时期
乾隆帝时,彻底取代议政王大臣会议。为了加强君主专制1.目的结合课文 “动脑筋”,请你谈谈军机处设置清朝统治的影响。影响:军机处的设置,标志着我国封建君主集权的进一步强化。君主专制制度的顶峰?清代军机处的设置 为什么说军机处的设立是君主专制统治发展到顶峰的标志? 一方面,军机处是清政府的权利中枢,是处理全国军政大事的最高机构,另一方面,军机处不是独立的正式的机构,而是皇帝身边的私人办事机构。
军机大臣受皇帝召见,只能跪受笔录,完全听命于皇帝,全国的军政大权完全集中到皇帝手中,皇权发展到了顶峰。 八旗旗主
“共治国事”议政王大臣
会议
内阁、六部
皇权受限 议政王大
臣会议
内阁、六部
南书房
集权于帝设军机处
跪受笔录承旨遵办
君主专制顶峰
皇太极康熙雍正 努尔哈赤清朝:君主专制的巅峰时代1.皇帝专断,易失误和暴政;
2.官僚机构膨胀,贪污腐败之风盛行;
3.助长了官场的因循守旧的风气。
4.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初步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5.人们缺乏民主思想,对中国人的性格,人生观,世界观形成有很大影响。○阅读P23资料,结合上述资料,举例说说,皇权高度膨胀可能带来哪些消极后果?1、国家大事均由皇帝一人决定,如果皇帝个人素质不高,就会导致决策失误,危害国家和百姓; 2、由于地方官员没有相应的决策权,难以实行有效的管理;3、清朝设立军机处,军机大臣主要是上传下达,从而使其丧失政治责任感和创新精神……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君主专制制度演变发展过程秦 汉 隋唐 宋 元 明清

皇帝制、三公九卿、郡县制内外朝制三省六部中书门下、
参知政事中书省明:废丞相;设内阁
清:军机处(雍正)反映时代特征:君主专制空前强化,
封建制度渐趋衰落君主专制封建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封建制度小结:君主专制制度演变发展过程(地方)秦 汉 元 明 郡县制推恩令行中书省废除行中书省,设立直属中
央的“三司”,掌管民政、
刑狱、军政。反映时代特征:君主专制空前强化,
封建制度渐趋衰落君主专制封建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封建制度皇 权 膨 胀1.地方:废行中书省设“三司”。2.中央:废除丞相制度,权分六部。3.增设内阁制度。4.设立“厂卫”特务机构。5.设立“廷杖”制度。6.设立军机处。明
朝清朝课堂小结 明清时期帝王与大臣之间完全是主奴、主仆关系,中国古代君主专制统治发展到了顶峰。元代之后是明清,专制统治空前强。
宰相制度明废除,厂卫廷杖臣恐慌。
清朝雍正设军机,专制皇权达高潮。
明清制造文字狱,八股取士钳思想。中国封建君主专制统治危机西方国家建立资本主义民主制度并进行工业革命温馨提示 对于强化皇权的历史影响,要结合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用辩证的观点,从正反两方面分析,既看到皇权建立初期和之后的相当长一段时间里,它在建立、巩固和发展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财力进行大规模建设等方面的积极作用,也要看到随着君权的高度强化,它在妨碍社会进步方面的消极作用。 君权强化对中国社会的影响积极:
①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统一。
②有利于促进民族融合和中华民族的形成。
③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
消极:
①造成皇帝个人专断,随意性,易出现失误;造成官僚机构膨胀,贪污腐败之风盛行;
②制约了中国早期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③思想专制,扼杀人才发展,造成文化的落后。
中国社会的发展开始大大落后于西方国家明清时期(17-18世纪)中国社会的发展开始落后于西方国家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