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导学案[学习目标] 1.了解意大利新工业区、美国“硅谷”高技术工业区的不同。2.理解意大利新工业区的特点及其独特的发展优势。3.理解刺激美国“硅谷”崛起的区位条件。4.通过学习能分析我国企业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的途径,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思维意识。一、意大利新工业区1.兴起时间:20世纪50年代之后。2.特征:①__________企业为主。3.分布地区:意大利②________________地区、德国南部地区、美国“硅谷”等。4.意大利中部和东北部工业区(1)形成条件a.大批③____________;b.20世纪70年代原料和能源大幅度涨价;c.发达的银行信贷体系;d.意大利经济高度开放;e.④________的大力支持;小城镇用地、用水方便;f.交通运输方便。(2)主要特点(3)发展模式:中小企业集聚的工业小区,如萨索洛瓷砖工业小区。二、美国“硅谷”1.2.美国“硅谷”的区位条件:地理位置优越、环境优美;气候宜人;交通⑩________;全世界的人才高地;市场稳定;创新环境和创新文化。我的疑惑1. 2. 3. 4. 5. 探究点一 意大利新工业区【探究材料】读教材P69图4.16意大利新工业区的分布范围。【探究问题】1.据图探究,意大利新、老工业区的分布。 2.结合意大利新工业区分布图,与传统工业区比较,意大利新工业区具有哪些特点? 3.意大利新工业区发展的主要条件有哪些? 4.意大利新工业区与传统工业区相比,有哪些突出特点?列表进行比较。 【规律总结】新工业小区——意大利新工业区的独特发展模式:有助于加强专业化,提高生产效率,降低产品成本,增强在国内外市场上的竞争力。【考例探究1】 关于浙江温州制造业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企业以原料导向型为主B.劳动力的投入仍比较大C.具有中小型批量定制的生产方式D.产品大量销往国外探究点二 美国“硅谷”【探究材料】硅谷是美国科技产业的发祥地,也是当代高科技企业最集中的地方。因此,硅谷已成为各国研究和效仿的一种高科技产业发展模式。硅谷的成功不仅在于它拥有大量的风险资本,以及因毗邻著名的学府而拥有众多的高素质人才群体,更在于它在发展过程中所创立的独特的、激励创新的“硅谷文化”。【探究问题】1.高技术工业主要包括哪些? 2.高技术工业与传统工业相比有哪些特点?与意大利新工业区相比又有哪些异同? 3.据材料分析刺激美国硅谷发展的区位条件是什么? 4.美国“硅谷”与意大利东北部和中部新工业区相比,区位因素和生产特点有何异同? 【规律总结】这是两种类型的新工业区,它们既有相同点,也有差异之处。其相同点是:这些工业企业都分布在没有传统工业基础的乡村地区,并都是以灵活多变的中小型企业为主,不同之处是意大利新工业区是以传统工业为主发展起来的,而美国的“硅谷”是高科技产品的结果。对于我国的经济发展来说,应借鉴其先进的经验,如合理的布局模式、先进的管理方式等,努力提高我国工业产品的科技含量,使我国早日成为科技大国和工业强国。【考例探究2】 美国把许多微电子装配工业迁到东南亚、墨西哥等地,主要是为了(双选)( )A.充分利用当地廉价的劳动力B.充分利用当地便宜的土地、住房C.扩大市场,增加销售额D.传播新技术、新工艺第2课时 新工业区课前准备区①中小型 ②东北部和中部 ③廉价劳动力 ④政府 ⑤中小 ⑥轻 ⑦小城镇 ⑧快 ⑨世界 ⑩便捷课堂活动区探究点一1.意大利的老工业基地主要分布在西北部,以米兰、都灵、热那亚最为发达,是意大利的“工业三角地带”,全国的经济中心,主要工业以传统工业为主。意大利的新工业主要分布在中部和东北部,这里在20世纪50年代之前,一直以农业经济为主,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他们充分利用这里的区位优势及国内外有利条件,迅速发展成为新工业区。2.(1)以雇员在250人以下的中小企业为主。(2)以轻工业为主。(3)生产过程大多是分散的,或实行家庭包工。(4)资本集中程度低,当地主要行业往往包括数百个中小企业。(5)工业大多分散在小城镇,甚至农村,成为“分散型工业化”地区。注意以上特点是与传统工业区比较而言:传统工业区多为大型企业;以重工业为主;生产过程、资本以及工业分布都比较集中。3.国际条件是:20世纪70年代原料和能源大幅度涨价等。国内的有利条件是:发达的银行信贷体系、意大利经济高度开放、政府的大力支持等。当地的有利条件是:大批廉价的劳动力、小城镇用地用水方便、交通便利。4.意大利新工业区与传统工业区对比新工业区传统工业区生产规模中小型企业为主大型企业为主主要工业部门轻工业重工业生产过程分散集中资金集中程度低高工业分布分散集中考例探究1 A [温州制造业的生产模式是类似于意大利新工业区的生产模式,该地区大多数属于劳动密集型企业,劳动力的投入较大。具有中小型批量定制的生产方式,产品大多数销往国外。]探究点二1.电子工业、半导体工业、核工业、航天工业、高分子合成工业、遗传工程、激光工业等。2.高技术工业传统工业科技人员比例高低产品增加值高低生产增长速度快慢产品更新换代周期短长投入中的研究开发费用多少3.(1)地理位置优越,环境优美。(2)气候宜人。属于地中海气候,温暖湿润。(3)便捷的交通。(4)全世界的人才高地。(5)市场稳定。(6)创新文化和创新环境。4.相同点:两个工业区都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交通便利、没有传统工业区位优势的地区,形成的工业地域,以中小型企业为主。不同点:美国“硅谷”意大利新工业区生产结构高技术产品轻工业产品生产特点增长速度快、产品更新换代周期短、研发费用高过程分散、家庭承包、资本集中程度低分布特点高校附近、环境优美分散在小城镇、农村地区劳动力从业人员具有高水平的知识和技能廉价劳动力政府因素军事订货政府大力支持考例探究2 AB [20世纪70年代末,由于“硅谷”的土地被占用殆尽,许多企业把新工厂迁到东南亚、墨西哥等地,以充分利用这些地区劳动力、土地、住房都很便宜的优势条件。]《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导学案[学习目标] 1.了解传统工业区的形成和发展变化。掌握工业区的分布地区及主要工业部门。2.理解德国鲁尔工业区发展的区位条件,衰落的主要原因,及其综合整治的措施与成效。3.结合中国实例,分析我国传统工业企业存在的问题和整治措施与发展方向。一、传统工业区1.分布地区:世界上的传统工业区主要有德国①________工业区、②____________工业区、③______________工业区、我国④__________工业区等。2.发展条件:传统工业区一般是在丰富的⑤______、⑥______资源基础上,以⑦__________________为核心逐渐发展起来的。3.工业部门:传统工业部门主要有⑧________、钢铁、⑨__________、化工、纺织等。4.面临的问题:⑩________和 ________消耗大、 ________量大、 ________严重等。5.衰落时期: ______________之后,传统工业区经济开始衰落。二、典型案例——德国鲁尔工业区1.区位特点a.位置:位于德国中西部,地处欧洲的 ____________。b.市场:位于欧洲经济最发达的区域内,市场广阔。c.交通: ____________纵贯鲁尔区,形成区内完整的内河运输网络;此外, ________网、 ____________网密布。d.资源:莱茵河、鲁尔河、利珀河提供了丰富的 ________; ________储量丰富,开采条件好。靠近法国著名的____________。2.衰落原因a.随着________和__________的广泛使用,煤炭在世界能源消费构成中的比重____________。b.世界性钢铁需求量急剧减少。c.污染严重:工业集聚带来的____________、用地紧张、交通拥挤等问题,迫使许多企业转移到德国南部。3.综合整治措施调整__________________、发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我的疑惑1. 2. 3. 探究点一 传统工业区的分布和特点【探究材料】世界工业区分布图【探究问题】1.据图分析传统工业区主要分布在哪里? 2.这些传统工业区有什么特征? 3.目前传统工业区面临哪些问题? 【规律总结】应注意结合图记忆世界著名传统工业区的分布,同时结合资源分布图理解传统工业区发展的物质条件:一般是在丰富的煤、铁资源的基础上(加上优越的交通运输条件),以煤炭、钢铁、机械、化工等传统工业为主,以大型工业企业为轴心,逐渐发展起来的工业地域。这些传统工业区在本国以至世界工业发展过程中曾经起着重要作用。但20世纪50年代以来,尤其是70年代以来,开始出现衰落。有些工业区后来经过长期的改造历程后,现在又成为一颗备受瞩目的新星。【考例探究1】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传统工业就是在煤、铁基地发展起来的工业B.传统工业的主要部门有纺织、煤炭等C.我国的工业都是典型的传统工业D.德国鲁尔区和英国东北部是传统工业区探究点二 德国鲁尔区的发展、衰落与整治【探究材料】鲁尔区是德国最重要的工业区,它形成于19世纪中叶,被称为“德国工业的心脏”。位于德国西部、莱茵河下游支流鲁尔河与利珀河之间的地区,区内煤储量丰富,水陆交通运输便利,工厂林立,城市栉比、人口稠密,集中了全国大部分煤炭、钢铁、化学、机械制造等工业,电力、石油提炼、电子、军火等工业亦占重要地位,是以采煤、钢铁、机器制造工业为主的综合性工业区,是德国和西欧地区乃至世界的重要工业区。鲁尔区的工业是德国发动两次世界大战的物质基础,战后又在原联邦德国经济恢复和经济起飞中发挥过重大作用。【探究问题】1.结合材料和图分析鲁尔区的区位特点。 2.根据第1题的分析方法,探究分析辽中南工业区有哪些区位优势?影响其区位选择的主导因素是什么?比较辽中南工业区与德国鲁尔区区位条件的异同。 3.20世纪50年代以后,鲁尔区经历了约一个世纪的繁荣之后,经济开始衰落。鲁尔区衰落的原因是什么? 4.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鲁尔区的煤炭、钢铁工业开始走下坡路。探究鲁尔区如何维持它的可持续发展。 5.针对东北老工业基地的现状和我国国情,以及根据德国鲁尔区实施可持续发展策略成功的经验,谈谈东北地区应采取哪些措施促进可持续发展。 【规律总结】鲁尔区的发展历程是:繁荣阶段(区位优势)→衰落阶段(衰落原因)→整治阶段(整治措施)。【考例探究2】 某沿海城市附近有大型铁矿、煤矿和盐场,计划建立钢铁厂、纯碱厂、煤气厂、造船厂、汽车厂、重型机械厂、化工厂、煤化学工业基地,按要求回答下列问题。(1)将上述各厂填入图中适当的方框内。(2)从工业布局的主导因素来分析,重型机械厂、纯碱厂布局的主要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__。(3)火力发电厂排放大量的粉煤灰,从治理“三废”考虑,处理措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该城市郊区农业按距离城市的远近依次布局蔬菜、淡水鱼、乳肉蛋、粮食基地,这种布局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三节 传统工业区和新工业区第1课时 传统工业区课前准备区①鲁尔 ②英国中部 ③美国东北部 ④辽中南 ⑤煤⑥铁 ⑦大型工业企业 ⑧煤炭 ⑨机械 ⑩原料 能源 运输 污染 20世纪50年代 十字路口 莱茵河 铁路 高速公路 水源 煤炭 洛林铁矿 石油 天然气 逐渐降低 环境污染 工业结构与布局 第三产业 优化环境课堂活动区探究点一1.德国鲁尔区、英国中部工业区、美国东北部工业区、我国辽中南工业区等。2.(1)一般是在煤、铁资源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煤铁复合体型)(2)以传统工业部门(如纺织、煤炭、钢铁、机械、化工等)为主,以大型骨干企业为轴心,逐渐发展起来的工业地域。(3)在本国以至世界工业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20世纪50年代,尤其是70年代以后,传统工业区开始衰落,并经历了长期的改造历程。许多大型企业通过工业之间投入产出的联系高度集中。3.原料和能源消耗大、运输量大、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考例探究1 B [传统工业是在煤、铁资源基础上形成的以纺织、煤炭、钢铁、机械等为主的工业。20世50年代的新技术革命以来,出现了许多新兴工业部门,如电子工业、核工业等,在我国都有分布与发展。英国的传统工业在英国的中部地区,如曼彻斯特和伯明翰。]探究点二1.(1)丰富的煤炭资源。鲁尔煤田储量大,开采条件好。(2)离铁矿区较近。本区铁矿资源贫乏,但离法国东北著名的洛林铁矿区近。(3)充沛的水源。莱茵河及其支流鲁尔河、利珀河等。(4)便捷的水陆交通。水运方面:莱茵河及其支流鲁尔河、利珀河等天然河流和四条人工运河,连成一体,而且都可通航,并能直通海洋。陆上交通:鲁尔区地理位置优越,位于德国中西部,地处欧洲中部陆上交通的十字路口。(5)广阔的市场。德国以及西欧发达的工业提供广阔的市场。2.(1)煤、铁、石油资源丰富,交通便利,接近市场,雄厚的经济基础和悠久的工业历史,劳动力丰富。(2)主导因素:煤、铁资源。(3)相同点:煤炭资源、交通、市场条件都很优越。不同点:辽中南的铁矿丰富,鲁尔区水运便利,需进口铁矿石。3.(1)生产结构单一。(2)煤炭的能源地位下降。(3)世界性钢铁过剩。(4)新技术革命的冲击。(5)鲁尔区用地紧张、环境污染严重、交通拥挤等问题。4.(1)发展新兴产业和第三产业,改造煤炭、钢铁工业,促进经济结构多样化。(2)调整工业布局,保证各行业均衡发展。(3)拓展交通,完善交通网。(4)发展科技,繁荣经济。(5)消除污染,美化环境。5.(1)改变单一的重工业结构,发展新兴工业与第三产业。(2)把自身生产、学习经验和科学研究相结合。(3)提高自身的生产水平,淘汰一些落后的生产方式,加强自身的技术改造,提高产品技术含量。(4)全面治理环境污染,提高东北的环境质量。(5)大力拓展融资渠道,引进民间资本。(6)政府给予一定的政策上的优惠。考例探究2 (1)A煤化学工业基地 B重型机械厂 C化工厂 D纯碱厂 E造船厂 F汽车厂(2)接近原料产地(3)开展综合利用,建粉煤灰建材厂(4)保证城市居民生活和部分工业原料供应解析 根据投入与产出的关系,解答第(1)题。第(2)题,这两个工厂都靠近原料地。第(3)、(4)两个小题结合教材可解答。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导学案3.doc 《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导学案4.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