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2课苏联的崛起一、课堂训练1、选择题(1)国民经济恢复基本完成后,1926年,苏联决定优先发展A.农业B.重工业C.轻工业D.信息业(2)“斯达汉诺夫运动”应该出现在苏联实施时期。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新经济政策C.一五计划D.二五计划(3)1937年,苏联工业总产值仅次于,进入了世界先进工业强国之列。A.美国B.英国C.法国D.德国(4)社会主义制度在苏联、中国确立的标志分别是①1917年十月革命的胜利②1936年苏联新宪法的颁布③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颁布④1956年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5)下列关于斯大林模式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形成于30年代,发展于二战后初期B.导致社会经济发展比例失调C.特殊的国内外环境加速了其形成过程D.在中国没有产生重大影响2、填空苏联于_________年建立,最早加入苏联的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南高加索联邦。到1940年,苏联共有加盟共和国_______个。3、斯大林模式形成的标志是什么?斯大林模式有何利弊?二、课堂回顾1、下列事件中对苏联社会的发展没有起过积极作用的是A.新经济政策的实施B.战前“五年计划”的实施C.斯大林时期形成的经济政治体制D.1934年开始的大规模肃反运动2、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成就中最突出的哪一方面?应如何评价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给我们什么启示?三、课堂延伸阅读课本有关苏联二三十年代的工业化成就及“斯达汉诺夫运动”,想想二者之间有何联系?从中你能得到什么启示?查阅资料,除了“斯达汉诺夫运动”外,在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苏联人民还有哪些创举,请举例说明。参考答案一、课堂训练1、选择题(1)B(2)D(3)A(4)D(5)D2、填空1922;俄罗斯联邦、乌克兰、白俄罗斯;15。3、形成的标志:1936年苏联新宪法的颁布。利弊:斯大林通过这种建设模式,使苏联跻身于工业化国家的行列,为后来取得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但从长远来看,这种模式阻碍了苏联的民主与法制建设和经济持续发展,妨碍了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充分发挥。二、课堂回顾1、D2、最突出的是重工业。评价: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是巨大的,它使苏联迅速由落后的农业国变成强盛的工业国,显示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越性,并且有力地巩固了十月革命的成果。但苏联不重视农业、轻工业等部门的发展,片面发展重工业,造成了各经济部门之间的比例严重失调,给以后的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埋下了极为严重的隐患。启示:经济建设要从国情出发,遵循客观经济规律,使农、轻、重应按比例协调发展。三、课堂延伸联系:正是有广大劳动人民的热情参与,积极支持,苏联才可能在短时间内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启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第2课苏联的崛起【课程标准】 概述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 重大成就和经济政治体制上的严重弊端。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知道苏联在20世纪启动了工业化的进程,走上现代化之路。 2、概述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成就。 3、分析斯大林模式,思考其弊端。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数据资料了解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成就,培养归纳整理资料的能力。 2、通过分析苏联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政治、经济方面的特点,讨论斯大林模式的弊端,分析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经济、政治体制上存在的严重弊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苏联的建设成就,认识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创性、艰巨性、曲折性和复杂性。 2、 通过分析斯大林模式的利弊,客观地评价历史人物斯大林。 【教学重难点】 重点: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 重大成就和经济政治体制上的严重弊端。 难点:分析斯大林模式的利弊。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方法】讲述法、讲解法 【教学过程】 一、 复习提问,导入新课 1、提问:请同学们回忆一下,苏俄社会主义政权成立后先后采取了哪些政策?其意义如何? 2、 导入:苏联成立后,为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而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最终形成了斯大林模式。我们将如何评价斯大林模式呢?请阅读本课! 二、 苏联的成立 1、成立的背景 十月革命胜利后,俄国各族人民摆脱了民族压迫,纷纷建立了自己独立的共和国。在粉碎国内外敌人的进攻后,各族人民的团结进一步加强,在自愿平等的基础上,各共和国联合起来组成苏联。2、成立时间及最初加盟国 1922年,在自愿和平等的基础上,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简称“苏联”。当时,加入苏联的有俄罗斯联邦、外高加索联邦、乌克兰和白俄罗斯。 三、 理想与成就 1、制订社会主义工业化总路线及两个五年计划 为了用现代技术改造落后的工农业,增强国防力量以维护民族独立,1925年12月苏共(布)“十四大”制定了工业化的总路线。从1928年起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从1933年起实施第二个五年计划。两个五年计划完成后,苏联由传统的农业国变成了强盛的工业国。1937年苏联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 2、请同学们阅读课本了解“斯达汉诺夫运动” 师:斯达汉诺夫是顿巴斯煤矿的采矿工,1935年,他以冲天的劳动热情在6个小时一班的工作时间内采煤102吨,超过定额13倍,创造了风镐采煤的世界记录,表现出苏联工人高昂的建设精神。随后,全国掀起“斯达汉诺夫运动”。三、理想与成就1.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包括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两大方面,步骤是“先工业化,后集体化”。 2.苏联的农业集体化 以落后的个体小农经济为基础的农业,不能适应工业的迅速发展。因此1929年在苏联全国范围内,开展了大规模的农业集体化运动。 四、 斯大林模式 1、学生看书,了解斯大林模式 2、师总结: (1)1936年新宪法的颁布 随着国家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在苏联基本确立。1936年,苏联颁布新宪法,这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苏联的建立,也标志着斯大林创建的政治经济体制 的形成。 (2) 斯大林模式在经济上的特点 以国家为核心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用行政命令甚至强制手段管理经济,把一切经济活动置于指令性计划之下,结果造成经济部门发展的严重失调和农业长期停滞不前等问题。 (3) 斯大林模式在政治上的特点 党政不分,国家的所有决策权集中于党的最高领导机构,最终集中于斯大林个人手里,苏维埃变成徒有虚名的结构,民主和法制匮乏,个人崇拜和家长制作风盛行。 3、讨论:我们该如何评价斯大林模式? 师总结: 在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斯大林通过这种建设模式,使苏联跻身于工业化国家之列,为后来取得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但这种高度集中的模式阻碍了苏联的民主与法制建设和经济持续发展,妨碍了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充分发挥,表明苏联在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方面存在巨大的误区。 【本课小结】 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苏联在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同时也存在着巨大的误区。此外,我们还要全面、客观地评价斯大林及其模式。 (共7张PPT)1.1937年,居欧洲工业总产值第一位的国家是A.英国B.德国C.法国D.苏联2.苏联的第一、第二个五年计划中的发展重点是A.国防工业B.集体农业C.重工业D.轻工业DC3、社会主义制度在苏联、中国确立的标志分别是()(1)1917年十月革命的胜利(2)1936年苏联新宪法的颁布(3)、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颁布(4)、1956年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A (1)(3) B(1)(4)C (2)(3) D(2)(4)4、苏联由传统的农业国变成强盛的工业国是在A、 十月革命爆发后 B、新经济政策实施后C、苏联成立后 D、第一、第二五年计划完成后5世界上最早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国家是 A、苏联 B、中国 C、法国D、南斯拉夫6.1924年,列宁逝世,家住莫斯科的小姑娘尼娜给在国外的父亲写信告之此事,她在信封寄信人的地址栏上应写的国名是A.沙皇俄国 B.苏维埃俄国 C.苏联 D.俄罗斯7.1936年,假如你踏上苏联的国土,你能看到的是①农民在集体农庄的田间用餐②农民在市场里自由贸易③书店里有新出版发行的新宪法④苏联军民开始抗击德国法西斯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材料:邓小平说:“社会主义究竟是个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并没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个新经济政策,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B、“列宁的思路”好在哪里?以新经济政策取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苏俄国情决定的。这一创新精神直到今天仍焕发着强大的生命力。C、这个模式形成的标志是什么?1936年苏联通过新宪法。开始实行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请回答:A、邓小平认为的列宁比较好的“思路”和苏联僵化的“模式”分别是指 苏联增长660%德国增长31%美国增长20%英国增长13%法国不到7%讨论:从1928年到1937年,苏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取得空前巨大成绩,这说明什么?说明了社会主义优越性,说明了社会主义制度在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上的巨大积极作用。1914—1940年五国工业增长比较表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苏联的崛起》习题1.ppt 《苏联的崛起》习题2.doc 《苏联的崛起》教案.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