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原》教学设计课标要求1.课程内容:描述我国不同地区的自然条件和人文环境特征,比较人们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情等方面的特点。2.活动建议:运用地图说明区域的位置,并对区域地理位置做出简要评价;在地形图上识别区域主要的地形类型,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区域的地形特征;举例说明区域内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根据资料分析区域主要自然灾害与环境问题所造成的后果,了解区域环境保护与资源开发利用的成功经验。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黄土高原的位置,范围,黄土地貌,气候。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严峻现实及其原因。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分析归纳能力及表达能力。2.过程与方法: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和搜集分析资料得出结论,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能力以及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本节内容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复杂关系,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地观和可持续发展观。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黄土高原的自然环境及受其影响下形成的独特的黄土高原文化。难点:黄土高原成为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的原因。三、教学策略1.采用情景创设的方法,以困惑一到困惑四的展开为主线,层层深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2.模拟旅游的路线,激发学生兴趣,贴近学生生活。3.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各种类型的教学地图。4.学生准备:预习课本,通过网络查阅黄土高原的有关资料。四、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1)某校七年级1班的学生李杰想在暑假的时候去古城西安旅游,在一个晴朗的日子里,他和同伴们出发了……出发之前,李杰要做哪些准备?(2)他可以选取什么样的交通方式出行?(1)地图,衣物,相机,钱物等,学生根据自己的经历和想法进行回答。(2)选择火车出行或飞机出行。(1)激发起学生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同时为新课教学作好铺垫。(2)通过本活动,主要引导学生学会从地图中获取有关信息,找出主要的交通方式,并通过比较几种交通的优劣,选择较为合理的交通方式,知道地图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困惑一困惑一:第二天,他们来到了距离不远的黄河支流——渭河岸边,他惊呆了,在这片广阔的区域内黄土的厚度一般超过100米。(1)这么厚的黄土到底是从哪里来的?为什么别的地方没有?(2)这样黄土覆盖的区域到底有多广,包括哪些地区?(1)黄土是从中亚、蒙古等地的荒漠、戈壁吹过来的。其证据是:“黄土的厚度均匀”说明黄土是从上空吹来的,而不是流水冲来的;“从西北向东南颗粒越来越细”说明带来黄土的方向是自西北向东南。(2)学生读图6—10,找出黄土高原所在的区域及包括的省份。通过展示困惑的方式,结合旅游情景,激发学生思维。这一环节的设计旨在让学生掌握黄土高原的位置,包括的范围,形成的原因。?困惑二困惑二:李杰和同伴们沿着渭河岸边继续边走边看,眼睛所到之处尽是沟壑纵横的地貌,这是为什么呢??引导学生分析总结,得出水土流失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自然原因:主要有地形、降雨、土壤等。让学生阅读图6-14分组讨论结合黄土高原的土壤特点,分析降水特点对水土流失的影响,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总结。人为原因:过度开发让学生阅读图6-14分组讨论认识人类活动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影响,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总结。这一环节由连环的情境导入,继续抓住学生眼球。该环节是本课的重点,也是难点。图表的介入和严密的分析才是突破的关键。此环节提供了培养学生理性思维及自主合作探究精神的机会。困惑三困惑三:第一天晚上,从渭河岸边回来的李杰决定去逛逛西安的街道,不远处传来了强烈的声响,循声望去,原来是几个艺术家在练嗓子。由情境引出秦腔,突出它是黄土高原人的爽朗性格的集中体现,接着展示黄土高原上的信天游、安塞腰鼓、皮影戏、庆阳剪纸等艺术形式,引导学生思考:与其他区域的文化相比,黄土高原的文化给你哪些不停地感受?有哪些鲜明的特征?通过本活动,一方面让学生感受黄土高原的文化的典型特点,另一方面尝试引导学生共同探讨这些独特地域文化产生的地理背景。?困惑四困惑四:又是新的一天,李杰决定去西安郊外走走,发现这里的人们住房很有特点,居然住在洞里,后来听人们说,这是“窑洞”。李杰于是寻思:是什么原因让这里的人们可以住在窑洞里呢?由情景中引出黄土高原人们住窑洞的原因:黄土具有直立性,不易塌陷。窑洞隔音、隔热、保暖。伴随着科技的发展,窑洞又焕发出新的生机。引导学生结合史地要素综合考察窑洞的历史、建造原因等,由此体会人类的居住形式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课堂小结在黄土高原独特的自然环境下,这里的人们造就了独特的文化、民俗。同时因为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影响,使黄土高原成为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我们不仅要传承这灿烂的文化,更要保护好这片养育我们的土地,让她永远散发出动人的魅力。在旅游结束的时候,李杰在旅程中结识的新朋友也很想了解李杰家乡的情况,请你以简单的及句话来介绍自己的家乡。联系复习南北差异,升华情感,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五、教学反思1.成功之处(1)本课以一次模拟旅游作为载体,以困惑展开为主线。在一个又一个的创设情境中,引导学生在参与活动中学习知识、学会方法。并通过课堂小结和延伸课外,升华本节课的主题。(2)本节课学生积极思考,自主探究,引发了学生的深度思维。本节课的教学主要是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学生学习知识、探究问题的指导者,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以“黄土高原之旅”为载体,积极探究,层层深入,一步步得出结论。2.败笔之处(1)困惑二涉及的内容是难点,在这个环节的处理上,课堂气氛比较沉闷。教师讲的过多,应多让学生参与。(2)本课的设计适合基础比较好的学生,对于中等偏下的学生再某些环节还要改变策略,降低难度,促进其积极参与。 ?课件28张PPT。我家住在黄土高坡大风从坡上刮过不管是西北风还是东南风都是我的歌 我的歌我家住在黄土高坡日头从坡上走过照着我的窑洞晒着我的胳膊还有我的牛跟着我不管过去了多少岁月祖祖辈辈留下我留下我一往无际唱着歌还有身边这条黄河哦 哦哦哦哦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原中国四大地理区域图黄土高原在中国的位置中国地形图结合以上图片和所学知识,说一说黄土高原的位置。黄土高原的概况从四大地理分区看,位于 地区;从阶梯位置看,位于 级阶梯;从季风区看,位于 区。 北方东部季风二黄土高原东起___ __,西到___ __,北抵___ __,南连__ __,是世界上黄土覆盖面积最大的高原。黄土高原地跨哪些省级行政区?太行山脉乌鞘岭秦岭青、甘、宁、陕、晋、豫、冀、内蒙古黄土高原的范围黄土高原地形图长城地形与景观黄土高原的地貌黄土塬黄土梁黄土峁 不同的类型显示了黄土地区被侵蚀的不同程度黄土高原上的城市和人口分布在哪种地貌上?黄土塬yuán 黄土高原各种地貌中水土流失最严重的是哪种地貌 ?黄土峁mǎo 严重的水土流失材料一:黄土结构疏松,多孔隙和垂直方向的裂隙;许多物质易溶于水。 材料二:人们过度开发,使植被遭到严重破坏。1)结合左图说说延安降水有什么特点?2)综合以上图文资料,说说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降水、土质、植被、人为原因)集中于夏季且强度大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自然因素地形 ----地面坡度大 降水--- 黄土特性 ---降水集中且多暴雨季节差异大植被--- 土质疏松,多孔隙抗腐蚀力差极度缺乏 开垦采矿修路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原因放牧黄土高原严重的水土流失会带来哪些危害?我们应如何治理?危害:带走了地表肥沃的土壤。使沟谷增多、扩大、加深。向黄河下游输送大量泥沙。治理:1、采取植树种草等生物措施,与修梯田、建挡土坝等工程措施相结合,治理水土流失;2、采取退耕还林还草,科学放牧等合理的生产活动措施 信天游是流行于黄土高原地区的一种民歌形式,曲调悠扬高亢,粗犷奔放,它是人们在土地贫瘠、交通不便的高原上劳动时抒发感情的一种方式。感受黄土高原文化山丹丹的那个开花哟红艳艳咱们中央那个红军到陕北咱们中央那个红军到陕北千家万户哎咳哎咳哟把门开哎咳哎咳哟快把咱亲人迎进来咿儿呀儿来吧哟为民亲人哎咳哎咳哟热炕上坐哎咳哎咳哟…… 安塞腰鼓是一种独特的民间大型舞蹈艺术形式,具有2000年以上的历史,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感受黄土高原文化黄土中“挖出”的房屋靠崖式下沉式结合P41中的图文资料,说一说: 1)窑洞有何特点? 2)窑洞的建造与当地环境有怎样的关系?窑洞是适应黄土高原地质、地貌、气候等自然条件而产生的。冬暖夏凉。隔音隔热小米古称稷或粟,生长耐旱,品种繁多,是黄土高原上的主要粮食作物。黄土高原上的农民习惯以白羊肚头巾,成圈状挽手头顶 。白羊肚头巾已成为陕北文化的一个鉴证和缩影 。自然环境地表沟壑纵横黄土具有直立性黄土土质疏松冬天寒冷干燥夏天炎热湿润人文特色盛产小米住窑洞缠白羊肚头巾信天游安塞腰鼓黄土具有直立性、不易塌陷,故可以挖窑洞居住。黄土高原属温带季风气候冬寒夏热,而窑洞具有冬暖夏凉的优点,适应当地自然条件。黄土高原年降水量小于800毫米,是非湿润区,适合种植旱地作物,而小米即为旱地作物。黄土土质疏松,高原上风沙大。外出劳作的人们可用白羊肚巾来擦拭头顶、脸上和脖颈灰尘和沙砾。 黄土高原千沟万壑,连绵起伏,苍茫、恢宏而又深藏着凄然、悲壮。所以能塑造苍凉、宏壮而沉郁的信天游和气势磅礴的腰鼓。 影响因地制宜思考黄土高原独有的文化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课堂小结黄土高原(世界上黄土覆盖面积最大的高原)(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自然环境降水集中夏季黄土土质疏松人类活动过度开发 植被破坏水土流失严重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原景观民居(窑洞)(信天游、安塞腰鼓)文化课外延伸选择一、二个“十大怪”,从自然环境方面试分析在黄土高原上独有的现象。 一般在陕西关中地区农村,女孩子长大成人,首先不是会缝一件衣服、绣一朵花,而是会擀上满满的一案板的面条,这样以后女儿出嫁,才能得到婆家的赏识。 在陕西关中地区,几乎没有人不爱吃辣椒的,城里有爱吃,乡里有爱吃,大人爱吃,小孩亦爱吃。就连刚学会走路的幼儿,手里拿半个热蒸馍,也要用辣子抹得红彤彤的。 陕西人把饭碗不叫饭碗而叫老碗。由此可见,这个“老”字并不是代表了老碗的历史多么悠久,而是碗中“老大”的意思。其实老碗在饭碗当中,老碗绝对也是碗的家族中当之无愧的“大哥大”。? 由于陕西地处西北的黄土高原,这里日照强烈,干旱少雨,而且风沙天气较多。所以农村妇女在辛勤劳作的时候,都要头顶着手帕。 “房子半边盖”,主要指关中西部地区农村传统的房屋建筑形式。这种房从侧面看成“划”形,正好是两面人字形房屋的一半。关中地区很早就有"老不出关(潼关),少不下川(四川)"的谚语。久而久之,不仅男人们不外出远行,就连姑娘们也不远嫁。姑娘们不远嫁,主要原因是为了和娘家人好互相照应。 在陕西,当夏季酷热难耐的时候,庄稼汉晚上睡觉的时候,更愿意枕着一块砖头当作枕头。而且,陕西人亲切地把它叫做:“金不换”,足以见得陕西人对于这个石块做的枕头是何等的依恋和痴迷。睡觉枕石块秦腔产生于民间,生动的反映出人民的愿望、爱憎、痛苦和欢乐,反映他们的生活和斗争。 陕西关中地区喜欢蹲在凳子上吃饭、抽烟、聊天,在别人看起来很遭罪的事情,但是在关中人看来这是关中地区的享受。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1.李娜-黄土高坡.mp3 《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原》教学设计.doc 第六单元第一课第二框《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原.p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