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九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测试卷班级:姓名:学号:一、选择题:(共20道40分)1.一位历史学家在评价20世纪初的欧洲形势时说:“欧洲已经变成一只‘火药桶’,只需一粒火星将它引爆。”这里的“火药桶”和“火星”是指()A.巴尔干—— 萨拉热窝事件 B.意大利——萨拉热窝事件C.德国——慕尼黑阴谋D.苏台德区——慕尼黑阴谋2.“革命声传画舫中,诞生共党庆工农。重来正值清明节,烟雨迷蒙访旧踪”(1964年董必武同志题诗)。诗中“画舫”的所在地是在()A.上海B.嘉兴C.北京D.武汉3.下列史实与右图有关的是()A.诞生了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支坚强队伍B.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第一枪C.建立了中国第一块农村革命根据地D.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4.右图是学生在小组研究学习中出现的一幅地图。其研究主题是()A.国民革命运动的成就B.国民党正面抗日C.人民解放战争的进程D.中国共产党敌后抗日5.“我很失望,最高委员会无视中国人民的存在,出卖了作为战胜国的中国。……6月28中国代表没有出现在签字现场。”“所有的大国都试图建立符合自己利益的世界秩序,所以它们总是为世界秩序出谋划策。——摘编自《顾维钧回忆录》《顾维钧回忆录》中这段文字描述的情形发生在()A.雅尔塔会议B.巴黎和会C.波茨坦会议D.华盛顿会议6.电视剧《中国兄弟连》( http: / / www.21cnjy.com"\o"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讲述道:国民党军队一个连去营救被日军围困的情报人员,与新四军的一支游击队在途中恰好相遇……两支“友军”在抗击日军的过程中联合杀敌成为生死兄弟。这种情况应该出现在下列哪一历史事件后()A.柳条湖事件B.九一八事变C.八一三事变D.七七事变7.学者张益民认为,1927年的挫折,迫使中共领导人重新探讨社会改造的根本道路,中共对农业中国及其革命道路才有了真正的认识。这种认识及行动方向的转变是()A.农民运动到城市暴动B.乡村到城市C.反蒋到联蒋D.城市到乡村8.北伐战争是国民革命洪流的最强音。下列宣传标语最能体现这一时代“最强音”的是()A.外争国权内除国贼B.星星之火可以燎原C打倒列强除军阀D众志成城共赴国难9.1923年,陈独秀说:“五四运动虽然未能达到理想的成功,而在此运动中最努力的革命青年,逐渐接受世界的革命思潮,由空想而实际运动,开始了中国革命之新的方向。”陈独秀所说的“中国革命之新的方向”指()A.武装革命B.无产阶级革命C.民族革命D.国民革命10.从“驱除鞑虏”到“五族共和”的变化,说明革命党人()①摈弃了狭隘的民族主义②排斥其他少数民族③追求各民族之间的平等④视中华民族为一个整体A、①②④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11.从“外争主权,内惩国贼”、“废除二十一条”、“还我青岛”等口号,可以看出五四运动的斗争对象是()A、日本帝国主义B、北洋政府C、欧美列强D、反动军阀和帝国主义这一史诗般的逃亡,行程约6000英里,在大约一年的时间里翻越十几座大山,跨过了二十几条河流。历史上很少有意志征服环境的伟绩能与之相比,历史也不能提供一个更好的不间断的即时行动的例子。——摘自《剑桥中国史》据此回答12-13题12.“这一史诗般的逃亡”指的历史事件是()A、北伐战争B、遵义会议C、西安事变D、红军长征13.“这一史诗般的逃亡”胜利的标志()A、红军主力在陕北吴起会师B、红军三大主力在甘肃会宁会师C、湘江战役D、遵义会议的召开14.北京大学校园里有座雕像,雕像主体是两个螺旋状的大写字母D(Democracy)和S(Science)。这是纪念以北京大学为主要阵地开展的()A.维新变法运动 B.新文化运动C.五四爱国运动 D.国民革命运动15.小刚同学在探究学习“新民主主义革命走向胜利”这一主题时,搜集到右图这一图片。请你判断图片反应的史实是 ( ) A.重庆谈判 B.中共中央转战陕北 C.三大战役 D.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16.近日,中央电视台在热播《开国元勋朱德》,在下列历史事件中,我们能看到朱德同志高大形象()①中共一大②南昌起义③秋收起义④井冈山会师A.①②B.①③C.②③D.②④17.文献记录片《走近毛泽东》中有这样一个情节:在西柏坡村的院子里,警卫员给毛泽东梳头时拔下一根白发,毛打趣的说:“打了三个胜仗,白了一根头发,值得!”这是因为中国人民解放军( )A.粉碎了胡宗南对延安的进攻B.实现了挺进中原的计划C.攻克了中华民国首都南京D.取得了三大战役的伟大胜利18.王老师在一次历史课上说:我爷爷就是在1928年冬天在井冈山入伍的。王老师的爷爷参加的应该是()A.八路军B.中国人民解放军C.中国工农红军D.国民革命军根据图片解决下列19~20题:19.图一、二是同一时段发生的两个历史场景,解读这两大场景,哪项是不正确的()A.国民党的积极准备内战B.共产党努力争取和平民主C.当时中国面临着内战危机D.全面内战已经爆发20.图三是一幅漫画:《沉重的铁锤连续地搭在蒋介石的脊骨上》,它反映了解放战争时期的某重大历史事件。该事件发生在()A.1936年B.1945年C.1947年D.1949年二、非选择题(60分)21.(16分)20世纪上半期短短50年内发生了两次世界大战,给人类造成了深重灾难和破坏,引起世人的深刻思考。据此回答下列问题:(1)分析上述两幅图的战前形势,它们对当时世界产生了怎样的共同影响?(2分)(2)中国曾是20世纪两次世界大战的参与国和战胜国,但是两次大战对中国的影响迥然不同。请简要分析两次世界大战对中国的影响。(4分)(3)表格能形成历史知识的整体结构,突出历史概念的纵横联系,是学习历史的好方法。请列表比较两次世界大战的根本原因、性质和交战双方。(10分)22.(16分)材料一:中国同盟会提出民族主义的口号: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在1906年,孙中山又说:“民族革命是要尽灭满洲民族,这话大错。我们并不恨满洲人,是恨害汉人的满洲人。”材料二:《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宣言书》指出:国家之本在于人民,合汉、满、蒙、回、藏诸地为一国,即汉、满、蒙、回、藏诸族为一人,是曰民族之统一。材料三:自古以来,新疆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习近平在2014年4月27日在考察新疆反复强调说:“新疆各族群众是我们的兄弟姐妹”;“民族团结是发展进步的基石”。根据材料答:(1)材料一中的“驱除鞑虏”是指什么?(2分)(2)材料二中“五族共和”是指哪些民族共和?(2分)什么原因促使孙中山把“驱除鞑虏”改为“五族共和”?(4分)(3)根据材料三,我们分析一下在新疆地方实行什么民族制度?这种制度有哪些作用?(6分)(4)结合三则材料,说说他们在看待民族问题上有什么共同之处?(2分)23.(16分)下图是明明在某一主题图文结合的探究学习中搜集的图片资料,请你也参与这次探究会活动:请回答:(1)图片A.B.C.D反映了的战争(或事件)及产生了怎样的结果?(8分)(2)从图片A.B.C.D可以看出国共两党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4分)从中获得的启迪是什么?(2分)(3)通过以上图片和问题的解决,你知道明明探究学习的主题是什么吗?(2分)24.(12分)以下是中国20世纪以来站在时代前列的伟大人物,他们分别创立了各自的思想理论,推动了中国社会历史性的巨大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1)材料中“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指的是哪场革命 (2分)为什么说这场革命是刚刚迈入20世纪的中国发生的第一次历史性巨变?(4分)(2)两位伟人在20世纪二十年代,分别提出了怎样的思想主张?(4分)(3)结合材料,指出两位伟人面临的共同时代任务是什么 (2分)参考答案21.(1)造成国际关系极度紧张,世界笼罩在战争阴云下。(符合题意即可)(2分)(2)一战后巴黎和会中国外交遭受挫折,爆发“五四运动”,中国进入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2分)二战中中国人民的英勇抗战,作出巨大贡献,大大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2分)(符合题意即可)(3)(每空2分。没有列表,扣2分)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根本原因帝国主义国家之间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质是列强的掠夺和侵略战争,是非正义的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的正义战争交战双方同盟国与协约国轴心国集团与反法西斯同盟22.(1)推翻清政府专制统治(2分)(2)汉、满、蒙、回、藏(2分),当时清政府到了被分裂危险(2分),只有将全民族的力量团结起来,才能抵御外来侵略,防止列强瓜分中国。(2分)(3)民族区域自治(2分),有利保障少数民族的根本利益,(从少数民族层面2分)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从国家层面2分),其它答案言之有理也可得分。(4))民族平等(团结)(2分)23.(1)图片A:北伐战争。取得巨大成功,消灭了军阀吴佩孚.孙传芳的势力。图片B:红军长征。取得胜利,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图片C:抗日战争。日本无条件投降,中国人民取得完全胜利。图片D:人民解放战争。国民党政权崩溃,人民解放战争取得胜利。(8分)(2)合作──分裂(内战)──合作──内战。(4分)结论:合则两利,分则两伤。(结论认识合理,有针对性即可。(2分)(3)“新民主主义革命走向胜利”“中国共产党辉煌的革命历程”等(2分)24.(1)辛亥革命(2分)。因为这次革命不仅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还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建立了亚洲第一个共和制国家。(2分)辛亥革命还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为中华民族进步探索了道路。(2分)(2)孙中山:联俄、联共、扶助农工(2分);毛泽东:工农武装割据思想。(2分)(3)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2分)轴心国的侵略野心同盟国与协约国的对峙他领导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为近代中国人民进行反帝反封建及救亡图存革命做出巨大贡献。他领导党和人民找到了一条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任务,结束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