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初中科学复习资料(三)生命科学、地球和宇宙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浙教版初中科学复习资料(三)生命科学、地球和宇宙

资源简介

第1讲 观察多种多样的生物
考 点
考试内容
考试要求
观察生物
结合生物的基本特征,识别常见的生物与非生物
a
使用放大镜、显微镜观察生物
b
说出细菌、真菌、藻类、苔藓、蕨类的主要特点
a
列举有代表性的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的主要特点
a
知识点一  生物与非生物
生物的特征主要有:能呼吸、能生长、能繁殖后代、对外界刺激有反应、能遗传和变异、能进化。
知识点二  显微镜
显微镜的结构和各部分结构的功能
2.显微镜所成的像是倒像,因此玻片移动的方向与物像移动的方向正好相反。
3.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1)安放:将显微镜放置在接近光源、靠身体前方略偏左,镜筒向前,镜臂向后。
(2)对光:转动物镜转换器,使低倍镜对准通光孔;然后转动遮光器,让较大的光圈对准通光孔,用左眼向目镜内观察,同时调节反光镜(光线强时用平面镜,光线弱时用凹面镜),直到出现明亮的圆形视野。
(3)放片:把装片放在载物台上,使要观察的部位对准通光孔,用压片夹夹住。
(4)调焦:先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下降,此时眼睛要侧面注视物镜(防止物镜压碎装片);然后使镜筒慢慢上升,直到看清物像,再来回转动细准焦螺旋,直到物像清晰。
(5)观察:左眼看目镜,右眼同时睁开,便于边观察边记录。
4.物体的放大倍数=目镜放大倍数×物镜放大倍数。
知识点三    生物的分类
1.常用的生物分类方法是将生物从高到低分为七个等级:界、门、纲、目、科、属、种。种是最基本的分类单位。
2.根据体内有无脊椎骨,可将动物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两大类。植物可分成被子植物、裸子植物、蕨类植物、苔藓植物、藻类植物五大类。
知识点四  常见动物
1.地球上现存的动物大约有125万种。
2.营养方式:摄取现成有机物(异养型)。
3.分类:动物可根据不同特征进行分类。
(1)脊椎动物是高等的动物
形态结构特点
常见动物
鱼 类
水生,用鳃呼吸,靠鳍运动,体表覆鳞片,体温不恒定
淡水:鲫鱼、鲤鱼
海水:带鱼、鲨鱼
两栖类
身体裸露,幼体水生,用鳃呼吸;成体陆生,用肺和皮肤呼吸,体温不恒定
青蛙、大鲵、蝾螈
爬行类
陆生,体表覆盖着鳞片或甲,用肺呼吸,体温不恒定
蛇、扬子鳄、蜥蜴
鸟 类
体表覆羽毛,用肺呼吸,体温恒定
鸡、鸭、天鹅、丹顶鹤
哺乳类
体表被毛,用肺呼吸,体温恒定
狗、猫、东北虎、
金丝猴、大熊猫
无脊椎动物
形态结构特点
代表动物
原生动物
单细胞动物
草履虫
腔肠动物
身体呈辐射对称
水 螅
扁形动物
身体背腹扁平
血吸虫
线形动物
身体细长,呈长圆柱形
蛔 虫
环节动物
身体分若干体节
蚯 蚓
软体动物
身体柔软,大多数有贝壳
乌贼、田螺
节肢动物
身体、足和触角分节,体表有外骨骼,其中的昆虫是动物界最大的类群
蝴蝶、蝗虫
棘皮动物
成体辐射对称,幼体两侧对称,体表有棘状突起,具有中胚层形成的内骨骼
海 星
知识点五  常见植物
1.营养方式:绝大部分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养料,自己养活自己(自养型)。
2.分类:根据有种子或无种子,分为孢子植物和种子植物。
植物类别
形态结构
生殖方式
代表植物
无种子植物
藻 类
没有根、茎、叶
孢 子
海带、紫菜
苔藓类
有茎和叶,没有根
地钱、葫芦藓
蕨 类
有真正的根、茎、叶

种子植物
被子植物
种子不裸露,外面有果皮包被
种 子
桃、梨、苹果
裸子植物
种子裸露,外面没有果皮包被
松、柏、杉
知识点六  真菌的主要特点
1.营养方式:分解现成有机物(异养型)。
2.分类:单细胞真菌,如酵母菌;多细胞真菌,如霉菌、食用菌。
第2讲 构成生物体的细胞、组织、器官和系统
考 点
考试内容
考试要求
细胞的结构
学会制作简单的临时装片,绘制简单的生物图
b
知道动、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及其功能
a
运用细胞结构及其功能的知识解释某些生命现象
c
细胞与生命活动
知道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
a
说出细胞的分裂的特点及其意义
a
说出细胞的分化的特点及其意义
a
组织、器官和系统
知道组织是如何形成的,说出动、植物的主要组织
a
描述器官、系统的组成
a
知识点一  制作临时装片的步骤
1.制作人体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
(1)用干净的纱布把载玻片擦拭干净;
(2)在载玻片的中央滴1滴生理盐水;
(3)用消毒牙签在漱净的口腔内壁轻轻地刮几下;
(4)把刮下来的细胞涂抹在生理盐水中;
(5)让盖玻片一侧先接触载玻片上的液滴,然后慢慢放平,避免出现气泡;
(6)在盖玻片的一侧滴1滴亚甲基蓝溶液(或稀碘液);
(7)在相对应的另一侧用吸水纸吸水,使染液浸润全部标本。
2.制作洋葱表皮细胞临时装片
(1)把洋葱鳞片切成小块;
(2)在干净的载玻片上滴1滴清水;
(3)用镊子撕取洋葱鳞片内表皮,放在载玻片中央的水滴中,用镊子将其仔细展平;
(4)用镊子夹起盖玻片,使它的一侧先接触载玻片上的水滴,然后缓缓盖在要观察的材料上,防止盖玻片下出现气泡;
(5)染色,在盖玻片一侧滴加红墨水(或碘液),在另一侧用吸水纸吸水,使染液浸润全部标本。
知识点二  动植物细胞的结构
1.细胞学说:动物和植物都是由相同的基本单位——细胞所构成。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2.细胞的形态:生物界有各种各样的细胞,一般在几微米至几十微米之间,洋葱表皮细胞为长方形。
3.细胞各部分的结构及功能
细胞的结构
功 能
细胞膜
保护细胞,控制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物质交换的作用
细胞质
进行生命活动的场所
细胞核
生命活动的控制中心
4.动、植物细胞的异同点比较
动、植物细胞均有细胞核、细胞质、细胞膜,但植物细胞还有细胞壁、液泡和叶绿体等。
细胞壁:主要由纤维素组成,具有保护和支撑的作用。(树木的“顶天立地”)
液泡:里面有细胞液,我们榨的果汁液就是液泡里面的液体。
叶绿体:含有叶绿素,是光合作用的场所。(植物的叶片呈绿色的原因)
知识点三  细胞的生命活动
1.细胞分裂:一个母细胞经过一系列复杂的变化后,分裂成两个子细胞的过程。
意义:单细胞生物个体数增加;多细胞生物个体内细胞数目增加;产生生殖细胞。
细胞生长:分裂形成的子细胞从周围环境中吸收营养物质使细胞体积增大的过程,多细胞生物能不断生长的原因是细胞的分裂和生长。
细胞分化:子细胞形成具有不同形态和功能的细胞的过程。细胞分化的结果是形成组织。
知识点四  生物体的结构层次
1.组织:形态相似、结构和功能相同的细胞所形成的细胞群。
2.(1)人体的几种基本组织
名 称
组 成
功 能
举 例
上皮组织
上皮细胞
保护、分泌
人的口腔
上皮、腺体
结缔组织
分布广泛
运输、支持
骨组织、血液、肌腱
肌肉组织
肌细胞
收缩、舒张
骨骼肌、心肌、平滑肌
神经组织
神经细胞
接受刺激、产生并传导兴奋
脑、脊髓
(2)植物的几种主要组织
名 称
组 成
功 能
举 例
保护组织
由表皮细胞构成
具有保护内部柔嫩部分的功能
洋葱鳞片表皮
营养组织
细胞壁薄,液泡较大,有储藏营养物质的功能
含有叶绿体的营养组织还能进行光合作用
番茄果肉
分生组织
由具有分裂能力的细胞构成。其细胞的特点是细胞小,细胞壁薄,细胞核大,细胞质浓
具有很强的分裂能力,能够不断分裂产生新的细胞,再由这些细胞分化形成其他组织
根尖的分生区
输导组织
导管和筛管
导管能够运输水和无机盐,筛管能够运输有机物
植物茎中的导管、筛管
3.器官:由多种组织构成的、具有一定功能的结构。
4.系统:由多个器官构成,能行使一项或多项生理活动。
5.动物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系统―→动物体(人)。
6.植物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植物体。
第3讲 种群、生物群落、生态系统和生物圈
考 点
考试内容
考试要求
生物的分类
说出生物分类的方法和分类等级
a
识别分类的依据
a
生物与环境
识别常见的生物种群和生物群落(包括植被)
a
说明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性
b
生态系统
概述生态系统的组成、结构及功能
b
应用生态系统的概念解释生产、生活实际中一些简单的问题
c
生物圈
知道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
a
感知各种生命系统都是复杂的开放系统,生命系统的构成具有层次性
a
人类与生态环境
了解自然环境的人口承载量
a
认识人口过度增长给自然环境带来的严重后果
b
理解生态平衡(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的现象和意义
b
列举我国生物保护与自然保护的意义和措施
a
知识点一  生物种群和生物群落
1.种是生物分类等级的最小单位。如桃树是生物的一个种,即一个物种。
2.种群:是生活在一定区域内的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
3.种群特征:有种群密度、年龄结构、性别比例、出生率和死亡率等。
4.生物群落
(1)生物群落的概念:
生物群落:指在一定生活环境中的所有生物种群的总和,简称群落。
(2)群落的分层现象:
在森林群落中,高大的乔木组成乔木层,灌木和小树组成灌木层,草本植物组成草本植物层,苔藓和地衣等植物组成苔藓地衣层,形成垂直分层现象。动物在群落中的分布也有类似的垂直分层现象。
(3)植物群落和植被的概念:
生活在一定自然区域内所有植物的总和,称为植物群落。被覆在地球表面的植物群落称为植被。
知识点二  生物与环境
1.生物一方面受环境中的非生物因素如阳光、水、温度、食物、风等的影响,而另一方面,生物的生命活动(包括人类的活动)又对无机环境及其他生物造成一定的影响。因此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是生物既能适应环境,又能影响环境。环境也能影响生物。
2.生物与生物的关系:同种生物个体之间有种内互助、种内斗争的关系;不同生物个体之间有共生、捕食、竞争、寄生等关系。
3.生物对生活环境的适应
现存的各种生物对其生活的环境都有一定的适应性,即适应的普遍性。如仙人掌的刺状叶、肉质茎对干旱环境的适应;阳生植物和阴生植物叶的形态结构对光照强度、水分蒸腾作用方面的适应;蚯蚓的形态结构特点对土壤穴居生活的适应;极地狐和沙漠狐的体形等对环境温度的适应。此外,更具典型意义的是生物的保护色、警戒色、拟态等。
知识点三  生态系统
1.生态系统的概念:
生物群落与它所生活的环境中的非生物因素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叫做生态系统。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生物圈,它包括了地球上的全部生物以及它们所生活的环境中的非生物因素。生物圈还可以分成大小不同的许多生态系统。
2.生态系统的成分
3.食物链和食物网
(1)食物链:各种生物由于食物关系而形成的一种联系。表示方法:生产者→消费者,如蝗虫吃农作物表示为农作物→蝗虫。
食物链以生产者为起点,消费者为终点,且是不被其他动物捕食的“最高级”动物。
食物网:食物链相互交错成网状结构。
4.生态系统的功能:
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二者是同时进行的,彼此相互依存,不可分割。能量流动是单向的、逐渐减少的。生态系统中的物质流动则是循环不息的,即组成生物体的一些基本化学元素在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可以反复地出现和循环。能量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
知识点四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一个生态系统发展到成熟阶段时,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的种类和数量保持相对稳定。
2.影响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因素:
生态系统所以能够保持相对的稳定,是因为生态系统内部具有一定的保持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当生态系统受到外来干扰时,只要这种干扰没有超过一定限度,生态系统就能通过自动调节恢复平衡。若外来干扰超过这个限度,相对稳定的平衡状态就会被打破。生态系统中的成分越复杂,生物种类越多,自动调节能力越强。相反,自动调节能力越弱。影响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因素主要有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
知识点五  人类与生态环境
1.人口问题:人口过度增长给自然环境带来了严重后果。目前,由于人口增长速度过快,人类的需要和自然界可能提供的资源、能源之间,已经产生了很大的矛盾,如土地和淡水的人均占有量日渐减少。由此造成自然资源过度开发、生态环境难以得到有效保护的局面。同时,人口的迅速增长,使我们的环境污染加剧。此外,人口的大量增加,还给住房、就业、教育、医疗、交通等增加了巨大的压力,严重阻碍了人们生活水平和人口素质的进一步提高。
保护生物多样性:
措施:建立自然保护区,制定、颁布相关法律文件。
意义:保护自然资源,特别是保护珍贵、稀有的动植物资源和具有代表性的自然环境。
第4讲 绿色植物的物质和能量转换
考 点
考试内容
考试要求
无机盐和水对植物生长的作用
看图指认绿色植物根、茎、叶的结构
a
知道缺失氮、磷、钾等矿物质元素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a
说出植物体对无机盐的吸收、运输过程
a
说出植物体对水分的吸收、利用和散失过程
a
绿色植物的物质和能量转化
描述光合作用的原料、条件、产物及简要过程
a
认识光合作用过程中物质和能量转化及其重要意义
b
描述呼吸作用中的物质变化及其反应过程
a
说明农业生产(合理灌溉、合理施肥、种了处理等)中的物质和能量转换原理
b
知识点一  植物的生长需要无机盐
植物能否从环境中吸收水分取决于环境溶液(如土壤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与根毛细胞细胞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的大小关系。在农业生产中一次施肥不能过多。
2.植物生长中所需的重要无机盐
无机盐
元素
对植物的作用
缺乏时的症状

N
使枝叶繁茂,多开花
植株矮小,叶色发黄,开花少、籽实不饱满

P
使其发育良好,促进开花结果
生长缓慢、矮小,植株暗绿带红,花、果实、种子少

K
使茎秆健壮,抗病、抗倒伏
茎秆比较细弱、易倒伏,叶片上带褐斑
知识点二  绿色植物根、茎、叶的结构及功能
知识点三  植物体对水分的吸收、利用和散失
1.植物体对水分的利用:
根吸收的水分,通过根、茎、叶中的导管,运输到植物的地上部分。进入植物体内的水分,一般只有1%左右保留在植物体内,参与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其他各种生命活动。
2.蒸腾作用的概念:
水分以气体状态从植物表面(主要是叶片表面上的气孔)散失到体外的现象,叫做蒸腾作用。进入植物体内的水分,99%左右都通过蒸腾作用散失掉了,只有1%左右真正用于各种生理过程和保留在植物体内。
3.蒸腾作用的意义:
一是为植物吸收和运输水分提供动力;二是能促进矿质元素的运输;三是降低植物的体温,特别是叶表面的温度。
知识点四  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
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比较
光合作用
呼吸作用
反应式
二氧化碳+水有机物(淀粉)+氧气
有机物+氧气二氧化碳+水+能量
场 所
叶绿体
活细胞
条 件

有光无光均可
物质变化
无机物→有机物
有机物→无机物
能量变化
光能→有机物中的化学能
化学能→其他形式的能量
意 义
是地球上各种有机物和氧气的主要来源。是自然界中氧和碳循环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
呼吸作用将贮存在生物体内的化学能进行释放、转移和利用
相互联系
既互相矛盾又互相依赖。光合作用为呼吸作用提供了物质(有机物和氧气),呼吸作用为光合作用提供了能量和部分原料(CO2)
知识点五  绿色植物的物质和能量转换
任何农作物都需要不断地吸收水分。但是,不同种类的农作物的需水量是不同的,如水稻的需水量很大,高粱的需水量很小。而同一种农作物在不同的生长发育时期,需水量也不同。例如在生长旺盛时期,需水量较大,在幼苗期和成熟期,需水量较小。因此,在农业生产中,要根据植物的需水规律适时地、适量地灌溉,用最少量的水获取最大的效益。如根据农作物的需水规律,采用喷灌、滴灌等先进的灌溉技术。如果对农作物进行过度灌溉,则会影响根系的氧气供应,进而影响根细胞的呼吸作用。
第5讲 人体的物质和能量转换
考 点
考试内容
考试要求
人体的消化
描述消化系统的结构和食物的消化吸收过程
a
列举消化酶在人体消化过程中的作用
a
说明酶在生命活动中的重要作用
b
人体的呼吸
描述人体呼吸时气体交换的场所和过程
a
知道呼吸作用为人体内能量的利用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a
人体的血液和循环
描述人体心脏、血管的结构以及血液循环
a
说出血液的主要组成及其功能
a
知道骨髓造血的功能
a
描述人体ABO血型系统与输血
a
尿的生成和排出
描述人体泌尿系统的结构及尿的生成和排出的过程
a
生命活动中物质和能量的变化
概述人体生命活动物质和能量变化及特点
b
知识点一  人体的消化
消化系统的组成
2.食物的消化和吸收
(1)消化有物理消化和化学消化。物理消化主要通过牙齿的咀嚼和胃肠的蠕动;化学消化主要是利用消化酶,使食物中的营养成分通过化学变化变成可吸收的物质。
(2)食物中各种成分的消化。食物中的水、无机盐、维生素不经消化能直接被吸收;膳食纤维不能被消化;蛋白质最终被分解成氨基酸,脂肪最终被分解成甘油和脂肪酸。
(3)小肠是食物消化吸收的主要场所,与其相适应的结构特点:①小肠长,内壁有小肠绒毛,可扩大小肠内表面积;②小肠绒毛内含丰富的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有利于营养物质的吸收;③小肠内含有多种消化腺分泌的消化酶,能对食物中的各种成分进行彻底的消化。
(4)吸收是指营养物质进入循环系统的过程。
3.酶在生命活动中的重要作用
(1)酶的概念:
酶是生物活细胞所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蛋白质,是一种生物催化剂。酶能使生物体内的化学反应迅速地进行,而本身并不发生变化,这一点与无机催化剂相似。
(2)酶的特点:
①高效性;②专一性;③不稳定性:高温、低温以及过酸、过碱,都会影响酶的活性。也就是说,酶的催化作用需要适宜的条件。温度、pH都会影响酶的活性。
4.消化酶在人体消化过程中的作用
(1)食物中各种营养成分的消化过程:
食物中的各种营养成分,除了水、无机盐、维生素等可以直接被消化道吸收外,其他糖类、蛋白质、脂肪这三大有机物的消化过程必须在各种消化酶的催化作用下才能完成,它们的具体途径为
淀粉麦芽糖葡萄糖
蛋白质氨基酸
脂肪甘油+脂肪酸
(2)消化酶在人体消化过程中的作用
①口腔中的唾液含有唾液淀粉酶,口腔可以使食物中的部分淀粉分解成麦芽糖。
②酸性的胃液中有胃蛋白酶,它能将蛋白质分解成多肽。
③小肠中的消化液包括肠液、胰液和胆汁,肠液和胰液中含有分别能消化糖类、蛋白质和脂肪的消化酶;胆汁虽然不含消化酶,但它可以对脂肪起乳化作用,使脂肪变成极细小的微粒,从而增加脂肪与各种消化液的接触面积,便于脂肪的消化。因此小肠是消化食物的主要场所。
。知识点二  人体的呼吸
1.人体呼吸时气体交换的场所和过程
(1)呼吸系统由呼吸道(包括鼻、咽、喉、气管、支气管)和肺等器官组成。肺呼吸作用的功能单位是肺泡。
(2)气体交换的概念:
气体交换是通过气体的扩散作用实现的,即一种气体总是从浓度高的地方向浓度低的地方扩散,直到平衡为止。
(3)完整的呼吸过程:
肺的换气(外界气体和肺泡内气体之间的交换)―→肺泡内的气体与血液间的气体间的交换―→气体在血液里的运输―→血液与组织细胞间的气体交换。通过这一过程,氧气到达组织内供细胞利用,细胞产生的二氧化碳则被排出体外。
2.呼吸作用为人体内能量的利用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通过呼吸作用,当含氧低的静脉血流经肺泡的毛细血管后,就变成了含氧丰富的动脉血(血液中的氧大部分以氧合血红蛋白的形式存在)。当动脉血流经组织细胞间的毛细血管时,由于细胞在新陈代谢过程中不断地消耗氧,产生二氧化碳,因此细胞中氧的浓度比动脉血中的低,二氧化碳的浓度比动脉血中的高。于是,血液中的氧迅速与血红蛋白分离,通过毛细血管壁扩散到细胞里,而细胞中产生的二氧化碳则扩散到血液里,经过这样的气体交换后,流经组织细胞的动脉血就变成了静脉血。
知识点三  人体的血液和循环
心脏的结构:分为左、右心房和左、右心室四个腔室,内有动脉瓣和房室瓣,可以防止血液倒流。
(2)血管的种类、功能、分布及特点
血管种类
功 能
分 布
特 点
动脉
把血液从心脏送往身体各处
多分布在较深的部位
管壁厚,弹性大,管内血流速度快
静脉
把血液从身体各处送回心脏
位置有深有浅
管壁薄,弹性小,管腔大,管内血液流速慢
毛细血管
连接小动脉和小静脉
分布很广
管壁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管内血流速度很慢
(3)人体的血液循环:包括体循环和肺循环,这两个部分实际上是相互连通,且同时进行的。
血液的主要组成及其功能
(1)血液的功能:运输、防御保护和调节体温。
(2)血红蛋白的特点:在氧浓度高的地方,容易结合氧;在氧浓度低的地方,容易与氧分离。
血 型
红细胞上的凝集原
血清中的凝集素
A
A
抗B
B
B
抗A
AB
A、B

O

抗A和抗B
(3)红骨髓担负血细胞的再生任务。
3.人体ABO血型与输血
(1)ABO血型是由红细胞上的凝集原决定的。
(2)输血原则
供血者血型
受血者血型
A
A、AB
B
B、AB
AB
AB
O
A、B、AB
①原则:输同型血。
②异型输血:异型之间输血,主要考虑供血者的红细胞中的凝集原是否会和受血者血清中的凝集素发生凝集作用。异型间可行的输血:
知识点四  泌尿系统的结构、尿的生成和排出
1、泌尿系统的结构
泌尿系统的组成:
肾脏

输尿管

膀胱

尿道

肾脏是人体最主要的排泄器官,它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是肾单位。
肾脏的结构:
肾小囊
肾小体
入球小动脉
肾单位
肾小球
出球小动脉
肾小管
毛细血管球
2.尿液的形成过程
(1)肾小球的滤过作用:血液流过肾小球毛细血管时,除血细胞和大分子蛋白质外,血浆中的部分水、无机盐、葡萄糖、尿素和尿酸等都可滤过到肾小囊腔内形成原尿。
(2)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原尿沿肾小管流动时,其中的全部葡萄糖、大部分水和部分无机盐等,被肾小管重新吸收回到血液,没有被重吸收的尿酸、尿素、一部分无机盐和水等,形成尿液。
知识点五  人体生命活动物质和能量转换
生物代谢包括生物体内各种物质和能量的转换过程,可分为同化作用和异化作用两大过程。
第6讲 生命活动的调节
考 点
考试内容
考试要求
植物的感应性
列举植物的感应性现象
a
知道植物生长素的作用
a
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说出人体神经系统的组成
a
说出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说出反射弧的组成
a
列举激素对人体生命活动调节的作用
a
以体温调节为例,说明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b
知识点一  植物的感应性
1.植物的感应性:常见有向光性、向地性、向水性、向化性、向触性、向热性等。
2.植物生长素的作用:
生长素最明显的作用是促进生长,但对茎、芽、根生长的促进作用因浓度而异。低浓度时可以促进生长,高浓度时则会抑制生长,甚至使植物死亡。另外,生长素还能促进扦插枝条生根,促进果实发育,防止落花落果。向光性实质:植物受单侧光照射,生长素分布不均匀。背光侧生长素分布多,植物生长快,所以植物的茎会向有光照的方向生长。
知识点二  神经调节
1、神经系统的组成层次和主要功能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
反射:生物通过神经系统对各种刺激作出应答性反应的过程。
反射弧:
感受器:接受信息,产生神经冲动,存在于眼、耳、鼻、舌、皮肤、内脏等器官内。
传入神经:传递信息,将神经冲动传向神经中枢。
神经中枢:信息处理,接收并分析处理传来的信息,存在于脑、脊髓中。
传出神经:传递信息,将处理后的信息传向效应器。
效应器:转化信息,将神经冲动转化为相应的动作,如肌肉收缩与腺体分泌。
冲动传导方向: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__。任何反射活动都通过反射弧完成。
知识点三  激素对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激素:由内分泌系统分泌的,直接进入腺体内的毛细血管,经血液循环运输到作用部位,对人体的生长发育、生殖、新陈代谢以及对外界刺激反应等起缓慢而持久的调节作用的微量化学物质。
各种激素的作用
腺 体
激素分泌情况
疾 病
具体症状
脑垂体
幼年时生长激素分泌过多
巨人症
人体各部分过度生长,肢体长度更为突出
幼年时生长激素分泌不足
侏儒症
发育迟缓,身体矮小,但智力正常
成年人生长激素分泌过多
肢端肥大症
手大、脚大、指粗、鼻高等
胰腺中的胰岛
胰岛素分泌不足
糖尿病
血糖含量升高,出现高血糖
胰岛素分泌过多
低血糖病
头昏等症
甲状腺
幼年时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
呆小症
反应迟钝,智力低下,身材矮小
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
甲 亢
情绪易激动,精神紧张,失眠,心跳过快
肾上腺素:能加快心跳的节奏,扩张通往肌肉的血管。
性激素:促进生殖器官的发育和生殖细胞的生成,激发和维持第二性征。
知识点四  体温调节
1.体温调节:在脑干体温调节中枢的调节和控制下,机体的产热与散热两个生理过程保持动态平衡。
2.产热结构:平静时主要是内脏器官,运动时是骨骼肌。遇寒冷靠骨骼肌颤抖来维持体温。
3.散热结构:主要是皮肤。
直接散热:皮肤散热快慢决定于皮肤表面与外界环境的温差。
汗液蒸发:当环境温度等于或超过体温时,主要用汗液蒸发方式调节体温。
第7讲 细菌和真菌的繁殖 植物的生殖和发育
考 点
考试内容
考试要求
细菌和真菌的繁殖方式
举例说出细菌、真菌的繁殖形式
a
了解细菌、真菌的繁殖在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
a
植物的生殖方式
列举绿色植物的生殖方式
a
知道嫁接、扦插等生殖方式在生活中的应用
a
植物的发育
识别花的结构
a
描述果实和种子的形成
a
知道种子萌发的过程和必要条件
a
知识点一
细菌和真菌的繁殖
1.细菌的繁殖方式:
分裂
生殖。
2.单细胞真菌繁殖方式,如酵母菌,出芽生殖;多细胞真菌:
孢子
繁殖。
知识点二  绿色植物的生殖方式
1.无性生殖:(1)绿色植物的无性生殖方式包括分裂生殖(如低等藻类植物)、孢子生殖(如蕨、胎生狗脊、地钱、葫芦藓等)、营养繁殖、组织培养等。其中植物的营养繁殖方式有嫁接、分根、压条和扦插。对于绿色开花植物而言,无性生殖方式有营养繁殖、组织培养等。
(2)绿色开花植物的无性生殖在生产上的应用:
由于营养繁殖能保持某些栽培植物的优良性状,而且繁殖速度较快,所以被广泛地应用于花卉和果树的栽培中。
2.有性生殖(是生物界普遍存在的生殖方式)
无性生殖和有性生殖的区别是:生殖过程中是否经过精子和卵细胞的结合。
知识点三  花的结构、果实和种子的形成
生殖器官:花、果实、种子。
2.生殖进程:开花→传粉→受精→发育
种子和果实的形成
精子在花粉管中产生,种子中的胚是新一代植物体的幼体。一个子房中如果有多个胚珠且都受精,那么发育成的一个果实中将有多粒种子。如西瓜、苹果等的果实。
知识点四  种子萌发的过程和条件
1.影响种子萌发的条件
(1)种子萌发需要的内部条件:种子萌发需要一个完整的胚,同时需要胚乳或子叶提供足够的营养,这是种子萌发的内部条件。
(2)种子萌发需要的外界条件:适宜的温度、充足的水分和氧气。极少数种子的萌发还需要光照条件(如莴苣、烟草等)。
2.种子的萌发过程:
(1)种子要吸足水分;
(2)子叶和胚乳将营养转运给胚根、胚芽、胚轴;
(3)胚根发育成根,胚芽逐渐长成茎和叶。
第8讲 人与动物的生殖和发育
考 点
考试内容
考试要求
人类的生殖
说出人体生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a
知道人的受精、胚胎发育、分娩和哺乳的过程
a
人体的发育
说出人体发育各阶段的生理特点
a
认识青春期的生理和心理变化
a
建立正确的性道德观
c
动物的生殖
列举动物的生殖方式
a
知道动物克隆技术的进展
a
知识点一  人的生殖和发育
1、精子和卵细胞是人体中的生殖细胞。
(1)男性的生殖系统主要由睾丸、输精管、精囊、前列腺、阴茎等器官组成。其中睾丸是男性的主要生殖器官,能产生精子。
(2)女性的生殖系统主要由卵巢、输卵管、子宫、尿道等器官组成。其中卵巢是女性的主要生殖器官,能产生卵细胞。
2.人类的受精、胚胎发育、分娩和哺乳的过程
(1)受精:精子与卵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的过程。受精的场所是输卵管。
(2)胚胎发育:
场所:子宫(约280天或9个月)。
阶段:受精卵胎儿(初具人形)婴儿(胎儿从母体中分娩出来)。
营养:来自卵细胞细胞质中的卵黄(受精卵分裂及胚胎生长发育初期);来自母体(胚胎在子宫内着床后),通过脐带、胎盘从母体吸收。
(3)分娩:发育成熟的胎儿从母体内产出的过程。产生的胎儿叫婴儿。
(4)哺乳:母乳含有婴儿所需的全面的营养物质,同时含有免疫物质,因而提倡母乳喂养。
3.人的生命周期:受精卵→婴儿期→幼儿期→儿童期→青春期→中年期→老年期→衰老。
4.青春期的生理和心理变化
(1)青春期是从儿童到成人的过渡时期,是性器官发育和成熟时期。
(2)青春期发育的突出特征是性发育和性成熟。
(3)青春期的生理变化:
①身体发育主要表现在身高和体重的迅速增长;
②生殖器官逐渐由幼稚型发育为成年型;
③第二性征明显:
男性:喉结突起、音调低沉、长出胡须,
女性:音调高尖、乳房隆起、骨盆宽阔;
④脑功能、心肺功能、运动功能、造血功能明显增强;
⑤出现正常的生理现象:
男性:遗精;
女性:月经。
青春期的心理变化:
①在性格和行为上出现明显变化;
②独立意识强烈,遇到挫折又有依赖性;
③性意识增强。
知识点二  动物的生殖和发育
1.动物最普遍的生殖方式是有性生殖,尤其是高等动物。水螅、草履虫和变形虫等低等动物会进行出芽生殖、分裂生殖等无性生殖。
2.生殖类型
生殖类型
发育场所
营养来源
产 出
举 例
卵 生
母体外
卵 黄

昆虫、鸟、绝大多数爬行动物和鱼、某些哺乳动物(如鸭嘴兽)
胎 生
母体子宫内
母 体
胎儿
大多数哺乳动物
卵胎生
母体内
卵 黄
胎儿
鲨、蝮蛇
3.动物生殖技术的发展
(1)试管婴儿:体外受精、体内发育,因此其实质是有性生殖。
(2)克隆技术:无性生殖,目前各国都立法严禁把克隆技术运用于人类。
第9讲 遗传和进化
考 点
考试内容
考试要求
遗传和变异
识别遗传和变异的现象
a
说出遗传物质的作用
a
描述DNA、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
a
列举常见遗传性疾病
a
列举遗传和变异在育种方面的应用
a
生物的进化
知道生命起源于非生命物质
a
列举生物进化现象
a
说出达尔文进化论的主要观点
a
知识点一  遗传和变异
1.遗传:生物体通过生殖产生子代,子代和亲代、子代和子代之间的性状都很相似的现象。
遗传物质:染色体、DNA、基因。
染色体
遗传的途径:细胞分裂后通过生殖细胞而遗传。
遗传病:由DNA、基因或染色体发生变化而引起的疾病。常见的遗传病有:白化病、先天愚型、色盲等。
优生就是运用遗传学的原理和方法,防止有明显遗传病的婴儿出生,以改善人口质量。因此,我国的婚姻法规定,禁止近亲(直系血亲和三代以内的旁系血亲)结婚。
2.变异:生物体通过生殖产生子代,子代与亲代及子代不同个体间的性状差异。
变异在生物进化上的意义:产生新的生物类型。
变异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品种改良。
知识点二  生命的起源
1.化学进化假说:
化学进化的条件:宇宙射线、紫外线、闪电。
化学进化的过程:非生命物质→有机化合物→更大、更复杂的分子→蛋白质和核酸等大分子物质→多种分子组成的体系→原始生命。
原始生命起源于原始海洋。
2.可能来自外星球
3.神创论
4.自然发生论
知识点三  生物的进化
进化论的演变:布丰的直线式进化→拉马克的“用进废退”→达尔文的自然选择。达尔文进化论的核心是自然选择学说。动植物化石是生物进化的有力证据。
自然选择的四个要点是: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变异和适者生存。不定向的遗传和变异是自然选择的内因,外因是环境的选择即
生存斗争
,结果是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
3.生物进化现象:
普遍存在于生物界。生物化石为生物进化提供了最有力的证据。
4.生物进化的总方向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陆生;并认为,生物进化的方向由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动力是生存斗争。
第10讲 人体保健
考 点
考试内容
考试要求
人类的健康
知道健康的概念
a
识别人体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
a
指认计划免疫和人工免疫
a
说出营养素的作用
a
建立平衡膳食的观点
c
通过了解吸烟、酗酒、吸毒等不良嗜好的危害性,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c
人类常见疾病
知道引起冠心病、肿瘤、高血压等常见疾病的主要因素及其预防措施
a
知识点一  健 康
人的生理、心理、社会适应能力均处于良好状态,包括生理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健康。
知识点二  免 疫
1.免疫的概念:
免疫是机体识别和排斥异己物质的机能,主要指对病原体感染的抵抗能力。
2.免疫的组成和功能
3.人工免疫和计划免疫
(1)人工免疫:通过接种疫苗获得的免疫。一般分为人工自动免疫(如预防接种)和人工被动免疫(如直接接种含有某抗体的免疫物质)两种。
(2)计划免疫:有计划地对易感人群进行预防接种,使他们获得免疫,从而达到控制和消灭某种传染病的目的。
4、艾滋病(AIDS)也称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是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性传播疾病。感染途径主要是性接触、输血、母婴传播等。
知识点三  七大营养素及健康的生活方式
1.七大营养素
(1)人体需要的七大营养素:①蛋白质;②糖类;③脂肪;④水;⑤无机盐;⑥维生素;⑦膳食纤维。
(2)针对各种营养成分的作用及人体的需要量,每天食用较多的谷类和蔬菜类,一定量的肉类和其他含蛋白质的食品,少量的脂肪类食物。
2.健康的生活方式
(1)健康的生活方式:没有不良的嗜好,有规律的作息时间和良好的心态等。
(2)吸烟:香烟中有焦油、烟碱、一氧化碳,损害人的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循环系统、神经系统等,使癌症的发病率大大提高。每年的5月31日为“世界无烟日”。
(3)吸毒:具有很强的成瘾性;破坏各个系统,降低人体免疫力;价格昂贵,倾家荡产,危害社会。每年的6月26日为“国际禁毒日”。
(4)酗酒:酒中含有一定量的酒精,过量的饮酒会使人急性酒精中毒,严重损害人的消化系统、循环系统和神经系统。
知识点四  人类常见疾病
影响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肿瘤、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都是非传染性疾病。
1.肿瘤:一种细胞性疾病,由细胞不正常分裂产生。可分为良性肿瘤、恶性肿瘤。恶性肿瘤(即癌)的最大特点是肿瘤细胞能转移并侵犯新组织。
2.动脉硬化:由血液中的脂肪类物质(胆固醇)在动脉管壁沉积增厚,使管壁弹性下降,血流量减少导致。常见有冠心病(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脑血栓等。
3.糖尿病:血糖浓度高,肾脏无法将葡萄糖全部吸收,随尿液排出。原因是胰岛素分泌不足。治疗办法:注射胰岛素制剂,控制和调节饮食,适当锻炼等。
第11讲 健康与环境
考 点
考试内容
考试要求
传染病
知道常见传染病的特点
a
列举常见传染病
a
说明传染病的传播环节及其预防措施
b
防护与急救
知道环境毒物和防毒的措施
a
列举触电、溺水、异物堵塞气管、蛇虫咬伤等急救的基本方法
a
知道安全用药的常识
a
知识点一  传染病
1.微生物
细菌:细菌直接侵入细胞,如链球菌;细菌产生的毒素破坏细胞,如破伤风杆菌。
病毒:比细菌还小,无细胞结构,只有蛋白质和核酸,不能独立生活,只能寄生在其他生物的活细胞内,破坏细胞。如流感病毒、SARS病毒等。
2.传染病的概念及特点
(1)传染病的概念:传染病是指由病原体引起的,并且能在人与人之间、动物与动物或人与动物之间相互传播的疾病。
(2)传染病的特点:传染病由病原体引起,具有传染性、流行性及免疫性。
3.常见的传染病
人类的传染病,按照传播途径,可以分为呼吸道传染病、消化道传染病、血液传染病、体表传染病和性传播疾病等类型。
疾 病
致病病原体
主要传播途径
疾病类型
细菌性痢疾
痢疾杆菌
粪—口传播
消化道传染病
破伤风
破伤风杆菌
接触传播
体表传染病
霍 乱
霍乱弧菌
水、食物、苍蝇
消化道传染病
淋 病
淋病双球菌
性接触
性传播疾病
病毒性肝炎
肝炎病毒
甲型:粪口传播;乙型:血液、性接触和母婴传播
消化道传染病血液传染病
疾 病
致病病原体
主要传播途径
疾病类型
脊髓灰质炎
脊髓灰质炎病毒
粪—口传播
消化道传染病
流行性腮腺炎
腮腺炎病毒
飞沫传播
呼吸道传染病
SARS
冠状病毒
飞沫等传播
呼吸道传染病
4.传染病的传播三环节
传染病流行必须具有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三个环节,缺一不可。所以当传染病流行时,切断其中任何一个环节,流行即可终止。
知识点二  防毒与急救
1.环境毒物:环境中的某些物质(食物中的有毒物质、农药、医用药物、工农业毒物、生化武器毒剂等)经接触或进入人体后,影响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引起病变,这些物质称为环境毒物。
2.中毒:由环境毒物引起的疾病称为中毒。
3.触电、溺水、异物堵塞气管、蛇虫咬伤等急救的基本方法:抢救生命是急救的第一要素,所以首先要排除致死因素。
4.如触电者要使其脱离电源;若呼吸微弱或心跳停止时,则需进行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脏按压。人工呼吸的频率是16~20次/分,胸外心脏按压的频率是80~100次/分。
5、溺水时最主要的是将溺水者转移到岸上并进行岸边抢救。
6、异物堵塞气管时,首先应针对不同的情况设法排除气管中的异物。
7.若被毒蛇咬伤,应在伤口的近心端5~10厘米处结扎,防止静脉血液回流、蛇毒扩散,并及时送医院抢救。
8.急救常识:死亡的标志→脑死亡(脑电图显示平波)。
知识点三
安全用药
处方药:要凭医生处方才能从药房或药店购取并在医生监控或指导下使用的药物。
非处方药(OTC):不需要医生的处方就能直接从药房或药店购买的药物。只有在医生的指导下,才能长期服用非处方药。
安全用药:根据患者个人的病情、体质、家族遗传病史和药物的成分等做全面情况的检测,准确地选择药物、真正做到“对症下药”,同时以适当的方法、适当的计量、适当的时间准确用药,注意该药物的禁忌、不良反应、相互作用等。
 
地球和宇宙
第1讲 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考 点
考试内容
考试要求
阳历和地球公转
说出阳历和地球公转的关系
a
知道冬王、夏至、春分、秋分四个节气
a
月相
识别朔、望、上弦、下弦的月相
a
太阳和月球
描述太阳的概况(太阳的大小、温度、外部大气组成)
a
描述月球的概况(月球的大小、状况、环形山)
a
太阳活动与人类
列举太阳活动的基本类型(太阳黑子、日珥)
a
列举太阳活动对人类的影响
a
举例说出太阳是地球生命活动所需能量的最主要来源
a
太阳系
识别八大行星
a
人类飞向太空的历程
知道人类对月球和行星的探测
a
关注我国航天事业的成就
a
银河系
描述银河系的构成、大小
a
描述银河系的形状(正面观和侧面观)
a
知道光年的意义
a
宇宙
知道宇宙是由大量的星系构成的
a
知道宇宙是有起源的、膨胀的、演化的
a
从宇宙的演化、恒星的演化、地球的演化、生命的演化中领悟人与自然的关系
c
知道从地心说到日心说的发展,树立追求真理的精神
c
知识点一  地球的公转
1.公转的方向:公转运动的方向是自西向东;地球公转时地轴呈倾斜状态,地轴的北端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
2.公转周期:地球围绕太阳公转一周所需的时间约为365.2422天,即通常所说的一年。
3.正午太阳高度变化:一年中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移动。夏至日(6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纬23.5°),春分日(3月21日前后)和秋分日(9月23日前后),太阳直射赤道,冬至日(12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南纬23.5°)。在同一天里,纬度不同的地方正午太阳高度不同,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的正午太阳高度,夏至日最高,冬至日最低。
知识点二  月 相
1.月球的各种圆缺形态称为月相。
2.各种月相变化规律
月相名称
时间
日、地、月位置关系
视觉形状
新月(朔)
初一
日、地、月大致在一条直线上,月球居中
不可见
上弦月
初七、初八
日、地、月大致呈直角,月球在地球以西
半圆,上半夜见于西部天空,月面朝西
满月(望)
十五、十六
日、地、月大致在一条直线上,地球居中
通宵可见,一轮明月
下弦月
二十二、二十三
日、地、月大致呈直角,月球在地球以东
半圆,下半夜见于东部天空,月面朝东
知识点三  太 阳
1.太阳是离地球最近的恒星。它是一颗自己能发光和发热的气体星球。太阳的表面温度约为6
000
℃,中心温度高达1
500万℃,太阳与地球的平均距离约为1.5亿千米,太阳的直径约为140万千米。
2.太阳为地球表层和人类的活动提供了最重要的能量,地球上的生物和太阳息息相关。如植物的光合作用等。
3.太阳大气有三层:光球层、色球层、日冕层,太阳表面经常发生变化,这些变化通称为太阳活动,常见的有:太阳黑子、耀斑、日珥等。太阳黑子的活动周期约为11年。
4.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很大。例如,耀斑增强时地球上的短波通信会受到明显影响。太阳黑子、耀斑活动增强时,人们需要用各种防晒措施来避免太阳光中过强的紫外线对皮肤的损伤。
知识点四  月 球
1.月球是地球唯一的天然卫星。月球的体积约为地球的1/49,质量只有地球的1/81。
2.月球上既没有空气和水,也没有生命。月球上昼夜温差大。月球的表面布满大大小小的环形山,主要是由于月球形成早期小天体频繁撞击月球或月球上古老的火山爆发形成的。
知识点五  太阳系
1.太阳系的中心天体是太阳,太阳的质量占太阳系总质量的99.86%。
2.太阳系中八大行星:围绕着太阳公转,它们按距离太阳的远近位置,由近及远的排列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八大行星中体积最大的两颗行星是木星、土星。绝大多数小行星是在火星和木星之间(小行星带)的轨道上绕太阳公转。每个行星运行的轨道都是椭圆。
知识点六  银河系
银河系中像太阳这样的恒星有几千亿颗,银河系的直径约10万光年,从俯视图看,银河系像一个大漩涡,从侧视图看银河系像个中间厚、四周薄的铁饼。太阳与银河系的中心相距约3万光年(光年是天文学上的距离单位)。
知识点七  宇宙的演化
1.哈勃发现星系运动特点:所有星系都在远离我们而去,星系离我们越远,它的退行速度越快,星系间的距离在不断地扩大。
2.大爆炸学说:大约137亿年前,我们所处的宇宙全部以极高的密度和温度,被挤压在一个“原始火球”中。宇宙就在这个火球的爆炸中诞生。爆炸引起宇宙的膨胀一直延续至今,并仍将不断延续下去。
3.“地心说”托勒密提出的宇宙体系学说。“地心说”的核心是地球是宇宙的中心,太阳和其他天体都是绕着地球转动的。16世纪,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建立了“日心说”宇宙体系学说。“日心说”的核心是太阳是宇宙的中心,地球和行星是绕着太阳旋转的。
第2讲 人类生存的地球
考 点
考试内容
考试要求
地球内部结构
描述地球内部的圈层结构(地壳、地幔和地核)
a
地壳运动
知道地壳是变动的
a
知道火山和地震是地壳运动的表现
a
关注人类如何提高防震减灾能力
b
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洋和陆地处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
a
板块学说
知道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
a
领悟假说在科学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c
外力作用对地形的影响
知道流水、风、冰川等是影响地形的外力作用因素
a
知道外力作用对地形影响的特点
a
水体的分类
知道水体的分类
a
水循环
描述自然界中水循环的主要环节
a
水资源
知道我国水资源的分布
a
关注世界和我国淡水资源的严重危机
b
列举合理开发和利用水资源的措施
a
知识点一  地球的结构
1.地球由外向内可大致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层,由地壳和地幔的顶部(软流层以上的部分)共同组成了岩石圈。
2.地球内部结构示意图
知识点二  地壳运动
1.火山是地球内部灼热岩浆沿地壳薄弱处喷出地表的现象。
2.典型火山一般由火山口、火山堆、岩浆通道三部分组成。
3.火山给人类带来了许多危害:毁坏交通、埋没农田、引起火灾,甚至危及人类生命。但火山也会给人类带来好处:火山灰和火山尘可为农田提供无机肥料,并且火山口可富集大量的矿产。
4.地震是地壳岩石在地球内力的作用下,发生断裂或错位而引起的震动现象。
5.地震的结构包括震源、震中和震中距。
6.地震的预防:发生地震时,要冷静,要快速有序离开房间,跑到空旷的地方,或躲到面积较小的房间里和桌子底下。在室外,远离易燃易爆物品、广告牌等。
知识点四  板块学说
1.1915年德国地球物理学家魏格纳创立了“大陆漂移说”,20世纪60年代,人们在“大陆漂移说”的基础上创造了一种新的地球构造理论——“板块构造学说”。
全球划分为六大板块:太平洋板块、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和南极洲板块。这六大板块“漂浮”在软流层上,相互不断发生碰撞和张裂。
3.板块的碰撞形成了巨大的山脉,如喜马拉雅山脉是由印度洋板块和亚欧板块碰撞形成。板块的张裂形成了裂谷和海洋,如东非大裂谷和大西洋。
4.板块的张裂和碰撞是引起地壳变动的最主要原因。板块内部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之间的交界地带地壳比较活跃,多火山、地震。
知识点五  地形的变化
1.内部力量:使地表的起伏加大,具有阶段性,形成高山、高原、低地。
2.外部力量:使地表趋于平坦,具有广泛性和持续性,主要是削低高山,填平深谷。
表现形式:流水、风、海浪、冰川等。
地形是地球内部力量和外部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
知识点六  生活中的水
1.水的分布
2.(1)自然界中的水循环
形 式
地域范围
主要环节
海陆间循环
海洋与陆地
蒸发、水汽输送、降水、地表径流、下渗、地下径流
陆上内循环
陆地与陆地上空之间
蒸发、蒸腾、降水、下渗
海上内循环
海洋与海洋上空之间
蒸发、降水
(2)水循环的意义:使陆地上的淡水资源不断地得到更新和补充。
3.我国的水资源
(1)水资源总量位居世界第六位,但人均水资源仅为世界水平的1/4。
(2)空间分布上:东多西少,南多北少。
(3)时间分配上:夏季丰富,冬季欠缺,年际变化大。
4.南水北调工程——改变我国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衡的跨流域调水措施,对缺水的西北、华北地区,意义十分重大。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