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点10 熟知表示历史时段的常用词汇或习惯用法,恰当运用它们表述、说明历史事件 c 课件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考点10 熟知表示历史时段的常用词汇或习惯用法,恰当运用它们表述、说明历史事件 c 课件

资源简介

课件13张PPT。考点11 知道获取历史信息的常用方法、途径,运用不同的资料有理有据地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c)考点10 熟知表示历史时段的常用词汇或习惯用法,恰当运用它们表述、说明历史事件(c)2016年中考社会思品一轮复习相关信息的获取、表达和理解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下册P114-115考点解析1.知道年代尺和纪年,会根据年代尺和纪年计算获取历史事件的时间信息。初步形成历史时序概念。
2.能认识不同类型的资料,学会从这些资料中获取信息。
3.能分辨第一手资料和第二手资料等史料的不同价值。
4.能运用不同的资料评析历史事件与历史人物。
知识梳理一、表示历史时段的常用词汇或习惯用法1、时间(1)朝代:建立国号的帝王世代相传的整个统治时代。如秦朝:公元前221~公元前206年(2)时代:我们把脚长的时段称为时代。如“青铜时代”“战国时代”“工业时代”“近代”等,时代的划分可以有多样的标准(3)世纪:每一百年称为一个“世纪”。一般来说:百位和千位上的数字 “+” 1;当某年的个位和十位都是0时,只要看百位和千位上的数字即可。(4)年代:每10年称为一个“年代”。如:1840——1849年为19世纪40年代。一般来说:十位上的数字是几,就是几十年代。知识梳理一、表示历史时段的常用词汇或习惯用法1、纪年(1)年号纪年中国在西汉武帝以前,历代帝王都是以自己在位的时间计算年代。至汉武帝,首创以年号纪年,定公元前140年为“建元”,这一年就是“建元元年”,“建元二年”就是公元前( )年。此后中国古代文献就采用以皇帝年号纪年的方法。年号往往含有吉庆祥瑞、国泰民安之意。新皇帝登基,就要改用新的年号。明朝以前,一个皇帝可先后使用一个以上的年号。到明清时期,一个皇帝一般只用一个年号,如康熙帝、乾隆帝等。(2)干支纪年是我国古代的一种纪年法,如“甲午战争”,表明事件发生在甲午年139知识梳理一、表示历史时段的常用词汇或习惯用法1、纪年(3)民国纪年是中华民国的纪念方法,表记时称作“民国**年”。纪年方法以公元1912年为民国元年。
民国纪年换算成公元纪年:
公元纪年换算成民国纪年:(4)公元纪年公元元年(公元1年):基督教传说中耶稣诞生的那一年。以公元元年为界,向前推算,是公元前某年,数字越大,时间越早。以公元元年为界,向后推算,是公元某年,数字越大,时间越晚。没有0年。计算时间跨度的小窍门:
1、前者不跨越公元前后,只需将两个数的绝对值相减。
|A|-|B|=|C|
2、后者跨越公元前后,将两数的绝对值相加,再减去一年。因为公元前一年与公元元年之间没有零年。
|A|+|B|-1=|C|民国11年:1912+11-1=公元1922年公元1949年:1949-1912+1=民国38年知识梳理1、根据史料的表现形式二、史料的类型(1)文献资料史书竹木简甲骨文档案、日记、报刊、图片等其它文字和音像资料。(2)实物资料指历史上人类活动遗留下来的各种遗存,如遗址、墓葬、出土文物等(3)口述资料指人们口头讲述并被记录下来的资料,包括神话、传说、故事、回忆录、采访记录等。是对文献资料的一种补充知识梳理2、根据史料的价值二、史料的类型(1)第一手资料由当事人根据亲身经历写成的资料,由同时代或者距离那个时代较近的人记录下来的资料。包括原始文件、档案、信函、日记、回忆录、照片、文物古迹、实物等。
证据直接,准确性、科学性强(2)第二手资料从当事人或目击者那里转述得来的资料。传说、后人写的历史著作等。
证据间接知识梳理三、获取历史信息的常用方法、途径如何从地图和图表中获取所需要的信息查阅文献档案、观看历史纪录片、考查遗址遗迹、参观博物馆、调查访问四、评析历史事件与历史人物1、全面性2、主流性3、历史性4、阶段性5、史论结合知识梳理全面性评价时既要看到其积极的一面,又要认识其消极的一面(局面性)。全面地一分为二地去看待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举例对雅典民主制度的评价从积极方面看,它具有专制统治所不具备的特点和优 点,使公民得以享受更多的权利,积极主动地参政议政, 在当时看属好的制度;从消极方面看,这一民主制度建立 在奴隶制度基础上,占人口大多数的奴隶、妇女和外邦人 没有任何政治权利,真正能享受这种民主的人只占少数, 并不是今天真正意义上的民主。(说明:上述评价是基于 教材内容作出的,具体试题还得具体分析,以下同)知识梳理主流性 应抓住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主要方面进行评价,应把评价重点放在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对历史进程的影响上。举例秦始皇的评价,有五种观点,哪种观点比较接近历史真相?1、秦始皇是个暴君;2、秦始皇过大于功;3、秦始皇过大于功;4、秦始皇功大于过;5、秦始皇没有什么过,他是杰出的政治家,对中华民族的发展有着巨大而深远的影响。秦始皇的功:首先,他顺应历史潮流,灭六国统一了中国,结束了诸侯长期割据混战的局面,符合广大人 民的愿望,开创了统一的新局面;其次,秦朝是中国历 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大帝国,其专制集权统治制 度,在我国沿袭了两千多年,影响十分深远;再次,秦 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对我国以后经济、文化的发 展和维护国家统一产生了深远影响;最后,修筑了著名 的万里长城和灵渠等古代工程。 秦始皇的过:焚书坑儒;大规模征发徭役和兵役;统 治“具有急政暴虐的特色”。 对比其功与过,我们应该认为观点4比较接近历史真 相,秦始皇功大于过。知识梳理历史性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时一定要把该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放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中进行,绝不能脱离当时的社会现实。举例如何正确认识清初的闭关锁国政策?众所周知,闭关锁国政策是导致近代中国落后挨打 的重要原因。但是最初实行是有原因的,一是清初耕织 结合、自给自足的经济结构在全国范围内仍占主导地 位——中国不需从国外进口商品,二是为了防范和抵御 侵略者在中国沿海地区的种种不法行为和侵略行径。虽 然闭关锁国政策的消极作用很大,但从当时的历史背景 中,我们不难看出闭关锁国政策在一定时期内(当时), 一定程度上抵御了侵略者的侵略活动,起到了一定的自 卫作用,故应给予一定的肯定。知识梳理阶段性由于历史阶段的不同,同一历史事件所起的作用和结果就会不同,评价也就会有差异甚至相反。举例请就科举制度从隋唐的产生到明清以后衰弱的历史,谈谈你对其作用的评价。科举制度在起初不断得到完善,改变了隋唐以前主 要依赖荐举和凭借家庭出身来做官的惯例,是一种相对公 平的选拔制度,扩大了地主阶级的统治基础,并为繁荣古 代文化做出了贡献,因此当以肯定为主。 而到了明清时期,科举制度得到严密控制,考试内 容限制在“四书”、“五经”范围之内,八股取士使许多 知识分子不讲实际学问,束缚了知识分子的思想,并且还 严重阻碍了科技文化的发展,因此当以否定为主。知识梳理史论结合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必须以史实为依据,脱离史实的评价只能是空泛之谈。举例史论结合是历史学习的基本原则,试以五四运动的史实说明五四精神的具体表现。观点:五四精神是一种不屈抗争的爱国主义精神。 史实:反对巴黎和会将德国在山东侵占的权益转给日本; 学生游行,高呼“还我青岛”等口号;工人罢工, 商人罢市;罢免亲日派官员曹汝霖、章宗样、陆 宗舆的职务;拒绝在《凡尔赛和约》上签字等。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