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生活与哲学第一单元基础知识整理1、生活处处有哲学 (1)哲学就在我们身边:①哲学的智慧和思想产生地人类的实践活动。②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2)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的更好的艺术:①哲学是一门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②哲学的任务,就是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2、关于世界观的学说 (1)世界观含义: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世界观人人都有。(2)世界观和方法论关系:①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同一问题的两个方面。②一般说来,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着世界观,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③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3)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①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的各种知识进行概括、总结和反思的一门学问。②区别:具体科学揭示的是自然、社会和思维某一领域的规律和奥秘,哲学则对其进行新的概括和升华,从中概括出最一般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③联系: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3、哲学的基本问题 (1)是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即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2)内容:①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这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解析:即两者谁先产生的问题,认为是思维第一的是唯心主义,认为存在第一的是唯物主义)②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这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解析: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认为能的是可知论,反之是不可知论)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3)依据:①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首先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遇到的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②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的、必须回答的问题。③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贯穿于哲学发展的始终,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着各种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决定着它们对其他哲学问题的回答。21·世纪*教育网4、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1)唯物主义:①根本观点:物质是本原,意识是派生的,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②基本形态:A、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本原:是具体的物质形态。解析:本质上是坚持了唯物主义,但是把哲学上的物质混同于一种或几种物质的具体形态)例如:古代的五行学说(金木水火土);阴阳学说(荀子)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王充: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王夫之:气着理之所依也;古希腊的赫拉克利特:世界是一团燃烧着的活火。B、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世界本原:原子。解析:坚持了唯物,但是认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把哲学上的物质混同于自然科学上的物质概念,具有机械性(把一切的运动都归结为机械运动,否认运动的多样性)、形而上学性(否认事物的联系和发展,没有把世界理解为不断发展的)、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认为自然界是物质的,但是人类社会的发展取决于人的意志,例如伟人成就历史等等))C、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即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2)唯心主义:①根本观点:认为意识是世界的本原,物质依赖于意识,意识决定物质。②基本形态:A、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精神(人的目的、意志、感觉、经验、心灵等)夸大为唯一实在。例如:王阳明的观点“心外无物”,孟子“万物皆备于我”,陆九渊: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笛卡尔:和我思故我在。贝克莱:存在即被感知,物是观念的集合。B、客观唯心主义:把客观精神(上帝、理念、绝对精神等)看作世界的主宰和本原。例如:中外的神创论(盘古开天,神仙,上帝创世)。柏拉图:理念是世界的唯一。老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朱熹:理在事先。(不能全盘否定唯心,也有可取的地方,唯心思想在特定时期是可以对社会发展有促进作用。而古代的唯物主义也有缺陷)(3)哲学史上两个对子:①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两大基本阵营的对垒。②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具有从属的意义。即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从属于第一组对立(解析:可以出现的组合是4组)5、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 (1)哲学是时代精神的总结和升华:哲学属于思想文化的范畴,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文化由一定形态的经济和政治决定,文化又反作用于一定形态的经济和政治。哲学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经济和政治在精神上的反映。(2)哲学是社会变革的先导:①它通过对旧制度和旧思想的批判,更新人的观念,解放人的思想。②它可以预见和指明社会的前进方向,提出社会发展理想目标,指引人们追求美好的未来;动员和掌握群众,从而转化为变革社会的巨大物质力量。6、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 ①阶级基础:无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②自然科学基础:最具代表性的是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③直接理论来源:德国的古典哲学。主要是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7、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三者统一于实践)(1)第一次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有机统一。(2)第一次实现了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有机统一。(3)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科学性:就在于它坚持科学的实践观点,就在于它的全部理论都来自实践,又经过实践的反复检验。革命性:,就是在于它是“改变世界”的科学,指导人类解放的科学,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8、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成果 (1)毛泽东思想:是被实践证明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实事求是是它的精髓,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是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来源:21·世纪·教育·网】(2)邓小平理论: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这样的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这一理论的主题是“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在邓小平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深化了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它的本质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4)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来源:21cnj*y.co*m】(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生活与哲学第二单元基础知识整理1、世界的物质性 (1)物质概念(内涵):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外延:自然界和社会的万事万物。(2)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和人的意识对立,不论能否感受到,都独立存在,且为人的意识可反映和认识)(3)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和发展及其构成要素,也具有客观物质性。人的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它是在劳动中伴随着人和人类社会一起产生的。因此,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21·cn·jy·com物质具体的物质形态区别①物质概括了具体物质形态的共同特征②物质不生不灭,永恒存在③看不见,摸不到,存在于各种具体物质形态之中①除了有共同的物质特性之外,还有自己的个别属性②有生有灭③具体的物质形态可以看得见摸得着联系①两者关系是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抽象和具体的关系②物质是从万事万物的具体物质形态中概括出来,是万事万物的本质属性。③如果离开具体物质形态就没有物质,可见物质存在于具体的物质形态中,而万事万物是物质的具体表现2、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 (1)运动和物质关系:①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离开运动谈物质是形而上学的静止观点)②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脱离物质的运动是不存在的。(离开物质谈运动是唯心主义)例如:毕尔生:万物的只在概念中运动。慧能: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黑格尔:世界的发展是绝对精神的运动。(2)运动和静止关系:①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和永恒的。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和相对的。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②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www.21-cn-jy.com3、运动是有规律的 (1)规律含义: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天生存在的,如喜鹊报喜不是固有的),本质的(非外在的而是内在的,直接感知和看见的不是。如苹果落地不是本质),必然的(非偶然出现的,如守株待兔不是必然),稳定的联系(不是多变易逝)。(规则,规定,法律、定律、公式等都是主观的,是规律的反映,而非规律)2·1·c·n·j·y(2)规律具有普遍性: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类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没有规律的物质运动是不存在的,没有规律的世界是不可思议的。(规律是普遍的,不代表是永恒,它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有条件的)21*cnjy*com(3)规律具有客观性:它就是指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还意味着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规律是客观,说明规律无好坏之分;发生作用是有条件的)(4)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①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而不能违背规律。一旦违背客观规律,人们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②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世界,造福于人类。误区点拨:人能够改变或者创造规律吗?不能,规律是客观的不能被创造和消灭。但是可以改变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势,例如利用抽水机来使水流到高处,没有改变万有引力定律,但是改变条件,来利用规律,4、意识的本质 (1)从意识的起源来看,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人的产生是,人的意识又是劳动中长期产生)(2)从意识的生理基础看,它是高度发达的物质系统--人脑特有的机能。(注意不是大脑,是人脑;但是有了人脑不意味着必然有意识,熊孩,狼孩的出现,意味着必须有客观存在的事物和实践才能产生意识)(3)从意识的内容看,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本质)。(①这种反应有正确和错误之分,不都是正确。例如对鬼怪的反应,有现实原型,叫歪曲的反应;②离开了客观存在,意识不会凭空产生,对科幻未来的反应在现实中也有原型,不是凭空出现)5、意识的作用 (1)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①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意识在认识世界时具有目的性、计划性(反映事物时有一定目的,行动之前也有目标,方式和步骤等)自觉选择性(有选择性的反映,不是有什么反映什么,源于实践的需要才去主动选择反映)、主动创造性(不仅能反映事物的外部特征,还能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不仅反映当前,还能追溯过去和预测未来)的特点。②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有指导作用,正确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有促进作用,错误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有阻碍作用;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2)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①哲学依据: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②是什么: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经过调查研究,找出事物本身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以此作为我们行动的依据。③为什么:A、它是我们做好各种事情的基本要求。B、它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前提和依据。④怎么样:A、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B、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既要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误区解析:①有了人脑可以产生意识 (需要人脑和客观存在结合才能产生) ②意识能直接引起客观事物的变化(必须借助于实践) ③人能够能动的认识世界,是说人的认识都是正确的(不是)④意识的生理基础是大脑 (只有人的大脑才是意识产生的生理基础,其他动物的大脑不能产生意识) ⑤人脑是意识产生的源泉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产生意识的器官,但是离开客观存在,人脑不会产生意识) ⑥意识对事物起促进作用(正确的意识是促进,错误的是阻碍)6、实践及其特点 (1)实践含义:人们改造客观世界(非主观世界:注意教师上课是改变了社会关系,但是学生听课不是)的一切物质性活动。(以人为主体(人所特有),客观事物为对象(不是纯粹的认识和思维活动),直接现实性活动,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变为现实)(2)实践特点:①客观物质性。(实践的构成要素(主体,对象,手段),实践活动的过程及其结果都具有客观性(受客观事物和客观规律的制约))②主观能动性。(实践是在意识指导下人的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一是创造出新的物质资料,二是创造新的社会关系和结构)③社会历史性。(一是实践都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纯粹的离开社会的实践是不存在的(鲁滨逊漂流记);二是存在于人类社会中具有社会性,且历史上每个阶段实践的内容、规模水平都受到一定历史条件的制约。)(3)实践基本形式:①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②变革社会的实践;③科学实验活动。7、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想要知道梨子的滋味,要亲身尝一尝;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实践出真知)(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的发展,需要认识发展来指导实践;实践的发展,在工具和技术方面对认识发展的支持;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了主观世界,推动了认识发展)(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注意唯一,不能用认识自身来检验,不能用他人第三者认识来检验)(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8、真理是客观的 (1)真理含义: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属于主观认识)。(2)真理根本属性:客观性。【这是真理最基本的属性】(理解:真理包含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实践)【出处:21教育名师】(3)真理只有一个,真理面前人人平等。9、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1)真理的具体性(历史的):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把适用于一定条件下的科学认识不切实际地运用于另一个条件之中,真理都会转化为谬误。(可以从纵向时间上理解,例如特定的历史进程和条件下,真理的变化)(2)真理的条件性: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超出了这个条件和范围,真理就会变成谬误。(强调横向的使用范围)例如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是适用于宏观力学,不适用与微观力学。三角形内角之和等于180,适用于平面,不适用凹凸面)10、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 (1)认识具有反复性: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原因:一是认识的主体“人”来看,收到实践水平、立场、观点、方法、知识等等的限制;二是认识的客体,事物是复杂多变的,其本质的暴漏需要一个过程)(哥伦比亚号航天飞船的坠毁之后,人类的探索没有止步)(2)认识具有无限性: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理解:①认识的对象是无限变化的②认识主体“人”是时代延续的③实践是不断发展的)(3)认识具有上升性: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的前进或螺旋式的上升。认识运动的反复性和无限性,并不表明它是一种圆圈式的和直线式运动。(4)认识是有限性和无限性的统一,世界上只有尚未被认识的事物,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误区解析:1、人的一切活动都是实践。(人的活动包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而改造世界包括改造主观和客观,只有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才是实践)2、实践是社会性活动,因此单个人的实践是不存在(存在,离开他人和社会的纯粹个人实践不存在,但是社会中,单个人实践是有的)生活与哲学第三单元基础知识整理唯物辩证法的三个重要观点:联系、发展、矛盾。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两个总的特征,矛盾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1、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1)联系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2)普遍性:联系是普遍存在的,①任何事物都和周围其他事物存在联系(注意是“周围事物”,不是每个事物之间都有联系)②每一个事物内部的各部分和各要素之间存在联系③整个世界是个普遍联系的整体。(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的思维是有联系的)方法论: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反对孤立的观点。(3)客观性:世界观:联系是客观的,是事物本身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方法论:A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B人在客观联系面前不是无能为力的,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所谓新的联系是指建立新的联系方式或者说是具体联系,而不是真正的新联系)。21cnjy.com注意:联系可分为自在事物联系(就是人产生之前就有的,如物理、化学、生物联系),以及人为事物联系(人实践的产物,但仍然是客观的)(4)多样性:世界观: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事物的联系也是多种多样的。举例:哲学家和工程师买猫眼和黑猫的故事(例如直接和间接、内部和外部、本质和非本质、必然和偶然)方法论:A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B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2、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及其指导意义(1)辩证关系:①相互区别:A、整体是事物的全局和发展的全过程,部分是事物的局部和发展的各个阶段。B、整体和部分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地位、作用和功能各不相同。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率着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例如钟表的整体与零件);部分在事物的存在和发展过程中处于被支配的地位,部分服从和服务于整体。 ②相互联系:A、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的,离不开部分,离开了部分,整体就不复存在。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离开了整体,部分就不成其为部分。(例如:荆轲刺秦中燕太子丹宴请的故事)B、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例如:牵一发动全身;一着不慎满盘皆输)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也会影响到部分。(2)指导意义:①我们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从而达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理想效果。②要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3、系统优化的方法:系统是由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诸要素构成的统一整体(木桶理论)。系统具有整体性、有序性(这是系统区别于整体的特点)、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1+1大约2,三个和尚没水吃)。这一原理要求我们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注意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用综合的思维方法来认识事物。误区解析:(1)、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有联系(2)、联系客观性指联系永恒不变4、发展的普遍性 发展具有普遍性,要求我们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把握判断新旧事物的标准:新事物是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发展前途的事物。旧事物是与客观规律背道而驰,日趋灭亡的东西。不能以事物出现时间的先后、力量强弱和形式的新或旧来判断新旧事物。例如电脑算命是旧事物)www-2-1-cnjy-com5、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1)事物的发展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要求我们既要对未来充满信心,热情支持和悉心保护新事物的幼芽,促使其成长壮大,又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勇敢地接受挫折和考验。21*cnjy*com(2)量变与质变 (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发展过程中两种不同的状态。量变是一种渐进的、不显著的变化。质变是一种根本的、显著的变化。量变到质变有三种情况:①数量变化导致,例如水加热到100度变为水蒸气;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②场所变更导致的例如: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下棋不同的步骤③事物内部各部分在空间排列组合上结构的变化。例如:田忌赛马,金刚石和石墨的化学成分相同但是排列不同导致性质不同;同样的7个音符,不同组合成为不同音乐)①辩证关系:A、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B、质变又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C、事物的发展就是这样由量变到质变,又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如此循环重复,不断前进。②指导意义:A、我们做任何事情要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积极做好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B、要果断抓住机遇,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C、反对急于求成和拔苗助长,优柔寡断。误区:(1)质变就是发展(发展是前进和上身的变化,而质变不一定是前进和上升)(2)量变比质变重要(质变更重要)(3)有量变就有质变(需要量变到一定程度才发生质变)6、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1)矛盾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矛盾规律即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矛盾分析法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2)矛盾含义:对立统一。(3)矛盾的基本属性:同一性和斗争性。①同一性: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趋势。(一、双方相互依赖,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例如老子说的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前后相随;二、双方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例如: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塞翁失马中的福祸相依;孙子兵法中的置之死地而后生;)②斗争性: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属性,体现对立双方相互分离的倾向和趋势。③关系:同一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并为同一性所制约。矛盾双方即对立又统一,由此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7、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1)矛盾普遍性:①表现: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事事有矛盾不代表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有矛盾)②方法论:在任何时候、对任何事物,都要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防止片面性。(2)矛盾的特殊性,(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例子焚琴煮鹤);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上有不同的矛盾(人类社会在不同阶段的主要社会矛盾不同);同一事物中的不同矛盾、同一矛盾的两个不同方面各有其特殊性(人的优点和缺点不同))。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即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并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3)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就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矛盾的普遍性是同类事物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是具体事物的个性)。①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例如:水果和香蕉的例子);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无论怎样特殊,都包含特殊性,例如:单个的人和共性的人)。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场合相互转化(例如在一个班级中,班集体是普遍,但是放在整个学校,整个班集体是特殊)。【版权所有:21教育】8、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 (1)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①含义:在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就是主要矛盾。(重点、关键,首要任务,中心、突破口)其他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则是次要矛盾。(即在复杂事物中,存在多个矛盾)②关系:相互依赖、相互影响(主要矛盾的存在与发展规定或影响着次要矛盾的存在与发展。次要矛盾虽然对主要矛盾不起决定作用,但影响主要矛盾的发展和解决);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例如是辽沈战役多个战役,其中的锦州之战是关键,解决之后,其他的战役上升为主要矛盾)。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既要善于抓住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又要学会统筹兼顾,恰当处理好次要矛盾。(2)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①含义:每一矛盾中处于支配地位,起着主导作用的一方是矛盾的主要方面,(主流、方向、大局、性质、主体、实质、本质、多数、优势)处于被支配地位的方面,是矛盾的次要方面。(即在简单的一个矛盾中,存在矛盾的两个方面。注意:事物的性质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②关系:相互排斥、相互依赖,(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事物的性质。矛盾的次要方面解决得好坏对矛盾的主要方面的解决也有重要影响。);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这一原理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既要全面,又要分清主流与支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3)主、次矛盾和矛盾主、次方面的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要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认识方法。(4)具体问题具体分析:①含义: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并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对症下药;兵来将挡水来土掩)②地位: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原则,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③重要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我们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是我们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9、树立创新意识是唯物辩证法的要求 (1)辩证的否定观:①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①辩证的否定是发展的环节(人类社会向前发展,对前代社会的否定)、是联系的环节(现代社会从前代社会从孕育发展而来,吸收保留旧事物的优点)。③辩证的否定的实质是“扬弃”。(抛弃,保留、发扬和提高)(2)方法论:①必须树立创新意识,做到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②既要尊重书本知识,尊重权威,又要立足实践,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实现理论和实践的创新与发展。③树立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与创新意识。10、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表现) (1)创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创新生产工具和技术,提高劳动者素质,开辟新劳动对象)(2)创新推动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理论创新推动制度和科技文化等创新。例如邓小平的改革开放,市场经济体制)(3)创新推动人类思维和文化的发展。(4)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创新的哲学依据:唯物论:①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②坚持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统一辩证法:①事物是不断发展的,只有创新实现事物的发展②辩证否定是发展和联系的环节,必须树立创新意识③辩证法的本质是批判革命和创新的,要求我们树立创新意识认识论: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要求我们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生活与哲学第四单元基础知识整理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关系 两者相互区别: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生活中的物质方面,它的最主要、最根本的内容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社会意识是指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两者联系: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解析:从时间上说:社会意识有落后和领先于社会存在的情况;从性质上说:社会意识能够反作用于社会存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阻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2、社会基本矛盾运动 (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最根本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是在任何社会中都起作用的普遍规律3、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1)社会发展的实现形式:①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②社会发展是在人类社会基础矛盾的不断解决中实现的。(在阶级社会中,主要通过阶级斗争实现的。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只能通过社会主义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加以解决。)(2)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但这一矛盾不是非对抗性矛盾。改革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改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4、社会历史的主体 (1)人民群众(指一切对社会历史起推动作用的人们)是历史的创造者:①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②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③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2)群众观点:地位:我们党一切工作的基本出发点内容:相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3)群众路线:地位: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内容: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4)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意义:是我们党领导中国人民夺取民主革命胜利的重要保证,也是取得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并成功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保证。哲学依据分析:①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②认识的发展③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原理5、人的价值 哲学上所说的价值是一事物具有的积极意义,所具有的能够满足主体人的需要的属性和功能。人的价值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即人的社会价值,二是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即人的自我价值。21教育网人的价值在于创造价值,就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对一个人的价值的评价主要是看他的贡献,评价一个人价值的大小,就是看他为社会、为人民贡献了什么。6、价值观的导向作用(价值观:人们认识各种事物价值的基础上,会形成对事物价值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1)价值观是人们有认识各种具体事物价值的基础上,形成的对事物价值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2)作用: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重大的反作用。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导向作用,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2-1-c-n-j-y7、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 (1)定义:价值判断:对事物能否满足主体的需要以及满足程度作出判断价值选择:在价值判断的基础上做出的选择。(2)怎样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选择:①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②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③把握价值选择和判断的社会历史性(3)特点:①社会历史性:随着时间和条件变化,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也会发生变化②阶级性:阶级社会中对于同一事物不同阶级人会做出不同的价值判断和选择(例如“桑条无叶土生烟,箫管迎龙水庙前,朱门几处看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③差异性: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可能做出不同的选择和判断(例如:对于落水的人救助,有不同表现)8、价值的创造与实现 (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是统一的,社会提供的条件是人们实现人生价值的前提)(1)人只有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2)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3)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①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需要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②需要努力发展自己的才能,全面提高个人素质;③需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需要正确价值观的指引。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