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八年级历史与社会阶段检测试题卷一、单项选择题(请选择一个您认为最恰当的选项,每小题2分,共40分)1、1368年,朱元璋推翻元朝建立明朝,定都于()A、大都B、应天C、北京D、盛京2、17世纪的世界头号殖民帝国是:()A、英国B、美国C、法国D、荷兰3、明万历年间,福建人陈振龙从菲律宾引进的原产南美洲的高产农作物是()A、茶叶B、玉米C、稻米D、甘薯4、“四书”是指四部儒家的经典,它们是。()A、《大学》《中庸》《论语》《孟子》B、《大学》《春秋》《论语》《孟子》C、《诗》《书》《礼》《易》D、《春秋》《中庸》《论语》《孟子》5、著有我国传统农学集大成之作《农政全书》的科学家是()A、李时珍B、宋应星C、徐光启D、利玛窦6、中国历代封建统治者都会采取一些措施以加强君主专制。下列属于清朝雍正皇帝采取的措施是:()A、废除丞相 B、增设特务机构C、迁都北京 D、设立军机处7、马戛尔尼使华的真正目的是()A、为乾隆帝祝寿B、带战船攻打中国C、扩大英国的海外市场D、与中国进行平等贸易8、明末清初,大胆地批判君权神授的神秘色彩,公开宣称“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的思想家是()A、王夫之B、黄宗羲C、顾炎武D、曹雪芹9、“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这一中国古代主流文学表达形式的变化趋势适应了明清时期()A、统治阶级文化生活的需要B、商品经济发展后市民阶层文化生活的需要C、中央集权不断加强的需要D、儒家思想正统地位逐步提高的需要10、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清朝政府加强对新疆地区的管理措施是()A、设置伊犁将军 B、设置西域都护府 C、设置安西都护府 D、设置宣政院11、清初二三十年间,各地民众强烈反抗清朝的统治,主要原因是清政府( )大规模圈占田地②设立厂卫特务机构③强迫东南沿海居民内迁④威胁、逼迫汉人剃发留辫A、①③④B、①②③C、③①②D、②①③12、在盛世繁荣中,社会危机隐隐浮现,给盛世投下阴影。其主要表现有()①人口增长过快②官场风气腐败,官员不为民办实事③工业化总体水平与英国相差很大④统治者大兴文字狱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③④13、英国学者赫德森这样评价17世纪末的一次战役:“在中国政府与欧洲国家的首次战争中,获胜的是中国人。”它评价的这次战役是()A、台州之战B、鸦片战争C、雅克萨之战D、黄海大战14、假如你是清朝雍正年间的一位山西人,比较精明能干,你最有可能去()A、经商B、当差C、读书应试D、当地主15、如果你在明清时去做生意,你带的货币一般是:()A、铜钱 B、白银C、黄金 D、纸币16、如果想了解我国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的状况,可以去的地方有():①苏州②广州③杭州④松江A、①②B、②③C、①③D、①④17、明朝文官服饰上有“飞禽”,武将服饰上有“走兽”,这说明:()A、君权的加强B、加强思想统治的结果C、体现君臣平等关系D、大一统的需要18、从李时珍、宋应星、徐霞客等科学家身上,我们可以学习的优秀品质有()勤奋好学、刻苦钻研②不畏艰难、献身科学③注重实践、勇于探索④调查研究、科学求真A、①②④ B、①②③C、①③④ D、①②③④19、再三强调“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末也”的清朝皇帝是()A、康熙B、雍正C、乾隆D、嘉庆20、下列史实按时间顺序排列正确的是()①丝绸之路的开辟②实行“闭关锁国”③郑和下西洋④玄奘西游天竺A、①②③④B、①④③②C、②③④①D、②③①④二、非选择题(本题有5小题,共60分)21、(10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倭寇一直闯到微州、芜湖、南京、淮安和徐州、邳县一带。他们到处杀人越货、掳人勒赎或出卖。例如倭寇骚扰江苏昆山县城,“孤城被围凡四十五日,大小三十多战。其六门并被攻。被杀男女四五百余人,被烧房屋二万余间,被发棺椁四十余县。各乡村凡三百五十里,境内房屋十去八九,男妇十失五六,棺椁三四,有不可胜计而周知者。材料二:“遥知夷岛浮天际,未敢忘危负年华。”“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材料三:台湾者,中国之土地也,久为贵国所踞,今余既来索,则地当归我,珍瑶不急之物,悉听而归。————郑成功材料四:罗刹扰我黑龙江、松花江一带三十余年,其所窃据距我朝发祥之地甚近,不速加剪除,恐边徼之民不获安息。————康熙帝(1)材料一中的“倭寇”来自哪个国家?针对材料一中的这种情况,至明朝中期,明政府派哪两位将领到浙东沿海去抗倭?(3分)(2)材料二是哪位抗倭名将的名言?名言表达了他们怎样的志向?“戚家军”主要兵源来自浙江义乌,你知道“戚家军”又称什么?(3分)(3)材料三中的“贵国”是哪个国家?郑成功的后代归顺清朝后,清朝在台湾设置了什么机构?(2分)(4)材料四中的“罗刹”是哪个国家?为“剪”其危害,康熙帝采取了什么举措?(2分)22、(10分)阅读材料并结合课本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今人之文,一涉笔唯恐触碍于天下国家。。。。。。人情望风观景,畏避太甚。见鳝而以为蛇,遇鼠而以为虎,消刚正之气,长柔媚之风,此于世道人心,实在关系。材料二:19世纪初,清政府放宽限制后,许多知识分子仍心有余悸,如龚自珍所说的那样:避席畏闻文字狱,著书都为稻梁谋。(1)上述材料反映了清政府的什么政策?(2分)(2)清朝实行这种政策的原因?(2分)(3)你知道清朝哪些皇帝在位期间这种政策最为严厉?(3分)(4)这种政策与秦朝的“焚书坑儒”所产生共同影响是什么?(3分)23、(8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美国《大美百科全书》中说:“我们所知道的最早的考试制度,是中国所采用的选举制度,及其定期举行的考试。”材料二:明清思想家顾炎武曾说:“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四百六十人余人也。”(1)材料一中所说的考试制度的创立和完善分别是在哪一朝代(2分)(2)你认为当时科举制度产生了哪些积极影响?(4分)(3)材料二中,顾炎武为什么要抨击科举制度?(2分)24、(8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一个人口几乎占人类三分之二的大帝国,不顾时世,安于现状,人为隔绝于世界并因此竭力以天朝尽善尽美的幻想自欺。这样一个帝国注定最后要在一场殊死的决斗中被打垮。(1)材料中的“帝国”指我国的什么朝代?(2分)(2)这个“帝国”当时实行什么政策?(2分)(3)这个政策造成了什么影响?(4分)25、(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甘薯所在,居人便有半年之粮,民间渐次种。————徐光启《农政全书》材料二:买不尽松江布,收不尽魏塘纱。————明朝谚语材料三:湖州某镇在明嘉靖时“商贾四集”“居民不下四十千家”;清乾隆时,“十里以内,民居相接”,“商贾云集于四方,市井数盈于万户”,“名为镇,而实县郡邑城郭之势”。(1)“甘薯”原产地在哪里?为什么“民间渐次广种”?广种甘薯在当时有什么作用?(6分)(2)材料二中的谚语反映了明代的什么情况?(2分)(3)材料三反映了明清时期江南经济怎样的发展情况?(2分)(4)概括三则材料所述事物之间的联系。(2分)26、(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其(君主)既得之(天下)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明夷待访录》材料二: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之所谷来,商又使用权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上述材料出自明末清初哪位思想家的作品?(2分)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言论分别体现了什么思想?(4分)结合时代背景,分析上述思想产生的社会根源。(6分)八年级历史与社会阶段检测试题答案一、选择题(请选择一个您认为最恰当选项,每小题2分,共40分)题号12345678910答案BDDACDCBBA题号11121314151617181920答案ADCABDADAB二、非选择题(60分)21、(10分)(1)(3分)日本、戚继光、俞大猷(2)(3分)戚继光、肃清倭寇、“义乌兵”(3)(2分)荷兰、台湾府(4)(2分)沙俄、组织了雅克萨之战22、(10分)(1)(2分)大兴文字狱(2)(2分)加强君主专制,从思想领域严密控制知识分子(3)(3分)康熙、雍正、乾隆(4)(3分)造成了社会恐怖,摧残了知识分子,禁锢了人们的思想,严重阻碍了我国社会的进步和发展23、(8分): (1)(2分)隋朝和唐朝(2)(4分)科举制以才能作为选官的标准,是一种相对公平的选拔制度,为读书人创造了相对平等竞争的机会,为社会发展提供了更多的人才。(3)(2分)因为明朝八股取士,这时的科举制度已经成为钳制人们思想的工具24、(1)(2分)清朝(2)(2分)闭关政策(3)(4分)一定程度上发挥了抵御西方殖民入侵的作用,但它限制了中外正当的经济交流,不利于我国人民接触外国的先进文化25、(1)(6分)南美、甘薯高产且适应性强。为粮食增产开辟了新途径,一定程度上解决了15世纪以来中国因人口不断增长而产生的粮食紧张问题(2)(2分)江南地区棉纺织业发达(3)(2分)明清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繁荣,许多原来的农村逐步发展为工商业市镇(4)(2分)农业的发展促进了手工业,商业的繁荣,工商业市镇逐步形成。26、(1)(2分)黄宗羲(2)(4分)体现抨击君主专制独裁,主张“以天下为主,君为客”,限制君权的思想,材料二体现重视手工业和商业发展,提倡“工商皆本”的思想。(3)(6分)①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统治加强,统治阶级极端腐败;②明清时期,商品经济获得了迅速发展,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代表新兴的市民工商阶层利益,掀起一股要求个性解放、平等和民主,带有早期启蒙性质的进步思想。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