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1单元神州古韵教学设计第一课时教学目标:初步了解我国古代音乐发展各阶段的特点,懂得中华民族悠久的艺术文化发展的历史背景。对古代音乐代表作品感兴趣,并有继续探究神州古韵的欲望。重点难点:熟悉了解古笛、编钟等古代乐器的音色、来历、形状等。教 具:课件教学过程:一、音乐故事-----古老的骨笛 1、感受骨笛音色,并请学生描述其音色特点。 2、骨笛的来历:8000年前,我们的祖先以狩猎为生,原始大自然中的飞禽走兽很难捕捉,怎么办呢?他们用鹤的腿骨做成哨,吹出与禽鸟相似的音调,诱惑禽鸟投入他们预设的圈套,得以捕捉。 1987年,在河南省舞阳县贾湖裴李岗文化遗址中,发现16支完整的骨笛。该笛子是用鹤类长肢骨管制成,一般长度为20多厘米直径1厘左右,形制固定,制作规范、精美,多为7孔,且分布均匀。个别笛子在主音旁有调节音孔,有的尚留有制作时的设计刻痕。其中最完整的一支长22厘米,7孔,磨制精细,保存完好,在第六孔与第七之间靠近第七孔处穿一个调音,为竖笛,经测音,骨笛可以演奏河北民歌《小白菜》。 贾湖骨笛音阶结构至少是六声音阶,也有可能是七声齐备的古老的下徵音阶。此外,还存在着多宫演奏的可能性。贾湖骨笛的出土,导致了先秦音乐史的补写,由于它的问世而逐渐完善起来的整部中国古代音乐史,也有着再度认识的估价和必要,毫无疑问,贾湖骨笛史是迄今为止所见年代中最为久远的乐器。 3、再次感受骨笛优美的音色。 二、音乐故事----神奇的编钟 1、首先让学生从听觉上感受编钟的音色特点,鼓励学生讨论编钟的声音象什么? 2、结合历史故事,与学生一起讨论了解编钟的来历、形状,并结合起来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1978年,在湖北省隋县擂鼓墩曾侯乙墓中出土了124件乐器,计有编钟、编磬、十弦琴、五弦琴、瑟、鼓、篪、排萧、笙等,分属大型“钟鼓之乐”与小型“琴瑟之乐”的不同器乐形式的组合。2400多年前铸造的这套编钟,共65枚,音域达5个八度,12个半音俱全,每枚钟可分别发出相隔三度的两个音,整套编钟可以自由转调演奏乐曲。同时,钟上还铸有2800多字的错金铭文,记载了当时各种律名、音名、变化音名,并且说明十二音律的律名体系在诸侯国使用的情况,从中可以看出近代乐理中那些大、小、增、减各种音程的概念,早在2400多年前我们已有了自己民族的独特的表达方式。无怪世人将编钟的出土,誉为同万里长城、狮身人面像等一样伟大的奇迹。因而,曾侯乙编钟的出土,震惊了世界乐坛和科学界,我们的音乐史也要因此而重新修订,使用权传统乐律学不得不重新估价,中国音乐史不得不重新改写。 3、再听:听辨编钟底、中、高音的音响及聆听编钟演奏的古代钟鼓乐《迎宾》片段,让学生进一步感受编钟的音色特点。三、孔子与《诗经》 孔子很重视音乐,他将周朝官府收集的三千余首诗歌加以整理,精选出305首编为《诗经》,列为社会教育的主要科目。孔子的诗、书、礼、乐对中华文化乃至世界文化均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原本是一部歌集,后来因音调失传,才变成了一部诗集。《诗经》作为一部民歌集成,与音乐的联系非常密切。《诗经》中内容丰富,包罗万象,其中尤其以国风最为出色。它是我们的祖先在两千余年前的黄河两岸用质朴的声音吟唱着的一首首优美动听的歌曲。这中间有追求爱情的欢乐、失恋的痛苦,劳动的愉悦和生活的磨难。人们将他们在生活中的喜怒哀乐直诉出来,使我们今天仿佛还能闻到田野中的清香、听到春风拂动的树叶声,看到蓝天绿水之间一派悠闲的农作场面。有关恋爱和婚姻的诗在国风中数量最多。《诗经》是周王朝经诸侯各国协助采集,最后命史官和乐师整理编选而成。孔子对它进行整理研究。孔子认为一个人的修养过程必须经过“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过程,只有通过音乐将高尚的道理感化人心,《诗经》才能发挥教育人的作用。 欣赏为《诗经》谱写的歌曲《关雎》片段。 这是一首千古传唱的优美情歌,最为人们所熟悉。“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四句不知促成了世间多少美好姻缘。它描写一个青年男子思恋一个美丽的女子。相思之苦使他彻夜不眠,一闭上眼就会浮现出她在河边采菜时优美的身姿。于是他冲口而出,化为一曲婉转悠扬的歌来表达他的真情。教后札记:学生从未听过这些乐曲,对古代这些乐器及乐曲都非常的新奇,也能感受到乐器及乐曲的美,能从中感受到我国古代音乐文化的先进。第二课时教学目标:初步了解音乐发展各阶段的特点,懂得中华民族悠久的艺术文化发展的历史背景。对古代音乐代表作品感兴趣,并有继续探究神州古韵的欲望。教 具:多媒体课件重点难点:梅花三弄的三个主题形象。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进行礼式!二、新课:(一)屈原与《楚词》 战国时期爱国诗人屈原,将流行于南方的民歌加以整理,并在次基础上,怀着炽烈的情感创作出《离骚》、《九歌》等新诗体,开创了《楚辞》的流派。据载,屈原的乐舞《九歌》的演出规模宏大,其中有舒缓的安歌、有欢快的舞蹈,还有由钟、鼓、笙、篪、排箫、瑟等乐器组成的大型乐队的演奏。 1、仔细聆听《汨罗江幻想曲》片段。乐曲表现了一种什么样的情绪?这是一首由李焕之创作,取材于古琴曲《离骚》的古筝协奏曲,乐曲古朴、抒情而又不失悲愤激越,深刻地刻画了屈原的崇高品质。 2、让学生尝试根据音乐力度、速度的变化来想象有关屈原的故事并鼓励学生说出你所想象的有关《屈原》的音乐故事。 3、结合一些历史故事、历史人物,鼓励学生畅谈有关屈原身世及他所创作的作品。 屈原(约前339—约前278)是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政治家,“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者。屈原名平,字原。 屈原是战国时期楚国的重要政治家,一生都在激烈复杂的政治斗争中度过。他曾以宗亲的身份当过楚怀王的“左徒”,此外,他还担任过“三闾大夫”一职,职务是管理宗族事务,教育贵族子弟。屈原辅佐楚怀王时,正值战国七雄激烈争斗之际。楚怀王起初很信任重用屈原,让他主持国家政令的起草、颁布及推行变法等事项。但屈原的变法主张因触犯了一些贵族重臣的利益而遭到反对。心怀嫉妒,欲与屈原争宠的上官大夫又在怀王面前诽谤屈原。怀王听信谗言,疏远了屈原。屈原联齐抗秦的外交策略也最终被怀王丢弃。轻率赴秦的怀王被秦国扣留,客死于秦。而屈原则被逐出朝廷,流放到汉北地区。顷襄王继位后,信用其弟子兰为令尹,子兰又唆使上官大夫诽谤中伤屈原,顷襄王再次将屈原流放到江南地区。屈原远离故乡,辗转流离在沅、湘一带约有9年之久。满怀忧愤和悲伤的屈原,在无可奈何之下,自沉于汨罗江中。 关注社会现实是屈原作品的一个基调,因而他处处都表现出强烈的忧国忧民之情。屈原受到后人的广泛纪念,除了他的文学成就外,其高尚的道德情操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后世传说屈原投江那天是农历五月初五,人们纷纷驾船前去打捞,后来又用粽子祭祀他,这就是端午节和节日划龙舟、吃粽子习俗的由来。屈原的诗歌作品收入《楚辞》中的,据刘向、刘歆父子校订和王逸的注本,有《离骚》、《天问》、《九歌》、《九章》、《远游》、《卜居》、《渔父》7篇。其中《离骚》、《天问》、《九歌》是其最可信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楚辞”的名称最早见于西汉初年,指的是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样式,因其运用楚地的方言声韵,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故名“楚辞”。自西汉晚期的刘向将屈原等人的作品编辑成集后,“楚辞”又成为诗歌总集的名称。 屈原的诗歌创作采用了许多神话传说,想像丰富,感情真挚,文采绚丽,结构宏伟,具有奔放的气势和浓郁的浪漫色彩,风格特色与北方地区的《诗经》迥别,因而是与中原文化交相辉映的楚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体制上看,屈原以前的诗歌,不管是《诗经》或南方民歌,大多是短篇,而屈原发展为长篇巨制,如《离骚》一篇就有2400多字。在表现手法上,屈原把赋、比、兴巧妙地糅合成一体,大量运用“香草美人”的比兴手法,将抽象的品德、意识和复杂的现实关系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在语言形式上,屈原作品突破了《诗经》以四字句为主的格局,每句五、六、七、八、九字不等,也有三字、十字句的,句法参差错落,灵活多变;并用“兮”及“之”“于”“乎”“夫”“而”等虚字来协调音节,造成起伏回宕,一唱三叹的韵致。 《楚辞》在中国诗歌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对其后的赋体、骈文、五七言诗的形成,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而与《诗经》并称,成为中国古典诗歌的两大源头。屈原也因其作品从内容到形式的巨大创造性,在20世纪中,被推举为世界文化名人,受到世界人民的纪念和尊敬。(二) 高山流水会知音 1、故事:据《吕氏春秋·列子》记载。伯牙和钟子期是好朋友,钟子期的琴也弹得很好。有一天,伯牙弹琴给钟子期听,一曲既终,钟子期说:“巍巍乎志在高山!”伯牙又给钟子期弹了一曲,钟子期听后说:“洋洋乎志在流水”。伯牙非常高兴,因为钟子期对他所弹的琴曲完全能够领会,他把钟子期当成了自己的知音。后来,钟子期去世了,伯牙悲痛异常,将自己心爱的古琴也摔碎了,从此不复弹琴,表达了对失去知音的强烈痛惜之情。古代流传下来的琴曲还有《伯牙与子期》一曲,可见他们的友谊感人至深。 伯牙、子期早已仙去,而《高山》、《流水》这两首琴曲却流传了下来,一直到现在仍有人在演奏《高山》、《流水》的琴曲,但这大约也只是曲名相同,琴曲的结构、曲调等等可能与伯牙那时所弹已有很大的不同了。 2、欣赏古琴曲《流水》片段,了解古琴的音色,启发学生想象,《流水》表现了山涧深处潺潺溪流汇成浩瀚汪洋的意境。 3、结合课本提供的乐谱,让学生边画旋律线边唱主题旋律。 4、古琴介绍: 古琴,我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本世纪初才被称作“古琴”。曾候乙墓出土的十弦琴是最早的古琴实物。历史上曾有“昔伏羲作琴”、“神农作琴”、“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风”等传说,虽不必尽信,但却可看出琴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 在弹弦乐器中,古琴的构造比较复杂,由面板、底板、音梁、音柱、弦轴板、弦轴、琴弦和琴脚等部分构成。现在多为七弦十三徽,徽位是根据琴面的长度分成若干等分来排定的。 古琴表现力特别丰富,运用不同的弹奏手法,可以发挥出很多艺术表现的特色,它的散音(空弦音)嘹亮、浑厚,宏如铜钟;泛音透明如珠,丰富多采,由于音区不同而有异。高音区轻清松脆,有如风中铃铎;中音区明亮铿锵,犹如敲击玉磬。按音发音坚实,也叫“实音”,各音区的音色也不同,低音区浑厚有力,中音区宏实宽润,高音区尖脆纤细。按音中的各种滑音,柔和如歌,也具有深刻细致的表现力。 古琴有浙江派、江派、虞山派、绍兴派、广陵派等,各派琴家都有清楚的师承关系及代表曲目。(三)《梅花三弄》 1、赏梅:梅花是我国十大名花之一,由于它独有的品质而被历来的文人墨客所赞颂。以《梅花三弄》为背景音乐,欣赏一组有关梅花的图片或视频资料。 2、听梅:“弄”是我国古代音乐的一种发展手法。《梅花三弄》即是将表现梅花的音乐主题,在不同的段落中重复三次,但不是简单的重复,凌霜傲雪的梅花音乐主题,在“三弄”中均显出不同的风姿和神态。 首先听三段不同音乐,让学生在对比中感受梅花不同的音乐形象。 A段:主题旋律共有三个乐句,每句有六个小节,起伏有致,给人以鲜明的形象,引导学生想象梅花端庄典雅的形象。 B段:比第一段低八度,更突出了梅花迎风斗雪坚毅品格。 C段:音区与第一段相同,但旋律中多八度跳进和加花润饰,比主题的原型更加活跃。 3、唱梅:轻轻吟唱主题旋律,熟悉主题音乐。 4、听《梅花三弄》全曲,跟唱主题旋律。 5、咏梅:古往今来咏花的诗词歌赋,以梅花为题者最多,让学生说出咏梅的诗句,并且在《梅花三弄》的音乐背景下朗诵诗词。教后札记: 学生对古琴和古筝区分不开,用两件乐器的图片和音色,帮助学生区别。《梅花三弄》的三个主题需要进一步提示和听辩,对于梅花的形象可以借助图片帮助。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