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7课维新变法运动》导学案【课程标准】近代中国仁人志士探索中华民族复兴之路的艰辛【学习目标】1.通过比较洋务派和维新派主要内容的异同,发现维新变法的进步之处。2.能说出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3.通过阅读材料分析维新变法对中国近代近代社会的影响。4.能说出严复的主要思想,认识它与维新变法之间的关系。【课前预习】制作近代西方列强入侵和中国军民抗争史实的年代尺【自主学习】(一)维新变法的序幕:公车上书1、“吾国四千年大梦之唤醒,实自甲午战败割台湾、偿二百兆(2亿)始。”——梁启超根据材料请回答:材料的事件对中国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由此,梁启超等人采取了什么行动?影响:(维新变法的背景)行动:2、阅读教材,思考:维新变法要“变”的是,目标是建立制度。(二)维新变法的发展与高潮(重点)1、公车上书后,维新派为了进一步推动变法运动的发展,开展了哪些活动?宣传活动:严复:2、“百日维新”:请在教材中找出“时间、任务、主要内容、意义、结局”,并划书写标题。完成下面思维导图。【思维导图】三、预习检测1.“甲午战争是一个命运转折点。随着军队的战败,中国腐朽之极的封建制度走到了它的尽头。随着人民的觉醒,中华民族救亡图存、变革求新的强烈意愿喷薄而出。”这里的“变革求新”是指()A.禁烟运动B.洋务运动C.戊戌变法D.国民革命运动2.在1895年到1898年间,康有为多次上书光绪帝。这一时期康有为上书的主题应是()A.严厉禁烟,抵御外侮B.维新变法,救亡图存C.师夷长技,自强求富D.驱除鞑虏,恢复中华3.严复被鲁迅先生称为中国“十九世纪末最敏感的人”,因为他()A.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B.主张民主共和思想C.提出“自强”“求富”的主张D.宣传“物竞天择”观点有资料记载:新政措施颁行后,山西省成立了府务局,负责承办全省的矿务、铁路,还集股白银45万两开设纺纱、织布厂,引入机器生产。材料说明维新变法()A.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地方近代产业的发展B.促进了人们的思想启蒙C.法令在山西落实得最好D.促使中国开始引入机器生产5.假如你是生活在维新变法时期的一位民族企业家,你最赞同下列法令()A.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B.改革政府机构,任用维新人士C.开办新式学堂,翻译西方书籍D.创办报刊,开放言论6.“凡改革之事,必除旧布新,两者之用力相等,然可有新也。苟不除旧而言布新,其势将旧政之积弊,悉移而纳与新政之中,而新政反增其害矣。”从除旧的政治角度看,戊戌变法的哪项措施具有革命性()A.发展农工商业B.创办新式陆海军C.废除科举考试D.取消多余的衙门和无用的官职7.对联具有记载历史的功能,是时代的见证。“宣传民主维新,倡西学,发展资本主义;批判专制守旧,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此对联反映的历史事件是()洋务运动B.戊戌变法C.虎门销烟D.义和团运动史学家陈旭麓认为:“民族的反思,是在遭遇极大的困难中产生的。一百数十年来,中华民族的第一次反思是在鸦片战争后,渐知诸事不如人,只有学习西方。第二次则是反思何以学了西方仍然失败。”其中的“第二次反思”开始于(B)经济技术方面的探索B.政治制度方面的探索C.思想文化方面的探索D.军事强国方面的探索我的疑问【课堂探究】材料一:戊戌变法期间,光绪皇帝共计发布变法诏令184条,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个方面。开办了许多新式学堂,包括京师大学堂(今北京大学),翻译国外书籍,传播西方新的制度,让中国底层百姓都初步认识到西方的制度优越性,一时间社会上变法的呼声日益高涨。——摘自《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材料二:新政措施颁行后,山西省成立了府务局,负责承办全省的矿务、铁路,还集股白银45万两开设纺纱、织布厂,实行机器生产,大力支持发展民族工商业。材料三:近代化即现代化,是社会发展中不断实现:经济工业化,政治民主化,思想科学化的一种状态。洋务运动在中国引进第一批近代工业企业,无疑想实现经济工业化来救国,而戊戌变法则是在政治方面开了个头。戊戌变法虽然最终在中外势力的联合反对下失败,但是其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根据上述材料,分析维新变法的历史影响。(1) (2) (3) 探究二:材料一:在废除八股文的问题上,大臣刚毅极力反对。光绪帝愤怒地质问他:“难道你想阻挠我变法吗?”刚毅嘴上称“不敢”,却打出了一张王牌,说:“此事重大,希望皇上请示太后。请结合材料和知识分析: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是什么?(1) (2) (3)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 http: / / www.21cnjy.com"\o"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上,独火器万不能及……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江苏巡抚李鸿章致总理衙门原函》材料二臣窃闻东西各国之强,皆以立宪( http: / / www.21cnjy.com"\o"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法开国会之故。国会者,君与民共议一国之政治也,盖自三权鼎立之说出,以国会立法,以法官司法,以政府行政,而人主总之……人主尊为神圣,不受责任,而政府代之,故人君与千百万之国会合为一体,国安得不强?——康有为《请定立宪开国会折》1、材料一中李鸿章的言论代表了清政府内哪一派别的主张?说出一个该派别为“学习外国利器”而兴办的企业名称。请对李鸿章所属派别的努力作简要评价。(至少答出两点)3、材料二中康有为在探索中国富强之路的问题上与李鸿章有何异同?4、康有为的设想能否使中国富强?请举出一例予以说明。戊戌政变《马关条约》的签订,使举国震惊。许多有识之士在声讨“卖国贼”李鸿章的同时,也开始深刻地考虑中国的下一步该怎么走,才能避免亡国的悲剧。以康有为为首的改良派公车上书,请求光绪帝变法维新。光绪帝从1885年中法战争的失败和最近的甲午之败中认识到,清朝现有的制度已经腐朽不堪,再不变法恐怕真的有亡国灭族的危险,于是他在征求了慈禧的意见后,决定实行变法。而戊戌变法破坏了一些旧官僚的利益,因而以慈禧为首的守旧派对维新派展开了一场戊戌政变。所谓戊戌政变,是指1898年6月至9月21日(清光绪二十四年)发生在清政府统治集团内部,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派势力向以光绪帝为首的改良派势力发动的一场血腥政变,政变的结果是,持续了百余日的戊戌变法宣告失败,戊戌六君子被杀,康有为、梁启超等逃往国外,光绪帝失去了人身自由,被囚禁于中南海瀛台,而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派势力重新掌权。戊戌政变是慈禧太后一生当中发动的第二次宫廷政变,第一次是1861年11月同恭亲王奕訢发动的辛酉政变,两次政变都以慈禧太后的胜利而告终,也都成就了她垂帘听政的政治野心。背景:,中国的民族危机大大加深维新变法运动序幕发展高潮结局创办报刊兴办学会宣传维新思想严复《》《明定国是》诏书“百日维新”经济:军事:政治:文化教育: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变法失败意义思想方面:近代化方面: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