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必修② 经济成长历程]第一单元 先秦秦汉隋唐宋元明清(鸦片战争前)发展历程小农经济逐渐成为中国古代最基本的经济形态;“工商食官”局面被打破,私营手工业和私商产生小农经济继续发展;丝织业发达;“重农抑商”政策强化,对外贸易初步发展犁耕技术完善;手工业技术进步;大运河开通,国内商业发达,陆、海丝绸之路兴盛经济重心南移;制瓷业大放异彩,棉纺织业成为新兴经济部门;城市商业繁荣,海外贸易发展农耕经济高度繁荣,城镇商业大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但发展缓慢;对外贸易因闭关锁国政策而萎缩单元特征中国古代文明是典型的农耕文明,以精耕细作的农业为基础,手工业和商业依附于农业,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是中国农耕文明的典型特点。明清时期,传统经济结构中产生了一种新的经济成分——资本主义萌芽,但发展缓慢备考学案19 发达的古代农业——————[主旨精要]————————————————[主干串知]——————农业是中国古代最主要的经济形式。生产工具的进步和水利设施的完善,特别是铁犁牛耕的使用和推广,形成了建立在个体经营基础上,中国传统农业精耕细作的生产模式和特点。自然条件等因素造成的多样性、不均衡性是中国古代农业发展又一特点,古代中国经济重心的转移正是这一特点的充分体现。土地是中国古代农业最基本的生产资料,土地制度和政策的演变及调整深刻影响着中国传统农业的发展。[小题回扣教材]1.“进之则箭下,入土也深;退之则箭上,入土也浅。”此工具名称是( )A.耧车 B.翻车C.筒车D.曲辕犁解析:选D 耧车是播种工具,翻车和筒车是灌溉工具,与材料无关,故A、B、C三项错误;材料反映了此工具非常灵活,可以自由调节犁耕的深浅,符合曲辕犁的特征,故D项正确。2.唐诗《田家》云:“倚床看妇织,登垄课儿锄。”这反映了中国古代( )A.农耕技术的先进B.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C.富裕安逸的生活方式D.家庭手工业发达解析:选B 材料的“妇织”和“儿锄”反映了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A、C、D三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3.从战国到清代,中国的土地所有制演化趋势是( )A.集体耕地向私有制转化B.国有耕地向私有制转化C.由粗放经营向精耕细作模式转化D.由集体劳动向一家一户小农经济转化解析:选B A项是战国以前土地所有制演变的过程,C项是耕作方式的表现,D项是小农经济的组织形式,B项反映的是封建社会的土地所有制演化趋势。4.北宋苏洵说:“耕者之田资于富民……而田之所入,己得其半,耕者得其半。”这反映的是( )A.自耕农式经营B.千耦其耘式经营C.田庄式经营D.租佃式经营解析:选D 从材料可以看出,有田的人将田地租给别人耕种,然后将收入的一半自己所拥有,另一半给耕种者,由此可以判断这是租佃制的经营方式。5.东晋南朝时期,江南经济迅速发展,乃至有“江南之为国盛矣”的赞叹。该时期江南开发的主要因素不包括( )A.北方大量人口南迁B.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C.统治者推行劝课农桑等政策D.农产品商品化程度高解析:选D 农产品商品化程度逐渐提高是江南经济发展的表现而非原因。6.“入宋以后,……不论是政治上的风云人物还是文坛领军人物,大多是南方的面孔了。在科举考试中,南方人的优势明显,北宋后期不得不采取南北分卷的制度,特许北方分别考试,单独录取,以维持南北地区间取士人数之大体均衡。”产生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考试制度的不公平B.古代经济中心南移C.商品经济的发展D.中央集权加强的影响解析:选B 依据材料“入宋以后”“在科举考试中,南方人的优势明显”可知,宋代以后随着经济重心的加速南移,带动了文化重心的南移。[系统归纳教材]1.识记古代农业生产进步的4个方面(1)生产工具:原始社会:石器、木器、骨器―→商周:少量青铜器―→春秋战国:铁犁牛耕―→唐朝:曲辕犁。(2)灌溉工具:翻车、筒车。(3)水利兴建:上古:大禹治水―→春秋战国:芍陂、都江堰、郑国渠―→西汉:漕渠、白渠、坎儿井―→东汉:王景治理黄河。(4)农学著作:300多种。2.小农经济的4个必记点(1)时间:春秋时期。(2)原因:铁犁牛耕的出现;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3)特点:个体农耕、男耕女织、铁犁牛耕、自给自足。(4)作用①积极:自耕农生活比较稳定,具有较高生产积极性;是国家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②局限:规模小,分工简单,很难扩大再生产,阻碍社会分工和交换经济的发展;易于破产。3.了解古代土地制度的5个“三”(1)古代土地制度演变的三个阶段:原始社会:氏族公有;奴隶社会:土地国有;封建社会:土地私有制为主。(2)土地私有制确立的三个阶段:春秋时期私有土地出现;税制改革,客观承认;战国变法,法律确立。(3)封建土地私有制的三种形式:君主私有土地、地主私有土地、自耕农私有土地。(4)土地私有制发展的三种形式:公田转化、军功赏赐、土地买卖。(5)私有土地经营的三种方式:自耕农、田庄、租佃。4.理解土地兼并的4个知识点(1)根源:土地私有制。(2)概况:战国出现;汉代后成为扩大地产的主要途径;宋初“不抑兼并”,两极分化严重;到明清时期,日益普遍。(3)危害:影响国家的赋税收入,引起社会动荡不安。(4)统治者对策:“均田”“限田”。5.认识租佃制经营的4个方面根源土地兼并概况战国产生;宋代仅次于自耕农;明清时期普及全国,占主导意义人身依附减弱,积极性提高,利于农业和商品经济发展局限地租剥削仍然很重6.熟记经济重心南移的3个知识点原因北人南迁,带去劳动力与技术;南方稳定;自然条件优越;统治者重视过程魏晋时开始开发;安史之乱后开始南移;南宋完成南移影响推动文化中心南移7.理解认识中国古代农业的8个特点生产规模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所有制结构地主土地所有制为主产业结构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生产模式铁犁牛耕,精耕细作经营方式“男耕女织”,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生产目的自给自足,缴纳赋税,少量用于交换地域水平多样性、不均衡性和互补性历史地位农业在封建经济体系中占据主导地位探究点一 小农经济的特点及影响因素[史料一] (摘自2011·安徽高考T35)(王景)迁庐江太守。先是百姓不知牛耕,致地力有余而食常不足。郡界有楚相孙叔敖所起芍陂稻田。景乃驱率吏民,修起芜废,教用犁耕,由是垦辟倍多,境内丰给。是岁,牛疫。京师及三州大旱,诏勿收兖、豫、徐州田租、刍稿(汉代的一种税收),其以见谷赈给贫人。——摘自《后汉书》卷七十六、卷三[史料二] 自耕农是封建国家直接剥削的对象。为了保证赋税、徭役的供应,封建国家历来关注这一阶层的存在。“稳定小农”是封建王朝长治久安的良策,每一个新王朝建立时,对此尤为关注。他们总是采取鼓励垦荒等政策,积极培植自耕农。——叶显恩《明清徽州农村社会与佃仆制》[学获取信息]史料一共分两层,第一层主要反映了孙叔敖兴修水利,王景推广牛耕,推动了当地农业发展的史实,体现了封建政府重视农业生产和先进生产技术及水利事业对农业生产的促进作用。第二层主要反映了天灾发生后,东汉政府的赈灾措施,也间接体现了封建政府为巩固统治,重视经济,体察民情的治国韬略及小农经济在天灾人祸下易于破产的脆弱性。史料二从赋税征收和兵源的角度说明小农经济的状况直接关系到封建经济的繁荣和国家的安危,封建统治者都实行扶植小农经济的政策。小农经济的基本特点及影响因素1.基本特点(1)分散性: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一家一户分散经营。(2)封闭性: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自给自足,除盐铁外,一般不必外求。(3)落后性:小农经济的狭小生产规模和简单的性别分工,很难扩大再生产。(4)脆弱性:自耕农是国家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统治者的过分剥削压榨和天灾战乱都容易导致其破产。(5)保守性:相对简单的生产工具,长期不变的生产技术和容易满足的社会心理状态。2.影响因素(1)有利因素①生产工具的改进和使用,如铁农具、牛耕的普及。②农民自身的因素:拥有一定的生产资料,生产积极性高;努力提高耕作技术,尽可能提高单位面积产量。③封建政府的扶植:采取重农政策,注意减轻农民负担,扶植小农经济。(2)不利因素①缺乏必要的积累和储备能力,抗御天灾人祸的能力十分薄弱。②由于自耕农经济规模小和条件简陋,古代农业始终维持着简单再生产水平,顽固地保持着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形态。③封建政府统治腐朽、剥削沉重及社会动荡。探究点二 经济重心南移的表现、特征及影响[史料] (摘自2013·北京高考T41)东汉后期和唐朝前期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县城数量表(单位:座)时间区域东汉后期唐朝前期黄河流域765669长江流域342611[学获取信息]解答数据表格类试题的方法是通过比较数据看变化,既要注意进行数据的横向比较,又要注意进行数据的纵向比较,并结合相关历史背景,分析出变化的原因。如本表,从同时期的横向看,东汉时期,黄河流域即北方城市数量多于南方,而唐朝前期南方城市数量增加明显;从东汉到唐前期的纵向看,黄河流域城市数量有所减少,而长江流域城市却增长迅速。对于变化的原因则应结合东汉后期至唐朝前期政治和经济背景进行分析。经济重心南移的表现、特征及影响1.表现(1)南方人口超过北方,人口分布重心的南移。(2)南方的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全面超过北方。(3)南方地区在国家财政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2.特征(1)北方人口的大批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经验,体现了当时生产力发展的最高水平。(2)南移趋势往往在国家分裂或封建割据或封建战乱时期最突出。(3)政治中心的东移对经济重心的南移有一定的影响。3.影响(1)经济布局:南北经济联系不断加强。(2)交通贸易:随着南方沿海城市的迅速发展,海上交通和运输也有了很大的改善。(3)人口分布:南方的人口迅速膨胀,在全国总人口中的比重不断增长。(4)人才教育:经济重心的南移带来了文化重心的南移。(5)民族关系:促进民族融合。(6)自然环境:过度开发,破坏生态环境,影响可持续发展。探究点三 中国古代土地兼并现象[史料] 明朝“鱼鳞图册”(图册是旧时为征派赋役和保护封建土地所有权而编制的土地登记簿册。册中将田地山塘挨次排列、逐段连缀地绘制在一起,标明所有人、四至,因其形似鱼鳞而被称为“鱼鳞图册”。)[学探究问题][探究] 明代鱼鳞图册具有怎样的历史作用?[提示] 一定程度上明确土地所有权,保护农民利益,抑制土地兼并;赋税征收具备确实依据,保证政府的税收。土地兼并现象出现的原因、发展历程和影响1.原因:根源是土地私有制的产生和发展,商品经济的发展使土地买卖、广占田土的现象日益普遍。2.发展历程(1)战国时期产生。汉代,土地买卖成为地主扩大地产的主要途径。(2)宋初,“田制不立”“不抑兼并”的立国政策使两极分化更为激烈。(3)明清时期,通过土地买卖广占田土的现象日益普遍,土地私有制进一步发展。3影响(1)土地兼并严重影响国家的赋税收入,威胁中央集权统治。(2)使自耕农土地日益减少,阶级矛盾激化。(3)地主阶级的资金主要用于购买土地,从而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4)迫使统治者经常采取“均田”“限田”的措施,限制土地的高度集中。[练真题——明确考向]1.(2016·全国甲卷)宋代,有田产的“主户”只占民户总数20%左右,其余大都是四处租种土地的“客户”。导致这种状况的重要因素是( )A.经济严重衰退 B.土地政策调整C.坊市制度崩溃D.政府管理失控解析:选B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结合时代特征分析。题干材料反映了宋代出现严重的土地兼并现象,宋初统治者实行“田制不立”“不抑兼并”的政策,结果导致土地兼并严重,许多人失去了土地,故选B项。宋代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在唐代基础上进一步发展,特别是商业出现空前繁荣的局面,故A项错误。题干反映的是土地兼并严重,与坊市制度崩溃没有关系,故排除C项。北宋大力加强中央集权,削弱地方权力,使中央和地方的矛盾基本解决,因此政府管理失控不符合宋代史实,故排除D项。2.(2016·全国乙卷)如图为汉代画像砖中的农事图。此图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A.个体农户的生产劳作状态B.精耕细作农业的不断发展C.土地公有制下的集体劳作D.大地主田庄上的生产情形解析:选D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解读图片信息。图片反映的是集体生产,故排除A项。仅依据题干图片无法说明农业的“不断发展”,故排除B项。汉代,土地私有制成为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基本形态,故排除C项。田庄是汉代地主阶级经营地产的一种生产组织形式,它以大土地所有制为基础,以超经济的人身控制的劳役地租或实物地租为剥削形态,有着严密的生产管理体系,是能够自给自足地进行生产、生活的带有一定政治色彩的经济实体。图片正是这种田庄经济下的集体生产情形的反映,故D项正确。3.(2015·全国卷Ⅰ)《吕氏春秋·上农》在描述农耕之利时不无夸张地说:一个农夫耕种肥沃的土地可以养活九口人,耕种一般的土地也能养活五口人。战国时期农业收益的增加( )A.导致畜力与铁制农具的使用B.抑制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C.促进了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D.阻碍了大土地所有制的成长解析:选C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结合战国时期的相关史实分析问题。战国时期的农民,拥有一定的土地,生产主要是为了满足自家的基本生活需要和交纳赋税。在有限的土地上,农民会努力改进耕作技术,以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农作物的产量。农业收益的增加,会进一步刺激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从而促进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故C项正确。4.(2015·全国卷Ⅰ)下表呈现的变化反映了( )河南、江苏两地科举考试状元人数表唐宋明清河南151621江苏781749A.理学的影响力不断扩大B.经济发展促进文化兴盛C.中原地区经济急剧衰退D.政治重心南移趋势明显解析:选B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解读表格信息。由表格分析,在唐宋时期的科举考试中,河南的状元人数多于江苏。而到了明清时期,江苏科举考试的状元人数远超河南。河南地处北方的中原地区,在唐宋时期经济发达,江苏地处江南,南宋时期我国经济重心转移到了南方,经济发展促进了文化的兴盛,故选B项。5.(2015·全国卷Ⅱ)唐宋时期,江南经济迅猛发展,南宋时全国经济重心已移至江南。促成这一转变的主要动力之一是( )A.坊市制度瓦解 B.土地集中加剧C.农业技术进步D.海外贸易拓展解析:选C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主要原因。从东汉末年开始,受中原地区战乱等因素的影响,中原人民开始南迁,为南方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南宋时经济重心完全转移到南方,因此农业技术的进步是促成这一转变的主要动力之一,C项符合题意。A、D两项是商业发展的表现和影响,故排除;土地集中加剧是土地私有制发展的结果,与经济重心的南移关联不大,故排除B项。6.(2013·全国卷Ⅱ)汉唐制定土地法规,限制私有大土地的发展,宋代一改此法,“不抑兼并”。据此可知宋代( )A.中央集权弱化B.流民问题严重C.土地兼并缓和D.自耕小农衰退解析:选D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宋朝统治者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从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加强了中央集权,所以A项错误;宋代流民问题严重大多是由自然灾害造成的,与“不抑兼并”的政策没有必然的联系,B项错误;宋朝“不抑兼并”的政策造成土地兼并更加严重,C项错误;“不抑兼并”的政策促使地主官僚大量兼并自耕农的土地,从而造成自耕小农的衰退,故D项符合题意。7.(2016·江苏高考)《无锡道中赋水车》咏颂:“翻翻联联衔尾鸦,荦荦确确蜕骨蛇……天公不念老农泣,唤取阿香推雷车。”这里“水车”的使用( )A.开启农具自动化的先河B.提高了农田抗旱的能力C.标志着灌溉技术的成熟D.使农业摆脱自然的束缚解析:选B 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借助材料判断出这一工具是“翻车”。“翻车”又叫龙骨水车,木制,可用脚踏或手摇。它既能把低处的水引上高坡进行灌溉,也可以排涝,提高了农田的抗旱能力,B项正确。翻车使用的动力是人力,没有开启农具自动化的先河,排除A项;标志着灌溉技术成熟和使农业摆脱自然的束缚夸大了翻车的作用,排除C、D两项。8.(2016·海南高考)北魏时,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总结出一套个体农户农副兼营的精耕细作农业模式,反复强调农户不要过度扩大耕种面积,“宁可少好,不可多恶”。这表明( )A.精耕细作的目的是追求农业收益的最大化B.精耕细作农业遏止了大土地所有制的发展C.个体农户为主体的耕作模式抑制农业的进步D.人口与土地的尖锐矛盾导致耕作模式的转变解析:选A 由“宁可少好,不可多恶”可看出作者的目的是反对粗放式的滥种,要求把每一块土地达到最理想的产出,故A项正确。9.(2016·海南高考)江南农业经济在东晋南朝、唐后期五代及南宋三个时期得到很大发展,其共同的原因是( )A.推广普及铁制农具提高生产效率B.官府组织民众屯田扩大耕地面积C.政府改革税制调动农民的积极性D.黄河流域人口因动乱大规模南迁解析:选D 中国古代经历了三次经济重心南移,即魏晋南北朝时期、唐代安史之乱后以及两宋之际,南移的原因都是因为北方战乱导致人口大规模的南迁。中原人口的南迁,充实了南方的劳动力,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所以本题答案为D项。A、B、C三项不符合题意,故排除。[名师话高考]本课时内容是高考必考考点,主要涉及古代农业生产力的进步、小农经济的特点、土地政策调整及经营方式、经济重心南移等。命题多为选择题,常借助图表和数据挖掘经济现象的本质、历史发展态势及与政治、文化之间的内在联系,非选择题常纵向联系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变动和现代农村结构调整考查,横向联系西方由农业文明迈向工业文明的跨越命题。[练考点——达标冲关]A卷一、选择题1.某学者指出,欧洲中世纪粮食的收获量通常是播种量的四倍,而云梦秦简材料则显示中国的收获量至少为播种量的十倍或十几倍。产生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在于( )A.中国古代农业单产比欧洲高得多B.中国传统农业的精耕细作技术领先世界C.中国古代长期实行重农抑商政策D.欧洲中世纪的宗教黑暗统治妨碍其发展解析:选B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传统农业具有精耕细作的特点,这使得中国传统农业收益大大高于欧洲,故B项正确。2.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没有一定规格,可以自由买卖、交换、抵押,并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不向国家交税的私田。出现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A.礼崩乐坏B.铁犁牛耕使用C.井田制瓦解D.赋税制度改革解析:选B 礼崩乐坏是社会转型的政治表现,不是根本原因,故A项错误;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私田,是井田制瓦解、封建经济产生的表现,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即铁犁牛耕的使用,故B项正确;井田制瓦解是表现,不是根本原因,故C项错误;题干考查的是土地制度的演变,而不是赋税制度,故D项错误。3.明代时期关于苏南太湖地区生产生活的《便民图纂》载:“男子园中去采桑,只因女子喂蚕忙。蚕要喂时桑要采,事须分管讲相当。”这反映了( )A.农产品的商品化趋势B.农民生活悠闲且富足C.古代农业的精耕细作D.家庭生产的经营形式解析:选D 根据题意,一个家庭中男采桑女喂蚕,是小农经济的男女分工合作的表现,故D项正确。4.春秋战国时期,一些诸侯国开始向土地实际耕种者征收租税,有“粟米”,还有“布缕”等。材料从侧面反映出当时( )A.国家赋税过于繁重B.井田制已经彻底瓦解C.自然经济雏形显现D.小农经济正逐步确立解析:选D 材料“一些诸侯国开始向土地实际耕种者征收租税”不能反映国家赋税过于繁重,故A项错误;材料“一些诸侯国开始”表明并非全国上下都已实行,不能说井田制彻底瓦解,故B项错误;自然经济与商品经济相对,强调物质生产的自给自足,出现于原始社会时期,与材料“春秋战国时期”不符,故C项错误;材料“一些诸侯国开始向土地实际耕种者征收租税,有‘粟米’,还有‘布缕’等”,从侧面反映出小农经济正逐步确立,故D项正确。5.下表是宋代南北方户数变化表时间户数(人口数)北宋初期北方人口100多万户,南方人口230多万户宋元丰三年北方人口459万户,南方人口830万户影响上表南北方户数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朝代长短变化B.王朝力量变化C.疆域面积变化D.经济格局变化解析:选D 从材料中的信息可以看出,南方的户数逐渐增加,反映了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故D项正确。6.汉代丝绸之路起自长安,经河西走廊与西域地区进行经贸往来;唐安史之乱后,陆上丝绸之路因战乱时断时续;南宋时期,广州、泉州、明州(今宁波)、杭州等地的海上对外贸易走向兴盛。这种变化趋势反映了( )A.东南沿海文化影响力上升B.古代中国经济重心的南移C.统治者对外政策渐趋开放D.造船航海技术的不断提高解析:选B 丝绸之路由以陆路为主到以海路为主的转变,根本原因是经济重心的南移,故B项正确。二、非选择题7.(2017·昆明一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中国历代人口数量估计时间人数时间人数西周、春秋中后期2000万唐代安史之乱前8000万战国中期3200万五代十国时期3000万西汉初年1500万两宋时期10000万西汉末年6000万元朝6000万东汉初年3000万明朝中期16000万东汉后期6000万清朝初年9000万魏晋南北朝后期3000万清乾隆年间20000万——摘编自张善余《中国人口地理》等根据材料,指出中国古代人口发展的特点,并选择其中一个人口增长时期,分析其人口快速增长的原因。解析:第一小问根据表格,从西周、春秋中后期的2000万到清乾隆年间的20000万,得出特点一是总体呈上升趋势;根据表格,从唐朝安史之乱前的8000万到五代十国时期的3000万再到两宋时期的10000万再到元代的6000万,得出特点二是人口数量周期性大起大落。第二小问根据图表,人口增长最明显的时期是两宋时期、明朝中期、清朝乾隆年间。第三小问可以从政治(国家统一和政治稳定、政府政策)、经济(农业、商业的发展情况)、思想(宗法观念)等角度进行作答。答案:特点:人口数量周期性大起大落:总体呈上升趋势。示例一:两宋时期。原因:国家局部统一,政治相对稳定;商品经济发展,经济重心南移,南方经济发展迅速,农业生产技术进步和农作物品种增加;宗法观念影响。示例二:清乾隆年间。原因:政治清明,社会稳定;农业生产的发展,尤其是玉米、马铃薯等高产作物的推广极大地增加了粮食产量;人头税的废除刺激了人口的增加;人口基数大;政府鼓励;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医学的发展。[练考点——达标冲关]B卷一、选择题1.《荀子·富国》中说:“今是土之生五谷也,人善治之,则亩数盆,一岁而再获之。”据此可知,当时农业生产的特点是( )A.小农经济 B.铁犁牛耕C.精耕细作D.自给自足解析:选C 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农耕经济的特点。结合题干关键信息“土之生五谷”“人善治之”“则亩数盆”“一岁而再获之”等可知,材料意在说明合理利用土地可以增加单位面积土地的产量,一年可以有很好的收成。故答案为C项。2.(2017·惠州诊断)《史记·河渠书》简要叙述了从上古至秦汉的水利发展情况,包括治理水害、修筑漕渠和灌渠,阐述人们变水害为水利的伟大斗争。当时水利事业的进步( )A.奠定了中华文明的根基B.促进了农耕经济的发展C.导致了铁制农具的使用D.推动了中央集权制的巩固解析:选B 水利事业的进步确实有利于中华文明的发展,但是这是一种间接影响,故A项错误;水利成为中国传统农业发展的命脉,水利事业的发展直接促进了农耕经济的发展,故B项正确;是铁制农具的使用促进了水利事业的进步,故C项错误;水利事业的发展有利于中央集权制的巩固,但这也是一种间接影响,故D项错误。3.俞森的《荒政丛书》卷5中记载:“一妇每日纺棉三两,月可得布二匹,数月之织,可供数口之用,其余或换钱易粟,或纳税完官。”材料表明古代中国( )A.重农抑商政策已有所改变B.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C.小农经济并非完全封闭的D.农业是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解析:选C 材料未涉及重农抑商政策,故A项错误;“资本主义萌芽”体现在雇佣关系,材料未涉及,故B项错误;“其余或换钱易粟”,表明也与市场联系,故C项正确;农民“或纳税完官”,但未涉及农业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故D项错误。4.《新全球史》载:“其目的在于确保土地的平均分配,以避免出现类似于汉朝的土地兼并……这项制度根据土地的贫瘠和受地者的需要将土地分配给个人及其家庭。”对这项土地制度的评价正确的是( )A.减少了政府财政收入B.导致了自耕农衰退C.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D.解决了土地兼并问题解析:选C 根据材料这项制度是均田制,均田制分配的土地为无主的荒地,因此不会减少政府的财政收入,相反分配土地之后,农民有了土地安定下来之后会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故A项错误;均田制的实行不会导致自耕农衰退,故B项错误;均田制的实行,给农民分配土地,将农民安定下来,对于社会秩序的稳定有重要作用,故C项正确;均田制的实行只能在一定时期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土地兼并,而不能解决土地兼并,故D项错误。5.均田制下授田并承担赋役的起始年龄逐渐从15岁调整到18岁,还田除役的年龄逐渐从71岁调整到56岁,与此同时女性逐渐不负担赋役也不授予土地。出现这种现象主要是由于( )A.儒家思想的民本理念受到重视B.垦荒使私有土地的范围缩小C.土地占有不均衡的现象加重D.农业的生产方式出现重大调整解析:选C 材料反映均田制授田对象范围缩小,与儒家民本思想无关,故A项错误;垦荒使私有土地的范围增多,故B项错误;土地兼并严重造成国家均田制下土地减少,所以国家要减少授田对象,故C项正确;此时中国农业进行铁犁牛耕、精耕细作,生产方式未出现重大变化,故D项错误。6.唐宋时期,江南一带稻麦复种范围不断扩大,面食种类不断增加,包子、馒头、千层饼等已出入寻常百姓家,从而出现“饮食混乱,无南北之分”的现象。这反映了( )A.南北经济交往密切B.经济南移趋势明显C.饮食文化日益丰富D.耕作技术不断提高解析:选B 南北经济交往密切与材料仅强调江南一带变化不符,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得出唐宋南方经济获得发展进而出现了饮食方面的变化,故B项正确;饮食文化日趋丰富与材料主旨不符,故C项错误;耕作技术提高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故D项错误。二、非选择题7.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为历代统治者所重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西周时,耒、耜是主要农具,“一人跖(踏)耒而耕,不过十亩”。战国时,(秦国)“用注填阏之水,溉泽卤之地四万顷,收皆亩一锺,于是关中为沃野”。李悝(魏国改革家)说:“今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岁收亩一石半,为粟百五十石。”——摘录自《中华文明史》材料二 夫在芸耨,妻在机杼,民无二事,则有储蓄……春夏夫出于南亩,秋冬女练于布帛,则民不困。——《尉缭子·治本》材料三 中国农村原本是一个自治的社会,“皇权不下县,县下是宗族,宗族皆自治,自治出于伦理”,几千年来都是如此。广大农民“交了粮,自由王”,强制他们的力量也并不多。相反,小农们对封建国家有很强的约束力,直接决定着社会的治乱,经济的衰荣,是影响统治者效用函数最重要的变量。——李成贵《国家、利益集团与三农困境》(1)材料一的历史现象说明了什么?从生产力的角度分析其原因。(2)依据材料二,归纳小农经济的特点。指出与这种生产方式相适应,长期在我国古代存在的主要政治制度。(3)材料三中说中国古代农民“交了粮,自由王”,你赞同此观点吗?简要说明理由。结合所学知识,怎样理解“小农们是影响统治者效用函数最重要的变量”?解析:第(1)问,从“耒、耜是主要农具,‘一人跖耒而耕,不过十亩’”和“今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分析现象;原因从所指定角度回答即可。第(2)问,特点从材料二得出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自给自足;政治制度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第(3)问,第一小问是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第二小问要从小农经济的影响及小农的历史地位来回答。答案:(1)说明:战国农业生产发展(粮食产量提高)。原因:水利工程的兴修(郑国渠、都江堰),铁犁牛耕的推广。(2)特点: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自给自足。主要政治制度:中央集权制。(3)一种:赞同,中国小农以家庭为单位,生产经营自主性强,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较轻。另一种:不赞同,中国小农除了缴纳国家赋税外,还受到地主剥削,并承担国家的徭役、兵役等任务。理解:小农经济是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是政府财政的主要来源;稳定了国家政权,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备考学案20 农耕时代的手工业及商业—————————[主旨精要]—————————[主干串知]—————————古代手工业和商业是古代农业经济的重要补充。农业的发展为手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原料和市场,推动了手工业的不断进步。青铜器、丝绸、瓷器是古代中华文明享誉世界的三张“名片”,家庭、私营和官营手工业是古代手工业的三大经营方式,明朝中后期,在私营手工业中又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尽管重农抑商政策作为封建小农经济与中央集权制度的产物,为历代统治阶级所坚持,但古代农业、手工业的发展仍推动了中国古代商业走向繁荣。古代商业发展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和不均衡性,城市商业发展是古代商业发展的集中体现。[小题回扣教材]1.在某次青铜器文物展览会上,三星堆文化的青铜器赢得了参观者的一片赞美之辞。如果外国参观者向你咨询中国古代的青铜铸造技术在何时进入繁荣时期,你应该回答( )A.新石器时代晚期 B.商周时期C.秦汉时期D.魏晋南北朝时期解析:选B 夏、商、周三代被称为中国的青铜时代,但是商周是我国青铜技术的鼎盛、繁荣时期。2.“绢帛绫绸叠满箱,将来裁剪做衣裳。公婆身上齐完备,剩下方才做与郎。”诗句中这些纺织产品的主要用途是( )A.自我消费B.对外出售C.缴纳赋税D.捐赠礼品解析:选A “公婆身上齐完备,剩下方才做与郎”体现了纺织品主要自我消费,材料没有涉及对外出售、缴纳赋税和捐赠礼品,选择A项符合题意。3.“垄断”一词源于孟子“必求垄断而登之,以左右望而网市利”。“垄断”一词反映了( )A.春秋战国时期商业的发展B.春秋战国时期农业的发展C.春秋战国时期人们追逐名利D.春秋战国时期注重文化娱乐生活解析:选A 从孟子生存的年代结合“网市利”可以得出商业发展的结论。4.“大街小巷叫卖食品杂物的小贩吟叫百端,大小商店铺席连绵不断,夜市直至三更尽,五更又开晓市。”上述现象最早出现于下列哪一城市( )A.唐朝前期的长安城B.北宋开封城C.南宋临安城D.元朝大都城解析:选B 唐朝前期没有夜市,北宋时出现夜市,北宋要早于南宋和元朝。5.商周“工商食官”,春秋战国自由商人崛起,秦汉国内外贸易的发展,隋唐柜坊与飞钱的出现,宋元坊市界限的打破与营业时间限制的突破、纸币的产生,明清出现地域性商人群体。材料反映了中国古代商业( )A.发展水平世界领先B.发展过程极为艰难C.发展阶段特征明显D.抑商政策制约发展解析:选C 材料中商周、春秋战国、隋唐、宋元、明清各时期商业都有新的发展,阶段性特征明显,故C项正确。[系统归纳教材]1.认识手工业3种经营形式的地位官营手工业从西周到明中期一直占据主导地位,代表我国古代手工业的最高水平私营手工业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一直到明中期一些部门才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家庭手工业与私营手工业一样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但一直在封建社会作为农业经济的补充,居于辅助和从属地位2.理解中国古代手工业的发展的7个特点(1)历史悠久,源远流长。(2)手工业技术先进,长期领先于世界,产品不仅供国内消费,而且很早就远销亚非欧国家。(3)手工业生产部门不断增加,劳动分工越来越细。(4)官营、私营、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方式并存。(5)与农业的发展紧密结合,处于农业的辅助地位。(6)布局随经济重心南移而南移。(7)明中叶后私营手工业中出现了资本主义的雇佣劳动关系。3.识记宋元和明清2个时期商业发展的特征宋元市坊界限打破夜市、晓市、草市兴盛纸币出现,后广泛流通海上贸易和沿海港口城市繁荣明清商业市镇兴起货币经济占据主要地位农产品大量进入市场经济作物普遍种植白银在流通中的广泛使用区域性的商人群体实力雄厚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并缓慢发展4.把握重农抑商政策3个方面原因根本: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反映,生产力水平低下的必然产物商业的不稳定性和商人的流动性,不利于封建国家赋役征发和封建统治的加强“重义轻利”观念的影响“封闭式大陆”的独特地理环境表现实行专卖制度对商业征以重税贬低商人地位组织庞大的官营手工业压制私营手工业限制对外贸易评价初期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巩固了新兴地主政权后期严重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发展,导致中国落伍于世界工业文明的潮流5.认识中国古代商业经济发展的8个特点起源起源很早,历史悠久水平发展水平高,但各个时期发展极不平衡,阶段性特征明显地位与农业、手工业的发展紧密相联,相辅相成,但商业始终作为农耕经济的补充而未能占据中国古代经济的主导地位过程长期受到重农抑商政策的压制,发展艰难曲折,商人的社会地位较低形式商业市场形式多样,如城市中的市、草市、晓市和夜市等政策政府对商业的控制逐渐减少,城市逐渐增多,城市的商业性和经济功能逐步加强内容国内贸易、边境贸易、对外贸易全面繁荣,特别是以丝绸之路和陶瓷之路为主要渠道的对外贸易发达格局随经济重心南移而南移探究点一 中国古代手工业的经营方式[史料一] 凡执技以事上者:祝、史、射、御、医、卜及百工。凡执技以事上者,不二事、不移官,出乡不与士齿。——《礼记·王制》[史料二] 历代盛行的官营作坊,在明清时期受到冲击。江南城镇附近农户不事农耕,“尽逐绫绸之利”,渐成风尚,城镇中“络玮机杼之声通宵彻夜”的情形亦载于史籍。明万历年间,仅苏州丝织业中受雇于私营机房的织工就有数千人,是官局的两三倍。清初在苏州复置官局,设机800张,织工2330名。至康熙六年(1667)缺机170张,机匠补充困难,而同一时期苏州民机不少于3400张。“家杼轴而户纂组,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相依为命久已。”——摘自许涤新、吴承明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学探究问题][探究] 根据史料一、二,归纳中国古代三种经营形态的发展特点。[提示] 官营手工业受到政府的严格控制,在明清时期衰落。家庭手工业在明清时期开始面向市场。私营手工业在明清时期发展迅速。资本主义性质的雇佣关系在明清时期已经出现。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点1.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早在原始社会晚期,手工业就从农业中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持续不断地发展。2.手工业技术先进。古代中国手工业技术长期领先于世界,产品不仅供国内消费,而且很早就远销亚非欧国家。3.手工业生产部门不断增加,劳动分工越来越细。4.官营、民营、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并存。官营手工业发达,长期占据统治地位,民营手工业到明中叶以后逐渐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5.农业与手工业的发展紧密结合,手工业发展受农业生产的制约。6.手工业布局随经济重心南移发生相应变化。7.明中叶后,民营手工业中出现了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关系。探究点二 中国古代商业的发展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史料] (摘自2014·天津高考T12)北宋商税情况简表年代年商税额指数995~998年400万贯1001004~1008年450万贯1131058年700万贯1751064~1068年846万贯2121077年879万贯220来源:漆侠《中国经济通史·宋代经济卷》[学获取信息]该史料属于数据史料,解读此类史料第一步通过数据看变化,把静态的数据读“活”,第二步还应结合数据变化,并联系时代背景,分析数据反映的本质问题及变化原因。如该史料年商税额从995年到1077年体现了不断增加的趋势,商税的逐年增长是建立在北宋商业发展的基础上的,因此史料所反映的本质问题是北宋商业的繁荣。中国古代商业的发展变化规律及其影响1.变化规律(1)商业活动场所、时间的变化:先在城市,后向农村发展;先是时间、地点固定,后时空限制被打破。(2)交易内容的变化:先以交流地区间的土特产品、奢侈品为主,后转向农副产品以及手工业品。(3)交易媒介的变化:开始是物物交换,后出现货币,北宋还出现纸币,明清时期白银成为主要货币。(4)商人组织的变化:由最初的亲缘组织发展为商帮。(5)经营领域的变化:由只局限于流通领域到逐渐与生产相结合。(6)商人地位:由商人社会地位低下,到中唐以后社会地位有所提高,但古代士农工商等级观念始终未改变。(7)交易范围:由地区性贸易向全国性贸易、国内贸易向对外贸易扩大。(8)城市职能:传统的政治性城市逐渐向商业化、专业化城市发展。2.影响(1)刺激了农业、手工业和城市的发展。(2)促进了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对自然经济起了破坏作用,同时也是对传统的重农抑商观念的挑战。(3)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使市民的生活和观念发生了变化。探究点三 中国古代城市发展的阶段特征[史料一] (摘编自2014·江苏高考T2)唐前期规定“诸非州县之所不得置市”。后期则规定:“中县户满三千以上,置市令一人、史二人,其不满三千户以上者,并不得置市官。若要路须置,旧来交易繁者,听依三千户法置”。[史料二] 北宋东京城布局[学探究问题][探究1] 上述史料反映了唐后期与前期在市的设置上有何调整?是否意味着城市监管相对放松了?[提示] 调整:唐前期只有县治以上城市才能设市,后期设市必须要满足一定的条件,即“中县户满三千以上”。可见随着经济的发展,市的建置制度有所调整,城市监管相对放松。[探究2] 根据图片归纳宋代城市发展的特点。[提示] 宋代“市”打破了时空限制,反映了商品经济发展对城市功能的促进作用。中国古代城市发展的阶段特征1.从周至唐(1)市坊分开,商业活动受地域限制和时间限制;官府直接管理市场交易。(2)城市的职能主要是政治中心、军事重镇,商业贸易和市场的规模不大。(3)唐代商业都市有所发展,农村集市贸易也进一步发展。2.宋元(1)坊市界限被打破,突破了时间、地域限制;农村的“草市”发展。(2)城市商品经济繁荣,出现了夜市、晓市等,城市的经济功能大大增强。(3)海运的兴盛带动了我国沿海一大批港口城市的兴起,促进了对外贸易的发展。3.明清时期商业活动繁荣,涌现出一大批工商业市镇,城市的生产性、专业性、商业性增强,对政治中心的依赖性逐渐减弱。[练真题——明确考向]1.(2016·全国丙卷)明末有人描述江南农村的变化时说,百年前的雇工“戴星出入,俗柔顺而主令尊”,如今“骄惰成风,非酒食不能劝”“夏必加下点心,冬必与早粥”。这一变化反映了( )A.市镇经济与手工业的发展B.政府积极推行重农政策C.社会矛盾日益尖锐D.农业中人身依附关系强化解析:选A 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正确分析明朝雇工与雇主关系的变化。明朝雇工由百年以前“戴星出入,俗柔顺而主令尊”到“骄惰成风,非酒食不能劝”的变化,反映了雇主与雇工之间人身依附关系的松弛。导致此种变化出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商品经济对社会经济生活领域日益深刻的渗透,则是最重要的原因,故A项符合题意。这一变化反映的是农业中人身依附关系的松弛而不是强化,与政府积极推行重农政策无关,社会矛盾日益尖锐在材料中也没有体现,故排除B、C、D三项。2.(2015·全国卷Ⅱ)明成祖朱棣认为,北京“山川形胜,足以控四夷,制天下”,将都城从南京迁至北京。这一举措客观上( )A.推动了国家政治统一进程B.促进了跨区域贸易的繁荣C.抑制了区域性商帮的形成D.改变了南北经济文化格局解析:选B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材料的含义。明成祖迁都北京,实现了政治重心的北移,客观上加强了南北经济交流,促进了贸易的发展,故选B项。明成祖时期国家早已统一,故A项错误;迁都有利于跨区域贸易的发展,明清时期出现了以徽商和晋商为代表的商帮,故C项错误;南宋时经济重心已转移到南方,这种经济格局一直到明清时也未改变,故D项错误。3.(2014·全国卷Ⅱ)北宋中期,“蜀民以铁钱重,私为券,谓之交子,以便贸易,富民十六户主之。其后,富者资稍衰,不能偿所负,争讼数起”。这表明交子( )A.具有民间交易凭证功能 B.产生于民间的商业纠纷C.提高了富商的社会地位D.促进了经济重心的南移解析:选A 据材料中的“私为券”“不能偿所负”可知,交子并非是直接用于商品交换的货币,而是一种可以兑换成货币的证券,A项正确;据材料可知交子引发了民间的商业纠纷,B项错误;交子的产生和使用与富商的社会地位无关,C项不符合题意;D项在材料中不能体现,排除。4.(2013·全国卷Ⅱ)明朝有人描述在广东大庾岭所见:“盖北货过南者,悉皆金帛轻细之物;南货过北者,悉皆盐铁粗重之类。过南者月无百驮,过北者日有数千。”这表明当时( )A.岭南经济发展程度高于北方B.岭南是商人活动的主要地区C.以物易物是商贸的主要方式D.区域差异造成长途贸易兴盛解析:选D 从材料看,南方和北方的商品贸易在品种和数量上均有不同,这说明南方和北方经济存在差异,有着不同的特色,这推动了南北经济交流,促进了长途贸易的兴盛,故D项符合题意。5.(2012·江苏高考)《周礼·考工记》载:“攻木之工七,攻金之工六,攻皮之工五,设色之工五,刮摩之工五,抟埴之工二。”材料所反映的当时官营手工业生产的显著特点是( )A.技术先进,生产标准化B.产品丰富,生产多样化C.分工细致,生产专业化D.产量庞大,生产规模化解析:选C 从题干的描述可以看出,当时木、金、皮生产及调色、刮摩、抟埴都有专业的、固定数量的工人负责,也就是说当时官营手工业分工细致,生产专业化;A、B、D三项在材料中未体现,故答案为C项。6.(2016·海南高考)如图是中国古代一面铜镜背面的局部,图饰为葡萄。它的制作朝代应当是( )A.商 B.周C.秦 D.唐解析:选D 铜镜的制作与发展可以追溯到商周青铜时代,每个时代有鲜明的特色。图中镜中的装饰物为葡萄,葡萄是在汉代张骞通西域后才引入中国种植,隋唐时代达到繁荣,与商代、周代、秦朝在时空上不符,唐代铜镜装饰中有葡萄纹饰,选择D项符合题意。7.(2014·海南高考)文献与考古表明,唐代中后期,“波斯锦”“胡锦”“番锦”通过丝绸之路,不断输入中国,内地也生产“胡式锦”。这表明( )A.外来文化改变了唐代的社会生活B.唐代中后期手工业趋于衰落C.外来的丝织技术超过了唐朝D.中外文化交流互动日益深入解析:选D “胡锦”等输入唐朝,并不能改变唐代的社会生活,故A项错误;“内地也生产‘胡式锦’”说明唐朝手工业技术提高而不是衰落,故B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显示中外纺织技术对比的信息,故C项错误;“‘波斯锦’……通过丝绸之路,不断输入中国”说明中外文化交流的加深,故D项正确。[名师话高考]本课时是高考的高频考点,考点主要集中在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阶段特征,明清时期国内外贸易发展成为考试热点,手工业考点是“冷门”。试题类型仍以选择题为主,非选择题也少有涉及。以史料、数据和图表为切入点分析古代商业发展的表现及影响,特别是唐宋、明清商业发展的特点仍将是明年选择题的命题趋势之一;区域商业发展的特点,重农抑商政策的史学争论则是非选择题更好的命题素材,全国卷几年来未涉及的“冷点”手工业,但也应给予适当关注[练考点——达标冲关]一、选择题1.景德窑,宋景德年间烧造,土白壤面增,质薄腻,色滋润。真宗命进御瓷,瓷底书“景德年制”四字,由此判断此窑的性质是( )A.官营手工业 B.民营手工业C.家庭手工业D.私营手工业解析:选A 根据题目中“真宗命进御瓷,瓷底书‘景德年制’”得知,瓷器是专门为皇家生产,不在市场上流通,是官营手工业,故A项正确。2.明、清时,周村成为全国瞩目的丝绸生产中心,出现了收蚕、烘煮、缫丝、制丝、织绸、浆染等专业手工作坊几百家。由此可见周村丝织业的生产的特点是( )A.丝绸生产技艺高超且物美价廉B.官府对手工业的管理日益严格C.种植业发展推动纺织业的进步D.专业手工业作坊生产分工细致解析:选D 根据题目中“收蚕、烘煮、缫丝、制丝、织绸、浆染等专业手工作坊几百家”可以得出手工业分工越来越细,故D项正确。其他三项材料中并未体现,故排除。3.与战国时期商业城市齐国都城临淄、赵国都城邯郸相比,明清时期以松江为代表的商业市镇最大的不同是( )A.人口更多B.经济功能更明显C.交通更为发达D.城市规模更大解析:选B 明清时期城市的主要特点是经济功能更明显,人口、交通和规模不是明清和战国城市的主要区别,故B项正确。4.南宋中期,有人在谈到江浙一带的集市情况时说:“荆吴俗,有取寅、申、巳、亥日集于市,故谓亥市。”陆游在诗《秋夕书事》中也谈及此况:“鹊飞山月出,犬吠市船归。”这反映南宋时( )A.市坊制度已被打破B.江浙城市发展迅速C.草市便利商品流通D.地区经济发展失衡解析:选C 宋朝时,城市内部坊市制度被打破,无时间限制,故A项错误;材料说的是集市情况,没有涉及城市发展迅速,故B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宋代在离城市较远、交通便利的地方出现了草市,时间为约定俗成,符合题意,故C项正确;题目中并未提到江浙一带与其它地区的比较,故D项错误。5.徐锡龄《熙朝新语》载:“苏州长间门外南滚黄家巷,……(明代)尚系近城旷地,烟户甚稀……(到了清代前期)上自帝京,远连交广,以及海外诸洋,梯航毕至。……千里之商贾,骈肩辐辏……吴越州郡,察其市肆,贸迁多系晋省之人。”由此可见明清时期的江南地区( )A.区域间长途贩运业发展较快B.商业发展得益于经济政策的变化C.繁荣的商业市镇开始形成D.成为晋商徽商的主要活动区域解析:选A 根据材料“上自帝京,远连交广,以及海外诸洋,梯航毕至。……千里之商贾,骈肩辐辏……”可知区域间长途贩运业发展,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经济政策的变化,故B项错误;材料中,“黄家巷”“吴越州郡”等地名,不是市镇,不能得出商业市镇开始形成,故C项错误;“贸迁多系晋省之人”只提到晋商占多数,没提到徽商,故D项错误。6.(2017·嘉兴测试)有学者指出:“重农抑商,重农是目的,抑商是手段。这一政策的实质是抑商人而存商业,退私商而进官商。”下列能支持这一观点的是( )A.“重农”有效提高了农民阶级的社会地位B.“抑商”成功地抑制了古代工商业的发展C.重农抑商强化了国家对社会经济的控制D.重农抑商成为历代王朝基本的经济政策解析:选C 重农抑商政策的目的是维护专制主义国家政权的经济基础,与“退私商而进官商”相符,故C项正确。二、非选择题7.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到“工匠精神”,工匠精神是指工匠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精神理念。中国的“工匠精神”自古有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攻木之工七,攻金之工六,攻皮之工五,设色之工五,刮摩之工五,抟埴之工二。——《周礼·考工记》今夫工群萃而州处……相语以事,相示以功,相陈以巧,相高以知。——《管子·小匡》材料二 宣德间尝遣人至倭国传泥金画漆之法以归。埙遂习之,而自出己见,以五色金钿并施,不止如旧法纯用金也,故物色各称,天真烂然,倭人见之,亦齚指成叹,以为不可及。——(明)慎蒙《皇明文则大成》卷一二材料三 每遇岁时,篚筐交道,宴会杂沓,穷水陆之珍,恣歌舞之乐,而百工技艺亦且日事淫巧,以罔重利,皆伤化糜财,渐不可长,宜重惩以法。——《明世宗肃皇帝实录》卷五百十三(1)据材料一,指出其手工业类型及其特点。(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古代“工匠精神”的表现,“工匠精神”推动古代中国手工技术的发展,请从制瓷、冶金领域各举一例加以说明。(3)据材料三,指出对“百工技艺”“日事淫巧”的态度,说明其影响。(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今天我国应该如何培养“工匠精神”。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的分工明确和出处得知是官营手工业。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一“攻木之工七,攻金之工六,攻皮之工五,设色之工五,刮摩之工五,抟埴之工二”得出分工细致,生产专业化;根据材料一“相语以事,相示以功,相陈以巧,相高以知”得出具有技术优势,工匠间互相学习交流。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尝遣人至倭国传泥金画漆之法以归”得出借鉴;根据材料二“自出己见”得出创新。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直接做答即可,如青花瓷、粉彩瓷、灌钢法等。第(3)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三“渐不可长,宜重惩以法”得出重惩。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从压抑私营手工业发展的角度作答即可。第(4)问,结合上述材料,从技术继承、交流和创新的角度进行作答即可。答案:(1)类型:官营手工业。特点:分工细致,生产专业化;具有技术优势,工匠间互相学习交流。(2)表现:借鉴;创新。举例:青花瓷、粉彩瓷、灌钢法(各举一列,符合史实即可)。(3)态度:重惩(“反对”亦可)。影响:压制了私营手工业的发展。(4)培养:加强技术交流;鼓励创新。备考学案21 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主旨精要]——————————[主干串知]———————明清(鸦片战争前)时期,中国在农耕文明轨道上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峰。14~18世纪,出现了社会经济全面高涨的局面,并分离出一些迥异于传统经济模式的变异,这些变异带有向工业文明演进的趋向。明清两朝固守重农抑商、海禁闭关政策。但在重农抑商、海禁闭关等政策的抑制阻碍下,新经济因素未能顺利发展,导致清王朝在世界工业文明潮流中迅速衰落。[小题回扣教材]1.南宋时徽州人均耕地15亩,元代降至4亩,明万历年间为2.2亩,清康熙年间为1.5亩。尽管明清时期人均耕地面积大量减少,很多徽州村落却走向鼎盛。出现该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耕作方式改进,土地利用率提高B.商品经济发展,地域性商帮兴盛C.资本主义萌芽出现,手工业繁荣D.经济重心南移,徽州成为交通枢纽解析:选B 明清时期耕作方式依然是战国沿袭而来的铁犁牛耕,土地利用率虽因番薯、玉米等高产作物的引进而有提高,但不是主要原因,故A项错误;明清时期徽商崛起,徽州村落因商品经济的发展而走向鼎盛,故B项正确;材料中未涉及徽州地区出现资本主义萌芽的信息,故C项错误;经济重心南移完成在南宋,徽州未成为交通枢纽,故D项错误。2.明清时期,中国农耕文明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峰,并分离出一些迥异于传统经济模式的变异,这些变异带有向工业文明演进的趋向。这里的“变异”主要是指( )A.私营手工业占据了手工业的主导地位B.“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雇佣关系产生C.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出现D.白银逐步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解析:选B 题干中的“变异”是指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它的本质特征是雇佣关系。3.《覆园丛话·产业》中记载明清时期,“凡置产业,自当以田地为主,市廛次之,典与铺又次之”。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封建地租重 B.政府实行“重农抑商”政策C.商品经济繁荣D.政府实行闭关政策解析:选B 抓住题干问题“实质”,C项表述与题干内容意义相反,A、D两项则是B项的表现。4.“推动这个王朝实行这种政策的更主要原因是它害怕外国人会支持很多的中国人在十七世纪的大约前半个世纪里即在中国被鞑靼人征服以后所怀抱的不满情绪。由于这种原因,外国人才被禁止同中国人有任何来往”。(马克思)这一政策是指( )A.重农抑商B.抑商政策C.八股取士D.海禁政策解析:选D 根据所学知识,题干所述政策为海禁政策。清初,统治者担心东南沿海的抗清势力和西方殖民势力相结合,给统治秩序造成威胁,所以实行海禁政策。[系统归纳教材]1.了解明清时期农耕经济高度发展的6个表现(1)农业:当时的生产技术、经营管理水平明显提高。(2)手工业:私营手工业迅速发展,取代官办工场、作坊,占据主导地位。(3)商业:明中叶以来,商品流通扩大,加上广泛使用白银,商业资本异常活跃。(4)城市:工商业市镇兴起。(5)耕地面积的扩大和人口的增长。(6)明清盛世的综合国力较历代王朝明显提高,在世界范围仍大体保持领先地位。2.掌握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的4个要点标志明中叶以后,出现工场手工业经营形式,被学界称为“资本主义萌芽”特点把分散的雇工集中起来分工协作,社会化程度和劳动效率较高地位只在江南等局部发达地区的一些生产部门中存在迟滞因素①官府的沉重剥削,农民极端贫困、购买力低下②重农抑商政策的打压,专制统治的加强,都成为新经济因素成长的阻碍3.知道近代前夜西方崛起的表现和中国落伍的原因(1)西方崛起表现:西方主要国家相继完成向近代工业国家的转变,积极进行殖民扩张。(2)中国落伍原因:明清统治者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对内固守重本抑末,压制工商业,厉行文化专制。康乾之际,中西国力兴衰的易位已大体定局。探究点一 “重农抑商”政策和“海禁”政策[史料一] (摘自2016·江苏高考T21)汉文帝变“抑商”政策为“惠商”政策。下令“开关梁,弛山泽之禁”。这些措施实行后,出现了“富商大贾周游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得其所欲”的隆盛局面。人民可以进入山泽自由樵采、捕捞,以补助生活。但文、景时期,抑商政策中之“市井之子孙亦不得仕宦为吏”的规定一直未取消。[史料二] 即禁之后,百货不通,民生自蹙……故有四五千金所造之洋船,系维朽蠹于断港荒岸之间。……但能使沿海居民,富者贫,贫者困,驱工商为游手,驱游手为盗贼耳。[学探究问题][探究1] 据史料一,指出汉文帝“惠商”政策的做法和成效。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战国至汉文帝统治前“抑商”政策的主要目的及其经济后果。[提示] 做法:取消关卡和禁令(允许自由经商)。成效:商业(经济)快速发展;民众生活得到改善。目的:巩固小农经济;维护封建统治(维护专制主义国家政权的经济基础)。后果:阻碍商品经济发展(压抑经济活力)。[探究2] 依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明清时期中国社会存在的危机。[提示] 从内部来说,重农抑商、“海禁”等政策阻碍了中国经济模式由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过渡,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比较“重农抑商”政策和“海禁”政策“重农抑商”政策“海禁”政策不同点时期实施于战国时期,贯穿整个封建社会封建社会衰落时期目的压制商人势力,维护封建统治,发展地主经济防御外来殖民势力,维护封建体制内容严格控制国内市场和商业活动禁止国人出海贸易,严格限制外商来华贸易影响前期对古代农业的发展有利,后来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起到了一定的自卫作用,但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使中国长期与世隔绝,限制了与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相同点都是通过压制商品经济的发展来维护封建统治,但都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探究点二 阻碍明清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因素[史料] 清代沿袭明制设置的钞关,大有增加,计共设户关26个,工关5个……清代税关对商船户缴税也极为苛重,全国又缺乏统一税率,以致各税关敢于巧立名目,动辄以商人违反规定为由,没收财货……李人龙奏称,关税害商,有单书之弊、盘货之弊、包揽之弊、关牙之弊、量船之弊等五弊。在这样的苛税下“商贾望见关津,如赴汤蹈火之苦”。——《中国封建社会经济史》[学探究问题][探究] 上述史料揭示了什么社会现象?这种现象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将会产生什么影响?[提示] 社会现象:清政府广设钞关,不法官吏巧立名目,对商人苛征重税。影响:影响了农产品和手工业品的流通,影响了商业资本的积累,不利于手工业生产规模的扩大;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进一步发展。阻碍明清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因素1.根源:封建专制制度2.市场因素:农民贫困,购买力低;闭关政策很难形成海外市场;自然经济的封闭性和顽固性造成国内市场狭窄。3.资金因素:重农抑商政策,使得地主、商人大量买房置地,严重影响了手工业的扩大再生产。4.政策因素:重农抑商政策,对商品征收重税,并严格限制手工业生产规模,对外推行闭关锁国政策,这都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5.政治因素:专制集权统治和传统纲常礼教阻滞着社会经济结构的更新、变革。[练真题——明确考向]1.(2014·全国卷Ⅰ)据记载,清初实施海禁前,“市井贸易,咸有外国货物,民间行使多以外国银钱,因而各省流行,所在皆有”。这一记载表明当时( )A.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优势地位B.外来货币干扰了中国资本市场C.自然经济受到了进口货物的冲击D.民间贸易发展冲击清廷的统治解析:选A 清初实施海禁以前,中外贸易在民间表现突出,但外国货物在中国很少,外国银钱已在民间流行开来,体现了中国货物出口增多,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居于优势地位。故A项最符合题意。2.(2014·江苏高考)明隆庆初年,“抚臣涂泽民用鉴前辙,为因势利导之举,请开市舶,易私贩而为公贩,易只通东西二洋,不得往日本倭国,亦禁不得以硝黄、铜、铁违禁之物夹带出海。奉旨允行,凡三十载,幸大盗不作,而海宇宴如。”这说明当时( )A.官府废止明初以来“海禁” B.官府有条件地开放“海禁”C.巡抚掌握对外贸易决策权D.官方朝贡贸易体系已瓦解解析:选B 材料“为因势利导之举,请开市舶”“易私贩而为公贩”“奉旨允行”等信息说明明政府的“海禁”政策有所松动,实行有条件的开放,故本题选择B项;A项说法过于绝对,不符合题意;C项说法明显错误,决策权在中央不在巡抚;D项在材料中没有提及,而明代朝贡贸易仍然存在。3.(2015·海南高考)雍正帝指责地方官员:“此当青黄不接之际,朕待报湖南雨水情形,既特使人来奏,何雨水粮价竟无一语及之,汝任地方之责,试思宁有大有于此事乎?”雍正帝意在( )A.强调重农意识 B.关心百姓疾苦C.申饬官员无能D.关注地方稳定解析:选D 题目考查的是雍正帝重视农业的目的在于维护统治的稳定,故D项正确。A、B、C三项都是其表现,故排除。4.(2014·福建高考)明、清皇帝每年春都要举行一种祭祀仪式。读图,从中透析出的核心信息是( )A.皇室祭祀的隆重排场B.专制君主的权威至上C.以农为本的立国理念D.统一国家的繁荣昌盛解析:选C 本题属于图文混合型试题。从材料中明、清皇帝每年都要举行一种祭祀仪式和图片中“祭先农坛”等信息可判断出材料旨在说明农业在整个国家经济中的重要性。古代统治者历来重农,农业是立国之本,故C项正确。A项错误,因为它只反映了材料的表层信息,比较浅显。B、D两项不符合材料主旨。5.(2014·福建高考)乾隆以后,“关东每岁有商船二三千只至于上海”,“载豆、麦、杂粟,一岁三运以为常”。据此,判断有误的是( )A.商品经济繁荣 B.长途贩运发达C.区域经济发展D.抑商政策改变解析:选D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材料信息。材料反映了当时农作物已成为商品,商品经济繁荣,A项表述正确,不符合题意;从地域上考虑,从关东到上海,路途遥远,说明长途贩运发达,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从商船承载的货物上分析,有豆、麦、杂粟,从北方运至南方,以补南方之不足,体现了当时区域经济发展较快,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重农抑商政策是封建统治者一贯推行的国策,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D项说法错误。6.(2013·山东高考)《汉书·食货志》记载:“贾人有市籍,及家属,皆无得名田,以便农。敢犯令,没入田货。”该禁令的主要目的是( )A.限制商人经营范围B.增加赋税收入C.加强商人户籍管理D.保护小农经济解析:选D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重农抑商政策,意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诏令的大意是禁止商人及其家属以个人名义占有土地,违令者,没收其土地和财物。由此可知,其目的是保护封建小农经济,故答案为D项。题干材料不涉及限制经营范围和赋税收入问题,排除A、B两项;虽然提及了“市籍”,但该禁令本身并没有强调加强户籍管理的问题,C项不符合题意。[名师话高考]本课时考查频率一般,2014年新课标高考从经济现象反映的实质角度考查了海禁政策。考查形式以选择题为主。由于中国古代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与经济政策密切相关,因此本课时内容不容忽视,注意以史鉴的角度考查对古代经济政策的思考。 [练考点——达标冲关]一、选择题1.明嘉靖时,何良俊说:“昔日逐末之人尚少,今赋税日增,去农而改业为工商者三倍于前矣;昔日原无游手之人,今去农而游手趁食者又十之二三矣。”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重土安迁的观念彻底改变B.出现农村劳动力流失的趋势C.田赋增加使农民纷纷破产D.商品经济发展使“游手”增多解析:选D 明朝中后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去农为商的人数增多,故D项正确。2.有学者在研究我国古代城市发展时发现,明清两代的几个大都市,从人口到城区规模都比两宋和元代时缩小许多。出现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经济重心的南移B.闭关锁国政策的推行C.重农抑商政策的强化D.工商业市镇大量兴起解析:选D A、B、C三项与题干没有关系,故排除;明清时期由于商业经济发展,大量工商业市镇兴起,导致大都市的规模比起以前小了许多,故D项正确。3.明朝时嘉兴石门镇有油坊二十家,“杵油须壮有力者……镇民少,辄募旁邑民为佣……一夕作佣值二铢而赢”。这一记载可以用来研究( )A.古代官营手工业B.明清资本主义萌芽C.传统的“重农抑商”政策D.古代家庭结构的变迁解析:选B 依据题干材料“辄募旁邑民为佣……一夕作佣值二铢而赢”反映了手工业领域存在的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说明资本主义萌芽出现,故B项正确。4.“资本主义萌芽”问题是中国史学界的“五朵金花”之一。在资本主义萌芽产生时间的判断上有“战国说”“西汉说”“唐代说”“宋代说”“明清说”,这些分歧的产生可能是由于( )A.研究者的阶级立场不同B.研究者的价值观念不同C.研究者的知识层次不同D.对资本主义内涵的理解不同解析:选D 材料中提及史学界对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时间判断上发生分歧,这是对其内涵理解不同而导致的,D项正确。5.下表反映了清朝前期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状况。相对于以前,其突出变化是( )地区直隶江苏江西福建台湾广东陕西四川云南行业采煤业丝织业制瓷业、制烟业制茶业制糖业丝织业造纸业制盐业冶铜业A.发展缓慢B.地位提高C.不平衡性D.范围扩大解析:选D 材料无论从地区抑或行业都呈现出范围扩大的变化,故D项正确。材料不能表现其他三项,故排除。6.清代定制,如有洋商人等将官银私运出口,或内地商人交易时找给外商货价使用官银者,一经查出,无论银数多少,全部充公,仍照私运例治罪。此规定( )A.阻止了白银外流B.有利于纸币的流通C.阻碍了国际市场拓展D.抵制了外来经济侵略解析:选C 随着西方经济优势的确立,实际上无法阻止白银的外流,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纸币,故B项错误;面对西方的经济入侵,清政府没有从经济制度、货币制度等国策的完善方面积极进取,反而采取被动消极的保护政策,最终受害的是国内工商业对外的发展空间,故C项正确;题干政策无法从根本上抵御外来侵略,故D项错误。二、非选择题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清朝初期,出现了康(熙)雍(正)乾(隆)所谓的盛世,然而,大清帝国的经济基础,从根本上讲与汉、唐、宋、明并无差异,从总体说来仍是一种量的堆积即简单增加,我们将其称之为等差级数发展类型。而且,这一等差级数的堆积型增长,并非是无限的,而是有限度的。与此同时,西方列强国家生命力的接力棒传到英国,而此时大英帝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已不再是简单增加,而是以一种崭新的形式,即等比级数式的质的飞跃和崛起。——摘编自何川芳《世界历史上的大清帝国》运用清朝前期和英国近代史的史实对上述材料观点进行论证。(说明:可以对上述材料中的主要观点进行论证;也可以提出新的观点并进行论证。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准确、史论结合)解析:首先确定论证的观点,既可以指出大清帝国的经济基础与大英帝国有着本质区别,也可以肯定大清帝国的经济基础呈现出了等比级数或近代化的发展趋势,然后选择角度进行论证。如果选择前者,就需要对比大清帝国在经济基础、经营方式等方面与大英帝国的本质差距;如果选择后者,则需要论证大清帝国在经济与科技方面出现的创新变化。答案:观点一:大清帝国的经济基础是有限度的等差级数发展,即量的堆积;大英帝国的经济基础是无限的等比级数发展,即质的突变;大清帝国的经济基础与大英帝国有着本质区别。论证:大清帝国大英帝国经济基础封建土地私有制;自给自足,自然经济资本主义大土地所有制;资本主义的商品经济经营方式租佃关系,封建生产方式雇佣关系,资本主义方式生产模式一家一户,个体生产社会化生产,工厂制度下的规模化生产增长方式依靠传统经验,高强度的精耕细作科技发明,技术创新,市场规律经济政策重农抑商重商主义,自由主义法律保护经济活动得不到有效的法律保护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法律保护对外贸易土特产、手工业品机器工业产品结论:大清帝国的经济基础不利于从古代(农业社会)向近代(工业化社会)的转型。观点二:大清帝国的经济基础呈现出了等比级数或近代化的发展趋势。论证:经济:农业商品化、专业化趋势发展;商业和城市发展;新的雇佣关系出现;经济总量占据世界前列。科技:产生了几部科学巨著,同时吸收了西方的科学技术。市场:国家统一,国内市场发展;长途贸易发展;商帮活跃;海禁政策时有松弛,中外贸易日渐发展。劳动力:赋税政策调整(摊丁入亩),有利于人口流动。结论:若不是外国势力的入侵,中国也会慢慢步入近代社会。一、选择题1.2015年,在江西南昌发掘的海昏侯墓不仅是首次发现的各项要素齐备的西汉列侯墓园,而且还有数以千计的竹简和近百版木牍,对于西汉历史研究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以下出土文物和结论之间相符的是( )文物结论A出土285枚金饼,并发现题记:“南海海昏侯臣贺元康三年酌金一斤”汉代商品经济发展迅速B出土五铢钱数量甚多,多达200万枚当时社会经济比较富足C一面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绘有孔子画像的屏风此画像就是孔子的真实相貌D东周的青铜缶和西周的青铜提梁卣各一件汉代官营手工业技术先进解析:选B A项金饼是海昏侯进贡朝廷所用,不能反映汉代商品经济的发展情况,故A项错误;据材料“出土五铢钱数量甚多,多达200万枚”可知货币流通量大,反映出当时社会经济比较繁荣、富足,故B项正确;C项文物不能说明它就是孔子的真实画像,故C项错误;据材料“东周的……西周的……”可知这批文物是周代手工业作品,不是西汉的手工业作品,故D项错误。2.明清时期,江南城镇附近农户不事农耕,“尽逐绫绸之利”,渐成风尚,城镇中“络纬机杼之声通宵彻夜”。这反映出当时江南地区( )A.农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B.家庭手工业注重面向市场C.世俗拜金主义之风盛行D.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迅速解析:选B 材料没有体现农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故A项错误;材料“城镇附近农户不事农耕,‘尽逐绫绸之利’,渐成风尚”可知家庭手工业注重面向市场,故B项正确;材料“‘尽逐绫绸之利’,渐成风尚”只能说明农户重视商业利润,但不能说拜金主义,故C项错误;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的表现是出现雇佣劳动,材料中没有涉及,故D项错误。3.(2017·盐城质检)唐代郑熊《番禺杂记》载,“海边时有鬼市,半夜而合,鸡鸣而散。人与交易,多得异物。”明代谢肇淛《五杂俎》又载,“务本坊西门有鬼市,冬夜尝闻卖干柴声。”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鬼市是自然形成的民间集市B.官府逐步放松对市的管制C.唐代的市已有了突破性发展D.明代的坊市界限开始消失解析:选A 两则材料表明时间是在夜里,地点在海边和坊西门,说明鬼市是自然形成的,人们之间互通有无的民间集市,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到政府对鬼市的管制问题,故B项错误;市有突破性的进展是在宋代,不是唐代,故C项错误;坊市界限开始消失是在宋代,故D项错误。4.明朝后期,嘉善陈氏告诫族人:“宗族传习不齐,耕读之外,工商经纪,悉从便业。”这一定程度上反映了( )A.家族宗法观念进一步加强B.读书风气日益盛行C.传统贱商的观念有所改变D.抑商政策发生转变解析:选C 材料未提及宗法观念,故A项错误;材料“耕读之外……悉从便业”不能体现读书风气日盛,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耕读之外……悉从便业”体现人们对商人观念发生变化,故C项正确;D项不符合史实。5.明英宗时,流民几乎遍及全国。这些流民或泛舟出海,到南洋和日本交易;或注入城市,打工度日,沦为乞丐;或进入深山,垦荒种田,采矿淘金。大量流民的出现在客观上( )A.引发政府对外实行海禁政策B.有利于新经济因素的成长C.加速了农业经营方式的转变D.导致了白银成为通用货币解析:选B 材料“流民或泛舟出海,到南洋和日本交易”不能体现政府对外实行海禁,故A项错误;材料“或注入城市,打工度日……采矿淘金”可知流民成为雇佣劳动力,从而客观上促进新经济因素的成长,故B项正确;古代中国传统农业经营方式以小农经营为主,C项与史实不符,故C项错误;白银成为通用货币与题意无关,故D项错误。6.郑和下西洋,中国以金银钱财、陶瓷、绸缎等换得了西洋各国的珍珠、宝石、珊瑚、玛瑙,长颈鹿、狮子等各种珍禽异兽,槟榔、椰子等热带植物。这说明郑和下西洋( )A.无益于国家经济的发展B.对外交往不计经济利益C.促进中外经济交流互补D.以宣扬国威为主要目的解析:选A 材料中“金银钱财、陶瓷、绸缎等换得了西洋各国的珍珠、宝石、珊瑚、玛瑙,长颈鹿、狮子等各种珍禽异兽,槟榔、椰子等热带植物”主要用于贵族和皇族的使用和观赏,对经济发展的作用不大,故A项正确,C项错误。B项不符合史实,D项不符合题意,故排除。二、非选择题7.里坊,或称里、坊,是我国古代城市的基层居住单位;占据道路建造房屋或摆摊设点称作“侵街”。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下图为“唐代襄阳城内外里坊示意图”。材料二 宋太宗太平兴国五年,八作使段仁诲修天驯监,“侵景阳门街,上怒,令毁之,仁诲决杖。”……仁宗天圣二年,拆除“京师民居侵占街衢者,令开封府榜示,限一岁,依元立表木(界限)毁拆”。……宋神宗开征“侵街钱”,宋徽宗征收“侵街房廊钱”,无疑默认了侵街行为的合法性。——摘编自李永《繁华背后:“违建”侵夺中国古代城市空间》材料三 对于里坊制崩溃的进程及时间,中外史学界曾从经济史或城市发展的角度进行过探讨,产生了北宋初年、末年、仁宗庆历、景祐年间诸说。……这些观点,由于缺乏对里坊制整个崩溃过程的系统揭示及考证,往往流于简单化,易导致片面性。并且,上述诸说多忽视“侵街”在里坊崩溃过程中的作用及崩溃的表现。——李合群《论中国古代里坊制的崩溃——以唐长安与宋东京为例》(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影响唐代襄阳城“里坊”命名的因素及如此命名的目的。(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二中宋代都城出现新现象的主要原因。归纳材料二中北宋政府的应对措施。(3)据材料三,指出史学界研究里坊制的共识及不足之处。(4)综合上述材料,说明“里坊”制度的研究价值。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里坊命名“明义里”“旌孝里”得出受儒家思想影响,“汉阴里”“檀溪里”得出受地理位置影响;第二小问里坊命名“明义里”“旌孝里”,强调义孝,目的就是对百姓进行教化,维护封建统治。第(2)问,第一小问材料二“侵景阳门街,上怒,令毁之,仁诲决杖”表明侵占街道、私自搭建,牟取私利,原因是商品经济的发展;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二“侵景阳门街,上怒,令毁之,仁诲决杖”表明政府坚决拆掉违章建筑,材料二“宋神宗开征‘侵街钱’,宋徽宗征收‘侵街房廊钱’,无疑默认了侵街行为的合法性”表明默认行为的合法性。第(3)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三“对于里坊制崩溃的进程及时间,中外史学界曾从经济史或城市发展的角度进行过探讨,产生了北宋初年、末年、仁宗庆历、景祐年间诸说”得出共识是在北宋期间;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三“由于缺乏对里坊制整个崩溃过程的系统揭示及考证,往往流于简单化,易导致片面性”得出缺乏对里坊制整个崩溃过程的系统考证,根据材料三“忽视‘侵街’在里坊崩溃过程中的作用及崩溃的表现”得出忽视“侵街”作用。第(4)问,通过对“里坊”制度的研究,了解古代城市的发展史,了解古代城市经济的发展状况,以古为鉴,为我们今天的城市经济发展、城市建设提供借鉴。答案:(1)因素:儒家思想;地理位置。目的:教化百姓;维护统治。(2)原因:商品经济发展。措施:坚决拆违;默认合法。(3)共识:里坊制崩溃于北宋。不足:缺乏对里坊制整个崩溃过程的系统考证;忽视“侵街”作用。(4)价值:有利于探讨中国古代城市经济发展的状况;为现代城市建设提供了借鉴。[理线索·构建体系][重整合·深化认知]一、古代农耕经济发达的原因1.客观环境:统一稳定的政治局面,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客观环境。2.政治条件:前代农民战争推动后继王朝调整统治政策,而且政策具有连续性,历代统治者制定有利于经济发展的土地政策、赋税政策。3.科技条件:生产工具的改进、水利的兴修、历法的进步、科技著作的问世、外国先进技术的引入等,成为经济发展的科技条件。4.国内外交流条件:国内各民族、各地区间的交流、相互学习,中外交往的加强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5.群众条件:广大人民的辛勤劳动,创造了大量的物质财富。[针对训练]1.元代王祯《农书》描述曲辕犁:“南方水田泥耕,其田高下阔狭不等,一犁一牛挽之,作止回旋,惟人所便。”这说明曲辕犁( )A.在元朝开始用于农业 B.只适合南方水田C.使传统耕作技术成熟D.变革了耕作方式解析:选C 曲辕犁是唐朝发明并用于农业生产,故A项错误;曲辕犁具有普遍适用性,“只”字绝对化错误,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一犁一牛挽之,作止回旋,惟人所便”可以看出,使用曲辕犁的方便性,故C项正确;曲辕犁只是使犁的构造发生改变,并不能改变铁犁牛耕的耕作方式,故D项错误。二、近代前夜东西方对比中国西方政治君主专制日益强化,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英、美、法爆发早期资产阶级革命,资产阶级代议制在少数国家建立经济封建经济继续发展,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并缓慢发展西方资本主义产生并逐步发展,英美等国相继完成向工业资本主义的转变;国际贸易日益加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雏形出现思想理学占据统治地位;出现早期民主思想,传统儒学受到批判出现了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三次思想解放运动,建立起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文化呈现文学艺术繁盛、科技停滞的双重时代特征以天文学革命为开端的近代自然科学兴起;产生近代实验科学对外推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开始了反殖民反侵略的斗争开始了早期殖民扩张,为资本主义发展进行原始积累,并开拓了市场;英国确立了世界殖民霸主的地位[针对训练]2.(2017·南昌一模)明清时期,几乎世界白银产量的半数流入了中国,中国是当时世界经济和贸易的中心区域之一,国内商品经济发达,却没有产生强大的扫荡封建经济基础的革命性变化。其中主要原因在于( )A.“重农抑商”观念和“海禁”政策的压制B.大河流域的农耕文明不适合工商业发展C.鸦片的输入导致中国的白银大量外流D.英、法工业革命后对中国进行商品输出解析:选A 中国出超的现象出现在鸦片战争之前,那时由于“重农抑商”观念和“海禁”政策的压制,使得小农经济仍然占据主导地位,工商业发展艰难,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没有出现“经济基础的革命性变化”,故A项正确。三、影响中国由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过渡的因素1.制度层面(1)土地私有制:土地私有制贯穿封建社会始终,延续两千多年,成为封建专制统治的经济基础,同时必然导致土地兼并,使得农耕经济始终在低水平状态下运行,很难实现社会经济财富的积累,无法使财富转化为商业资本。(2)君主专制制度:封建社会前期曾对国家统一和社会发展起过积极作用,其长期存在则极易导致暴政、腐败,钳制人们思想,导致整个社会民主自由匮乏,严重制约中国向近代社会迈进。2.政策层面(1)重农抑商政策:在封建社会初期曾对农业以及政权巩固起到积极作用,后来成为各王朝的基本国策,它违反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2)闭关锁国政策:这种政策阻碍了国内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使中国日渐脱离世界发展的大趋势,失去了利用国际贸易的优势地位开辟海外市场、刺激资本扩张、推进工业化的契机。3.经济层面:中国古代以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为主导,其封闭性、分散性的特点,不利于市场的发育;加上沉重的赋税负担,小农经济无法实现量的积累,也无法实现农业经济的商品化。4.思想观念层面:战国以来“农本立国”思想根深蒂固,历代统治者对工商业采取压制政策,导致民间资本大量流向土地,而非用来经营工商业。儒家“重义轻利”观念也不利于工商业的健康发展。[针对训练]3.“高水平陷阱”理论认为:“由于中国人口众多,就必须全力发展农业技术,以至欧洲工业革命时,中国农耕技术远远领先于欧洲。农业技术的改进所带来的收益完全被新一轮的人口增长所吞噬,而人口的增长又进一步带动农业技术的改进,如此往复,较高的农业水平维持了巨大的人口规模。明末和清朝的中国遭遇了资源瓶颈,无法取得进一步的发展。”该理论试图分析( )A.中国小农经济的产生及其地位B.中国农业技术领先欧洲的原因C.中国近代工业的产生迟于西方的原因D.中国人口不断增长的原因解析:选C 本题考查中国早期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状况。根据“高水平陷阱”理论可知,我国是一个典型的传统农业国家,传统农业的发展模式在封建社会后期无法取得实质性突破,造成了我国近代的落后。故C项正确。[补短板·增分40、41题]第40题典例精选——2016·全国卷Ⅱ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材料一 清朝康、雍、乾长达一个多世纪中,社会总体稳定,清政府取消了人头税,根据耕地面积确定税额,减轻了下层百姓负担。农业上普遍采用了轮作、复种、多熟等农作制。玉米、甘薯等耐寒、耐旱、高产作物不断推广,人们将林木覆盖的山地和草原广为开垦。人口从清初的1.8亿增加到鸦片战争前夕的4亿之众,引起了一系列变化:一些地区“游手好闲者更数十倍于前”“田地贵少,寸土为金”;水土流失和草原沙化现象凸显;农业人均收益递减,各地民变此起彼伏。——摘编自李龙潜《明清经济史》材料二 为解决人口压力,康有为认为,“西北诸省土旷人稀,东三省、蒙古、新疆疏旷益甚,人迹既少……早谋移徙”。严复则认为兴办现代实业较垦荒辟田有效得多。到民国时期,有人认为,“人口增加是无止息的,食料的增加是越来越困难的,即使我们能开垦荒地、改良农业、增加生长,总是赶不上人口增加的快”;至于工业化一途,因需要大量投资,短期内难以搞成。因此很多人认为,解决人口问题的“治本方法”是“迟婚与节育”。——据《康有为全集》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中期人口膨胀的原因及其影响。(12分)?准确审题——确保答题方向不跑偏答案在哪里怎么答答案范围答什么答多少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中期人口膨胀 原因及其影响12分,6~8个点?规范答题——确保答题要点对而全问题分层信息把握层意概括归纳原因材料一“长达一个多世纪中,社会总体稳定”社会稳定国家的统一与稳定;税收制度的变革;精耕细作;高产作物的引进推广;开垦荒地,耕地面积增加“清朝取消了人头税”赋税制度的改革“农业上普遍采用了轮作、复种、多熟等农作制”农业的精耕细作“玉米、甘薯等耐寒、耐旱、高产作物不断推广”高产作物的引进推广“人们将林木覆盖的山地和草原广为开垦”开垦荒地,耕地面积增加所学政治上中央集权加强,国家统一稳定;农耕经济高度发达国家统一,社会稳定;农耕经济发达影响材料一人口从1.8亿增加到4亿之众人口膨胀人多地少,人地矛盾尖锐;贫富分化,加剧社会矛盾;土地过度开发,环境遭到破坏“游手好闲者更数十倍于前”贫富分化,加剧社会矛盾“田地贵少,寸土为金”地少价高水土流失和草原沙化现象凸显土地过度开发,环境遭到破坏农业人均收益递减,各地民变此起彼伏社会矛盾尖锐所学人多地少人地矛盾尖锐[答案] 原因:统一与稳定;耕地面积增加;精耕细作;高产作物的推广;税收制度的变革。影响:人地关系紧张;土地过度开发,环境破坏;贫困化,社会矛盾加剧。纵研近几年的全国卷第40题,其命题形式是有规律可寻的。依据其设问类型,大致可分为“概括类”“比较类”和“启示类”三种类型。类型不同,答题模式不尽相同,笔者依据多年的一线备考经验,总结出这三种类型的答题模板,并在后面单元中出现的相应题目反复感悟应用,旨在帮助考生内化方法,固化方法,形成自己的解题套路。概括类主观题的答题模板材料信息材料分层把握层意概括归纳第一层××××××××××××第二层××××××××××××第三层××××××××××××教材所学凡是设问中要求“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的,除从材料中概括归纳的要点外,还要检索教材中的相关知识点,以免造成答题要点的缺失 [说明] ①正确分层是避免遗漏答题要点的关键一环;②两个层意表达同一个要点时,要进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