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课件29张PPT。中国的行政区划一、我国行政区划历史演进规律(一)省级行政区划边界的形成自然因素在我国古代行政区划边界划分中起重要作用我国历史上省级行政区划边界划分的一个基本原则是山川形变,即从地理条件出发划分,所以省级行政区界线与自然区域较多吻合。唐代于开元21年(733年),在贞观十道的基础上经过调整划分为十五道,其行政区划调整更加符合地貌类型单元。山南道山南东道山南西道川东湖北我国现状省级行政区界线仍保留了依托自然地理区域的传统河北福建江西两广湖南山西自然地理单元与省级行政区界线的对应关系表自然基础界线的稳定性和政治基础界线的不稳定性共存唐朝以来,我国以山川为界的省级行政区界线多数比较稳定,而非自然(政治基础)界线的省级行政区边界相对变化较大。其原因是:山川地域广阔、人烟稀少,自然阻隔就成为划界依据,不易频繁发生政治变动。非自然的界线受战争、人口迁徙、经济和政治中心转移等影响,稳定时间较短,其行政区划界线处于不断变化中。自然基础界线的稳定性广东的东、北、西北段历经唐、宋、元、明、清而无大变化,这与其自然地理阻隔及汉代建立的岭南南越王政权均有特殊关系。南岭是我国热带与亚热带的重要分界线。山西的东部、西部、西南部以太行山、黄河等自然单元为界,界线稳定时间达千余年。太行山是我国高原与平原的重要分界线。政治基础界线的不稳定性中原地区河南、河北的界线变动贵州与云南、广西的界线变动自然地理因素为基础的省级行政区边界的延续时间政治巩固因素在我国历史行政区划边界划分中也占重要地位 我国历史上行政区划的犬牙交错的原则充分体现了从政治巩固出发的需要。 可归纳为三类情况:一是便于军事管理二是加强皇权巩固三是一时之计形成行政区划的惯性 秦岭作为不同行政区管理的天然界线,维持了1500年。但在元朝统治四川后,将汉中盆地的兴元路划归给陕西省,使汉中盆地与关中盆地处于同一行政区,这是因为在宋金对峙和宋元战争中,秦岭及四川盆地一直是宋军长期守御的战略要地,将秦岭以南的汉中划归陕西,就使四川失去了北方的天然屏障,使其不易形成一个完整的割据区。例:元朝行政边界成为现行我国行政区划的基础 我国现行应用的省级行政区划,基本上是沿袭了六七百年前元朝疆界的体制。 元朝统治者人为地把同一自然地理单元分割给若干行省,突破了以前按山川自然地形划分政区的做法,形成山川形变与犬牙交错并存的省级行政区域边界。 以后各代虽对省制进行过多次重大变革,但并未能对省界状况加以改变。封建社会以自给自足的小生产经济为主,地域分工协作较少,商品流通薄弱,因此这种做法适当地避免了分裂割据,但进入现代社会后,其却极不利于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经济的需要,也给现代行政管理带来诸多不便。元朝行政区划图(二)行政区划层次的演变 自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除秦开创地方建制至汉武帝元封五年实行郡县两级制、隋文帝至唐太宗实行州县两级制外,其他主要的封建王朝都实行三级制或准三级制。 其行政区划层次的演进为:虚、实三级制为主;三级制往往取代二级制;二级制时,之上或之间往往设有一监察机构;经济的发达程度、地位的重要程度与行政区划划分的粗细呈正相关。历代行政区层次使用时间表我国历史上地方行政区划层次的演变表明,历朝历代都以简化为基本指导思想,所以很多朝代在建国初期实行二级制,只是随着管理问题增多,才增加虚设一级,而后变实,成为三级制。历史上有2000年为三级制,仅有200年为二级制。(三)南北政区数量的增减与经济重心的转移唐朝后我国的经济重心逐步南移宋代南方一级政区数远超过北方明代南方的省级行政区数量已占全国的2/3二、我国现有行政区划的特征(一)以三级制和四级制为主导的行政区划体系新中国成立后行政区划的层次体系经过多次变化新中国成立初期三级制省、自治区、直辖市—自治州、县、自治县、市—乡 、民族乡、镇1982年文革期间四级制为主大行政区级—省级—县级—乡镇级三级制为主省级—县级—乡级1952年至1966年四级制为主省级—地级—县级—公社级现行行政区划层次体系是虚实结合,过多过杂我国现行行政区划层次具有虚实结合、以实为主的特点。四实:省、自治区—地级市、自治州—县、自治县、县级市、市辖区—乡、民族乡、镇三实一虚:省、自治区—地区—县、自治县、旗、自治旗—乡、民族乡、镇现行行政区的混乱现象同一行政区划概念在不同级别时地位不一样直辖市的区 —北京海淀区—地级地级市的区—石家庄长安区—县级城市辖区下设乡镇,其基层行政区包含了农村属性石家庄市—裕华区—方村镇—贾村市、区体制更为混乱,很多地方还出现市管市的现象直辖市、省辖市、地级市、县级市 我国目前行政层级实行的四级制是自古以来层次最多的,在当今世界各大国中也鲜有其例。行政层次较多虽然有利于实行垂直控制和层层节制,但也会造成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低效率供给,弊大于利。美国:州级政府—地方政府两个层次日本:都/道/府/县—市/町/村两个层次现行行政区划管理幅度相对较小,差异明显 政区层次与管理幅度成反比例关系,层次多意味着管理的幅度小。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行政区划管理幅度相对较小。 以2005年底为例,全国31个省级行政区(不包括台湾省和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平均每个省级行政区管辖约10.7个地级行政区;平均每个地级行政区管辖约8.6个县级行政区;平均每个县级行政区管辖14.5个乡级行政区。 减少层次、确定合理管理幅度是确立我国科学的行政区划体系的首要任务之一。美国51个一级行政区,平均管理幅度为63个日本47个都、道、府、县,平均管理幅度为69.6个俄罗斯89个联邦主体,平均管理幅度20.6个德国16个联邦主体,平均管理幅度为41.3个 比较而言,中国地方政府管理幅度小得多。在过去信息沟通不畅、管理能力不够发达时期,地方治理不得不增加行政管理层次,随着管理工具和管理手段的提高,地方政府的管理幅度自然应该相应增加。我国大陆各省级行政区间的管理幅度差异较大省级行政区范围偏大,各省级行政区面积大小相差过于悬殊 省级行政区幅员过大,省级行政区内通常以地区、市管县等形式进行分片管理,增加了行政管理层次,不利于加强省级行政区对基层政区的直接领导,不利于建立高效灵活的行政体系。 如果省级行政区适当划小,将有利于彻底改变目前行政区划层次多、管理幅度小的缺陷,就可以实行完全的省、县二级政区制,从而达到提高管理效率的效果。由于人口密度的不均衡性,自然条件的地域差异性,以及民族分布、历史传统等因素,更因为省级行政区划分没有明确的标准,致使省级行政区在人口规模、面积、经济发展水平等方面相差悬殊。新疆面积上海面积276倍河南人口西藏人口34倍四川所辖县市北京所辖县市8倍如此悬殊的省级行政区规模,必然造成行政管理层次混乱的状态,这不仅给国家统一的行政管理带来很多不便,也不利于各省级行政区之间的平等竞争和相互协作。(二)民族区域自治是我国行政区划系统重要组成部分新中国成立之初民族区域自治的建立 我国在唐、宋、元、明、清各历史时期,因其行政管辖覆盖了各边区少数民族的地域范围而达到鼎盛。清朝时期将各少数民族地区正式纳入我国版图,并实施了行政管辖。 少数民族多分布在我国的北部、西部、西南和东北部边疆地区。新中国成立后在全国建立我国行政区划体系时,为与国家政治经济的大形势相适应,便建立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设立了5个自治区、30个自治州。我国民族自治区基本情况表我国民族区域自治的内容我国民族区域自治是指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地方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自治区是我国少数民族大范围聚居的地区,是为实施民族区域自治而建立的相当于省一级的行政区域。自治州是介于省级和县级之间的行政区,不是省、自治区的派出机构。自治州下分县、自治县、市。盟是我国内蒙古自治区的行政区域,其包括若干县、旗和市。自治县和旗相当于县级行政区划,是一级政权机构,下辖乡、自治乡和镇。民族区域自治有利于国家稳定和经济发展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行政区划建设的一个创新,体现了国家坚持实行各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的原则。1、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有利于把国家的集中统一与各民族的自治管理结合起来。2、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有利于把国家富强和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结合起来。3、实现民族区域自治有利于维护祖国统一。谢谢!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