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八单元测试题(B)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0分)1.“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这幅挽联哀悼的是黄海大战中牺牲的民族英雄( )A.林则徐B.岳飞C.邓世昌D.关天培2.据有关资料统计,从1840年开始清朝财政状况急转直下,此后10年间,仅例外支出即达8000万两白银。清朝财政状况出现恶化的主要原因是( )A.工业品大量进口B.农业税收减少C.军费开支增加、战争赔款支付D.茶叶、棉花等传统产品滞销3.对联是中华民族文化瑰宝之一。品对联“竹枪一杆,打得妻离子散,未闻枪声震天;铜灯半盏,烧尽田地房廊,不见烟火冲天。”该对联揭示的问题是( )A.因吸烟,中国人民内部仇杀千万人B.刀枪火炮都有较大危害C.说明中国人民勇敢,不怕刀枪火炮D.揭示了鸦片输入的危害4.我国当代一位著名的文化学者说:“废墟是昨天派往今天的使者,废墟让我们把地理读成历史。”从右图所示的废墟中,我们可以解读的历史是( )A.近代中国大门被打开B.英法联军攻占北京C.洋务运动破产D.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5.“最讽刺的是,作为这场战争之直接原因的鸦片在这项条约中竟然只字未提。”这项“条约”是指( )A.《南京条约》B.《北京条约》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6.“上海轮船招商局创办三年内,外轮就损失一千三百万两(白银),湖北官办织布局开办后,江南海关每年洋布进口减少十万匹。”以上材料说明洋务运动的兴办( )A.能使中国走上富强之路B.对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C.增加了清政府的财政收入D.为民族资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7.“北洋舰队的覆灭并不是一场战役的失败,而是那场持续数十年求索的失败。”“那场持续数十年求索”是指( )A.鸦片战争B.太平天国运动C.戊戌变法D.洋务运动8.下列《辛丑条约》的内容最能直接反映右图漫画寓意的是( )A.清政府撤毁大沽炮台B.清政府赔偿白银4.5亿两C.清政府划定东交民巷为使馆区D.清政府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9.一位记者在采访一位农民时问道:“目前,你最大的心愿是什么?”农民说:“我的心愿与洋务运动后期提出的口号一致。”这位农民的心愿是( )A.自强 B.求富 C.求知 D.自立10.鲁迅先生认为中国太难改变了,不是把鞭子打在背上,中国自己是不肯动弹的。第二次鸦片战争就是打在中国背上的一鞭,这次战争后中国开始了( )A.维新变法B.宣传资产阶级革命思想C.洋务运动D.辛亥革命11.1895年,身居北京的人们可能看到的爱国壮举是( )A.辛亥革命B.戊戌变法C.公车上书D.成立兴中会12.下图提供的信息与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相符的是( )①割香港岛给英国 ②赔款2100万元 ③开放广州等城市为通商口岸 ④英商进出口货物应缴纳的关税税率必须和英国协商A.①②B.②③C.①③D.②④13.某条约内容中有: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区;允许各国驻兵保护,不准中国人在内居住。此内容出自( )A.《南京条约》B.《九国公约》C.《辛丑条约》D.《马关条约》14.下列关于《申报》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创办于上海B.刊登国内外重要新闻、通讯C.有专栏和副刊D.是外文报纸15.史料记载:1876年,中国宁波海关税务司李圭首次参加在美国举办的世界博览会,他发现美国展品“约居十之八”,而中国“竟无一物于此”。会后,他大声疾呼“机器正当讲求”(意思是中国迫切需要采用西方的先进生产技术)。他喊出了下列哪个派别的心声( )A.顽固派B.洋务派C.维新派D.资产阶级革命派16.义和团运动的主要斗争对象是( )A.中国的封建地主阶级B.腐朽的清政府C.中外联合势力D.外国列强的侵略势力17.“吾国四千年大梦之唤醒,实自甲午战役割台湾,偿二百兆始。”下列内容与梁启超所述事实出现在同一条约的是( )A.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B.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区C.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和上海为通商口岸D.割让香港岛给英国18.以下条约中同时有割地、赔款、通商三项内容的有( )①《南京条约》 ②《马关条约》 ③《辛丑条约》 ④中俄《尼布楚条约》A.①② B.①③C.②③ D.③④19.慈禧太后对外国列强表示“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这种表态反映出的问题实质是( )A.慈禧太后在与列强的长期交往中,与他们结下了深厚的友谊B.清政府已经完全沦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C.中国地大物博,慈禧太后慷慨大方D.慈禧太后为了个人利益置国家、民族利益于不顾20.对下图内容解读最为准确的是( )A.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B.中国走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C.中国民族工业艰难曲折的发展历程D.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发展历程二、非选择题(共60分)21.(10分)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 1872年,轮船招商局成立于上海。轮船由最初的3艘增至1877年的30多艘,在各个口岸设有分局27处。从1873年(同治十二年)到1877年(光绪三年),总盈利1221000两白银。材料二 他们的对策是所谓的“自强”运动。这一词语本身出自儒家经典著作,在19世纪60年代,用来指通过移植西方的机械制造来保护中国的文明。——(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材料三 到甲午战争之前,企业总数已达60多个。这些企业,多有拒洋动机,少数还能办出成绩,在不知不觉中把封建主义的坚冰钻开了些微裂缝。——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材料四 《马关条约》签订后,外国人纷纷在中国开办厂矿,利用中国廉价的劳力和原料,直接剥削中国人民。在此情况下,1899年5月,坐落在江苏南通的大生纱厂建成投产了。这件事成为轰动一时的新闻,因为纱厂的主人,是五年前夺魁的状元。一个状元竟然“舍本适末”,这在历史上还未曾有过。……但好景不长,大战结束后,帝国主义加强对中国倾销棉花和棉织品,大生纱厂被迫削价销售,逐渐收不抵支,负债累累,最后被吞并。(1)概括指出“自强”运动的主要内容。(2分)(2)根据材料,分析中国“封建主义”出现“些微裂缝”的原因。(4分)(3)这个办纱厂、不做官而经商的状元是谁?依据材料分析他弃官从商的背景和目的。(4分)22.(1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师夷长技以自强。”材料二 “变者,天下之公理也。”材料三 甲午战败以后,李鸿章伤感地反省说:“我办了一辈子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不过勉强涂饰,虚有其表。”(1)上述材料反映了哪两个政治派别的主张?(2分)(2)请举出这两个政治派别的代表人物。(2分)(3)李鸿章说他“办了一辈子事”指的是哪些事?(2分)(4)这些事对中国有哪些积极作用?(4分)23.(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至恭亲王奕?等奏请购买外洋船炮,则为今日救时之第一要务……可以剿发捻,可以勤远略。——曾国藩《复陈购买外洋船炮折》材料二 三权分立,然后政体备。以我朝论之,皇上则为元首,百体所从,军机号为政府,出纳王命。——康有为《应诏统筹全局折》材料三 义和团揭帖:神助拳,义和团,只因鬼子闹中原……大法国,心胆寒,英美俄德哭连连。一概鬼子都杀尽,我大清一统太平年。(1)上述材料一和材料二分别出自哪些政治派别的观点?他们分别领导了什么运动?(4分)(2)在对待西学问题上,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观点有何异同?(4分)(3)材料三反映的是哪一历史运动?近代史上还有一次农民起义,它是什么?两次运动有什么最大区别?(4分)24.(8分)历史期末考试时,贝贝发现有道考题很特别,不知从何下手,请你帮他答完这道题。题目内容如下。请根据下列词语写出一个与这些词语相关的历史事件,并解释一下这些词语和这个历史事件有何关系,你如何评价这个历史事件。(言之有理即可)自强、求富、京师同文馆、南洋、北洋、福建。25.(1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人人封章,得直达于上。举国鼓舞欢蹈,争求上书,民间疾苦,悉达天听。每日每署封章皆数十,上鸡鸣而起,日晡乃罢,览阅奏章,犹不能尽。——《中国近代现代史》上册(1)上文“直达于上”和“上鸡鸣而起”中的“上”指的是谁?(2分)(2)戊戌变法中的什么法令导致了上述材料中的情景?(2分)(3)19世纪中后期日本的明治维新成功了,而几乎与此同时的中国的戊戌变法却失败了,这是为什么?(提示:从各自的背景、变法的内容去分析)(6分)26.(10分)近代中国社会,在前辈的不断探索和努力下,各方面都在不断进步。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搜集】①汉阳铁厂②严复的著作③康有为等主张设议院,改革政府机构,裁撤冗官,兴办工矿企业,开办新式学堂,训练新式军队等【问题探究】(1)材料①的工厂是在哪一场运动中创办的?该工厂的创办体现了这场运动提倡者提出的什么口号?(4分)(2)材料③反映的历史事件所提出的主张中,哪一项没有在变法中得以体现?(1分)(3)材料②中严复的代表性著作及其核心思想是什么?这些思想对材料③的事件有何影响?(5分)【参考答案】1.C 2.C 3.D 4.B 5.A 6.B 7.D 8.D 9.B 10.C 11.C 12.C 13.C 14.D 15.B 16.D 17.A 18.A 19.B 20.A 21.(1)创办军事工业;建立新式陆海军;创办民用工业;开办学堂、派遣留学生。 (2)产生了一批近代化企业;出现近代化机器生产、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方式;冲击了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等等。 (3)张蹇。背景:《马关条约》签订后,列强加强掠夺中国,民族危机严重。目的:发展民族工业,挽救民族危机。 22.(1)洋务派和维新派。 (2)洋务派:奕?、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维新派:康有为、梁启超等。 (3)在上海创办江南制造总局、轮船招商局。 (4)引进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一些近代科学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为中国近代企业积累了生产经验,培养了技术力量;在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 23.(1)材料一的观点出自洋务派,材料二的观点出自维新派。他们分别领导了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运动。 (2)不同点:材料一认为应该在不触动封建体系的情况下向西方学习科技;材料二认为中国传统的封建帝制存在着缺陷,应效法西方建立君主立宪制。相同点:都主张向西方学习。 (3)义和团运动。太平天国运动。两者对待清政府、外来事物(侵略者)的态度不同。 24.历史事件:洋务运动。关系:“自强”是洋务运动前期的旗号,“求富”是洋务运动后期的旗号,京师同文馆是洋务运动时期创办的第一所新式学堂,“南洋”“北洋”“福建”是洋务运动时期洋务派筹建的三支海军。评价:洋务运动并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但是它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为中国近代企业积累了生产经验,培养了技术力量,在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为中国近代化开辟了道路。 25.(1)光绪帝。 (2)开放言论,准许百姓向朝廷上书。 (3)从背景上看:日本的封建专制统治相对薄弱,幕府成为众矢之的,曾经是幕府统治基础的中下级武士成为反对幕府的主导力量;而中国的封建专制制度已根深蒂固。从内容上看:日本明治维新制定和实施了全面的、行之有效的措施;维新变法的内容没有涉及推翻清朝封建统治的内容,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走资本主义的改良道路是行不通的。除此之外,19世纪中期的日本又有相对宽松的国际环境,而中国已处于列强的瓜分之中,民族危机严重。 26.(1)洋务运动。“自强”“求富”。 (2)实行君主立宪制。 (3)《天演论》。物竞天择,优胜劣汰。为维新变法运动的开展提供了思想准备与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