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同步练习第八单元 第三课 清末变法图强的尝试与文教革新(1)(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同步练习第八单元 第三课 清末变法图强的尝试与文教革新(1)(含答案)

资源简介

第三课 清末变法图强的尝试与文教革新(1)
——维新变法运动
1.揭开维新变法运动序幕的是(  )
A.
公车上书       
B.
光绪皇帝颁布诏书
C.
《天演论》的发表   
D.
《马关条约》的签订
2.严复译述的《天演论》,把________介绍到了中国。(  )
A.
西方先进科技     
B.
西方进化论学说
C.
世界各国地理历史   
D.
民主和科学
3.资产阶级维新派与洋务派的本质区别是(  )
A.
是否要发展民权
B.
是否要维护清王朝的统治
C.
是否要自强求富
D.
是否要学习西方政治体制
4.下列观点能够为维新变法运动提供思想理论支持的是(  )
A.
师夷长技以制夷
B.
天不变,道亦不变
C.
物竞天择,优胜劣汰
D.
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5.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的相同之处有(  )
①改革政治 ②兴办新式学堂 ③翻译外国书籍
④建设新式海军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6.谭嗣同被慈禧太后杀害后,街头巷尾的人们议论纷纷。你认为符合史实的议论是(  )
A.
他是洋人的密探,卖国求荣
B.
他甘为变法而捐躯
C.
慈禧太后杀的是贪官
D.
他是因为没有地方可逃而被害的
7.史学家认为:“民族的反思,是在遭遇极大的困难中产生的。一百多年来,中华民族的第一次反思是在鸦片战争后,渐知诸事不如人,只有学习西方的,第二次则是反思何以学了西方仍然失败。”其中“第二次反思”开始于(  )
A.
经济技术方面的探索
B.
政治制度方面的探索
C.
思想文化方面的探索
D.
军事强国方面的探索
8.下列各项不属于维新派为变法而做的准备的是(  )
A.
创办报刊  
B.
组织学会
C.
开办学堂  
D.
创办企业
9.中日《马关条约》的签订在国内直接引发的事件是(  )
A.
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B.
康有为和梁启超领导的“公车上书”
C.
外国在中国开设工厂
D.
促使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10.“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这是维新志士________在临刑前朗诵的一首绝命诗。(  )
A.
康有为   
B.
梁启超
C.
谭嗣同  
D.
光绪帝
11.戊戌变法内容中,能说明这次变法具有资产阶级性质的有(  )
①改革政府机构,任用维新人士 ②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 ③训练新式海陆军,裁减旧军队 ④开办新式学堂,翻译西方书籍,创办报刊,开放言论
A.
①②③④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12.“……举国鼓舞欢蹈,争求上书,民间疾苦,悉达天听。”这句话描述的是戊戌变法时哪项政令的实施情况(  )
A.
准许百姓向朝廷上书 
B.
创办新式学堂
C.
发展农业和商业   
D.
训练新式海陆军
13.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政变,戊戌变法失败。下列关于戊戌变法的影响,说法正确的有(  )
①它加快了中国近代化进程 ②它要求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具有进步意义 ③它对中国社会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④它的失败,促使资产阶级的政治斗争由革命转向了改良
A.
①②④
B.
①②③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来,举国哗然。战争的失败和民族的危亡激发了人们的民族意识,在最初的失望和震怒之后,“救亡图存”成为当时最高亢的呼声。康有为、梁启超等掀起了维新变法运动。
材料二 戊戌变法的主要内容有:改革政府机构,裁撤冗员,任用维新人士;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创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翻译西方书籍,传播新思潮;创办报刊,开放言论;训练新式军队;等等。
材料三 《剑桥中国晚清史》中说:“尽管维新运动没能达到它的政治目标,但它所引起的思想变化却对中国的社会和文化有着长期的和全国规模的影响。”
(1)依据材料一指出维新变法运动兴起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结合材料二指出哪些内容有助于思想文化的传播。
(3)综合上述材料,请你指出维新变法运动的积极作用有哪些。
1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应问题。
材料一 “窃近者朝鲜之衅,日人内犯,致割地赔饷,此圣清二百余年未有之大辱,天下臣民所发愤痛心者也。然辱国之事小,外国皆觊觎,则瓜分之患大;割地之事小,边民皆不自保,则瓦解之患大。社稷之危未有若今日者。”
——康有为《上清帝第三书》
材料二 “若不及时图治,数年之后,四邻交逼,不能立国。”“万国报馆议论沸腾,咸以分中国为言。若箭在弦,省括即发……瓜分豆剖,渐露机芽,恐惧国惶,不知死所。”“乱机遍伏,即无强敌之逼,揭竿斩木,也可忧危。”
——康有为《上清帝第五书》
(1)材料一中“圣清二百余年未有之大辱”指的是什么?
(2)康有为是怎样看待中国当时的处境的?
(3)康有为上书的目的是什么?是否起到了作用?为什么?
【参考答案】
1.A 2.B 3.D 4.C 5.B 6.B 7.B 8.D 9.B 10.C 11.C 12.A 13.B 14.(1)民族危机加深。 (2)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翻译西方书籍;创办报刊,开放言论;等等。 (3)维新变法运动是一场救亡图存的政治变革,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西方科学技术的传播,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 15.(1)《马关条约》的签订。 (2)康有为认为当时中国处于被列强瓜分的处境。 (3)目的:请求光绪帝实行变法。起到了作用。康有为的上书打动了光绪帝,光绪帝表示不做“亡国之君”,不久,光绪帝下诏,宣布开始变法。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