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三课 清末变法图强的尝试与文教革新(2)——文化教育革新1.科举制度废除于( )A.隋朝B.唐朝C.明朝D.清末2.清政府建立起包括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三个阶段的新式教育体制的标志是( )A.京师大学堂的创办B.《奏定学堂章程》的颁布C.科举制度的废除D.新式学堂的创办3.“《申报》初创时,每期只销六百份,四个月后,该报在上海已日销三千份……至1877年,每日销量已达八九千份。”材料主要反映了《申报》( )A.市场竞争激烈B.销售技术高超C.内容丰富多彩D.影响逐渐扩大4.中国近代第一所由国家建立的高等学府是( )A.京师大学堂 B.京师同文馆C.金陵大学 D.清华大学5.京师大学堂是北京大学的前身,它创建于( )A.洋务运动时期 B.戊戌变法时期C.新文化运动时期D.新中国成立初期6.中国古代教育水平居于世界领先地位,明清时期八股取士束缚了教育的发展,至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教育开始吸收西方先进理念。下列说法中能体现中国近代教育发端的有( )①京师大学堂的开办 ②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 ③开办新式学堂 ④废除科举制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7.“此事乃吾国数千年中莫大之举动,言其重要,直无异古者之废封建,开阡陌。”这是严复对哪一事件的评价( )A.洋务运动 B.戊戌变法 C.新文化运动 D.废除科举制度8.近代报刊开始传入中国是在( )A.鸦片战争前后 B.甲午战争前后 C.洋务运动时期 D.戊戌变法时期9.《申报》曾发表过这样一则新闻:“昨接京电悉,公车孝廉千余人,上书二万言,力拒议和……然皇上已批准和约,且日人已有还地之议,想诸公可降气平心矣!”对于这则材料,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①该报道应该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之后 ②该新闻主要报道了公车上书事件 ③该报刊被誉为研究中国近现代史的百科全书 ④该报道支持维新变法A.②④B.①③C.①④D.②③10.下列选项被誉为中国近现代文化的“双子星座”的是( )A.商务印书馆和北京大学B.《万国公报》和《申报》C.京师大学堂和京师同文馆D.北京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11.清政府决定废除科举考试时,在保守派、洋务派、满清贵族、汉族读书人之间“竟然没有太大的分歧”,这表明( )A.学子已经不愿意再参加科举考试B.科举考试已经不适应时代的发展C.科举考试遭到列强强烈反对D.清政府已经无力维持考试费用12.出现国人创办报刊高潮的时间大约是( )A.18世纪末 B.19世纪中期 C.19世纪末 D.20世纪初13.假如你生活在1907年,下列可以做的事有( )①从《申报》上了解时事 ②报考京师大学堂 ③考中状元光宗耀祖 ④买到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字典A.③④B.①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14.观察下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图一和图二与中国近代的哪一所著名的学府有关?它的成立与哪一重大事件有关?(2)该学府在当时具有怎样的特殊地位?辛亥革命以后,它改名为什么?1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说的是读书求学的人通过科举考试后,一步登天,由贫民一跃而成高官。鲁迅先生对这种科举制度是深恶痛绝的,他笔下的孔乙己就是科举制度毒害下的产物,不过鲁迅先生是在生产力比较发达的近代社会对科举制度作出的中肯的批判。材料二 “……规定儿童七岁入学,对普通中学的培养目标确定为三个方面:做官、升入高等学堂、从事实业。章程中开始注意了大、中、小学之间的衔接,但从课程设置来看,经学课时最多,还是立足于做官和升学。”(1)材料一中的科举制度是在哪个朝代时形成的?(2)请简要分析“鲁迅先生对这种科举制度深恶痛绝”的原因。(3)材料二是哪一个文件的内容?这个文件的发表有何意义?【参考答案】1.D 2.B 3.D 4.A 5.B 6.D 7.D 8.A 9.D 10.A 11.B 12.C 13.D 14.(1)京师大学堂。戊戌变法。 (2)它是中国近代第一所由国家建立的最高新式学府,它的创办表明近代中国教育改革迈出了重要的一步。辛亥革命后,京师大学堂改名为北京大学。 15.(1)隋朝。 (2)明清以后,这种制度脱离实际,不能培养有用人才,越来越不适应近代中国的需要。 (3)《奏定学堂章程》。标志着中国近代教育体制的确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