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3.17认识固体一、教学目标1.科学知识知道固体具有确定的形状、体积和质量。2.科学探究(1)通过观察比较,发现并归纳固体的特征。(2)学会判断生活中哪些物体是固体,并说出判断依据。3.科学态度(1)激发学生对物质世界的兴趣。(2)认识观察、比较的重要性。二、教学指引1.活动安排思路课程安排活动题目活动内容与需要解决的问题能力要求活动1辨物体通过观察、比较,辨别不同的物体,发现水、花生仁、大米等物体在形状上的不同,描述和归纳固体的特征观察、比较、描述、归纳活动2身边的固体通过观察、比较,找出身边的固体,并说出判断依据观察、比较、描述2.活动指引生活情境:波波在厨房里寻找调味品,操作台( http: / / www.21cnjy.com )上放着食盐罐、糖罐、酱油瓶、食用油等罐和瓶,波波摇着金属小瓶,有些为难,因为不打开瓶盖,不知道哪瓶是酱油,哪瓶是味精。产生问题:瓶子不透明,通过摇晃,可以知道里面究竟装的是酱油还是味精吗?驱动任务:通过“这里面装的是酱油还是味精”( http: / / www.21cnjy.com )的问题,驱动学生思考是什么 怎样才能知道?并驱动学生通过观察和比较,认识固体与液体的区别,知道固体是有确定形状的。活动1辨物体本活动通过让学生在不打开袋子的情况下,利用( http: / / www.21cnjy.com )感官和自己的生活经验辨别袋子里装的是哪种物体,让学生认识有些物体是有确定形状的,有些物体是没有确定形状的,从而归纳出固体是有确定形状的特点。教科书的插图中水、酱油、食( http: / / www.21cnjy.com )用油、花生仁、大米等几种装入黑色塑料袋中的物体,都是学生在生活中经常接触的东西,学生非常熟悉它们教科书中的对话“摸一摸是软的还是硬的?这个圆粒状的应该是花生仁吧”起到提示作用。通过手的触摸,学生可以感受到水、酱油、食用油等液体是可以流动的、软软的,形状可以变化;而大米、花生仁、冰糖等物体颗粒分明,形状不会变化,学生可以从它们颗粒的大小、形状等判断出来,从而认识固体是有确定形状的。接着让学生分别用手抓水、花生仁和大米,( http: / / www.21cnjy.com )提出“哪个能用手抓起来,为什么”的问题,同时体会什么物体可以抓住,驱动学生思考物体能不能用手抓起来的本质特征是什么。并让学生交流“为什么可以抓住花生仁和大米”,从而帮助学生建立固体有确定形状的概念。值得注意的是,本活动利用贝贝“分辨的依据是什么”的问题,强调辨别、判断要有依据,并打开袋子观察物体,验证自己的判断,感知“让事实说话”。透过简单的学习活动,学生可以直接经历感受辨别、判断的科学思维过程,领悟根据什么进行判断——有依据地进行判断,培养提升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活动2身边的固体本活动承接上个活动,让学生寻找身边( http: / / www.21cnjy.com )的固体,通过描述固体的形状来协助学生进一步建立和巩固固体具有确定形状的概念,主要目的是从对活动1中具体物体的认识,拓展到对一般固体的认识。因此,在进行这个活动时,教师要尽量引导学生说出物体是什么形状的,它们的形状是否是确定的,会不会随意改变等,从而帮助学生建立固体具有确定形状的概念。教科书插图中的物体是学生熟悉的学习和生活用品,利于学习。教师可拓展到教室、学校中的固体展开学习活动。本活动看似简单,但学生通过学习活动,真正经历由具体到抽象的过程,体现知识学习过程是动态的,以及通过科学实践建立科学概念的过程。本活动是让学生寻找身边的固体,教师( http: / / www.21cnjy.com )要强调学生说出判断的依据,引导学生理解和建立固体具有确定的形状的概念,因此在学生观察填好记录表后,可以引导学生在小组内交流、描述。同时组织学习活动要有序,让学生学习并体会科学观察、描述要认真有序,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