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1.8我们在成长一、教学目标1.科学知识(1)了解自己成长过程中外貌发生的变化。(2)了解人一生的大致过程。(3)会从自己的生长经历和对周围不同年龄段的人的观察、比较中,说出不同年龄阶段的身体特点。2.科学探究(1)能应用已有知识和经验对所观察的现象做假设性解释。(2)能够收集资料,发现自己身体发生的变化。3.科学态度能以健康的心理对待自己身体、心理的变化。二、教学指引1.活动安排思路课程安排活动题目活动内容与需要解决的问题能力要求活动1成长的“证据”收集自己从小时候开始的外貌变化资料,发现自己成长过程中外貌的变化观察、比较活动2人的一生观察、比较人在不同阶段的身体特点,说出人体外部形态在不同发展阶段的主要变化观察、比较2.活动指引生活情境:四个小朋友在参与学校的体检活动,妍妍和琪琪在测量身高。彬彬和波波在看已经测量好的身高、体重记录。产生问题:通过体检活动,学生很关注自己的( http: / / www.21cnjy.com )身高和体重的变化,也知道自己在每次体检后身高和体重有明显的变化。自己的身体变化是每个人所关注的,在此基础上提出问题“我们的身体还有哪些变化呢?”引导学生进一步观察身体的其他变化。驱动任务:通过观察、比较自己的身高、体重的( http: / / www.21cnjy.com )变化,进一步寻找身体在其他方面的变化,了解人的一生生长的大致过程。我们的身体还有哪些变化呢?我又长高啦!活动1成长的“证据”(图片说明:三幅图由左向右依次为出生100( http: / / www.21cnjy.com )天的婴儿、1岁的幼儿、6岁的儿童。这是一个女童不同时期的照片,100天时身高为60厘米,1岁时身高为80厘米,6岁时身高为120厘米。)本活动是引导学生研究人的外( http: / / www.21cnjy.com )貌变化,最好是比较自己从出生到现在的身体变化。学生知道自己的外貌发生了变化,也知道由小到大自己的身高、体重都在增加。但对自己其他方面变化的了解是碎片式的,或者是模糊的,如学会坐、学会爬、学会走路、换牙等等。因此引导学生准确全面地描述是本活动的难点。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按如下步骤展开学习活动:(1)课前收集能够证明自己变化的资料,可以向自己的父母等长辈请教,可以收集自己的体检记录,以及自己不同年龄时的照片。(2)课堂上分小组交流自己的从小到大的生长变化,借助记录单整理自己的变化资料,本活动以整理身高和体重等显著的变化为主。(3)交流汇报各自的变化,通过比较发现身体变化规律。儿童在生长过程中会发生许多变化。收集自己不同时期的照片,以及身高和体重的变化数据。我比小时候长高了很多。完成此项活动的关键是学生收集相关的数据( http: / / www.21cnjy.com )。在必要的情况下,建议教师和校医联系,帮助学生取得数据。教师从学生刚刚入学时起,就让校医注意收集和保存学生身高、体重等身体数据。(图片说明:婴儿期的脚模和手模,左为脚模,右为手模。)在上一活动的基础上,进一步整理自己除身高和体重外的其他变化,如手脚的长度变化、头围的变化等等。汇报交流时侧重引导学生相互比较,寻找共性。我的手和脚也长大了很多。活动2人的一生(图片说明:图中为人的一生不同时期( http: / / www.21cnjy.com )的示意图。由左向右的顺序为:①婴幼儿期;②儿童期;③少年期;④青年期;⑤中年期;⑥老年期。)本活动是建立在上一活动的基础上,从全面细致地观察、比较自己的身体变化,进一步观察、比较自己和周围的人,判断自己属于哪个时期,通过交流讨论,预测自己的身体将会发生哪些变化。小学生对年龄的判断不是十分准确的,( http: / / www.21cnjy.com )教师可以告知学生从自己熟悉的人开始观察比较,如带来家中的“全家福”照片进行一一对照,根据已有的经验比较不同年龄阶段的人的外形特征,了解人的一生主要经历的几个过程。从人的生长发育的特点来说,人的一生大致可分为婴幼儿期、儿童期、少年期、青年期、中年期和老年期六个生长变化阶段。每个阶段没有严格的年龄划分,通常0~3岁为婴幼儿期,3~10岁为儿童期,10~19岁为少年期,19~45岁为青年期,45~60岁为中年期,60岁以上为老年期。教学的最后归纳总结:与其他生物一样,人也经历着从出生到死亡的过程。人在不同的时期有哪些典型的特征?我现在是儿( http: / / www.21cnjy.com )童期。学习反思解答知识回顾思考与练习按蝴蝶的生长变化顺序将图片进行排序。将序号填进箭头里。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