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放大镜下的生物 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1 放大镜下的生物 教案

资源简介

1.1 放大镜下的生物
一、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
(1)知道使用放大镜能观察到生物更多的细节。
(2)感受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所观察到的效果不同。
2.科学探究
(1)能正确使用放大镜对生物进行细致的观察,并做好观察记录。
(2)能选用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或放大镜组合进行观察。
3.科学态度
(1)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体验获取被观察物的信息与观察具有关。
(2)体验探索微观生命世界奥秘的快乐并了解其重要意义。
二、教学指引
1.活动安排思路
活动安排
活动题目
活动内容与需要解决的问题
能力要求
活动1
用放大镜观察
用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观察瓢虫,描述并记录自己的发现
观察、比较和描述
活动2
还能放大吗
尝试用放大镜组合观察蝴蝶和花的细微结构,描述并记录自己的发现
观察、分析和描述
2.活动指引
生活情境:妍妍和琪琪在花园里发现一株植物的顶端有一只小瓢虫。用肉眼观察,不能发现瓢虫的细节,如何才能观察到飘虫更多的细节?学生就会想起用放大镜进行观察。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产生问题:用放大镜是不是能看得更清楚?
驱动任务:通过放大镜看到瓢虫的细节,并尝试用科学的语言进行描述。
活动1 用放大镜观察
放大镜是人们常用的观察工具之一。在三年级上册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初步学会使用放大镜,知道放大镜能把物体的图像放大,帮助我们看清楚微小的物体或物体的细节。在本课的学习中,要求学生不仅能正确使用放大镜,还要能进行有顺序的观察。此外,教科书还要求学生比较用放大镜和用肉眼直接观察瓢虫所看到的图像有什么不同。因此,在这个环节的教学中,教师要不断提醒学生运用所学的科学知识、科学语言对瓢虫进行细致的描述。21教育网
本活动还有一个重要提示:用不同倍数的放大镜观察,又会有什么不同?这个问题指向让学生知道放大镜有不同的放大倍数,并探究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所观察到的图像各有哪些特点。
在这个环节,教师要准备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让学生对同一个物体进行观察,并指导学生做出归纳:放大镜中心厚度越厚,放大倍数越大,视野越小;放大镜中心厚度越薄,放大倍数越小,视野越小。21cnjy.com
活动2 还能放大吗
当学生利用放大镜去观察身边的动植物时,会有许多的发现,包括动植物的外形特点、形态细节和运动方式等。但是,能否利用放大镜将观察对象的细节放得更大呢?学生就会根据生活经验想出许多可能的方法。21·cn·jy·com
教科书给学生一个提示:将两个放大镜叠加起来,能否提高放大倍数?这个操作学生基本上很少进行过实践,因此,对学生来说,这是个具有一定挑战性的任务。www.21-cn-jy.com
四百多年前,人们无意中把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明显提高了放大倍数,从而发明了最早的显微镜。这个活动意在引领学生经历显微镜的发明过程。本活动需要准备两个放大镜,组装成一个放大镜组合。首先,固定其中一个放大镜。然后,上下移动另一个放大镜,反复调整两个放大镜之间的距离,直至找到物体最清晰的图像,再用纸筒和胶带将两个放大镜固定。最后,用这个放大镜组合观察身边的生物,探究是否可以把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以便发现更多的细节。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