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全国高考地理必考点命题揭秘之人口、城市与地理环境(6份打包)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17全国高考地理必考点命题揭秘之人口、城市与地理环境(6份打包)

资源简介

考点一
城市化及进程
【知识要点】
1.城市化进程
从世界各国城市化进程来看,城市化水平随时间的变化可表示为一条稍被拉平的“S”形曲线,如下图所示
2.城市化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差异
比较项目
发达国家
发展中国家
起步时间
早晚
早(英国最早,从18世纪中叶开始)
晚(20世纪中叶以来)
原因
工业化早
国家独立较晚,工业化晚
目前速度
快慢
趋缓(甚至停滞)

原因
城市化已推进到相对成熟阶段
民族经济发展,人口增长迅速
城市人口比重
大小
大(70%以上)
小(不到40%)
原因
起步早,城市化水平高
起步晚,城市化水平低
所处阶段
后期成熟阶段
初期阶段和加速阶段
城市化表现及原因
表现
逆城市化现象
城市发展不合理
原因
人们对环境质量的要求提高,郊区基础设施完善
城市经济畸形发展,人口增长快,农村劳动力过剩
注意城市化水平高低与城市化速度快慢的区别前者主要由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反映,百分比越高,表明城市化水平越高。后者表示某一时间段城市化水平变化的大小,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高,城市化速度慢;而发展中国家虽然城市化速度快,但城市化水平仍然低于发达国家。
3.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
根据发达国家一些城市人口增长的周期变动,一些学者提出了城市化进程的空间周期理论,即由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四个连续的阶段构成大都市区的生命周期。(以英国的城市化进程为例)
城市化
郊区城市化
逆城市化
再城市化
时间
19世纪~20世纪上半叶
20世纪50年代~70年代
20世纪70年代~80年代
20世纪80年代以后
表现
人口由乡村迁往城市,农村地域转变为城市地域
人口由市区迁往郊区
人口由市郊迁往农村和小城镇
人口迁回市区
成因
城市的拉动和乡村的推动
市区人口激增、地价上涨、交通拥挤
为追求更好的生存环境
中心区开发,高科技产业、第三产业的发展
图解




21世纪教育网
【高考真题】
(2015
重庆卷,4、5)下图中的曲线示意中国、日本、意大利和法国四个国家的城镇化率变化情况,曲线上的圆点表示各国不同高铁线路开始运营的年份。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4.
图中第一条高铁开始运营时,四个国家中乡村人口比重最小的为(
)。
A.20%~30%
B.30%~40%
C.40%~50%
D.60%~70%
5.
图中2000-2010年高铁新运营线路最多的国家在此期间(
)。
A.工业化程度高
B.人口增长率增大
C.逆城市化现象明显
D.经济发展水平最高
【答案】4.
B
5.
A
【解析】
(2015
广东文综)下表为2009年四个国家的人口数及百万人口以上大城市人口占本国人口比重统计表。由此可判断该年()
国家
中国
印度
德国
美国
人口数/百万人
1338
1155
82
307
比重%
17
13
8
45
未含台湾省统计数据。
A.中国的城市化水平已经明显超过了德国
B.中国百万人口以上大城市数量比德国少
C.中国百万人口以上大城市人口比美国少
D.中国百万人口以上大城市人口比印度多
【答案】D
【解析】
【命题分析】
城市化为高考必考内容,侧重考查城市的特点,考查形式是以选择题和综合题并重,近年来对该考点考查频率较高,以统计图表、空间示意图、坐标图、文字材料为背景来考查城市化的特征及城市化过程的区域差异,或是结合就业结构和城镇人口变化图、城市图层人口迁移示意图来考查城市化的进程和地区差异,难度不是很大。
【名校模拟】
(2017
太原模拟)下图为“1850~2050年中国、英国和美国三国城市化进程示意图(含预测)”。读图,回答下列2小题。
1.
图中(
)。
A
英国城市化进程的速度始终高于美国
B
美国先于英国达到80%的城市化水平
C
1970年以后中国城市化进程快于美国
D
各国城市化水平的最重要衡量指标是城市人口数量
2.
2030年与2000年相比,三国城市化带来主要变化有(
)。
A
英国-第一、二产业比重增加
B
美国-城市环境质量持续恶化
C
中国-城市土地价格普遍上涨
D
中国-第一产业成为主导产业
【答案】1.
C
2.
C
【解析】
D项,各国城市化水平的最重要衡量指标是城市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重,故D项错误。
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C。
2.
此题为读图分析题。
C项、D项,中国为发展中国家,处在城市化进程高速发展的阶段,城市化水平由2000年的30%左右上升到2030年的60%以上,产业由第一、二产业逐渐向第三产业转移,城市发展快,土地价格随之上涨,故C项正确、D项错误。
A项、B项,英国和美国为发达国家,与2000年相比,两国城市化水平变化不大,维持在80%-90%左右,城市化水平高,产业以第三产业为主,城市环境质量好,故A项、B项均错误。
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C。
(2016
浙江温州二模)一般来说,城市化弹性系数越高,城市化对经济的推动越明显。结合我国四个地区城市化弹性系数统计图,回答下列2小题。
3.
据材料推断,最需要加快城市化进程的地区是(
)。
A
东部与东北
B
东部与中部
C
中部与西部
D
东北与西部
4.
与中西部相比,东部地区城市化弹性系数低的原因可能是(
)。
A.水资源丰富
B.农业发达
C.地形平坦
D.人口与产业过度集聚
【答案】3.
C
4.
D
【解析】
考点二
城市化与地理环境
【知识要点】
1.城市化对环境的影响
城市是人类居住和经济活动聚集的中心。随着城市化的不断发展,城市的地域日益扩大,土地利用方式发生改变,环境也相应的受到了影响,使得地理环境各要素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如下图
2.城市化问题的表现及对策
(1)问题及表现形式
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
表现形式
环境质量下降
①大气污染;②水污染;③噪声污染;④固体垃圾污染;⑤光污染;⑥辐射污染
城市交通问题
①交通堵塞,特别是上下班高峰期;②交通事故频繁;③公共交通发展缓慢;④停车场紧张
城市住宅问题
①居住环境差;②住宅质量低劣,设备缺少,住房破损;③房价昂贵,空房率上升;④出现贫民窟、棚户区
21世纪教育网城市社会问题
①就业困难,失业现象严重;②贫困问题,特别是失业者、技术过时者和缺乏充分教育的群体增加;③老年人问题(人口老龄化);④内城经济衰退
21世纪教育网(2)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的主要措施
①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控制城市中心区的规模;建立与城市经济相适应的城市发展机制;向郊区分散人口和工业,建设卫星城。
②进行合理规划,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条件对城市进行功能分区,妥善安排各种用地的相对位置;对工业企业合理布局,适当分散污染源;改善交通和住房条件。
【高考真题】
(2015
安徽文综,25-26)下图表示某市2003~2013年土地利用面积变化情况。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25.
据图推测,2003-2013年该市(
)。
A
退耕还林,林地面积持续增加
B
围湖造田,水域面积不断减少
C
水土流失,未利用地面积持续增加
D
城市扩张,耕地面积不断减少
2.
该市建设用地的变化可能导致(
)。A
地表径流下渗量增加
B
居民平均通勤距离缩短
C
城市“热岛”效应增强
D
生物多样性增加
【答案】25.
D
26.
C
【解析】
25.
D项,读图可知,2003-2013年该市耕地面积不断减小,推测可能为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城市不断扩张,城市建设用地占用了部分耕地所致,故D项正确。A项,读图可知,该市林地面积在2003-2009年持续增加,但在2009-2013年有所减少,即并未一直呈现持续增加态势,故A项错误。B项、C项,读图可知,该市水域和未利用地所占面积均较小,在2003-2013年面积皆有小幅度波动变化,即未出现持续性增减,故B项、C项均错误。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D。
26.
读图可知,该市2003-2013年耕地面积持续减少,林地波动变化但在后期呈减少趋势,水域和未利用地所占比重均较小且只存在小幅度波动变化,城市建设用地持续增加,由此可知该市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C项,城市化的推进会增加城市建筑密度和城市活动人口,可能会增强城市“热岛”效应,故C项正确。A项,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城市林地面积减小,地面硬化程度升高,地表径流下渗量减少,故A项错误。B项,通勤距离是指从家中到工作地点的距离。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城市不断扩张延伸,居民平均通勤距离会增加,故B项错误。D项,城市林地和水域在保护生物多样性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该市水域面积较小,林地面积呈现减少趋势,生物多样性亦会减少,故D项错误。
(2015
山东文综,3-4)近年来,北京市出现了一些大型城郊居住区,而大量就业岗位仍分布在城市中心地区,产生了“钟摆”交通现象。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3.
图示为某工作日北京市部分路段路面交通实时路况示意图。图示时刻最有可能是( )。
A
800
B
1200
C
1400
D
1800
4.
为缓解北京市的“钟摆”交通现象,可以(
)。
A
迁出城市中心地区的部分人口
B
发展城市中心地区的第三产业
C
优化城市中心地区的企业投资环境
D
迁出城市中心地区的部分企事业单位
【答案】3.
A
4.
D
【解析】
3.
根据我国右侧行车的交通规则,可知图中单向拥堵的路段主要是由城外向城内行进,据此可判断此时进城方向交通拥堵,应为早高峰时段,约为8点左右,故本题正确答案为A。
4.
由于就业岗位集中在城市中心地区,而城市中心地区地价高,人们不得不住在郊区,由此北京出现了“钟
摆”交通现象。要想缓解此现象,必须将城市中心地区的就业岗位外移。迁出城市中心地区的部分企事业单位,即将就业岗位外移,居住在郊区的部分人口就无需再进城上班,可以有效缓解城市中心交通压力,故本题正确答案为D。
【命题分析】
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是高考的命题热点,从历年高考考查的内容来看,此类试题多以重点区域的城市发展为背景,主要考查城市化发展带来的问题及相应的应对措施等内容。通常以坐标统计图和柱状图的形式考查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试题取材贴近生活,紧密联系实际,突出“生活中的地理”。此类试题多以区域图、数据统计图表、示意图的形式呈现相关信息考查考生获取地理信息和描述、阐释地理事物的能力。
【名校模拟】
(2017
福建四地六校)我国东部某城市正在研究打造多条贯穿城市的“通风廊道”,引导城外凉爽、干净的空气流入城市中心。廊道包括5条宽度500米以上的主要由该市的知名公园和大片绿地组成一级通风廊道。下图为计划中的五条通风廊道示意图。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图中廊道的多为西北—东南走向的主要原因是( )
A.原有公园与绿地分布的限制
B.城市主导风向的变化
C.城市规划中的街道走向
D.楼层高度变化决定
2.通风廊道在改变城市环境方面起的作用是( )
①提高城市交通通达度
②减轻雾霾污染程度
③利于城市住宅区开发
④缓解城市热岛效应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3.通风廊道所经区域内的土地利用合理的规划是( )
A.严格控制建筑规模,逐步打通阻碍廊道连通的关键节点
B.拆除一切建筑物,置换建筑用地为绿化用地保证廊道畅通
C.大力修建城市中的林荫大道,提高绿化面积与交通用地面积
D.开挖河湖池沼,增加城市湿地的面积,扩建人工景点
【答案】1.B
2.C
3.A
【解析】
3.通风廊道所经区域内的土地利用合理的规划是严格控制建筑规模,逐步打通阻碍廊道连通的关键节点,A对。根据材料,廊道主要是由知名公园和大片绿地组成一级通风廊道,不是拆除一切建筑物,置换建筑用地为绿化用地,B错。廊道宽度500米以上,不是城市中的林荫大道,C错。廊道主要是利用原有的景点,
(2017
重庆模拟)北京市计划打开5条宽度500米以上的一级通风廊道,并形成10多条宽度80米以上的二级通风廊道,进而形成一套完整的通风廊道网络系统。据此并结合北京市风频玫瑰图,回答问题。
3.北京市建设通风廊道的主要目的是
A.根治北京市的雾霾
B.缓解城区热岛效应
C.增加城区降水量
D.增加城区生物数量
4.判断北京市一级通风廊道应为
A.南北走向
B.东西走向
C.东北—西南走向
D.西北—东南走向
【答案】3.B
4.A
【解析】【必考内容】
2017年地理考试大纲要求的必考的内容如下1.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2.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3.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4.城市的空间结构及其形成原因。5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6.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7.地域文化对人口或城市的影响。
【考纲要求】
1.分析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和地区分布2.举例说明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掌握人口迁移的含义3.环境承载力和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4.人口问题及对策,结合人口问题分析
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人口年龄结构以及解决不同人口问题的对策。5.运用实例分析城市的空间结构,解释其形成原因6.联系城市地域结构的有关理论说明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7.结合有关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并解释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频次统计】
标题
2016年
2015年
2014年
人口增长及人口问题
天津卷,5题,4分
上海卷,21、22题4分福建卷,7、8题,8分广东卷,4题,4分
新课标I卷,10、11题,8分江苏卷,17、18题,4分
人口迁移
新课标III卷,4、5、6题,12分浙江卷,4题,4分
北京卷,11题,4分广东卷,5题,4分山东卷,1、2题,8分
新课标I卷,7、8题,8分上海卷,7-9题,6分广东卷,6题,4分
城市区位与等级
北京卷,3题,4分
大纲全国卷,10、11题,8分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城市服务体系
新课标I卷,4、5题,8分;天津卷,6、7题,8分;北京卷,11题,4分
上海卷,4、5题,4分;天津卷6、7题8分
江苏卷,21、22题,4分上海卷,25-27题,6分
21世纪教育网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新课标I卷,4-6题,12分新课标Ⅲ,4-6题,12分上海卷,11、12题,4分
新课标I卷,3题,4分新课标II卷,1题,4分
新课标II卷,1、2题,8分四川卷,9、10题,8分重庆卷,1、2题,8分
【考查规律】
本专题是地理学科的重点,是对考生进行综合能力测试的首选内容,近年高考在考查内容上,常倾向于(1)结合国家人口政策的变化,着重考查人口的增长模式、变化趋势及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更要注意图形判读能力的培养和人口问题的思考与应对,(2)以图像或统计图表的形式考查典型国家人口增长状况及增长模式、人口迁移的方向、原因、影响、解决问题的措施。(3)将人口、城市、环境结合在一起,考查城市化特征、进程、城市环境问题、城市规划、城市功能分区、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等内容。从考查形式来看,多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①识记和正确理解相关概念,如人口增长模式、人口合理容量、城市功能分区、城市化、逆城市化等。②对涉及人口、城市的各种地理图表,能够进行快速、准确的分析和判读,如人口金字塔图、柱状图、三维坐标图等,通过对图表的分析,排除干扰信息,提取有效信息,抓住重点,总结地理规律。③善于分析人口、城市各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运用综合方法提高复习的准确性和针对性。考点一
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知识要点】
人口迁移影响因素的分析思路
(1)从不同阶段、不同区域、不同人群分析人口迁移的成因。
差异
主要影响因素
时间差异
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自然环境因素的作用越来越小,社会经济因素的作用越来越大
地域差异
由经济落后地区迁入到经济发达地区的主要因素是经济因素
年龄差异
青壮年人群迁移主要是经济因素或婚姻因素;老年人群迁移可能是家庭因素或环境因素;青少年人群迁移最可能是家庭因素或教育因素
性别差异
男性人口迁移,迁入区可能重工业发达,以第二产业为主;女性人口迁移,迁入区可能轻工业发达,以第三产业的服务业为主
文化差异
学历水平较高的人群迁入区一般高新技术产业发达,学历水平较低的人群迁入区一般劳动力导向型产业较多
(2)工业化、城市化对人口迁移的影响。
城市是一个区域的经济发展中心,第二、三产业发达,城市就业机会多,工资水平高,是发展中国家人口迁移的主要方向。工业化、城市化的不断发展,促进了农村人口的迁移。(3)产业结构调整对人口迁移的影响。
产业结构调整对劳动力的数量和素质要求发生变化。高新技术的发展,促进了高端技术人才的迁入,加快了普通劳动力技能的提升;伴随着劳动力导向型产业的转移,劳动力迁移方向也发生了变化。
【高考真题】
(2016
新课标III,4-6)与2014年相比,2015年上海市的常住人口减少了10.41万人,外来常住人口更是减少了14.77万人,这是近20年首次出现的人口负增长,调查发现减少的外来常住人口主要流向上海周边的中小城市,上海市已制定“十三五”期间人口增长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的策略。据此完成下列
各题。
4.
导致2015年上海市外来常住人口减少的主要原因是近年来上海市(
)。
A.产业转型升级
B.食品价格大增
C.环境质量下降
D.交通拥堵加重
5.
上海市减少的外来常住人口多流向周边中小城市,主要原因是这些中小城市(
)。
①服务设施齐全
②承接了上海市转移的产业
③适宜就业机会多
④生态环境好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6.
今后,上海市引进产业从业人员将主要分布在(
)。
A.资源密集型产业
B.劳动密集型产业
C.资金密集型产业
D.知识密集型产业
【答案】
4.
A
5.
C
6.
D
【解析】
第5题,
②由于上海市常住人口减少主要是由于上海市产业转型升级,因此可知上海的部分产业会向周边中小城市转移,人口随之迁移,故②正确;③上海周边中小城市承接上海产业转移过程中会新增许多就业机会,因此会吸引上海部分常住人口向周边中小城市流动,故③正确;①与周边中小城市相比,上海的服务设施更为完善,故①错误;④由题中材料无法推断出上海周边中小城市的环境状况,故④错误。
综上所述,本题应选择②③,正确答案为C。
第6题,由题可知,上海市已制定“十三五”期间人口增长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的策略,因此随着上海从业人口质量的提升,上海引进的产业将以知识密集型产业为主,故本题正确答案为D。(2015
北京文综,11)下图为某网上商城通过大数据分析绘制的“城市牵挂”示意图。由于迁出人口比例较高,甲地网购收获量中,从异地下订单的寄达商品所占比例最高,从而成为2014年全国最受异地牵挂的城市。读图,回答下题。
11.
据图可推断,甲地人口迁出比例(
)。
A.北方地区比南方地区高
B.直辖市比省级行政中心高
C.珠江三角洲比四川盆地高
D.内陆城市比沿海城市高
【答案】C
A项,牵挂程度前五名中有三个城市位于南方地区,因此从甲地迁往南方地区的人口比例高于北方地区,故A项错误。
B项,从甲地迁往北京、上海两直辖市的人口比例较高,迁往重庆、天津的人口比例较少;而甲地迁往广州、杭州、南京、西安等多个省级行政中心的人口比例更高,故B项错误。
D项,样本城市在沿海地区的分布高于内陆,因此甲地迁往沿海城市的人口比例高于内陆城市,故D项错误。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C。
(2016
海南地理,21)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分)
改革开放后,由于外来人口大量涌入,北京、上海、广州3个城市的人口规模持续快速增大。下图是2010年3个城市外来人口分省统计情况。
(1)归纳北京、上海、广州3个城市外来人口来源的共性特点。(6分)
(2)分析河南、四川、湖北3省在北京、上海、广州外来人口中均占较大比例的原因。(8分)(3)诸如北京、上海、广州这样的超大城市是否应限制外来人口?请表明你的态度,并说明理由。(6分)
【答案】
(1)(地理位置)临近省份;人口大省(河南、四川、湖北等);中东部省份比例高。(6分)
(2)3省与3个城市的距离差别不大;(2分)3省兼具南北文化属性,适应性强;(3分)皆为人口大省,剩余劳动力多。(3分)
(3)应该限制外来人口增加了城市负担(基础设施、社会服务设施、就业等);(3分)加重了大城市病(住房紧张、交通拥挤、环境污染等)。(3分)
不该限制外来人口(生产者与消费者的角色)促进了城市经济发展;(3分)促进了不同地域和城乡间的文化交流。(3分)
(所需理由需支持所持态度,否则不得分。其他合理答案酌情评分,本小题满分不超过6分。)
【解析】
【命题分析】
人口迁移为高考必考内容,重点考查人口迁移的原因。考查形式多为选择题,根据对近年来对这个考点考查的统计来看,对该考点考查频率较高,以示意图或新情境呈现信息,以“民工潮”、“民工荒”
等为背景,考查人口迁移的方向、流量等特点,以及原因。考查读图分析能力、图文转换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难度不大。
【名校模拟】
(2017
成都模拟)下图为通过手机定位制成的2014年成都春运期间人口流动路径示意图。据图回答1、2题。
1.由图示的流动路径可知
A.流动人口以中青年为主
B.流动人口的受教育程度较高
C.春运后四川人口净流入
D.流动可提高四川环境承载力
2.专家预测2015年成都春运人口流出的规模减小,其理由是
①流入区生活成本提高 ②流入区产业向四川转移
③四川经济有较快发展 ④流动人口多回四川务农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1.A
2.A
【解析】
2.人口流动的原因为本题主要考查点。
2015年成都春运人口流出减小,是由于东部沿海地区生活成本提高,东部地区产业向四川转移,四川经济发展较快,当地提供的就业机会增多,故人口流出规模减小。
(2017
宿迁模拟)2015年初,俄罗斯政府计划将无偿发放远东地区(乌拉尔山以东)的土地给俄罗斯公民,主要从事农业生产。该项政策的实施,将刺激其欧洲部分地区的人口向远东地区迁移。下图为1990~2010年俄罗斯远东地区人口资料。完成下列2题。
3.
1990年至2010年,俄罗斯远东地区(
)。
A.生育率提高
B.就业率提高
C.净迁出率下降
D.人口容量下降4.
目前,影响俄罗斯远东地区人口迁入的主导因素和主要目的分别是( )。
A.经济
矿产开发
B.环境
生态保护
C.政策
国土开发
D.军事
加强国防
【答案】3.
B
4.
C
【解析】
第4题,
根据材料可知俄罗斯政府计划将无偿发放远东地区(乌拉尔山以东)的土地给俄罗斯公民,主要从事农业生产,即俄罗斯欧洲部分地区的人口在政策的引导下向远东迁移开发国土资源,其影响因素是政策,主要目的是国土开发,故本题正确答案为C。
考点二
人口迁移的影响评价
【知识要点】
人口迁移的影响
(1)人口迁移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影响
迁入地
迁出地
有利
①提供大量廉价劳动力;②促进商品流通和经济发展;③促进第三产业发展
①加强与外界经济、科技、文化联系,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②缓解人地矛盾;③更好地开发利用土地资源
不利
增加了公共设施的负担和城市管理的难度,增大了生态环境的压力
人才外流、劳动力减少
(2)人口迁移对城市化的影响。
大量农村人口迁入城市,为城市注入了活力,促进了城市经济的发展。随着人口规模的扩大,城市的用地规模也不断扩大,城市功能区布局也随之发生变化,郊区不断出现住宅小区,促进了郊区城市化的进程。
(3)人口迁移对就业结构的影响。
伴随人口迁移,会不断出现新的职业。如学龄儿童迁移人口增多,则迁入地应增加或加强中小幼教师的师资力量。
我国“农民工现象”的特点及成因
项 目
内 容
迁移规模
人口迁移日趋活跃,流动人口大量增加,并有逐年上升趋势
方 向
总特点
从农村到城市,从内地的省、自治区到沿海城市和工矿区
主要迁出地
四川、广西、安徽等省区
主要迁入地
广东、上海、北京等
主要方式
以自发流动为主
主要目的
务工和经商
21世纪教育网主要原因
①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农村出现大量的剩余劳动力;②城乡和地区之间巨大的收入差别;③国家推出允许农民进城的一系列政策
【高考真题】
(2015
山东文综,2)近年来,我国有些农村出现了“有院无人住,有地无人种”的空心化现象,“有院无人住,有地无人种”带来()
A.土地资源浪费
B.农业发展水平提高
C.城乡协调发展
D.农村老龄化程度降低
【答案】
A
【解析】
(2014
海南地理,14、15)下图表示我国某县2000年、2010年外出半年以上人口数量及其外出区域构成。读下图,完成14-15题。
14.
与2000年相比,2010年该县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
)。
A.人均生产规模扩大
B.劳动力价格降低
C.占总人口比例提高
D.人均生产值减少
15.
该县可能位于我国(
)。
A.珠江三角洲地区
B.京津地区
C.长江三角洲地区
D.川渝地区
【答案】14.
A
15.
D
【解析】
【命题分析】
人口迁移的影响是对人口迁移考查时不可缺少的一个知识点,常与产业转移、西部开发、城市化发展等相联系,以图文资料形式考查人口迁移的原因和影响。以选择题为主,以时事新闻和统计数据为素材,考查人口迁移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名校模拟】
(2017
湖北孝感质检)人民网北京2015年2月26日,国家统计局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4年年末全国大陆人口为136782万人,比2013年末增加710万人,全国人户分离的人口为2.98亿人,其中流动人口为2.53亿人。下图为某时期我国部分省区人口迁移率图。读图完成各题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东部沿海地区为主要人口迁入区
B.江西省的人口净迁出率大约为 8%
C.西部各省区迁出率都高于迁入率
D.北京市迁入人口数量大于广东省
2.关于图中人口迁移的影响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安徽省人口外迁,导致当地劳动力不足
B.大量人口迁入福建会加大当地基础设施压力
C.人口的迁入会进一步加剧上海市人口老龄化
D.农民工大量迁入天津促进其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答案】1.A
2.
B
A.东部沿海地区为主要人口迁入区,故A正确;
B.江西省的人口净迁出率大约为6%,故B错误;
C.西部各省区迁出率不都高于迁入率,故C错误;
D.北京市迁入人口数量可能小于广东省,故D错误;
2.安徽外迁的人口多为剩余的劳动力,人口迁出可以缓解当地劳动力的就业压力,并不会导致当地劳动力不足;迁入人口多为青壮年劳动力,人口迁入能缓解迁入区老龄化问题,同时也会对迁入区基础设施和环境造成较大压力;农民工文化水平较低,大量农民工迁入天津对其高科技产业发展作用不大。
A.安徽省人口外迁,缓解当地劳动力过剩问题,故A错误;
B.大量人口迁入福建会加大当地基础设施压力,故B正确;
C.人口的迁入会进一步缓解上海市人口老龄化,故C错误;
D.农民工大量迁入天津促进其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发展,故D错误;
我国部分省区市2005~2010年人口净迁移率与人口自然增长率分布图。读图,完成问题。
3.有关我国部分省区市2005~2010年人口变化状况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江西省净迁入人口数增加 ②天津人口增长率大于四川 ③广东自然增长人口数大于净迁入人口数 ④贵州人口净减少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4.图中人口数量的变化
A.加剧了北京、上海、天津城市交通拥堵
B.引起江西、贵州的人口合理容量增大
C.主要增强了广东、浙江第一产业的活力
D.使北京、上海人口老龄化问题更加严重
【答案】
3.C
4.A
【解析】
第4题,图中可知,北京、天津人口增长迅速,而且净迁入率很大,说明外来人口很多,这部分多为打工人员,基本都涌入城市,所以会导致北京、天津城市用地面积增加。故A正确。考点一
人口增长模式
【知识要点】
判断人口增长模式的方法
1.根据所处历史发展阶段判断
如农业社会及其以前是原始型;工业化初期属于传统型;后工业化时期属于现代型。
2.根据国家类型
一般情况下,发达国家是现代型,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属于传统型,少数发展中国家属于现代型。
3.根据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的高低判断

出生率
死亡率
自然增长率
原始型
高(>2.5%)
高(>2.5%)
低(<1.0%)
传统型
高(>2.5%)
低(<1.5%)
高(>1.0%)
现代型
低(<2.0%)
低(<1.5%)
低(<1.0%)
【高考真题】
(2016·天津文综,5)读下图,回答问题。
以下四图中,与该省人口增长率变化过程基本符合的是(  )
【答案】5.D
(2014新课标I卷,10-11)下图显示某国移民人数及其占总人口比例的变化。读下图,完成下列各题。
10.下图所示的①、②、③、④四幅图中,符合该国人口增长特点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11.该国人口增长数量最多的时段为
A.1910-1930年
B.1930-1950年
C.1950-1970年
D.1970-1990年
【答案】10.A
11.C
【解析】
【命题分析】
人口增长模式为高考必考的内容,侧重于考查人口时空分布规律及由人口增长带来的人口问题。考查形式是以选择题为主,综合题的出现很少,主要出现单科地理卷中,试题的综合性较强,根据对近几年来对这个考点考查的统计来看,以坐标图、区域图、表格等方式考查读图分析能力、图文转换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
【名校模拟】
(2017
山东潍坊调研)读人口增长统计图,完成下列问题。
1.图中Ⅰ所处的人口再生产类型是
A.原始型
B.过渡型
C.传统型
D.现代型
2.对图中人口增长的描述,正确的是
A.Ⅰ
阶段人地关系非常协调
B.Ⅱ
阶段将带来劳动力不足、社会保障负担沉重等问题
C.Ⅲ
阶段最适宜发展技术密集型产业
D.Ⅳ
阶段社会经济和生态压力最小
【答案】1.C
2.B
【解析】
(2017
广东实验中学)下图为“某区域劳动人口增长率变化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3.1965年至2045年,该区域劳动人口数量由逐年增加到逐年减少的转折点是
A.1965年
B.1980年
C.2015年
D.2045年
4.根据图示信息,推测该区域可能是
A.日本
B.法国
C.中国
D.印度
【答案】
3.C
4.C
【解析】第3题,2015年劳动人口增长率为0,在这之后开始小于0,劳动人口数量开始下降,因此,2015年该区域劳动人口数量最多,C正确。第4题,该区域劳动人口数量在2015年前一直在增长,而日本和法国作为发达国家,人口老龄化严重,在此前劳动人口就在下降,因此A
B错;印度作为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快,劳动人口数量至今仍在增加,D错;中国是发展国家,2015年前劳动人口数量一直在增加,但由于严格的计划生育政策,人口增长大大降低,开始步入老龄化社会,致使2015年劳动人口数量开始下降,C正确。
考点二
人口问题
【知识要点】
人口结构与人口问题
人口结构主要包括人口年龄结构、人口性别结构、人口文化素质结构等,人口结构若出现不合理,则会引发人口问题。
人口的年龄结构是指各年龄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就目前而言,世界人口年龄结构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人口年轻化和人口老龄化。
项目
人口年轻化
人口老龄化
人口年龄结构趋势
少年儿童人口比重不断上升,而老年人口的比重不断下降
少年儿童人口比重不断下降,而老年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
人口问题
人口年轻化可导致人口增长过快。人口持续增长,最终会超出环境的供应和自净能力,进而引发各种资源问题、环境问题和社会问题
人口老龄化可造成劳动力短缺、国防兵源不足、社会上用于老年人的退休和养老等费用的增加、老年人生活困难和孤单等问题
【高考真题】
(2014
福建文综,5、6)人口抚养比是指非劳动人口与劳动年龄(15~64岁)人口数之比。下图示意1980~2030年我国少儿抚养比和老年抚养比的变化趋势。读图完成下列小题。
5.
2015年前后我国老年抚养比变化明显,主要的影响因素是(
)。
A.性别比例
B.医疗水平
C.教育程度
D.年龄结构6.
随着我国人口抚养比的变化,2025年后可能出现(
)。
A.人口迁移加剧
B.劳动力渐不足
C.人口分布不均
D.社会负担减轻
【答案】
5.
D
6.
B
【解析】
(2014
江苏地理,17、18)1980年我国开始执行一对夫妇只能生育一胎的计划生育政策,2013年启动实施一方是独生子女的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图9是1978年以来我国人口自然率变化图,图10是我国未来基于不同生育政策的出生人口规模预测图。读图回答下列2小题。
17.
1980年我国执行计划生育政策后(
)。
A.人口规模开始下降
B.人口规模持续增加
C.人口增速开始减慢
D.人口规模保持稳定
18.
不同生育政策可能对我国未来人口产生的影响是(
)。
A.全面放开二孩,人口增长速度将持续增加
B.生育政策不变,规模在未来30年持续下降
C.放开单独二孩,年龄结构将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
D.放开单独二孩,人口出生率在未来30年持续上升
【答案】
17.
B
18.
C
【解析】
易错项分析本题易错项为C项。误区是计划生育使出生人口减少,人口增速开始减慢。出生人口减少,人口增速不一定减慢,由图9可知,1980
年我国执行计划生育政策后,人口增速有两段上升期,如果忽视了这些信息,就会造成误选C项。
18.
C项,放开单独二孩人口,年龄结构中中青年的比重会上升,缓解现今中国的人口老龄化问题,人口年龄结构能够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故C项正确。
A项,根据图2信息,全面放开二孩,出生人口先增长接着下降,未给出死亡人口数变化,无法判断人口增长速度的变化,故A项错误。
B项,生育政策不变,未来30年出生人口数下降,但基于中国人口基数巨大,只要增长率是正值,人口数就在不断增加,所以人口规模还是不断增加,故B项错误。
D项,根据图2放开单独二孩,出生人口数在未来30年,先稍有上升后下降,人口出生率对应此趋势,故D项错误。
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C。
【命题分析】
人口问题的原因及影响是高考的重要考点,题型以选择题为主,主要以社会热点为载体,数据统计图为背景,考查学生读图分析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近几年来对这个考点考查来看,以最新的社会热点,如全面放开二孩政策、留守儿童与老人等为背景,考查人口政策变化对我要人口增长、经济发展的影响,探究解决人口问题的措施,将是今后高考的新趋势。
【名校模拟】
(2016
山东青岛模拟)甲、乙为人口超10亿的国家,下图示意两国2015年人口年龄结构(%)。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
造成甲、乙两国人口年龄结构差异的最大原因是(
)。
A.
战争
B.
自然灾害
C.
经济发展水平
D.
国家政策
2.
缓解甲国人口问题的对策(
)。
A.
控制人口增长
B.
人口迁移
C.
提升国民素质
D.
奖励生育
3.
推测当前乙国人口年龄构成的主要影响(
)。
A.
具有成本优势
B.
劳动力数量和质量上升
C.
技术创新、新兴产业增加
D.
促进产业结构调整
【答案】1.
D
2.
C
3.
A
【解析】
第1题,
由两国的人口年龄结构图可以看出,与乙国相比,甲国65岁以上人口所占比例较大,0~14岁人口所占比例较小,且从题干信息可得两国人口超过10亿,则可以判断甲国是中国,乙国是印度。中国长期的计划生育政策使得我国人口出生率下降,所以人口金字塔中0~14岁人口所占比例较小,老龄化也愈加严重;而印度并没有全国统一的计划生育政策,使得印度的人口金字塔呈增长型的形态,故国家政策是造成中国和印度人口年龄结构差异的最大原因,故本题正确答案为D。
易错项分析本题易错项为C项。陷阱是经济发达国家人口出生率低。据图错误判断甲国人口出生率低,是因为经济发达的原因,而乙国人口出生率高,是因为经济落后。因此造成甲、乙两国人口年龄结构差异的最大原因是,错选C项。依据材料信息可以判断甲是中国,乙是印度。因为我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使人口出生率降低。
易错项分析本题易错项为D项。陷阱是人口出生率低的国家需要鼓励生育。据图判断甲国是中国,我国人口出生率很低,人口老龄化严重,劳动力短缺,因此缓解我国人口问题的对策是需要鼓励生育,因此错选D项。没有具体依据相关信息判断我国的人口问题,只依据人口出生率低,错误判断其对策是鼓励生育,造成误选。
第3题,
由人口年龄结构图可以看出,印度属于年轻型的人口结构,具有充足的劳动力人口。因此印度劳动力成本较低,与国际社会相比,工资水平偏低,具有成本优势,故本题正确答案为A。
(2016
陕西安康联考)2015年7月,新华网发布了《国家应对人口老龄化战略研究总报告》的文章,文章指出,我国人口老龄化发展态势迅猛,预计2012~2050年,我国老年人口将由1.94亿增长到4.83亿,老龄化水平由14.3%提高到34.1%,是世界上人口老龄化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发达国家长时期、分阶段出现的老龄问题将在我国压缩到短期内同步呈现,集中爆发。读2010~2050年中国人口老龄化趋势图,完成4~5题。
注高龄化是指年龄在80岁以上的老人群体占全体老人(大于60岁或65岁)的比例趋于上升的过程。
4.与发达国家相比,目前我国老龄化的特点有( )
①老年人口绝对规模大 ②老龄化发展速度快
③老年人口高龄化显著 ④老年人口比重高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5.我国的老龄问题被压缩到短期内同步呈现、集中爆发的主要原因是( )
A.经济发展速度快
B.大量国外移民迁入
C.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
D.环境人口容量下降
【答案】4.A
5.C考点一
城市功能区判断
【知识要点】
城市功能分区的形态、特征、区位及成因
功能分区
形态
区位特征
位置
城市功能分区的原因
商业区
呈点状或条状
中心商务区的特点经济活动繁忙、人口昼夜差别大、建筑物高大稠密、内部有明显的分区
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街角路口
①历史因素;②经济因素主要从交通通达度和距离市中心的远近两个方面考虑;③社会因素;④行政因素
工业区
集聚成片
不断向市区外缘移动,并趋向于沿主要交通干线分布
城市外缘,交通干线两侧
住宅区
是城市的主要职能,工业化后出现分化
占用面积最大;建筑质量上高级与低级住宅区分化;位置上高级区与低级区背向发展
高级住宅区在城市外缘;低级住宅区在内城工业区附近,与低地、工业区相联系
“六看法”判断城市三大功能区
(1)看面积住宅区面积最大,其次是工业区,商业区面积最小。
(2)看距市中心远近一般情况下,距离市中心由近及远依次为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
(3)看形态商业区一般呈点状、条状,住宅区和工业区一般呈片状。
(4)看人口变化商业区昼夜人口差别最大,白天人口多,晚上人口少;住宅区与商业区变化相反;工业区人口昼夜差别最小。
(5)看建筑物密度商业区建筑物高大稠密,住宅区次之,工业区建筑物密度最小。
(6)看分布趋势住宅区、工业区不断向郊外移动,市中心比例逐渐下降;商业区虽也有向郊区交通便
捷处移动的趋势,但幅度较小,在市中心上升幅度较大。
【高考真题】
(2016
北京文综卷,11)城市居民往返于居住地和各功能区之间所耗费的能量总和,即出行能耗。下图示意某大城市居民出行次数与出行能耗的组合关系。读图,回答下题。
11.
据图推断(
)。
A.
甲区多公共服务设施,靠近住宅区
B.乙是位于郊区的高新技术产业园区
C.丙区商业网点等级低,服务半径小
D.丁为中心商务区,能耗昼夜差异大
【答案】B
【解析】
11.
B项,乙区出行能耗高,出行次数多。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在此工作的居民需要按时上班,因此位于郊区的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就会形成出行能耗高,出行次数多,故B项正确。A项,甲区域出行能耗高,但出行次数少,若为公共服务设施,出行次数应较多,故A项错误。C项,丙区城市居民出行能耗低,出行次数少,说明其距离居民住宅区较近,但需求较少,因此服务范围应较大,故C项错误。D项,丁区域出行能耗低,出行次数多,说明其离居民区较近,且需求较多,应为便利店等低等级服务网点,故D项错误。
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B。
(2015
四川文综,5、6)下图反映我国某城市某工作日000时和1000时的人口集聚状况,该图由手机定位功能获取的人口移动数据制作而成。读图回答5-6题。
5.按城市功能分区,甲地带应为 (  )
A.
行政区
B.
商务区
C.
住宅区
D.
工业区
6.根据城市地域结构特点推断,该城市位于(  )
A.
丘陵地区
B.
平原地区
C.
山地地区
D.
沟谷地区
【答案】5.C
6.B
【解析】
第5题,主要考查地理图表的判读及城市功能区的相关知识,难度中等。由图可知甲地带0时的人口密度大于10时,说明该区域是居民休息的区域,C正确;而A、B、D选项则是居民白天工作的区域。故选C。
第6题,主要考查地理图表的判读及影响城市空间结构的区位因素,难度中等。由图可知,白天人口密度最大的区域在空间上非常集中,居民区环绕该人口密集区,说明该城市的空间布局受地形的影响很小,因此A、C、D错误。故选B。
【命题分析】
城市功能区几乎为高考必考内容,近年全国各地高考试卷都有考查,侧重考查城市空间结构及城市功能分区的特点、布局、成因,考查形以选择题为,兼有综合题,综合性较强。根据对近年来对这个考点考查的统计来看,对该考点考查的频率越来越大,以热点城市规划图或城市随时间变化图为背景,考查同学们知识运用和读图分析能力。
【名校模拟】
(2017
广州测试)下图是某城市土地利用状况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
1.
影响下列城市功能区形成的主要因素是()
A.
工业区——行政因素
B.
商业区——经济因素
C.
住宅区——环境因素
D.
科教区——历史因素
2.
自来水厂应建在图中的()
A.①处
B.②处
C.③处

D.④处
【答案】1、B
2、D
【解析】
第1题,商业区位于地价最高的市中心,主要受经济因素的影响;住宅区位于商业区的外围,也主要受经济因素的影响;科教区位于盛行风的上风向,主要受环境因素影响;工业区的形成受经济、环境、交通等因素的共同影响。
第2题,根据图中河流干、支流的特点,可判断出河流自西向东南流,④地位于河流上游,水质好,适宜建自来水厂
(2017
南宁模拟)下图为位于平原地区的某城市等地价线分布概况图(地价等值线数值a、b、c、d依次递减)。读图回答3~4题。
3.根据图中信息可推知(  )
A.图中等值线弯曲与交通通达度有关
B.a→d分布有商业区、工业区、住宅区
C.市区边界应在d线附近
D.城市主干道为环行道路网
4.该城市计划新建一座大型火电厂,在图中①②③④处选择厂址,则最佳位置可能是
(  )
A.①处
B.②处
C.③处
D.④处
【答案】3.A 4.C
考点二
城市空间结构与变化
【知识要点】
1.城市功能区合理布局的方法
2.功能区分布是否合理的评价
判断功能区的布局是否合理,主要从工业区和住宅区的布局,如距城市的远近、常年的风向、河流流向等来判断。(1)根据材料信息,图中的经纬度位置及相关的地理事物、图中的指向标等判断风向。
(2)根据等高线、河流的粗细变化等判断河流的流向。
(3)注意高级住宅区和行政区、文教区相连,高新技术产业区应接近高等院校,建在环境优美、交通便利的地方。
【高考真题】
(2016
天津文综,6、7)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6-7小题。
地租是城市各种环境因素在经济上的综合表现。下图显示了某市中心城区地租从中心向边缘递减的变化趋势。由于环境质量、基础设施等因素的不同,城市不同方向的地租变化程度存在差异。
6.
符合图中该城区实际情况的表述是(
)。A.北部地区的地租梯度,总体大于南部地区
B.地租相同的区位,西南方向距市中心最近
C.西北方向地租等值线稀疏,表示该方向交通设施较好
D.东南方向地租等值线密集,表示该方向空气质量较好
7.
该市规划在甲地建设产业园区,最适宜的是(
)。
A.电子信息产业园区
B.钢铁工业产业园区
C.航空航天产业园区
D.汽车工业产业园区
【答案】
6.
C
7.
A
【解析】
B项,读图可知,地租相同的区位,正南方向距市中心最近,故B项错误。
D项,读图可知,东南方向地租等值线密集,说明该方向交通设施较差,居民向市中心集中的趋势更强,该方向空气质量较差,故D项错误。
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C。
易错项分析本题易错项为A项。陷阱是等值线稀密与数值变化的大小。在一副等值线图中,等值线密集,表示相同距离等值线的差值较大,反之较小。如果不掌握这个规律,误认为等值线稀疏,表示相同距离等值线的差值较大,反之较小,即图中北部地区的地租梯度,总体大于南部地区,误选A项正确。
7.
甲地位于城市的西北方,由地租等值线较稀疏且向地价低的方向凸出可知该方向交通设施良好,空气质量较好,因此适合布局对环境要求较高,和对交通运输依赖程度较高的产业。综合各选项,甲地最适宜布局电子信息产业园区,故本题正确答案为A。
(2015
天津文综,7)下图表示H市人口密度和城区在15年间的变化。读图回答。
H市城区变化示意图
7.结合图Ⅱ中信息推断,该城市空间结构发生的变化是(  )
A.商业区的分布更加集中
B.新工业区向老工业区集聚
C.住宅区向滨湖地区聚集
D.中部、南部路网密度增大
【答案】
D
(2014
山东文综,3-4)下图为某个组团式城市布局图,各区域分散布局。完成下列2小题。
3.
该城市的布局模式有利于(
)。
A
缩短居民出行距离
B
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C
加强各区之间联系
D
节省基础设施投资
4.
该城市规划建设物流园区和化工园区,应分别安排在(
)。
A
①处和③处
B
①处和④处
C
②处和③处
D
②处和④处
【答案】
3.
B
4.
A
【解析】
第3题,
读图可知,该城市城区分布较为分散,增加了居民的出行距离,割裂了各城区的地域联系,同时不能集中进行基础设施的建设,加大了成本;城区间有多片林地相间分布,有利于改善生态环境,故本题正确答案为B。
第4题,
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物流园区的建设需要交通便利、以及一定的土地面积。①处高速公路和公路相交,地形平坦,面积较大,能满足建设物流基地的基本要求。化工园区应建在远离市区、最小风频的上风向、河流的下游方向。读图可知,此地最小风频为西北风,只有③位于最小风频的上风向,且位于河流下游,最适宜建立化工厂,故本题正确答案为A。
易错项分析本题易错项为B项。误区是高速公路旁交通便利。高速公路是全封闭的,高速公路旁不是都交通便利,只有高速出口处才交通便利,适合规划建设物流园区。如果不了解这一点,并忽视了图中“出入口”信息,就会造成错选B项。
【命题分析】
城市空间结构与变化几乎是每年高考的必考点,同时也是学生学习的重点。往往以文字材料展示新情境,以城市空间结构示意图的形式考查对功能区要素的判断,分析理由和影响因素变化。题型以选择、综合并重难度中等。
【名校模拟】
(2017
盐城模拟)下图为某城镇年内风频统计及工业区划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对该城镇环境影响最小的工厂是
A.①
B.②
C.③
D.④
2.该城镇东南部适宜规划
A.仓储物流中心
B.高档住宅小区
C.中心商务区
D.休闲度假村
【答案】
1.
D
2.
A
【解析】
第1题,印染厂、化工厂、造纸厂、石化厂都是重污染工业。印染厂、造纸厂水污染严重,位于河流上游不行,B
C错;水泥厂大气污染严重,从风向图中可知该城市盛行风向为东北、西南风,当盛行东北风时,水泥厂对城市影响大,A错;化工厂位于河流下游,盛行风向垂直郊区,虽有西南风影响但河流做为卫生防护带,对城市影响稍小,且位于铁路附近交通便利,只能选D。
第2题,城市东南有铁路阻隔,与城市中心联系不方便,不可以建中心商务区,东北风的下风向,环境难以保证不可建高档住宅小区,更不用说建休闲度假村;有铁路运输,有工厂,建仓储物流中心比较合理,选A。
(2016
长春监测)下图为“我国东部某城市城区图”。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3.该城市工业不断向东北部迁移,主要原因可能是( )
①城区地租上涨 
②缓解城区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 
③北部人口众多,有大量剩余劳动力 ④北部地区矿产资源丰富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4.近年来,甲地出现了高级住宅群,主要原因是甲地( )
A.位于湖泊附近,环境质量好 B.远离中心城区,地租低廉
C.地势开阔,便于建立住宅区 D.位于河流附近,取水方便
【答案】3.A 4.A
【解析】 考点一
城市区位因素
【知识要点】
1.城市区位因素的分析
区位因素(因地制宜)
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因时制宜)
自然因素
社会经济因素
地形、气候、河流、资源等自然因素是城市形成与发展的基础条件
经济发展、交通、政治等社会经济因素是影响城市发展的主导因素
经济布局调整(如深圳的形成与发展);不同的交通运输时代城市区位不同,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影响城市的兴衰;旅游和科技已成为促进城市形成的新因素
21世纪教育网2.分析思路
要运用综合思维方式,从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两方面进行综合分析。分析讨论一个城市的区位因素,首先应该考虑的是这个城市刚刚诞生时,是什么因素把它吸引在这一地点的;其次要分析是什么原因促进和限制了它的发展,由此找出该城市的主要区位因素。城市的形成多与自然条件有关——气候优越、地形平坦、水运便利、水源充足;矿产资源丰富等;城市的发展多与社会经济因素有关,如交通的发展,经济的开发等。例如重庆市的形成和发展区位位于嘉陵江和长江的汇合处;国家政策支持(直辖市的设立);西南重要的工业基地;农业基础好。
3.思维技巧
要分析一个城市的区位因素时,应该考虑这个城市在刚形成时,是何原因把它吸引在一定区域的;然后再考虑是何原因促使或制约了它的发展;在次基础上才能真正找到某一城市的主导区位因素,以及其他一些主要因素。如简要分析近年来有何因素对武汉城市的发展起较大作用。
此题的解答其实是要求学生能够应用城市区位原理分析武汉城市的发展,要针对武汉的具体情况来分析,必须熟悉影响城市区位因素以及武汉及其附近的地理情况,并能够用综合分析的思维方法进行全面分析。
第一步,从自然因素来看武汉气候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温度和降水条件较好;武汉位于汉江和长江的汇合处,水量丰富;武汉位于江汉平原,地形平坦,土壤肥沃。
第二步,在第一步基础上,还必须以发展和动态的眼光来看问题,从自然和社会经济因素对比来看,自然因素变化小,而社会经济因素变化大,因此要分析今年来有何新因素对武汉市的发展起较大作用,主要考虑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接近三峡和葛洲坝水利枢纽和,水能丰富;紧邻我国商品粮棉基地(江汉平原);有便利的铁路、河运等,交通便利;武汉是湖北省的省会,政治中心,也是区域性的文化和经济中心。
【高考真题】
(2015
江苏地理)下图为《清明上河图》(局部),反映了北宋都城东京(今河南开封)繁华的城市风貌。读图回答下列两小题。
1.
东京城形成的最有利条件是(
)。
A.文化底蕴深厚
B.商业繁荣发达
C.人口高度集聚
D.水陆交通便利
2.
东京的城市功能主要以(
)。
A.行政功能为主
B.军事功能为主
C.文化功能为主
D.经济功能为主
【答案】1.
D
2.
A
【解析】
易错项分析本题易错项为B项。陷阱是繁荣发达的商业贸易可以形成城市。图中显示东京城商业贸易繁
忙的景象,由此可以推断东京城是在商业繁荣发达基础上形成的,因此错选B项。虽然有的城市是在商业繁荣发达的基础上形成,但东京城商业繁荣发达是在东京城形成以后才发展形成的。
2.
东京作为北宋都城,行政功能是主要功能,其他军事、文化和经济功能都是伴随着东京成为都城后逐渐得到重视后发展而来,这些功能不是东京的主要功能,故本题正确答案为A。
(2014
大纲卷,10-11)下图中甲地所在的国家,农业以畜牧业为主,财政收入主要来源于货物过境和港口服务业。据此完成下题。
10.在甲地形成城市的主导区位因素是(
)
A地形
B气候
C公路交通枢纽
D港口
11.该城市发展成为该国首都的优势条件是(
)
A位置适中
B资源丰富
C气候宜人
D.经济中心答案
【答案】10.D
11.D
【解析】
【命题分析】
城市区位是高考地理试题的一个重要考点,通常以灵活多样的图文形式呈现信息,考查城市体系的设置和城市区位,以及影响因素;结合实例分析
评价城市的区位因素即分析影响城市区位布局的主导因素――分析城市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分析影响城市区位的有利条件或限制性因素等。
【名校模拟】
(2017
浙江六校模拟)读“宁夏沿黄城市带规划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1.沿黄城市带形成的决定性因素是()
A.水源
B.交通
C.地形
D.能源
2.图示区域城镇的特征有()
A.该区域包含10个城市等级
B.城市等级越高数量越多
C.银川市提供的服务种类最多
D.青铜峡市的服务范围包含吴忠市的服务范围
【答案】1、A
2、C
【解析】
(2017
长沙联考)读“兰州市略图”,完成(1)—(2)题。
(1)兰州整个城市呈东西向带状分布,造成这种城市布局特点的最主要区位因素是(

A.矿产资源的分布状况
B.政治经济的发展
C.交通运输的需要
D.地形和河流的分布
(2)从河流对城址选择的关系看,兰州属于(
)A.两大河流的交汇处
B.陆上交通线过河点的位置
C.河流水运的终点
D.内河航线的起点
【答案】(1)D
(2)B
【解析】
(1)兰州市位于黄河的一个谷地中,其早期形成及后来发展呈东西向带状,是受地形和河流分布的影响。
(2)兰州市位于黄河和包兰、兰新铁路的交叉点。
考点二
城市的等级与城市服务功能
【知识要点】
1、城市体系的特点与判读
(1)在城市体系中,城市等级越高,数量越少,功能越多,服务范围越大,同级别城市距离越远;等级越低,数量越多,功能越少,服务范围越小,同级别城市距离越近。如下图。
(2)高一级别的城市一般覆盖低一级别城市的功能和服务范围;同一级别的城市功能相似,服务范围相互排斥,但也可能有重叠现象。如下图。
(3)城市等级的判读方法
①根据图例判读多数示意图中将不同等级的城市用不同大小的圆点表示。可根据圆点的大小区分城市等级。
②根据行政区级别判读在区域图上,一般直辖市、省会城市等级高,地级市、县级市等级依次降低。可根据城市的行政级别判读城市等级。
2、影响城市服务范围大小的因素
城市等级的提高和服务范围扩大需要的基本条件有优越的地理位置、发达的交通或丰富的资源条件支撑,另外人口条件也是影响因素之一。如下表所示
影响因素
影响
表现
地理位置
地理位置优越,腹地广阔,服务范围大,发展条件优越,潜力大
优越的地理位置能极大地提高城市等级,扩大服务范围,如上海市的
城市规模的变化过程与它所处的地理位置关系密切
资源条件
位于资源丰富地区的城市,能够获得支撑城市进一步发展的资源条件
为城市发展提供丰富的物质(如粮食、副食
品)条件,丰富的劳动力条件,丰富的城市用地等
交通条件
位于交通枢纽上的城市,能够通过便利的交通为更远的居民提供服务,使其服务
范围扩大
铁路枢纽城市、公路枢纽城市、港口城市等
人口条件
城市为服务区的居民提供货物和服务,服务人口要达到门槛人口
位于人口稠密地区的城市服务范围相对较小;相反,位于人口稀少地区的城市服务范围相对较大
3、.不同等级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
城市的服务种类、服务范围是与城市的等级相对应的。大城市提供的服务种类多,级别高,服务的范围大;小城市提供的服务种类少,级别低,服务范围小。等级较高城市的服务范围包含了多个等级较低城市的服务范围。城市等级之间关系及服务功能的差异如下表和下图所示
等级规格
等级体系
空间组合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l
"blogid=5a18c50f0102wac7&url=http:///pic/001Eip7Fzy6Z0FjfMOy16"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t
"_blank"
【高考真题】
(2015
北京文综)下图为某地公共设施的服务范围示意图。读图,回答下题。
1.
图中最有可能为博物馆、乡(镇)行政机构、集贸市场的依次是(
)。
A.⑥①②
B.⑤③⑥
C.③②④
D.①④⑤
【答案】
B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博物馆的服务范围最大,可以跨越省级的界限,最可能是⑤;乡(镇)行政机构
的服务范围也比较大,但受到县(区)界的严格限制,可能是③;集贸市场的服务范围比较小,且没有什
么行政界限,所有的发散的线大致相等,可能是⑥,故本题正确答案为B。
(2016
全国新课标Ⅰ卷文综)自20世纪50年代,荷兰的兰斯塔德地区经过多次空间规划,形成城市在外、郊区在内的空间特征;该区中间是一个接近3000平方千米的“绿心”——乡村地带;四个核心城市和其他城镇呈环状分布在“绿心”的周围,城镇之间设置不可侵占的绿地,四个核心城市各具特殊职能,各城市分工明确,通过快速交通系统连接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城市群。近20年来,该地区城镇规模扩展程度小,基本维持稳定的城镇结构系统。据此完成下列3小题。
1.
兰斯塔德地区通过空间规划,限制了该地区各核心城市的(
)。
A.服务种类
B.服务等级
C.服务范围
D.服务人口
2.
兰斯塔德空间规划的实施,显著促进该地区同类产业活动的(
)。
A.技术创新
B.空间集聚
C.市场拓展
D.产品升级
3.
兰斯塔德空间规划的实施,可以(
)。
A.提高乡村人口比重
B.降低人口密度
C.促进城市竞争
D.优化城乡用地结构
【答案】1.
A
2.
B
3.
D
【解析】
易错项分析本题易错项为C项。误区是通过空间规划,限制了该地区服务范围。错误的理解服务范围是个空间概念,是通过空间规划实现的,因此错选C项。忽视了材料中的信息“四个核心城市各具特殊职能,各城市分工明确”,由此可知兰斯塔德地区通过空间规划,限制了该地区各核心城市的服务种类。
2.
由材料“四个核心城市各具特殊职能,各城市分工明确”可知,兰斯塔德地区通过空间规划,限制了该地区各核心城市的服务种类,则同类型的服务(产业)都会聚集到某个特定核心城市,由此可推知其空间规划会显著促进该地区同类产业活动的空间集聚,故本题正确答案为B。
3.
由材料可知,兰斯塔德空间规划的实施,抑制了各城镇的不合理扩展而使得城镇结构体系基本维持稳定,且在城镇之间设置不可侵占的绿地,核心城市各具特殊职能,各城市分工明确,可知该规划实施可以优化城乡用地结构,故本题正确答案为D。
【命题分析】
不同等级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是高考中一个较为重要的考点,近几年全国课标考查城市等级体系不多,主要考查城市等级及其服务功能的差异,考查形式是选择题和综合题并重,根据对近年来对这个考点考查的统计来看,主要通过相关图表为背景,考查现实区域中的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及城市规划合理性;以区域图、统计图等切入,以灵活多样的图文形式呈现信息,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名校模拟】
(2017
广州模拟)读图,回答下面2题。
1.城市等级体系从大到小依次是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①
C.③④①②
D.④③②①
2.古雷的居民在寻求下列几组不同的服务时,合理的城市选择是
A.到东山购买鱼虾等副食品
B.到漳州购买彩电、冰箱等生活用品
C.到厦门看疑难重病,购买高档商品
D.只要有钱,到哪里消费都一样
【答案】1.A
2.C
【解析】
1.结合图例判断①表示副省级城市,等级最高;其次为②表示市级城市;再次为③表示县级城市;最低级为④表示乡村。
2.城市等级越高,提高的服务功能越全,低级城市只提供服务等级较低的商品。故购买鱼虾等日常副食品可在当地;购买彩电、冰箱等生活用品可到东山(县级城市);看疑难重病需要到较高级城市(厦门为副省级城市),正确。
(2017
衡水一模)20世纪80年代前,我国很多平原地区在各集镇形成周期性集市。逢一、三、五在甲地,逢二、四在乙地,逢六、七在丙地,逢八在丁地,逢九在戊地,如图所示(以农历计,初一、十一、廿一为逢一,其余类推)。据此回答3—4题。
3.该地区()
A.集镇分为两极B.集市的周期为三天
C.甲地的服务范围比乙地小
D.丙地的服务功能比戊地齐全
4.图中丁地不能每日都成为集市的根本原因是()
A.供交换的商品种类太少
B.为方便各地居民的日常生活
C.当地居民的购买力不足
D.各集镇之间交通不便
【答案】3、D
4、C
【解析】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