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综合探究八 结识近代中国最早“开眼看世界”的人 课件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34综合探究八 结识近代中国最早“开眼看世界”的人 课件

资源简介

课件23张PPT。近代中国首任驻外使臣
——郭嵩焘结识近代中国最早“开眼看世界”的人历史小知识“西学东渐” 西学东渐是指明朝末年一直到近代西方学术思想向中国传播的历史过程,其虽然亦可以泛指自上古以来一直到当代的各种西方事物传入中国,但通常而言是指在明末清初以及晚清民初两个时期之中,欧洲及美国等地学术思想的传入。
在这段时期中以来华西人、出洋华人、书籍、以及新式教育等为媒介,以香港、通商口岸以及日本等作为重要窗口,西方的哲学、天文、物理、化学、医学、生物学、地理、政治学、社会学、经济学、法学、应用科技、史学、文学、艺术等大量传入中国,对于中国的学术、思想、政治和社会经济都产生重大影响。一、“西学东渐”寻踪利玛窦,意大利的天主教传教士。明朝万历年间来到中国居住。罗明坚,意大利的天主教传教士。明朝万历年间来到中国居住。汤若望,意大利的天主教传教士。在中国经历了明清两朝。徐光启、李之藻、利玛窦编译的著作:
《坤舆万国全图》、《几何原本》、《同文算指》、《测量法义》、《浑盖通宪图说》、《西琴八曲》等“欲求超胜,必先会通”“会通之前,必先翻译”
--明 徐光启1.“华夷之辨”与“西学中源说”对于西方文化在中国的传播会有什么影响?2.与以往“西学东渐”的情况相比,源于西方的工业文明是怎样进入中国的?资料1 清朝统治者和士大夫固守华夷有别的观念。他们视西方为未开化的“夷狄”,认为中国文化远高于西方文化。
资料2 明末清初的士大夫普遍认同“西学中源说”,即西方学术源于中国。“华夷之辨”——不利于引进西方文化及西方文化在中国的传播。
“西学中源说”则具有双方面的影响,“西学”源于“中学”:
积极——学习西学就是“中学的回归”,找回中华文化固有的传统,西方文化在中国的传播阻力会减小。
消极——从中国的固有文化也能发展出新的文化,自然也就没有学习西学的必要,西方文化在中国的传播阻力会增大。 不是通过知识分子和平传播到中国的,而是伴随着武力进入中国的。 ①极大地震撼了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使他们首次突破了中国人原有的狭隘世界观。
②使一些明智之士认识到中国与西方的差距,提出“欲求超胜,必须会通”的主张。1.含义:2.时间:3.内容:4.影响: 传教士在传播宗教的同时,也传播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史称“西学东渐”。西学,泛指当时西方先进的科技技术;东渐,意为向东方逐渐传入、渗透。最早可追溯至明朝(16世纪)。涉及天文学、数学、地理等许多方面。例如明朝时传教士利玛窦绘制《坤舆万国全图》;利玛窦与徐光启合作翻译《几何原本》等。一、“西学东渐”寻踪二、谁是率先“开眼看世界”的中国人1.林则徐——近代“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四洲志》是林则徐主持编译的一部世界地理著作,简要叙述了世界四大洲(亚洲、欧洲、非洲、美洲)30多个国家的地理、历史和政治状况,是近代中国第一部相对完整、比较系统的地界地理志书。《四洲志》为闭塞已久的中国社会打开了一扇眺望世界的窗户。设立译馆,翻译书籍,
组织编译《四洲志》2.魏源编写了《海国图志》;
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1、主张设立工产,制造轮船和枪炮,兴办民用工业;
2、学习西方练兵方法,用新式武器武装军队,增设水师科目;
3、改革考试制度魏源对待西方的态度和晚清统治者相比有什么不同? 晚清统治者坚持闲关锁国,自大无知,轻视西方国家。而以魏源为代表的近代先进知识分子已经认识到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知识和技术的必要性。产生变化的原因在于鸦片战争失败的残酷现实,使有识之士认识到,只有“师夷”才能制夷,只有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和政治思想,实行社会变革,中国才有出路。 《海国图志》 《海国图志》是魏源受林则徐嘱托而编著的一部世界地理历史知识的综合性图书。它以林则徐主持编译的不足九万字的《四洲志》为基础,将当时搜集到的其他文献书刊资料和魏源自撰的很多篇论文进行扩编,初刻于道光二十二年,为五十卷。道光二十七年增补刊刻为六十卷。随后,又辑录徐继畲在道光二十八年所成的《瀛环志略》及其他资料,补成一百卷,于咸丰二年刊行于世。
全书详细叙述了世界舆地和各国历史政制、风土人情,主张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提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中心思想。是一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巨著。历史小知识2.魏源和《海国图志》(1)然则欲制外夷者,必先悉夷情始;欲悉夷情者,必先立译馆,翻夷书始。?
(2)夷之长技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
(3)是书何以作?曰: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
——魏源《海国图志》?1、与明末清初的士大夫们相比,魏源的思想有什么进步?
2、同时还存在什么样的局限?1、进步:开始认识到自己在技术、兵器和军事上的不足,主张向西方学习。2、 局限:仍然没有以平等的眼光看待西方 鸦片战争的惨痛教训,已使魏源初步认识到中国远比西方资本主义列强落后,落后者只有向先进者学习,并奋起直追,才有战胜先进者的可能,否则,将永远受西方列强的欺辱和蹂躏。“师夷长技以制夷”1.“师”是什么意思?学习2.“夷”指的是谁?西方先进国家3.“长技”指的是什么?西方国家比中国先进的科学技术。4.“师夷长技”的目的是什么?目的是为了“制夷”,
就是要战胜和制止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5.魏源在鸦片战争之后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
说明了什么?3.容闳促请清政府派遣官费留学生中国近代史上首位留学美国的学生。中国近代早期改良主义者。中国留学生事业的先驱,被誉为“中国留学生之父”。容闳的计划推行了不到10年就夭折了,你如何评价这一计划? 容闳的计划体现了他希望通过派遣留学生学习西方先进文化以改变中国落后面貌的设想。为什么黄遵宪对朝廷下令调回留学生那么痛心疾首? 黄遵宪认为,派遣留美幼童对于开阔中国人的眼界、对于变革中国是个十分难得的机会,而中国政府竟然中断这项计划,完全是一种保守、倒退、自我封闭的行为。因此,作为诗人的黄遵宪十分痛心,写下了这首诗。4.郭嵩焘近代中国首任驻外使臣出任驻英公使,刊行《使西纪程》郭嵩焘的个人悲剧是如何造成的? 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相对于大多数国人来说,他走在时代前面,用世界眼光来重新审视中国,他的看法和行为不能为大多数国人所理解。也是晚清政府的腐败造成的。为什么郭嵩焘在当时蒙受骂名? 因为郭嵩焘通过自己的观察清醒地认识到,欧洲各国全方位地超越了中国,而中国的守旧势力、知识分子及大多数国民还自认为中国文化优于西方文化,因此,郭嵩焘的言论受到广泛攻击,这是他蒙受骂名的原因。1、客观记述了所见所闻,有分析西方长处的言论
2、结果,郭嵩焘遭到朝廷申诉,《使西纪程》也被毁版,禁止流传资料1 郭嵩焘指出:“西洋以游历交接为义,已成风俗,各国互相款接,不为异也。中国关徼禁不许民人私行出入,无至国外游历者。”“西洋考求政务。辄通各国言之,不分畛域”,各国互相考察不遗余力。“中国漠然处之”,“以评论西人长处为大戒”,“以考求洋情为耻”。“中国人眼孔小,由未见西洋局面,闭门自尊大”,“一意反手关自己大门”,“此最害事”。
资料2 郭嵩焘发现,“西洋以商贾为本计”,中国则“重士而轻视农、工、商三者”,“西洋各国以通商为治国之本,广开口岸,设立领事,保护商民,与国政相为经纬,官商之意常亲”,“是以国家大政,商贾无不与闻者”。阅读资料归纳郭嵩焘眼中的中西差异。资料1说明:西方提倡开放交流,中国推行闲关自守。资料2说明:西方重商贾,中国重士而轻商。4.中国想西方学习为什么屡受挫折?请至少列出两点原因。①清朝政府腐败无能;②中国国力贫弱;③列强军事上占有优势;④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没有科学革命理论的指导,等等。①西方列强并不希望中国真正富强,而是希望中国成为他们的殖民地;②高度集权的君主制度对社会经济和人民思想的严重束缚;③中国资产阶级力量相对薄弱;④中国国民的整体文化素质较低等。3.中国反抗西方列强的斗争为什么一再失败?请至少列出两点原因。 时刻保持忧患意识,清醒认识中国与西方先进国家的差距,要以积极主动的姿态与世界交流,学习他国先进经验和技术。2.梳理近代中国人“开眼看世界”的作为,这对我们今天走向世界有什么启示?1.近代中国最早“开眼看世界”的人们有什么共同的追求和特点? 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人都对中国的前途充满忧患意识,都有世界眼光,希望借助西方的先进技术、优势发展中国,使中国富强,但他们的见解和主张往往不为主流社会和当局所接受。资料1 《海国图志》成书后在当时的中国没有引起太大的反响,只印了l000册左右,有人甚至主张将其付之一炬,因为书中有对西方国家的赞美之词。然而,就在美国军舰打开日本国门的1853年,日本人开始翻印《海国图志》,一共印刷了15版之多。一位日本维新思想家读到《海国图志》后,发现自己与魏源的观点有不谋而合的地方,十分惊叹。对于《海国图志》在中日两国的不同遭遇,你有什么评价?《海国图志》在中国和日本的不同遭遇说明,虽然日本晚于中国遭受列强的侵略,但是,日本却敏锐地认识到,《海国图志》提出的“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是落后国家追赶先进国家的策略。相反,当时的中国的中国人仍以“天朝上国”自居,没能从鸦片战争的失败中清醒,这也为中日两国以后不同的国家命运埋下了伏笔。李鸿章对失败原因的分析对吗?为什么? 不全面。李鸿章对黄海海战失败原因的分析还是停留在军事层面、外在的器物层面,而没有从中日之间经济、政治及科学文化方面的差异来分析中国失败的原因。财政紧张、武器装备落后只是失败的客观原因,而清政府的腐败才是主要原因。资料2 李鸿章在黄海海战失败后说:“倭人于近十年来,一意治兵,专师西法,倾其国帑( tǎng),购制船械,愈出愈精。中国限于财力,拘于部议,未能撒手举办,遂觉稍形见绌。海军快船快炮太少,仅足守口,实难纵令海战。”容闳郭嵩焘魏源课堂小结结识近代中国最早“开眼看世界”的人林则徐中国近代史上首位留学美国的学生,促请清政府派遣官费留学生近代中国首任驻外使臣、《使西纪程》近代“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四洲志》“师夷长技以制夷”、《海国图志》率先开眼看世界的主要代表及主要主张:设立译馆,主张要了解世界,编译《四洲志》,是中国近代“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编写《海国图志》,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主张。促使清政府派遣留学生。在《使西纪程》中阐述西方政教风俗远超中国,我们不能盲目自大。“开眼看世界”在当时发展成一股社会思潮,这给中国社会带来了哪些影响?使部分中国人突破狭隘的世界观,从此,为抵御外辱,谋求民族与国家独立自而向西方学习,逐渐成为中国近代的一股思想潮流。比 较和平传播
(西学东渐)武力传入华夷有别,
西学中源说仍然盲目自大,反对向西方学习徐光启林则徐、魏源、容闳、郭嵩焘近代“开眼看世界” 的历史意义:
1、引导人们关注世界形势
2、对当时思想解放有重要的启迪作用
3、迈出了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第一步,是近代中国思想解放开端局限性:1、局限于著书立说尚未付诸实践
2、停留在技术层面上(器物),未涉及到变革封建制度
3、维护封建清王朝的统治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