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课题专题探究:鱼鳍的作用总课时数11课时教学目标知道鱼是使用鱼鳍在水里运动的。认识鱼的身体上各种鳍与其在水中的游动有什么关系。体验一次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了解科学探究的主要环节。学习运用实验进行研究的方法。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感受动物行为的多样性和趣味性。热爱生命,培养以尊重的态度对待小动物的情感。体验合作学习。愿意与他人交流。教材分析重点难点设计方法学会观察鱼的外形,独立设计实验方案,探究并总结各种鳍在游泳中的作用。实施个性化探究实验方案,自主实验。3、教学准备:教具准备:每小组活鱼(锦鲤鱼或金鱼、鲫鱼)2条、透明鱼缸或水槽2个、托盘、各种固定鱼鳍的材料(如各种形状的塑料板、橡皮圈、曲别针、夹板针、布片、纱布等)、长滴管、滴瓶(内装稀释红墨水)。教学过程导入情景导入:四个小朋友围在一起观察鱼缸里的鱼。鱼正在转弯,尾部明显弯曲。斌斌观察到了这个现象。产生问题:鱼是靠尾鳍的摆动来转弯的吗?学生虽然对鱼比较熟悉,但平常一般没有系统地观察过鱼的外形特征、鱼的游动姿态、习性等。所以,在有目的的观察活动中,会自然产生这些问题。驱动任务:用科学的方法观察鱼在转弯时尾鳍的活动情况,并继续对其他部位的鳍的作用产生探究的兴趣。教学内容活动一:观察鱼的外部形态1.鱼的身体可以分为几个部分?2.鱼的体形是怎样的?3.体色有什么变化?4.摸一摸鱼的体表,有什么样的感觉?5.仔细观察鱼的体侧,你会看到什么结构?它叫什么?有何作用?6.鱼共有几种鳍?在鱼游泳时,各种鳍是如何协调摆动的?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按照大屏幕的6个问题,边观察,边填写实验报告。观察完毕,利用多媒体课件,师生共同总结,说明这些特点都是和鱼在水中生活是相适应的。利用多媒体课件,大屏幕上显示6个问题。体现观察有序,教师主导,学生积极参与。活动二:探究实验当鱼在水中游泳时,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各种鱼鳍的摆动情况吗?共同设计一个实验方案,来探究鳍在游泳中的作用。那么,围绕今天的实验题目,你有什么疑问?描述一种或几种鳍的摆动情况。学生分别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如:1.鱼失去鳍后,还能游泳吗?2.鱼鳍和鱼保持平衡有关系吗?3。失去尾鳍,会不会影响鱼的游泳速度?4.鱼的腹鳍和臀鳍有作用吗?训练学生初学学会生物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发展学生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的科学探究能力假设学生开动脑筋,提出了自己感兴趣的问题。那么请各小组围绕其中一个问题设计实验方案学生根据常识、生活经验和观察,通过小组讨论,作出假设。活动三:设计实验方案教师组织学生展示自己的实验方案,并利用多媒体课件在大屏幕上用录象显示实验关键和实验中的注意事项:①动作轻缓②水中进行,两人合作③两条鱼交替实验④单种鳍固定⑤固定鱼鳍后静置1—2分钟后记录现象⑥小组分工协作各抒己见,将各自的实验方案表达出来,比如采用何种材料,运用什么办法进行探究的。围绕小组提出的问题和作出的假设,设计实验方案活动四:实施实验方案1.引导学生先观察正常的鱼在水中是什么姿态?2.请各小组根据选用的实验材料、实验方法、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和得出的实验结论向全班同学做汇报,大家共同交流。1.背上、腹下直立在水中。2.以小组设计的实验方案,进行探究实验。为了在一定时间内,集中精力探究,可以引导各小组相对分工实施实验方案;可不追求大而全的方案。活动五:表达与交流3.组织各小组交流和及时引导。3.小组选派代表汇报本小组实施实验方案情况;全体倾听发言小组情况并与之交流,共同得出实验结论。培养实事求是的作风;鼓励学生乐于探索生命的奥秘;学会倾听和交流。小结4.用多媒体课件对鱼的五种鳍的作用进行总结。4.认同自己实验探究的事实。活动六:小结5.强调鱼能够在水中游泳,是靠鱼鳍、肌肉、骨骼和鳔的共同协调作用。6.放映鱼在失去各种鳍的情况下的电影片段5.观看电影片段,了解爱护动物,珍爱生命意义。对学生进行生物学辩证统一观点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整体与局部关系的观点。活动七:讨论1.实验时,为什么要留下一条正常的鱼?为什么要对鱼鳍分别固定?2.在固定鱼鳍后,为什么要静置1—2分钟才正式记录现象?3.剪掉鱼鳍的方法又快又简单,为什么在实验中不提倡这样做?注意调动各小组成员中没有机会或发言表达机会少的学生积极性。充分关注学生在探究性学生中的个性差异。1.对学生及时进行科学方法指导。2.加深学生对珍爱生命情感的理解。布置作业完善实验记录,搜索或观察比目鱼的鱼鳍在哪,怎么运动,能起到什么作用。板书设计专题探究:鱼鳍的作用认识鱼鳍自主探究:设计方案、实验步骤注意事项教学后记本课主要让学生通过亲身实验,了解鱼鳍的作用。本课要求学生结合所认识的动物资源,观察鱼鳍运动的方式,了解平时鱼在水里游泳时鱼鳍起到什么样的作用。然后与大家分享自己的发现,实现资源共享、互动学习,从而丰富学生对动物的认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