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隐藏在环境中 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4 隐藏在环境中 教案

资源简介

1.4
隐藏在环境中
一、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
初步了解动物的保护色和拟态是对环境的一种适应。
2.科学探究
运用模拟活动,认识动物的保护色等的作用。
3.科学态度
(1)感受自然界的丰富多彩,激发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
(2)产生对生命的尊重之情。
二、教学指引
1.活动安排思路
活动安排
活动题目
活动内容与需要解决的问题
能力要求
活动1
草地上的蝗虫
通过模拟活动,分析蝗虫的保护色对其生存的作用
推理、分析
活动2
动物的伪装
阅读资料与交流,认识动物常见的伪装有保护色和拟态
收集资料,进行分析
2.活动指引
生活情境:几个小朋友在野外郊游时,波波发现草地边有一只绿色的虫子,连忙跑过去。小虫子一下子跳进了绿色的草地里,看不见了。
产生问题:明明近在眼前的虫子怎么会突然不
( http: / / www.21cnjy.com )见呢 学生可能会马上意识到虫子的颜色跟草地相近,混为一体,就不容易看见了。大自然存在着许多保护色的案例,但是这种现象有什么生物学意义呢?
活动1
草地上的蝗虫
绿色和黄色的蝗虫是野外常见的小昆虫,分布在
( http: / / www.21cnjy.com )不同的生活环境中。教科书上给出两种蝗虫的图片,并提出问题:这种现象是否有利于它们的生存 然后,教科书给出了实验材料和实验方法的提示,启发学生通过模拟活动现象进行思考,分析实验结果,得出实验结论。
活动2
动物的伪装
图片说明:青蛙(左上)、猎豹(右上)、避役(左中)、枯叶蝶(右中)、尺蠖(左下)、竹节螳螂(右下)。
前一个活动中,教科书通过模拟实验让学生知道
( http: / / www.21cnjy.com )保护色是动物伪装的方式。在这个活动中,教科书用图片展示案例,介绍自然界中更多关于动物伪装的案例,还介绍了动物的伪装有保护色和拟态两种方式。
对蝗虫的保护色有了初步的了
( http: / / www.21cnjy.com )解后,学生对动物的伪装会产生兴趣,也乐于思考背后的原因。因此,本活动就是引导学生利用类比推理的方法,尝试对自然界中动物的伪装进行解释分析。
教科书给出的几个实例(猎豹树皮般的花纹
( http: / / www.21cnjy.com )、青蛙像周围植物颜色的皮肤、变色龙的变色等),旨在提示学生,动物的保护色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一种能适应环境的避害行为,教师可以让学生交流讨论,具体说出这些动物是如何利用保护色的。
拟态,也是动物的一种伪装方式。教科
( http: / / www.21cnjy.com )书上展示了枯叶蝶、尺蠖、竹节虫三种动物的拟态现象。教师可以参考书上的素材,或寻找别的资料,让同学们观察图片中的生物,让其思考保护色和拟态的区别。拟态是比保护色更高级的伪装方式,拟态不但模拟了颜色,还模拟了外形特征。学生通过了解这些动物自我保护的生存本领,不仅会赞叹动物的生存智慧,还能感受到自然界的奥秘,从而打下热爱生命的情感基础。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