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课件20张PPT。八年级《历史与社会》第八单元第三课第一节维新变法运动2018年10月20日星期六这幅图反映了19世纪末中国面临怎样的危机? 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面临怎样的形势?1863—1894年这30年,中国民办企业数共计119家,投资额680万元,而1895—1898年三年里,新增企业数就达74家,投资额更是达到了1432万元。解读材料: 洋务运动在客观上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而在甲午战争后,中国出现了兴办工业的浪潮。19世纪末,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历史舞台。一、背景(19世纪末)1、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空前严重2、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初步发展3、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历史舞台二、公车上书时 间:背 景:发起人:内 容:影 响:看课本第一段了解“公车上书” 1895年春《马关条约》签订大大加深了民族危机 康有为、梁启超拒和(反对议和)、迁都、变法(请求变法)揭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1897年底,全国出现了讲求维新变法的政治性学会33个,新式学堂17所,报刊19种;到了1898年,学会、学堂、报馆合计达300多所。国闻报(天津)强学会(北京)中外纪闻保国会时务学堂时务报(上海)强学报万木草堂使维新变法思想得到广泛传播三、发展阶段: 维新思想的发展和传播1、在北京成立“强学会”2、在上海创办《时务报》3、在天津创办《国闻报》4、严复翻译《天演论》,用进化论观点阐述变法主张。影响:使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得到广泛传播,为维新变法运动作思想舆论准备。四、维新变法运动的高潮 ——戊戌变法1、直接原因: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空前严重。2、人物:以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资产阶级维新派和光绪皇帝3、性质: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4、变法的主要措施:5、结果:有利于具有维新思想的人参与政治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有利于西学的传播废除八股文,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翻译西方书籍,派遣留学生……裁并机构,精简人员,任用维新人士……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训练新式军队……时间:1898年6月11日——9月21(历时103天史称“百日维新”) 五、“戊戌政变”——失败的标志“戊戌六君子”六、失败原因:① 变法触动了顽固派的利益,遭到以慈禧为首的守旧势力的阻挠和破坏。② 维新派依靠没有实权的光绪皇帝,没有发动人民群众。③ 资产阶级的软弱性(根本原因)维新派和洋务派的政治主张有何区别?他们有没有相同点?如有,你知道是什么吗?洋务派: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的军事工业维新派:除了主张在军事、经济、教育等方面学习西方外,还主张在政治上实行君主立宪制。 相同点:都是为了维护清王朝的统治温故而知新 西方胜过中国的地方,不仅在器械,而且在制度。中国只有实行变法维新,在能“自强保种”。 ——严复“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 ……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 ” ——李鸿章 洋务派: 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和练兵方法,建设现代化国防。维护封建统治。 维新派: 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采用改良的方法使中国走向富强。向西方学习的内容不同 试问:这样一场轰轰烈烈的戊戌变法运动给近代中国社会带来了什么样的影响呢? 1. 戊戌变法是资产阶级维新派为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而进行的自上而下的改良运动(性质),具有进步和爱国的意义。 2. 虽然它不可能实现救亡图存的愿望,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但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为资产阶级思想的传播奠定了基础。 七、影响七、影响1、掀起了近代中国第一个思想解放的潮流,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和进步;2、以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初步登上政治舞台为特征,成为中国资产阶级领导的民主革命的前奏;3、越来越多人认为,~~启示:孙中山换了我要救中国,必须进行革命,推翻清朝的统治,效仿西方建立民主共和制度合作探究 材料:康有为认为,日本能够强大起来是因为它实行了君主立宪。中国要摆脱悲惨命运,不能只在军事、经济和教育方面学习西方必须像日本那样,在政治上也学习西方实行君主立宪。思考:同洋务派相比,康有为等维新派的观点有什么明显不同?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