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高考地理考前抓大分专题9 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17年高考地理考前抓大分专题9 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资源简介

专题9.2
区域城市化可持续发展
核心突破二
区域城市化可持续发展
考点一、世界城市化进程的差异
1.时间差异
2.空间差异


发达国家
发展中国家
起步时间
早晚


原因
工业化早
独立较晚,工业化晚
目前速度
快慢


原因
城市化已发展到成熟阶段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民族独立,经济迅速发展
城市化水平
高低

低且发展不平衡
原因
科学技术的发展,农业劳动生产力大大提高,大量农村人口转化为城市人口
亚非国家城市化进程落后于经济发展和工业化进程;南美洲国家城市化水平超过经济发展和工业化水平
存在问题
问题
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城市发展不合理
原因
人们对环境质量要求提高,交通条件改善,乡村和小城镇基础设施逐步完善
城市经济畸形发展,人口增长快,农村劳动力过剩
考点二、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考点三、区域城市化问题的应对措施
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主要是由于城市发展不合理,城市人口和用地规模过度膨胀等原因造成的。在城市化建设中,城市改变地形或依地形而建,破坏地形构成,易引发灾害引患;破坏自然植被或植被覆盖率减少,生态环境质量下降,易形成“热岛”效应。地面硬化,城市地表、地下水系破坏,城市排污、排水能力下降,易形成城市内涝灾害。所以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的主要措施应是合理规划;建立卫星城,开发城市新区。
图解“城市病”的表现及解决措施
方法一、城市化进程示意图的判读方法
城市化进程示意图是通过城市发展过程中不同阶段的特征描述,来展示城市发展过程的图示,通常以过程图、坐标图等形式呈现,主要考查同一地区城市发展的不同阶段及不同地区城市化的差异对比。对于该类示意图判读,主要应把握“三判断”:
1.判断城市化进程的特点
(1)从图示中直接判断城市化的特点。一般从以下四个方面分析:①注意观察城市面积,即规模的变化;②注意观察城市数量的变化;③注意结合图例等信息,观察城市人口的变化;④是否形成城市带等。如下图,对比四幅图我们可以直接判断城市化进程的特点:城市数目不断增加;城市面积不断扩大;由孤立的城市发展形成城市群。
(2)深入分析隐含的信息。如下面某地区A、B两个城市城市化发展过程示意图中隐含的信息:城市人口增加,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进一步增加,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城市主要沿河流向外扩展,河流为城市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条件;两城市相互连接形成城市带;城市的功能分区日益明显。
2.判断城市化进程及阶段
根据图示城市化发展进程中体现出的一些明显特征,可以判断城市化的阶段及进程。如上图,根据城区面积的变化和人口密度的变化可判断阶段Ⅱ为郊区城市化阶段。
(1)根据人口密度的变化,判断城市化进程。如下图城市化进程为a—c—d—b。
(2)根据城市人口比重,判断城市化阶段。下图中E到F阶段,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下降,可以判断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3.判断城市化地区差异
城市化存在地区差异,要把握不同地区的特征进行判断,发达国家和地区城市化水平高,发展速度慢;发展中国家城市化水平低,发展速度快。如下图所示,我们可以判断甲表示发达国家和地区,乙表示发展中国家和地区。
方法二、列表对比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和再城市化
原因和条件
特点或表现
图示
郊区城市化
私人小汽车的普及和交通、通信的现代化,缩短了城市与郊区之间的时间距离;因城市中心区地租上升导致产业和住宅迁往郊区或更远的乡村;大城市城区人口过于密集、就业困难、环境恶化、生活质量下降;新商业区在郊区,为郊区人们提供便利的服务
人口、商业和制造业由市中心向郊区和乡村迁移,造成城市中心区衰落。一般发生在城市发展的加速阶段,主要发生在发展中国家
逆城市化
城市中心区人口继续外迁,郊区人口也迁往更外围的小城镇和乡村,都市区人口出现负增长。一般发生在城市发展的后期阶段,主要发生在发达国家
再城市化
针对大城市郊区化、逆城市化带来的问题,采取各种措施,防止大城市中心区继续萎缩,并实施一系列城市复兴计划
大城市人口再增加,规模扩大。一般发生在发达国家
(2015·安徽卷)下图表示某市2003—2013年土地利用面积变化情况。完成1—2题。
1.据图推测,2003—2013年该市
A.退耕还林,林地面积持续增加
B.围湖造田,水域面积不断减少
C.水土流失,未利用地面积持续增加
D.城市扩张,耕地面积不断减少
2.该市建设用地的变化可能导致
A.地表径流下渗量增加
B.居民平均通勤距离缩短
C.城市“热岛”效应增强
D.生物多样性增加
(2015·山东卷)近年来,北京市出现了一些大型城郊居住区,而大量就业岗位仍分布在城市中心地区,产生了“钟摆”交通现象。完成3—4题。
3.上图为某工作日北京市部分路段路面交通实时路况示意图。图示时刻最有可能是
A.8:00
B.12:00
C.14:00
D.18:00
4.为缓解北京市的“钟摆”交通现象,可以
A.迁出城市中心地区的部分人口
B.发展城市中心地区的第三产业
C.优化城市中心地区的企业投资环境
D.迁出城市中心地区的部分企事业单位
(2016 海南卷)职住平衡是指城市在规模合理的范围内所提供的就业岗位数量与该范围内居民中的就业人口数量大致相等,且大部分有工作的居民可以就近工作。通常用职住比来评价一个地区的职住平衡状况,计算公式为:职住比=就业岗位数量/居民中的就业人口数量。下图是2015年北京环线之间职住比分布图。据此完成5—7题。
5.相比较而言,北京职住最为平衡的区域在
A.二环与三环之间
B.三环与四环之间
C.四环与五环之间
D.五环与六环之间
6.20世纪80年代以来,北京环线间职住比差异逐渐加大,导致就业人群的
A.平均居住成本上升
B.平均出勤距离增加
C.平均经济收入增加
D.平均通信费用增加
7.针对环线间职住比差异加大带来的问题,北京宜采取的应对措施是
①大力发展快速交通
②郊区兴建大型住宅区
③部分产业迁至郊区
④提高郊区产业集聚度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2015·上海卷)在区域发展过程中,城镇化进程与产业结构演化相伴相随。下图为崇明县三大产业产值比重和城镇化率变化图。读图回答8—9题。
8.2000年到2012年,崇明县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的主要原因是
①第一产业效率提高,农村出现剩余劳力 ②第二产业长足进步,吸纳农村剩余劳力 
③第三产业产值稳定,城镇人口不断增加 ④产业结构基本稳定,就业人口基本不变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9.崇明县需根据自身的环境和人才条件,调整第三产业,推进城镇化建设。其应该优先发展的行业是
A.休闲旅游业
B.高端金融业
C.农贸批发业
D.房地产业
10.(2015·广东卷)表1为2009年四个国家的人口数及百万人口以上大城市人口占本国人口比重统计表。由此可判断该年
表1
国家
中国
印度
德国
美国
人口数(百万人)
1338
1155
82
307
比重(%)
17
13
8
45
未含台湾统计数据。
A.中国的城市化水平已经明显超过了德国
B.中国百万人口以上大城市数量比德国少
C.中国百万人口以上大城市人口比印度多
D.中国百万人口以上大城市人口比美国少
读北京土地覆盖变化示意图,完成1—2题。
1.北京城市化过程中水量减少最明显的水循环环节是
A.降水
B.蒸发
C.下渗
D.径流
2.北京城市化过程中最容易诱发
A.地质灾害
B.洪涝灾害
C.风沙侵袭
D.焚风效应
下表为我国某省级行政区域人口数据,其人口密度与我国平均水平相当。完成3—4题。
2010年
2011年
2012年
2013年
2014年
乡村人口/万人
2
303
2
256
2
216
2
177
2
104
城镇人口/万人
1
176
1
213
1
269
1
325
1
404
总人口/万人
3
479
3
469
3
484
3
502
3
508
人口自然增长率/‰
7.41
6.38
6.31
5.9
5.8
3.该省级行政区域可能是
A.贵州省
B.青海省
C.江苏省
D.上海市
4.该省级行政区域
①总人口数持续增加 
②处于城市化中期加速阶段 
③人口流出现象严重 
④乡村人口迁入城市现象普遍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读城市发展过程表,完成5—6题。
主要指标
人口增加数的差异
发展阶段
城区
郊区
整个都市区
1




2
++

+++
3

++
+++

4

++

5


±0
停滞期
6
——



7
——

———
8

——
———

9

——

10




+:人口增加
++:大幅度的人口增加
—:人口减少
——:大幅度的人口减少
5.表中Ⅰ、Ⅱ、Ⅲ、Ⅳ、Ⅴ依次表示
A.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城市化
B.城市化—再城市化—逆城市化—郊区城市化—城市化
C.城市化—逆城市化—郊区城市化—再城市化—城市化
D.城市化—郊区城市化—再城市化—逆城市化—城市化
6.郊区化城市是一个
A.城区人口逐渐减少,郊区人口大大增加,整个都市区人口减少变慢的过程
B.城区人口逐渐减少,郊区人口大大增加,整个都市区人口增加变慢的过程
C.城区人口逐渐减少,郊区人口大大减少,整个都市区人口减少变慢的过程
D.城区人口逐渐增加,郊区人口大大减少,整个都市区人口增加变慢的过程
7.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明确指出:加快完善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着力在城乡规划、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推进一体化,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下图为我国城市化“纳瑟姆”曲线图。
材料二 下表为某城市市中心与郊区16时的气温差表。
时间
1月
2月
7月
10月
全年
平均气温差(℃)
5.2
6.0
5.4
6.0
5.5
(1)从1990年到2030年,我国城镇化进程处在哪一阶段?该阶段有何特点?
(2)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我国实施城乡一体化新格局的地理意义。
(3)据材料二表中数据,分析该城市在城镇化进程中城、郊之间污染物迁移的方向与原因,并提出为提高城区空气质量在郊区应采取的有效措施。
【答案】1.D
2.C
【解析】1.读图可知,该市林地面积先增加后减少:2006至2009年,该市水域面积扩大,可排除B选项;2006至2009年,该市未利用地面积减少,可排除C选项;2003至2013年,该市耕地面积不断减少,建设用地面积不断增加,主要是城市扩张使得大量耕地被占用所致。故D选项正确。
2.读图可知,该市建设用地面积不断增加,这意味着地面硬化面积增加,将使地表径流下渗量减少,排除A选项;建设用地面积不断增加意味着城市面积扩大,居民居住地与工作地之间的平均距离将增大,因此平均通勤距离将延长,排除B选项;建设用地面积增加,城市中人类活动增加,将使城市“热岛”效应增强,C选项正确;在城市扩张过程中,随着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城市及其周边地区原有物种的数量和分布将受到影响,同时城市绿化建设将引入一部分外来物种,因此城市生物多样性的变化具有不确定性,排除D选项。
【答案】3.A
4.D
“钟摆”交通现象。
【答案】5.C
6.B
7.A
【解析】5.根据职住比的计算公式,职住比最为平衡,也就是职住比在1.00附近。细读图例,北京职住比最为平衡的区域在图中0.95—1.00和1.00—1.15,即四环与五环之间。故选C。
6.20世纪80年代以来,北京经济飞速发展,人口和产业向市中心集聚,由于市中心地价高、交通通达度好,形成典型商业区。随之城区出现各种城市问题,环线间的职住比差异不断加大,人口开始向市中心外迁移,但产业多数在市中心,因此就业人群的出勤距离逐渐增加。故选B。
7.分析得出,北京环线职住比差异加大,说明产业集中在城区,人口居住在外围,就业人群平均出勤距离增加,带来交通拥挤等问题。因此采取应对措施有大力发展快速交通、把产业迁移到郊区,减少就业人群出勤距离,缓解交通拥挤等。故选A。
【答案】8.A
9.A
【解析】8.城市化是农业人口转变为城市人口、农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其发生的条件是农村出现剩余劳动力,城市地区的产业发展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增强。崇明县第二产业发展迅速,加上农村地区由于生产力提高出现剩余劳动力,故城市化水平提高。
9.崇明县是上海市的郊县,基础设施、商业配套并不十分完善,因此不能优先发展高端金融业;但可以依托距离上海市区较近的条件和良好的生态环境,发展休闲旅游业,带动就业,促进经济发展。
【答案】10.C
【解析】10.根据表中数据不能判读出各国的城市化水平,也无法判断出各国百万人口以上大城市的数量,故A、B错误。根据表中各国人口总数和百万人口以上大城市人口占本国人口的比重可以计算出各国百万人口以上大城市的人口数,中国要多于印度和美国,故选C。
【答案】1.C 2.B 
【解析】1.北京土地覆盖不透水层面积增长速度快,所占比重最大。因此雨水下渗困难,大气降水主要转化为地表径流和蒸发。
2.产生强降水时,地表径流量猛增易引起洪涝灾害。受城市排水管网建设的限制,北京雨涝多发。
【答案】3.A 4.B 
4.据上题可知,该省级行政区域城市化水平较低,城市化发展的潜力较大,正处于加速发展阶段,故②正
确;为了获得更高的收入,改善生活条件,人口流出现象严重,故③正确;城市化处于加速阶段,故乡村人口迁入城市现象普遍,④正确;据图中数据可知,总人口数波动增加,故①错误。综上,B项正确。
【答案】5.A
6.B
【解析】5.阶段Ⅰ城区人口增加,为城市化过程;阶段Ⅱ郊区人口增加较快,城区人口有所减少,人口由城区向郊区转移,为城市郊区化过程;阶段Ⅲ城区与郊区人口均减少,整个都市区人口大幅度减少,城市人口比重降低,为逆城市化过程;阶段Ⅳ城区人口再次增加,为再城市化过程;阶段Ⅴ城区人口继续增加,仍属于城市化过程。故选项A正确。
6.根据上题的分析可知,城市郊区化是指城区人口减少,郊区人口增加,城区人口向郊区迁移的过程,整个都市区人口增加变慢的过程。选项B正确。
【答案】7.(1)加速发展阶段。人口和经济活动向城镇聚集,城市化水平迅速提高,城市数量增加,城市用地规模大幅度增加,出现城市密集地区和城市群。
(2)有利于缓解城市压力,壮大城市经济实力;有利于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农村的城市化进程;有利于缩小城乡差距(或增强农村发展活力),实现城乡共同繁荣。
(3)方向:高空污染物由城市向郊区扩散,近地面污染物由郊区流向城市。原因:城、郊气温差导致了城郊之间的热力环流(或城市热岛效应)的产生。措施:在郊区布局有大气污染的工业时,应该选择在热力环流下沉距离之外的区域;提高郊区绿化率。专题9.1
城市区位素与功能分区
核心突破一
城市区位素与功能分区
考点一、城市区位因素分析
考点二、城市功能区的分布及影响因素
1.城市三大功能区
功能区
商业区
工业区
住宅区
形态
占地面积小,呈点状或条状分布
集聚成片
集聚成团状,占地面积大,是城市的最基本职能,工业化后出现分化
特征
经济活动最繁忙;人口数量昼夜差别大;建筑物高大稠密;内部有明显的分区
不断向市区外缘移动,并趋向于沿主要交通干线分布
建筑质量上,高级与低级住宅区分化;位置上,高级与低级住宅区背向发展
位置
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或街角路口
市区外缘、交通干线两侧
高级住宅区:城市外缘,与高坡、文化区联系
低级住宅区:内城、工业区附近,与低地、工业区相联系
2.城市功能区分布的影响因素
经济因素对城市功能分区的影响
交通通达度对城市功能分区的影响
距离市中心的远近对城市功能分区的影响
3.城市功能区的合理布局
(1)主要是合理布局工业用地,减少对生活居住区的污染,布局原则如下:






从风向角度考虑
对大气有污染(有害的气体和烟尘等)的工矿企业(如石油化工厂、火力发电厂等)
当地为一个主导风向,应布局在主导风向的下风向
当地为季风区,应布局在与冬夏季风风向垂直的郊区
最佳位置是布局在最小风频的上风向
从河流角度考虑
对水体污染严重的工矿企业(如印染厂、农药厂、化肥厂等)应布局在远离生活区和生活用水取水口的下游河段
从环境综合效率的角度考虑
居民点可以和无污染、规模小但劳动力需求多的工厂企业(如电子装配厂、家具制造厂等)交错分布
对环境有轻度污染的工矿企业应当与居民点有一定的距离
对环境有严重污染的工矿企业应远离居民区,并有卫生防护带加以隔离
(2)住宅区要建在城市盛行风的上风向、河流的上游。
(3)工业区与住宅区之间要有卫生防护带,带内可植树种草,安排一些非公用建筑物(如仓库等)。这样可对住宅区起到防护作用,又可增加绿地面积、改善城市环境。
4.影响城市等级及服务范围的因素
影响因素




地理位置
地理位置优越,腹地广阔,服务范围大,发展条件优越,潜力大
优越的地理位置能极大地提高城市等级,扩大服务范围,如上海市
资源条件
位于资源丰富地区的城市,能够获得支撑城市进一步发展的资源条件
为城市发展提供丰富的物质(如粮食、副食品)条件,丰富的劳动力条件,丰富的城市用地等
交通条件
位于交通枢纽上的城市,能够通过便利的交通为更远的居民提供服务,使其服务范围扩大
铁路枢纽城市、公路枢纽城市、港口城市等
人口条件
城市为服务区的居民提供货物和服务,服务人口要达到一定的规模
位于人口稠密区的城市服务范围相对较小;相反,位于人口稀少地区的服务范围相对较大
方法一、城市区位分析的方法
1.城市区位的宏观分析
城市是从事第二、三产业人口的聚居地,人口高度集中,是一定等级区域内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是区域的缩影和焦点。自然环境优越、人口稠密、经济发达的地区,往往城市密集。而城市的具体地址,易出现在一些特殊的节点位置上,如交通枢纽、港口、河口、河流汇合处、矿区附近、区域的中心位置等。影响城市形成和发展的自然因素有资源、地形、气候、河流,人文因素有交通、政治、科技、旅游、宗教、军事等,这些因素在不同时期,对城市的影响不同。
2.城市内部的微观布局
城市各功能区的分布,主要受经济和环境因素影响,如交通、地租(由距市中心远近和通达度决定)、河流流向(地形地势)、风向等,形成以中央商务区为核心的城市地域结构(其余的影响因素有历史、社会、行政等)。一般而言,城市中心是中央商务区,这里交通便捷,人流汇聚,其余的商业区则位于交通干线两侧或街道路口,有的大城市还会出现几个副中心;住宅区位于中央商务区周围,并且有明显的分化:高级住宅区往往位于地势高、上风处、环境优美的城市外缘,接近文化区,而低级住宅区往往与工业区相连;工业区一般位于市区外缘,沿主要交通干线分布,还需要考虑风向和河流流向问题,但无污染的高科技工业区,可考虑接近高教园区。
方法二、“六看法”判断城市三大功能区
(1)看面积:住宅区面积最大,其次是工业区,商业区面积最小。
(2)看距市中心远近:一般情况下,距离市中心由近及远依次为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
(3)看形态:商业区一般呈点状、条状,住宅区和工业区一般呈片状。
(4)看人口变化:商业区昼夜人口差别最大,白天人口多,晚上人口少;住宅区与商业区变化相反,工业区人口昼夜差别最小。
(5)看建筑物密度:商业区建筑物高大稠密,住宅区次之,工业区建筑物密度最小。
(6)看分布趋势:住宅区、工业区不断向郊外移动,市中心比例逐年下降;商业区虽也有向郊区交通便捷处移动的趋势,但幅度较小,在市中心上升幅度较大。
方法三、地租曲线图的判读方法
地租曲线图是用来表示城市内部地租的空间分布和变化的图示,一般呈现从市中心向四周随距离变化而变化的规律。常见的地租曲线图有坐标图、等值线图、立体图等。
1.坐标图的判读
2.等值线图的判读
3.立体图的判读
(2016·北京卷)城市居民往返于居住地和各功能区之间所耗费的能量总和,即出行能耗。下图示意某大城市居民月出行次数与出行能耗的组合关系。读图,回答下题。
1.据图推断
A.甲区多公共服务设施,靠近住宅区
B.乙是位于郊区的高新技术产业园区
C.丙区商业网点等级低,服务半径小
D.丁为中心商务区,能耗昼夜差异大
(2016·天津卷)地租是城市各种环境因素在经济上的综合表现。下图显示了某市中心城区地租从中心向边缘递减的变化趋势。由于环境质量、基础设施等因素的不同,城市不同方向的地租变化程度存在差异。读图回答2—3题。
某市中心城区地租等值线分布示意图
2.符合图中该城区实际情况的表述是
A.北部地区的地租梯度,总体大于南部地区
B.地租相同的区位,西南方向距市中心最近
C.西北方向地租等值线稀疏,表示该方向交通设施较好
D.东南方向地租等值线密集,表示该方向空气质量较好
3.该市规划在甲地建设产业园区,最适宜的是
A.电子信息产业园区
B.钢铁工业产业园区
C.航空航天产业园区
D.汽车工业产业园区
(2016·江苏卷)下图为某城市功能分区示意图。读图回答4—5题。
4.图中最有可能是住宅区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5.沿甲—乙方向,气温、地租变化趋势曲线最有可能的是
(2015·江苏卷)下图为《清明上河图》(局部),反映了北宋都城东京(今河南开封)繁华的城市风貌。读图回答6—7题。
6.东京城形成的最有利条件是

A.文化底蕴深厚
B.商业繁荣发达
C.人口高度集聚
D.水陆交通便利
7.东京的城市功能以
A.行政功能为主
B.军事功能为主

C.文化功能为主
D.经济功能为主
(2015·四川卷)下图反映我国某城市某工作日0:00时和10:00时的人口集聚状况,该图由手机定位功能获取的人口移动数据制作而成。读图回答8—9题。
8.按城市功能分区,甲地带应为
A.行政区
B.商务区
C.住宅区
D.工业区
9.根据城市地域结构特点推断,该城市位于
A.丘陵地区
B.平原地区
C.山地地区
D.沟谷地区
(2016·新课标全国卷I)自20世纪50年代,荷兰的兰斯塔德地区经过多次空间规划,形成城市在外、郊区在内的空间特征:该区中间是一个接近3000平方千米的“绿心”——乡村地带;四个核心城市和其他城镇呈环状分布在“绿心”的周围,城镇之间设置不可侵占的绿地。四个核心城市各具特殊职能,各城市分工明确,通过快速交通系统连接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城市群。近20年来,该地区城镇扩展程度小,基本维持稳定的城镇结构体系。据此完成10—12题。
10.兰斯塔德地区通过空间规划,限制了该地区各核心城市的
A.服务种类
B.服务等级
C.服务范围
D.服务人口
11.兰斯塔德空间规划的实施,显著促进该地区同类产业活动的
A.技术创新
B.空间集聚
C.市场拓展
D.产品升级
12.兰斯塔德空间规划的实施,可以
A.提高乡村人口比重
B.降低人口密度
C.促进城市竞争
D.优化城乡用地结构
13.(2015·北京卷)下图为某地公共设施的服务范围示意图,图中最有可能为博物馆、乡(镇)行政机构、集贸市场的依次是
A.⑥①②
B.⑤③⑥
C.③②④
D.①④⑤
14.(2015·广东卷)下图为地震灾后城市重建选址地质因素分析示意图。从地质安全角度考虑,图示甲、乙、丙、丁四个区域中,最适宜城市重建的是
A.甲
B.乙
C.丙
D.丁
(2015·海南卷)埃及沙漠广布,人口、城市主要集中在尼罗河谷地和三角洲,首都开罗人口约1
800万,是埃及政治、经济、文化中心。2015年3月,埃及宣布在开罗以东的沙漠地区兴建新首都。新首都将作为政治中心,规划容纳500万居民,提供175万个长期工作职位。下图为埃及略图。据此完成15—16题。
15.推测埃及兴建新首都的首要目的是
A.平衡地区发展
B.提升国家形象
C.分散开罗人口
D.吸引国际投资
16.与开罗以北地区相比,在开罗以东地区建设新首都的优势条件是
A.农业发达
B.用地充足
C.基础设施完善
D.交通便利
下图为我国某区域不同时期城市位置变迁图,读图回答1—2题。
1.图示时期,该地地貌变化的自然原因是
A.流水侵蚀
B.风力沉积
C.流水沉积
D.风力侵蚀
2.下列关于图中城市搬迁原因及选址区位的说法,正确的是
A.风沙掩埋
背风坡
B.水灾
高地
C.水灾
远离河流
D.风沙掩埋
迎风坡
某城市地处平原地区,图1示意该城市功能分区,图2示意地租变化。据此回答3—4题。
3.若该城市功能区布局合理,则其主导风向和河流的大致流向可能是
A.西风;自西向东
B.西北风;自东向西
C.东南风;自东向西
D.东风;自西向东
4.图2中曲线能反映图1中甲—乙一线地租变化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读宁夏回族自治区部分县市与银川的距离及每日发车班次统计图,回答5—6题。
5.若发车班次与城市等级存在一定的关联性,则下列城市中等级最高的可能是
A.石嘴山市
B.灵武市
C.青铜峡市
D.平罗县
6.图中可以反映出影响发车班次的主要因素有
①土壤状况 ②城市等级 ③距银川市的远近 ④道路状况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7.下图示意关中地区和楚河地区。阅读图文材料,完成问题。
材料一
发源于关中地区的戏剧“秦腔”,历史源远流长。古丝绸之路上的楚河中游地区有一块“秦腔飞地”(乙城附近),当地有数万人是关中地区居民的后裔,至今仍保留着原有的民间文化和风俗习惯。
材料二
吉尔吉斯斯坦多山地,林木等资源丰富;农业以畜牧业和小麦、棉花等种植业为主。在楚河中游地区,中吉两国合资建设的造纸厂规模与产量居中亚地区前茅。
简述甲、乙城市共同的区位优势。
【答案】1.B
【答案】2.C
3.A
【解析】2.据图可知,该市北部地区地租等值线密度总体较南部地区小,故北部地区地租梯度总体较南部地区小,故A错误。图中地租相同的区位,正南方向距离市中心最近,故B错误。西北方向上地租递减较慢,可能是因为西北方向上交通设施较好,距离市中心较远地段地租仍很高,故C正确。空气质量越好的地区,地租越高,地租等值线间距会越大,故D错误。
3.图中甲地交通条件较好,是电子类产业布局的优势区,故选A。
【答案】4.A
5.C
除A选项。
【答案】6.D
7.A
【解析】6.图中信息显示,河中船舶往来,桥上人流密集,从而可判断水陆交通便利是东京城形成的最有利条件。
7.抓住“北宋都城”这一信息可直接确定东京的城市功能以行政功能为主。
【答案】8.C
9.B
【解析】8.由图示信息可知,甲地带在工作日0:00时人口较密集,10:00时是城市各功能区中人口最稀疏的地带,应为住宅区。
9.该城市形态集中紧凑,城市的功能区大致围绕市中心呈同心圆状,由此可推知该城市位于平原地区。
【答案】10.A
11.B
12.D
【解析】10.由材料可知,四个核心城市各具特殊职能,各城市分工明确,说明在进行空间规划时,对各城市的服务种类进行了明确限定。
11.由材料可知,各城市分工明确,即各自具备发展不同优势产业的条件,这有利于促使同类产业向最有利于该产业发展的地区集聚。
12.由该地区的空间规划可知,其中间地带为乡村,周围为四个核心城市和其他城镇,城镇占地规模大于乡村,因此不可能提高乡村人口比重;该地区的空间规划有利于提高城市群的国际竞争力,促进经济发展,有利于吸引人口集聚,增加人口密度;在该空间规划下,各城市分工明确,该地区城市间的竞争较小;“绿心”、环状城市群及城镇之间绿地的规划等,有利于优化城乡用地结构。
【答案】13.B
【解析】13.根据城市等级体系原理,可以推导出服务范围和经济发展水平、辐射范围有相关性。博物馆的服务范围最大,⑤是博物馆;乡(镇)行政机构有明显的服务边界,所以③是乡(镇)行政机构;集贸市场为周围乡村提供服务,应该靠近交通便利的地方,所以为⑥。
【答案】14.D
【解析】14.由图可知,丁区域远离断裂带,地震破坏程度最弱,次生灾害发生频率最低,重建城市最安全。
【答案】15.C
16.B
【解析】15.由材料可知,开罗是一个人口众多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这必然导致该城市存在较大的交通、环境等压力;兴建新首都可以分散开罗的城市职能,从而分散开罗人口,进而减轻开罗的城市压力。
16.开罗以北地区属尼罗河三角洲,该地水源、土壤等自然条件较好,因此农业发达,基础设施完善;而开罗以东地区为沙漠地区,具有用地充足的优势。
【答案】1.C
2.B
【解析】1.分析地貌变化需要关注两幅图的差异,从等高线的数值差异可以看出1311年该地海拔变高,可知地貌变化的自然原因是沉积作用。根据该地处于河流分汊处,可知该地地貌变化的自然原因为流水沉积。选C。
2.从等高线闭合区域和弯曲状况看,1234年甲区域海拔低于52米,该时期城市迁至海拔高于54米的乙区域;而1311年乙区域海拔低于56米,该时期城市迁至海拔高于56米的甲区域。从城市搬迁主要追求高地,但始终在河流附近,可以看出城市需要水资源,但又需防水灾。选B。
【答案】3.A
4.D
【解析】3.根据图中指向标、轻工业区和重化工业区的位置,可以判断该城市的主导风向为西风,河流大致流向是自西向东。
4.地租的高低主要取决于离城市中心区的远近和交通通达度。图1中甲—乙一线依次经过铁路、河流和两条主要公路,郊外铁路两侧远离市区,交通不便,地租最低;河流和两条主要公路两侧地租较高,其中左边公路贯穿整个城市,交通通达度高,地租高。故符合该情况的为④曲线。
【答案】5.A
6.C
6.由上题可知,城市等级对发车班次有明显的影响;读图可知,发车班次总体上随与银川的距离增大而减少;土壤状况与发车班次无关,道路状况从图中无法判断。故选C。
【答案】7.地处河谷平原,地势平坦宽阔;气候较温和;河流较多,水源充足;周边地区农业基础较好,农产品丰富;交通便利;是当地的经济、文化、政治中心。
【解析】7.城市的区位条件主要包括自然条件(河流、地形、水源、气候、矿产)、社会经济条件(生产方式、经济基础、交通、文化、政治等)。结合图文材料总结即可。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