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课件33张PPT。留侯论 苏 轼1.积累文言现象和重要知识点。2.理解作者“忍小忿而就大谋”的观点及其独 到新颖之处。3.分析文章以“忍”字贯串篇,层层议论、逐 步深化的写作思路。4.体会苏轼史论汪洋恣肆、雄辩有力的特色。学习目标关于苏 轼 《高祖本纪》中说“夫运筹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子房”就是张良,是刘邦的军师,为其出谋划策,屡建功业,是东汉的开国元勋。刘邦灭项羽建汉称帝,高祖六年大封功臣。高祖说:“运筹帷幄中,决胜千里外,子房功也”,并让张良选择3万户作为封地。张良不敢接受,曰:“我和帝初见面时在留,把我封在留就可以了”,因此张良被称为留侯。 北宋嘉佑六年(1061年),苏轼26岁,在京城经欧阳修推荐参加制科考试,最后仁宗在崇政殿御试,苏轼入第三等(宋开国以来,入三等者只有吴育和苏轼两人)。试前,苏轼献《进策》、《进论》各25篇,系统地提出了自己的政治主张,本文是《进论》的第19篇。 这是一篇进献给皇帝的史论,目的在于应试求官,向考官和皇帝显示才华,所以写作时很用力,是苏轼青年时代的重要作品之一。 解 题圯上受书( ) 刀锯鼎镬( ) 虽有贲、育,无所复施 ( )挟持( ) 鲜腆而深折之( )( ) 孺子( ) 欲自王( ) 称其志气( ) 正字音初读课文,积累文言字词,疏通课文1~3节。1.自读课文,梳理文意。2.画出不理解的字、词、句。3.质疑文中不理解的字词句。 自读检 测1.指出通假字(1)卒然临之而不惊 (2)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 卒:猝见:现2.指出以下加横线词语的含义。1.必有过人之节2.皆圣贤相与警戒之义3.而世之不察,以为鬼物,亦已过矣4.当韩之亡,秦之方盛也5.子房以盖世之才6.而特出于荆轲、聂政之计7.彼其能有所忍也8.然后可以就大事气度、节操告诫 太,过分正超(胜)过只,仅仅如果成就3.解释下列加横线词语的意思(古今义):1.此其所挟持者甚大2.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3.而世不察,以为鬼物4.其身之可爱,而盗贼之不足以死也5.千金之子,不死于盗贼持有怀有 (抱负)可贵,值得珍惜把(他)看作用来 ……的代“富贵人家”4.指出下列加横线词语的含义(一词多义)过人之节 亦已过矣 匹夫见辱 以匹夫之力匹夫见辱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超过,超越)(错)平民百姓,指一般人独夫,一个人(多指逞勇无谋之人)被表现5.特 殊 句 式(1)此固圯上之老人之所为深惜者也(2)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3)夫子房受书于圮上之老人也 良尝学礼淮阳。东见仓海君。得力士,为铁椎重百二十斤。秦皇帝东游,良与客狙击秦皇帝博浪沙中,误中副车。秦皇帝大怒,大索天下,求贼甚急,为张良故也。良乃更名姓,亡匿下邳。 (《史记·留侯世家》)资料链接 良尝间从容步游下邳圯上,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直堕其履圯下,顾谓良曰:“孺子,下取履!”良愕然,欲殴之。为其老,彊(Qiáng,通“强”)忍,下取履。父曰:“履我!”良业为取履,因长跪履之。父以足受,笑而去。良殊大惊,随目之。父去里所,复还,曰:“孺子可教矣。后五日平明,与我会此。”良因怪之,跪曰:“喏。” ……资料链接…五日平明,良往。父已先在,怒曰:“与老人期,后,何也?”去,曰:“后五日早会。”五日鸡鸣,良往。父又先在,复怒曰:“后,何也?”去,曰:“后五日复早来。”五日,良夜未半往。有顷,父亦来,喜曰:“当如是。”出一编书,曰:“读此则为王者师矣。后十年兴。十三年孺子见我济北,穀(Gǔ)城山下黄石即我矣。”遂去,无他言,不复见。旦日视其书,乃太公兵法也。 (《史记·留侯世家》) 从这几件事,我们看到了张良精神成长的过程,由此苏轼创造性概括了张良取得成功的主观方面的根本原因——“能忍”的过人之节。分别用一句话概括以上三段所讲的内容1.总领全文,提出论题2.圯上老人授书“意不在书”3.圯上老人以“忍”造就子房苏轼就古事翻新意,敢于挑战大家学者多言无鬼神,然言有物,至如留侯所见老人予书,亦可怪矣!高祖离困者数矣,而留侯常有功力焉,岂可谓非天乎? 司马迁《史记.留侯世家》自迁之后,“黄石公赐书张良”的故事,一直蒙上一层神怪的色彩。自读4~6段:1.自读课文,梳理文意。2.画出不理解的字、词、句。3.讨论、质疑。1.勾践之困于会稽而归,臣妾于吴者2.此固秦皇之所不能惊,而项籍之所不能怒也。臣妾:名词作动词,称臣称妾或充当奴隶。惊:使……受惊扰;怒:使……恼怒。词类活用3.当淮阴破齐而欲自王王:名词作动词,立王,称王4.非子房其谁全之全:形容词作动词,成全,保全。一词多义怪:其事甚怪 油然而不怪者其:非子房其谁全之 此其所以为子房欤 所以:所以微见其意者 观夫高祖之所以胜,而项籍之所以败者(奇怪)以……为怪异,感到怪异,意动用法(语气副词,表示反问,相当于“难道”)(语气副词,表示揣测,相当于“大概”)(用来 ……的)(……的原因)古今异义 1.其君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矣2.故深折其少年刚锐之气下:居于……之下;信:使……信服;用:使用(为他所用)。少年:年轻人3.而其状貌乃如妇人女子,不称其志气志气:志向,气度特 殊 句 式(1)且夫有报人之志,而不能下人者, 是匹夫之刚也(2)卒然相遇于草野之间 (3)而命以仆妾之役(4)勾践之困于会稽而归判断句状语后置省略兼状语后置句被动兼状后句高祖发怒,见于词色。子房教之资料链接汉四年,遂皆降平齐。使人言汉王曰:“齐伪诈多变,反覆之国也,南边楚,不为假王以镇之,其势不定。原为假王便。”当是时,楚方急围汉王於荥阳,韩信使者至,发书,汉王大怒,骂曰:“吾困於此,旦暮望若来佐我,乃欲自立为王!”张良、陈平蹑汉王足,因附耳语曰:“汉方不利,宁能禁信之王乎?不如因而立,善遇之,使自为守。不然,变生。”汉王亦悟,因复骂曰:“大丈夫定诸侯,即为真王耳,何以假为!”乃遣张良往立信为齐王,徵(征)其兵击楚。余以为其人,计魁梧奇伟,至见其图,状貌如妇人好女。 太史公疑子房以为魁梧奇伟,而其状貌乃如妇人女子,不称其志气。呜呼!此其所以为子房欤!以其貌反衬其能忍的胸怀。余味无穷,暗合开头。概括4~6节的大意;4.极写子房之能忍,引出论点:忍小忿而就大谋。5.子房用忍的巨大历史作用。6.以其状貌反衬其能忍胸怀。总结课文:1.理解作者观点及其独到新颖之处。(结合文中的有关句子分析一下作者有哪些独到见解?由此可见作者有什么样的治学精神?)(1)张良成功的原因:(2)圯上老人身份:(3)老人来到圯上的用意:治学精神:苏轼 :能忍; 前人:得神奇之书苏轼:秦之世出而试之的隐君子;前人:鬼物苏轼:“深折”张良,教他“能忍”;前人:授书,“读此则为王者师矣”。善于思考,敢于怀疑,自抒新见。 文章通过对张良的评论,论述了“忍小忿而就大谋”是张良辅佐刘邦灭秦楚、兴汉室的关键所在。以“忍”贯串全篇,层层议论,逐步深化。 不忍 → 能忍 → 用忍(结合书后《评语选粹》)一字立骨2.文章是如何以“忍”字贯串篇,层层议论、逐步深化的?3.本文还提到了哪些人物?伊尹、太公,荆轲、聂政,郑伯、勾践,项羽、刘邦。4.他们又是分别从什么角度来论证中心论点的?写了大批历史人物荆轲、聂政郑伯肉袒牵羊、勾践卧薪尝胆项籍刘邦衬 托都是为了衬托张良。反面衬托,写张良当初鲁莽不忍是反衬张良的能忍是引“忍而成事者”作衬,从正面衬托“子房之能忍,见其为天下勇”;既是从正面又是从反面(因为刘邦有能“忍”之时,也有不能“忍”之时,而需张良教之)。正反对比论证 探究你是如何看苏轼的“忍小忿而就大谋”的观点?(言之成理即可)课后作业1.整理本课的文言知识点2.就本篇课文写一则短论。(不少于500字)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