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1课 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学习目标:1.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2.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3.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1.重点: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的代表人物及主要思想;百家争鸣形成的历史意义。2.难点:董仲舒新儒学的主张及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教材整理1 老子和孔子的思想1.老子(1)主张①思想体系的核心和派生万物的根源都是“道”。②朴素的辩证法思想:万物都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转化。③政治主张:“无为而治”。(2)地位:道家学派的创始人。2.孔子(1)主张①思想体系的核心:“仁”“礼”。②政治主张:强调统治者要“为政以德”。③人际关系倡导“己所不欲,勿施于人”。④教育:兴办私学,主张“因材施教”、“有教无类”等。(2)地位: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图示法理解孔子的思想体系及其关系教材整理2 百家争鸣1.背景春秋战国是社会大变革的时期,各派政治势力按照各自的利益和要求积极发表意见,提出治国济世的主张,从而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2.主要学派及代表人物(1)儒家①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学说,以“仁”、“义”为核心,主张性善论,认为仁、义、礼、智是人先天固有的;提倡“仁政”、“保民”,他的学说主要反映在《孟子》一书中。②荀子沿袭儒家的重民思想,持性恶论,他的学说主要反映在《荀子》一书中。(2)道家:庄子著有《庄子》一书。相对主义是庄子哲学的主要特点。(3)墨家:主张“兼爱”、“非攻”、“节用”、“薄葬”,反对浪费。墨家信徒多为劳动人民出身,生活较为艰苦朴素。(4)法家:法家是反映战国时期新兴地主阶级利益的思想流派。韩非子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主张以“法”治国。3.影响(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大大促进了思想学术的活跃和繁荣。(2)对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和文化都产生了深远影响。教材整理3 董仲舒的新儒学和“罢黜百家”1.新儒学体系的形成董仲舒以儒家宗法思想为中心,杂以阴阳五行等学说,把神权、君权、父权、夫权贯穿起来,形成新的儒学体系。2.内容(1)宣扬“君权神授”,提出“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学说。(2)提出“三纲五常”的道德准则。(3)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3.影响(1)董仲舒的新儒学,适应了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对巩固封建国家的统一有积极作用。(2)儒学从此成为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董仲舒的新儒学一个核心:天人感应。一个实质:文化专制。两个目的:适应大一统和中央集权的需要。三点主张:“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三纲五常”。知识网络史论要旨1.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大变革导致“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促进了我国思想文化的繁荣,奠定了我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2.儒家提倡“德治”、“仁政”;老庄之学崇尚自然,主张“无为”;法家主张奖励耕战,推行严刑峻法;墨家提倡“兼爱”、“非攻”、“节用”、“尚贤”。它们都影响了中国文化进步的历程。3.“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适应了西汉政府加强中央集权统治的需要。儒家正统地位在汉代确立后,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探究点一 诸子百家的思想主张史料解读史料一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论语·为政》不仁而得国者,有之矣;不仁而得天下者,未之有也,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根据关键信息“为政以德”、“仁”、“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来归纳孔子和孟子的治国主张。21世纪教育网史料二 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小国寡民。……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道德经》结合史料二中“无为”、“小国寡民”的作用来分析老子的治国理念。史料三 以法为本,法不阿贵。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夫严刑者,民之所畏也;重罚者,民之所恶也……是以国安而暴乱不起。——《韩非子》由史料三中的“以法为本”、“要在中央”、“严刑”、“重罚”来分析韩非子的主张。【史料应用】1.史料一中,孔子和孟子在治国方面分别提出了怎样的主张?【提示】 孔子主张为政以德,提倡“仁”;孟子主张“仁政”,提出“民贵君轻”的学说。2.根据史料二,分析老子提出了怎样的治国理念。【提示】 老子主张“无为而治”、“小国寡民”。3.根据史料三分析,针对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韩非子提出了哪些主张?【提示】 以法治国,加强君主权力,实行严刑峻法。【史论拓展】诸子百家思想的差异(1)在治国上,儒家主张“仁政”,反对严刑峻法,而法家主张法治,强调严刑峻法。(2)在人性上,孟子主张“性本善”,而荀子主张“性本恶”。(3)在对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荀子主张“制天命”,而庄子主张“顺自然”。(4)在人生态度上,儒家主张积极入世,强调社会责任,而道家则主张“逍遥”的人生态度,强调“超脱”。探究点二 董仲舒的新儒学史料解读史料一 惟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一国则受命于君……王者承天意以行事,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董仲舒《春秋繁露》省略号前的关键词是“受命”,省略号后强调“承天意以行事”。史料二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汉书·董仲舒传》关注史料二开头和结尾,从关键词“大一统”、“邪辟之说灭息”中归纳其主张。【史料应用】1.在史料一中,董仲舒提出了什么思想?有何作用?【提示】 思想:“君权神授”、“天人感应”。作用:维护了君主权威,加强了君权,同时又限制了君主暴政。2.史料二体现了董仲舒的什么思想观点?【提示】 “春秋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史论拓展】董仲舒新儒学的特点及评价(1)特点①以维护皇权的绝对性为最终目的,完全沦为官方的统治哲学。②核心是“天人感应”,在此基础上以阴阳灾异解说时事政治。③强调王权的合理合法性,即“君权神授”。④以神权限制王权。(2)评价主张评 价“春秋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春秋大一统”虽然充满唯心主义色彩,但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巩固了大一统的国家,稳定了社会秩序,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但扼杀其他不同学派的做法不可取“君权神授”“天人感应”是唯心主义,但要求统治者爱护百姓,实施仁政,有利于封建统治的长久“三纲五常”宣扬纲常伦理是为了维护封建专制和等级制度,应该批判;“五常”中有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部分内容,对此部分应该弘扬21世纪教育网唐太宗在总结其治国经验时,提出“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的理念,同时又认为“夫安人宁国,惟在于君,君无为则人乐,君多欲则人苦,朕所以抑情损欲,克己自励耳”。唐太宗的治国经验体现了中国古代哪些学派的主张( )A.儒家、法家B.儒家、道家C.墨家、儒家D.法家、道家【解题模板】抓关键题干中“以人为本”、“无为”、“抑情损欲,克己自励”等是解题的关键词,然后再结合诸子百家思想进行判断21世纪教育网排易误法家思想主张用严刑峻法来维护统治;墨家则是主张“兼爱”、“非攻”,与唐太宗的治国主张不符,由此排除A、C、D三项验结论唐太宗主张治国“以人为本”、“无为、无欲”,这分别体现了儒家思想——以民为本和道家主张——无为、寡欲相一致【答案】 B1.提出“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这一观点的思想家还主张( )A.“民贵君轻”B.“无为而治”C.以法治国D.“兼爱”、“非攻”【解析】 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可知是春秋时期著名思想家老子的辩证法思想,老子还主张“无为而治”。【答案】 B2.(2016·浙江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有学者援引“漠然无为而无不为也,澹然无治而无不治也”以总结汉初统治思想。据此判断,汉初统治者吸收了先秦时期( )A.法家思想B.道家思想C.墨家思想D.儒家思想【解析】 材料关键信息是“无为而无不为”“无治而无不治”,先秦道家思想提倡“无为而治”,汉初就是采用的这种治国思想,故正确答案为B项。【答案】 B3.某年春节联欢晚会上出现这样一副对联:“百善孝为先,常回家看看;千秋民作本,多俯首听听。”与此下联思想吻合是( )A.“非攻”“尚贤”B.中央集权C.“罢黜百家,独尊儒术”D.民贵君轻【解析】 下联的关键信息是“民作本”“俯首听”,由此可知这是“民贵君轻”思想。【答案】 D4.(2015·广东学业水平测试)“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提出这一看法的学派是( )A.墨家B.法家C.道家D.儒家【解析】 题干古文的大意为:各国皆有法度,关键是能否秉公执法。如果君主若能坚决推行法治,国家就能强盛,反之,国家就会衰弱。结合所学可知,题干是法家的思想主张,选择B项符合题意。【答案】 B5.董仲舒的新儒学为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奠定了理论基础,主要是因为他提出了( )A.“大一统”思想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C.“天人感应”D.“三纲五常”【解析】 儒家的“大一统”思想通过君权神授竭力为君权的合理性做出证明,树立了君主的绝对权威,起到了神化皇权的作用,从而加强了中央集权。【答案】 A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材料二 古者圣王之为政,列德而尚贤。……自贵且智者为政乎愚且贱者则治,自愚且贱者为政乎贵且智者则乱,是以尚贤之为政本也。材料三 不尚贤,使民不争……大道废,存仁义……法令滋章,盗贼多有。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材料四 夫严刑者,民之所畏也;重罚者,民之所恶也。故圣人陈其所畏以禁其邪,设其所恶以防其奸,是以国安而暴乱不起。吾以是明仁义爱惠之不足用,而严刑重罚之可以治国也。——《中国通史参考资料》(1)以上言论都是围绕着什么中心问题展开的?每则材料所主张的核心是什么?(2)为什么在同一问题上,当时社会出现各种不同的主张?(3)上述材料中的主张哪种对当时的影响最大?原因是什么?哪种对后世影响最大?【解析】 本题通过“如何治理国家”这一主题,考查不同学派学术的观点。解题的关键在于熟记各个学派的基本思想主张,同时还要注意:一要结合时代背景去理解和分析各派所持思想观点的原因,二要理解“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的基本观点。【答案】 (1)中心问题:如何治理国家才能巩固统治。核心:材料一主张“德”和“礼”;材料二主张尚贤;材料三主张无为;材料四主张严刑重罚。(2)当时处于社会大变革时期;代表不同阶层的士人提出不同的主张。(3)材料四严刑重罚的主张。原因:适应了新兴地主阶级的需要,有利于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材料一的主张。单元分层突破A.法家B.仁、礼C.“君权神授”D.天理E.格物致知F.致良知、知行合一G.经世致用主题一 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地位及其原因历程地位原因春秋战国时期创立和形成时期,未受到统治者的重视“仁政”“德治”虽然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但在社会大变革、大动乱时代,其主张不能适应当时激烈的社会变革和争霸的需要秦朝受到压制秦统一后,儒生依旧遵循旧的主张,非议郡县制,站在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对立面汉代改造时期,逐渐处于独尊地位董仲舒在继承先秦“仁”“仁政”思想的基础上,糅合了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增加了大一统、“天人感应”等新内容,对儒学思想进行了改造,适应了统治者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宋明时期转型和成熟时期,正统地位更加巩固经过朱熹、王阳明等人对佛、道思想的汲取,使儒家思想完成了理论化和思辨化的过程,适应了统治者的需要21世纪教育网明清之际受到挑战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工商业者阶层扩大,要求摆脱封建束缚,开始对儒学进行批判地继承1.中国古代儒学历经孔子儒学、董仲舒的新儒学和宋明理学三个主要阶段。这三个时期的儒学思想最大的共同特点是( )A.都被当时统治者所极力尊崇B.都要求建立有序的社会秩序C.都宣扬了“君权神授”思想D.都体现了儒道佛思想的融合【解析】 先秦时孔子的儒学思想并没有得到统治者的认可和尊崇,A项错误;孔子的儒学思想中并没有“君权神授”的内容,C项错误;孔子生活的时代,此时佛教还没有传入中国,更谈不上融合,D项错误。【答案】 B主题二 儒家思想的影响1.诸子“百家”的思想在今天大放异彩(1)儒家的“仁政”——契合当今的“以德治国”。(2)法家的法治思想——契合当今的“依法治国”。(3)孔子的教育思想——契合当今的全民教育、素质教育、职业教育等。(4)墨家的“兼爱、非攻”——契合当今的平等博爱、热爱和平、反对战争。2.儒家思想的现代价值(1)儒家思想所提倡的道德规范意识——有利于培养现代公民意识。(2)大一统思想——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安定团结。(3)以人为本的治国思想——有利于今天的政治建设。(4)和为贵、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思想——有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5)民本思想——有利于“三农”问题的解决。(6)“义利观”——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完善。3.儒家思想的消极影响(1)儒家思想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神化皇权,作为封建文化的载体,束缚了人们的思想,促成保守、封闭的民族性格,不利于民主与科学精神的形成。(2)倡导“三纲五常”的道德戒律,宣扬封建礼教,扼杀人性,负面作用极其明显。2.中国传统文化提倡“忠孝节义”,这些思想中的进步成分至今仍然影响着炎黄子孙。这些思想主要来自于儒家思想中的( )A.“仁政”学说B.“天人感应”学说C.理学思想D.大一统思想【解析】 宋明理学把儒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达到了思想发展史上的新水平。它对于现代社会有很大的启示,特别是道德修养方面更为显著。“忠孝节义”中的进步成分大多属于思想道德范畴,而“仁政”“天人感应”及大一统思想属于治国方略。【答案】 C第2课 宋明理学学习目标:1.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2.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1.重点:宋明理学的阶段特征及其代表人物的主要思想。2.难点:宋明理学的影响。教材整理1 理学的产生1.背景(1)唐宋时期,出现了“三教合一”的局面,重建儒家的核心价值观,成为唐宋以来儒家学者不断思索的重要问题。(2)面对困境,朝廷要求封建思想家对儒学进行改造创新,以维护封建统治。2.产生(1)王安石创立了“新学”,并以其为指导,实行变法。(2)官僚地主集团反对王安石变法,把理学作为他们反对变法的精神武器。3.含义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取佛教和道教思想形成的新儒学。4.影响把儒学推进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对“三教合一”的认识“三教合一”的主张并不是要求“三教”合为“一教”,而是主张以儒学为主,调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三教合一”的提出,一方面反映了儒家学说的正统地位面临挑战;另一方面也说明了不同文化之间的碰撞与交流,以及儒家思想的兼收并蓄和与时俱进。教材整理2 理学的奠基者程颢和程颐1.地位北宋重要的理学家,是理学思想的奠基人。2.主张(1)核心思想: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和主宰,主张先有理而后有物。(2)认识论:提出“格物致知”的认识论。(3)道德观:强调“克己复礼”,主张“涵养须用敬,进学在致知”的修养方法,目的在于“存天理,灭人欲”,以维护封建纲常。教材整理3 理学的集大成者朱熹1.思想主张(1)“理”是宇宙的本原,是万物的根据。理是唯一的、绝对的存在,故又称“天理”。(2)封建的三纲五常就属于“天理”,主张“存天理,灭人欲”。2.影响(1)在元、明、清时期,朱熹被统治者尊崇为“大贤”,其地位仅次于孔孟。(2)朱熹的理学还跨出国门,被日本德川幕府奉为“官学”,被西欧的启蒙学家所借用,创造了“理性”概念。教材整理4 明代理学的代表人物王阳明1.心学的形成南宋理学家陆九渊提出“心即理也”,“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认为“心”是宇宙万物的本原。2.王阳明的地位心学的集大成者。3.思想主张(1)提出“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的命题。(2)主张通过“内心反省”克服“私欲”,达到“致良知”。4.心学的流行(1)朱熹的“存天理,灭人欲”是要人们接受客观外界的“天理”。(2)王阳明的“心外无理”,是要人们恢复内心固有的“天理”。(3)恢复比接受来得容易,所以心学一出现,很快就流行起来。 宋明理学知识网络史论要旨1.程朱理学主张“理”是万物的本原,主张“存天理,灭人欲”,强调格物致知。2.陆王心学认为“心”是万物的本原,“心”就是“理”,强调内心的修养。3.宋明理学对中国社会政治、文化教育以及伦理道德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统治思想。探究点 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比较史料解读史料一 今日格一件,明日格一件,积习既多,然后脱然自有贯通处。——《二程遗书》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朱子语类》由史料一中“二程”的“今日格一件,明日格一件”和朱熹的“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可得出他们在认识论上的主张,进而分析其进步作用。史料二 万事万物之理不外于吾心。物理不外于吾心,外吾心而求物理,无物理矣。——王阳明《答顾东桥书》由史料二中关键语句“万事万物之理不外于吾心”来总结王阳明的核心思想。【史料应用】1.根据史料一,分析在认识论上,“二程”和朱熹提出的主张。有何进步作用?【提示】 主张:“格物致知”。作用:对于探究科学知识和规律,由浅入深、去粗取精的认知规律具有科学的指导意义。2.根据史料二,归纳王阳明思想的核心。【提示】 “心外无物”、“致良知”。【史论拓展】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异同比较程朱理学陆王心学不同点宇宙观“理”是世界万物的本原,理在心外“心即理也”,理在心中认识论“格物致知”“反省内心”“致良知”哲学范畴客观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21世纪教育网相同点主张都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理”,同属唯心主义思想体系实质以儒家纲常约束社会,遏制人的自然欲求,维护专制统治地位影响是我国古代哲学思想的重大成就,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王阳明在《示诸生诗》中说:“尔身各各自天真,不用求人更问人。但致良知成德业,漫从故纸费精神。”这说明他主张( )A.通过自我反省就能达到本善B.要向外部世界探寻真知识C.通过学习古代典籍增长知识D.探求知识要敢于向人求问【解题模板】抓关键题干中“不用求人更问人”、“致良知”、“漫从故纸费精神”是解题的关键语句,然后再结合选项进行判断排易误王阳明主张“致良知”即反省内心而不是向外部世界探求,故B项错误;“漫从故纸费精神”说明王阳明不主张从书籍中增长知识,故C项错误;“尔身各各自天真,不用求人更问人”说明王阳明不主张向人求问,故D项错误验结论由题干中“但致良知成德业,漫从故纸费精神”体现了通过自我反省就能达到本善,故A项正确【答案】 A1.两宋时期是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演变的重要阶段。在这一时期( )A.尊道礼佛之风盛行B.心学广泛传播C.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形成D.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解析】 A项是隋唐时期的社会风气,排除;B项在明朝时期较为流行,排除;D项是从西汉时期开始的,排除。C项符合两宋时期思想发展的状况,这一时期形成了以程朱理学为核心的新儒学思想体系。【答案】 C2.儒家思想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之一,宋朝的程朱理学是新兴的儒学。以下观点属于程颢、程颐的是( )A.“施仁政于民,省刑法,薄税敛”B.“万物皆只有一个天理”C.“心外无物”“心即理”D.“为政以德”“节用爱人”【解析】 A项是孟子的仁政思想;C项是王阳明的思想主张;D项是孔子的思想主张,均排除。“二程”主张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万物只是一个天理。【答案】 B3.朱熹看到山石中有贝壳,认为“此石即旧日之土,螺蚌即水中之物,下者却变而为高,柔者却变而为刚”。这体现了( )A.三纲五常B.发明本心C.格物致知D.致良知【解析】 A项与题干材料无关,排除;B项是心学开创者陆九渊的思想,排除;D项是王阳明的思想,排除;材料中朱熹对贝壳的探究,反映了其格物致知的理念,故选C项。【答案】 C4.提出“致良知”、“知行合一”的思想家是( )A.陆九渊B.王阳明C.朱熹D.董仲舒【解析】 明代思想家王阳明提出了“致良知”、“知行合一”的主张,B项符合题意。【答案】 B5.南宋朱熹与明代王阳明相比,两者思想的共同之处是( )A.知行合一,发于本心B.只有探究万物,才能得到其中的“理”C.心就是理,心外无物D.人的善性或美德往往被欲望所蒙蔽【解析】 A、C两项是王阳明心学的内容,故排除;探究万物才能得到其中的“理”是程朱理学的主张,故排除B项;双方都认为,人的善性或美德往往被欲望所蒙蔽,所以要遏制人的私欲,以做到“存理去欲”,故D项正确。【答案】 D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尝谓三教之大,其不可遗也。行五常、正三纲,得人伦之大体,儒有焉;绝圣弃智,守雌保弱,道有焉;自因克果,反妄归真,俾千变万态,复乎心性,释有焉。——智圆材料二 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盖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于理有未穷,故其知有不尽也。是以大学始教,必使学者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以求至乎其极。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贯通焉,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此谓物格,此谓知之至也。——《大学章句》材料三 王阳明:“夫人者,天地之心,天地万物,本吾一体者也。生民之困苦荼毒,孰非疾痛之切于吾身者乎?不知吾身之疾痛,无是非之心者也。是非之心,不虑而知,不学而能,所谓良知也。”(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2)材料二主要体现了朱熹怎样的观点?在朱熹看来,认识事物的最终目的是什么?(3)材料三主要阐述了王阳明的什么观点?【解析】 第(1)问应根据材料概括为“三教合一”。第(2)问应紧扣朱熹“格物致知”作答。第(3)问注意从材料三中获取有效信息,指出王阳明“致良知”的观点。【答案】 (1)三教合一。(2)观点:格物致知。最终目的:“穷理”,朱熹把探究“理”作为认识的最终目标。(3)天理就在心中,要克服私欲以“致良知”。第3课 明清之际儒学的发展学习目标:1.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2.了解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1.重点: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进步思想主张。2.难点:探究进步思想主张形成的原因与进步思想的历史作用。教材整理1 李贽离经叛道的思想1.背景(1)经济:明代中后期,商品经济日趋繁荣。(2)政治:封建制度对社会发展的阻碍作用日益突出。(3)思想:传统的封建统治思想在一定范围内产生了动摇。2.著作著有《焚书》《藏书》等。3.思想(1)公开以“异端”自命。(2)反对“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否定“四书五经”的经典地位。4.影响(1)李贽的平等观否定了封建等级制度,否定了封建特权。(2)李贽的自由观反对封建社会的束缚和压迫,维护劳动人民的生活自由,这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进步的。(3)李贽的思想在当时惊世骇俗,引起了统治者的震惊和恐慌。 对李贽“异端”思想的认识李贽虽然否定孔子权威,斥责礼教虚伪,但他对儒家思想并不是完全抛弃,而是扬弃。李贽属于儒家学派中的改革派,并不完全否定儒家思想,只是希望给儒家思想增添符合新时代的内容。教材整理2 明末清初三大进步思想家1.背景(1)根本原因: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2)明末清初,社会动荡,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极为尖锐。2.共同点反对空谈,提倡经世致用之学,反对专制主义和民族压迫。3.代表人物及主张(1)黄宗羲①政治上a.激烈批判君主专制制度和封建秩序。b.提出了“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主张。②经济上:提出“工商皆本”的主张。(2)顾炎武①批判宋明理学,倡导务实学风,主张经世致用。②反对君主专权,主张地方分权;反对“独治”,主张实行“众治”。③重视人心风俗的社会作用。(3)王夫之①哲学上:总结和发展了中国传统的朴素唯物论和辩证法,认为“气”是物质实体,而“理”是客观规律。②认识论上:认为主观的认识是由客观的对象引起的。③知行关系上:强调行是知的基础。④强调“人欲”的存在是合乎“天理”的。⑤坚持社会进化论的观点,反对复古,主张“趋时更新”。4.影响震动了当时的思想界,对晚清民主思潮的兴起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明清之际进步思想的局限性有哪些?【提示】 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只是着眼于对黑暗现实的揭露,并没有上升到制度批判的层次,更没有提出废除封建制度的主张。所提出的一些主张仍然没有跳出儒家传统思想的范畴,只是儒家思想在新时期的发展,因此绝不能等同于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知识网络史论要旨1.明代中后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封建制度的日益腐朽没落,出现了反对封建礼教的思想家李贽。2.明末清初,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猛烈地抨击封建君主专制和空谈心性的学风,积极倡导社会变革,主张复兴儒学经世致用的优良传统,推动了中国传统儒学的发展。探究点 明清之际进步思想家的主张史料解读史料一 其既得之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曰此我产业之花息也。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原君》注意一史料出处: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原君》,抓住关键语句“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分析归纳其主张。史料二 孰知今日之清谈有甚于前代者!……以明心见性之空言,代修己治人之实学,股肱惰而万事荒,爪牙亡而四国乱。神州荡覆,宗庙丘墟。——《日知录》注意从史料二出处《日知录》和关键语句“以……空言,代……实学”“荒”“乱”归纳顾炎武的主张。【史料应用】1.史料一反映了黄宗羲怎样的思想主张?具有什么特点?【提示】 思想:反对君主专制。特点:具有一定的民主色彩。2.针对史料二中的现象,顾炎武提出了怎样的思想主张?【提示】 经世致用。【史论拓展】明清之际进步思想的特点及评价(1)特点①反传统、反教条。以“异端”自居的思想家李贽,指责儒家经典并非“万世之至论”,否定孔子是“天生圣人”,批判道学家的“存天理,灭人欲”的虚假说教。②反对封建专制。黄宗羲批判封建君主专制,得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的结论。③带有一定的民主色彩。黄宗羲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思想,主张限制君权;顾炎武强调“经世致用”的思想,反对不切实际的学风;等等。④反映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黄宗羲反对传统的“重农抑商”思想,主张“工商皆本”。(2)评价①积极性:批判继承传统儒学,构筑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体系,促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了生机;一定意义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构成中国早期启蒙思想的洪流,具有解放思想的历史进步性。②局限性:没有提出新的社会制度,也未能形成完整的思想体系,没有动摇封建统治的理论基础。明末思想家李贽是一个“离经叛道”的“异端”人物。对其“离经叛道”理解准确的是( )A.彻底否定孔孟之道B.倡导君民共主思想C.大力批判道家学说D.挑战宋明理学权威【解题模板】抓关键题干中“离经叛道”是解题的关键词,然后再结合李贽的思想进行判断21世纪教育网排易误李贽仅是反对以孔子的是非为标准,反对世人盲从孔子,并没有彻底否定孔孟之道,故A项说法错误;李贽并没有提出君民共主的思想,B项说法与李贽无关;李贽批判道学家即理学家,而不是批判道家学说,C项“道家学说”说法错误验结论李贽大胆地向正统思想发出挑战,批判道学家“存天理,灭人欲”的虚假说教,强调人正当的私欲,被称为“离经叛道”,主要是指他向宋明理学权威发起了挑战【答案】 D1.“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明朝思想家李贽的这一言论,表明( )A.他反对以孔子言论作为衡量是非的统一标准B.他维护孔子的绝对权威C.他认为孔子是千古圣人D.儒家思想统治地位彻底丧失【解析】 由题干信息可知,李贽反对以孔子言论作为衡量是非的统一标准,故A项符合题意。B、C两项明显不符合题意;D项不符合史实。【答案】 A2.如何对待物质需求,东西方思想家中有的认为“放纵自己的欲望是最大的祸害”,有的甚至提出“去人欲”。某位思想家针锋相对:提出“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这位思想家是( )A.王夫之B.顾炎武C.黄宗羲D.李贽【解析】 李贽批判道学家“存天理,灭人欲”的虚假说教,强调人正当的私欲。他认为穿衣吃饭就是“人伦物理”,人不能脱离基本的物质生活去空谈仁义道德。【答案】 D3.黄宗羲认为:“然则其(封建国家)所谓法者,一家之法而非天下之法也……即论者谓有治人无治法,吾以谓有治法而后有治人。”黄宗羲思想的核心是( )A.建立一家之法B.法律是由人来决定的C.建立君主立宪制D.反对君主专制,实行法治【解析】 题干强调以“天下之法”否定“一家之法”实际是否定了君主专制;以“有治法而后有治人”强调了法治的突出地位,故D项正确。A项表述不符合史实;B项与题干无关;C项在题干中没有涉及。【答案】 D4.明清之际,黄宗羲提出“工商皆本”的主张,下列对其评述正确的是( )A.体现当时商人社会地位的提高B.表明统治者重视工商业的态度C.历代重农抑商政策的必然结果D.资本主义萌芽在思想上的反映【解析】 明清时期,政府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农为本,工商为末,商人的地位很低,故A、B两项错误;C项与题干没有因果关系,排除;D项正确,反映了经济对思想文化的决定作用。【答案】 D5.王夫之说:“静者静动,非不动也。静者含动,动不舍静。”下列观点与之相符的是( )A.运动和静止都是绝对的B.运动和静止都是相对的C.静止是绝对的,运动是相对的D.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解析】 根据材料中“静者含动,动不舍静”等信息可知,王夫之认为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故选D项。【答案】 D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顾炎武推崇议论朝政的风气,要求以强大的社会舆论来监督制约当权者,以“众治”代替“独治”。材料二 有生之初,人各自私也,人各自利也……向使无君,人各得自私也,人各得自利也。——黄宗羲材料三 人之有私,固情之所不能免……世之君子必曰,“有公而无私”,此后代之美言,非先王之至训。——顾炎武(1)概括归纳材料一的主张。(2)材料二、三中两人对人性认识的共同点是什么?(3)结合时代背景,分析以上材料反映的思想产生的共同社会根源。【解析】 第(1)(2)问关键是对材料信息的提取、归纳和概括。第(3)问则要考虑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社会根源要从经济方面归纳。【答案】 (1)主张限制君权,实行“众治”。(2)都肯定人的私欲。(3)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新兴阶层在政治、经济方面利益的反映。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北师大版必修三教师用书:第1单元 单元分层突破.doc 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北师大版必修三教师用书:第1单元 第1课 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doc 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北师大版必修三教师用书:第1单元 第2课 宋明理学.doc 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北师大版必修三教师用书:第1单元 第3课 明清之际儒学的发展.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