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课件21张PPT。“百家”主要指儒家、墨家、道家、法家、兵家等;“争鸣”指各家学派纷纷著书立说,广收门徒,争相发表自己的见解。 “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不同学术流派之间形成的相互诘难、批驳又彼此吸收融合的现象。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思想大解放 (2)春秋战国时期,原来垄断在贵族手中的文化教育逐步扩展到民间,形成了一个拥有学识的文士阶层,为百家争鸣提供了人才。(1)社会的动荡和变革带来了人们思想的解放。1、百家争鸣出现的背景(3)春秋战国时期,世人们为了实现自己的治国理想,四处游说、讲学。他们针对社会问题提出不同见解,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为什么能“争”怎么“争”2、主要代表学派 孔子 儒家的创始人,春秋晚期鲁国人,名丘,字仲尼,是我国历史上最为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政治思想教育思想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整理古籍五经《诗》、《书》、《礼》、《易》、《春秋》①“仁”,爱人,关心和爱护他人②要“克己复礼”。 ③以“德” 教化人民,以“礼”治理国家颜回孔子周游列国惶惶如丧家之犬代表作:《论语》影响:后来,孔子的学说成为古代社会的正统思想,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 孟子(前372-前289),名轲,战国邹国人,继承并发展孔子学说。被尊称为“亚圣”,地位仅次于孔子。塞翁失马,焉知祸福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老子即老聃,姓李,名耳,春秋楚国人。道家思想创始人,其思想博大精深。 政治: 主张“无为而治”,顺其自然 思想一切事物有对立面且可互相转化思想:做人也应该顺其自然,这样才能返璞归真。庄周梦蝶 ? ?墨家学派墨子,战国初期伟大的思想家,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姓墨名翟,著作是《墨子》。“非攻”即反对战争 “兼爱”即爱一切人,视人如己互助友爱 韩非子 ,战国末期韩国人(今河南省新郑)。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政论家和散文家,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后世称“韩子”或“韩非子”,中国古代著名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政治思想:君主应加强自己的权力和威势,保证法令的贯彻执行,以巩固地位。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中央集权 法治思想:法与时移,但也不能总是在变。问题探究 战国时期各国纷纷变法图强。统治者又向百姓征收沉重的赋税,阶级矛盾激化。法家主张严峻刑法、中央集权的“法治”思想适应了当时的社会形势。 为什么提倡“仁政”的儒家思想在当时不被重用,而法家思想却倍受统治者的青睐呢?秦王借法家思想振兴国家,实现统一大业。 所著《孙子兵法》,总结了春秋末期及其以前的战争经验,在是不朽的军事名著,对后世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孙武,中国古代军事学家,中国古代军事学的奠基人。兵家的鼻祖。齐国乐安(今山东博兴北,一说惠民)人。生卒年不详。主张:提出“知彼知己,百战不殆”、“避实击虚”、“攻其无备,出其不意”等军事名言。 孙膑,战国时军事家,孙武后代。曾与庞涓同学兵法,后庞涓任魏将,妒忌孙膑之才能,诓他到魏,处以膑刑(去膝盖骨),故称孙膑. 主张慎战,强调“事备而后动”,又强调指挥战争的人必须知“道”,即要懂得战争的规律;还论述了怎么以寡击众、以弱击强,怎样创造有利的作战态势,怎么灵活运用战法等问题。孙庞斗智 围魏救赵怎么“争”孔子春秋晚期“仁”、“克己复礼”、以德治国 孟子战国时期“仁政”“民贵”“君轻”老子春秋末期、战国老子: “自然无为” 庄子:顺其自然墨子战国前期“非攻”即反对战争 “兼爱”即爱一切人,视人如己互助友爱韩非子战国末期“法与时移”、君主应加强自己的权力和威势,保证政令的贯彻执行,以巩固君主的地位。孙武(孙子)春秋晚期《孙子兵法》战国时期《孙膑兵法》孙膑 庄子2、主要代表学派 (1)在百家争鸣中,各派不仅阐述自己的主张,还相互论争和批判,彼此吸收合理的成分,有力地促进了思想文化和社会的发展。(2)它们在众多领域提出的各种思想理论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发展的重要源泉。 “争”出了什么?3、百家争鸣的影响孙子说:战场上见高低!老子说:我以柔克刚;庄子说:我顺其自然;韩非子说:把他们全抓了。儒家道家法家兵家孔子说:我仁;孟子说:我义;思想家的当今思想观点其思想主张的渊源人物 现今思想主张及观点 思想渊源孔子 孝敬父母,尊敬师长 礼治文明 公民都有享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 有教无类 针对学生不同特点采用不同教育方法 因材施教孟子 廉正、廉洁、自律 富贵不淫、贫贱不移墨子 团结友善(公民道德规范) “兼爱”思想 主张和平,反对战争 “非攻”韩非子 依法治国 法治老子 以不变应万变 无为而治孙子 了解市场行情,确定投资方向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古为今用诸子百家的思想在今天大放异彩儒家的“仁政”——“以德治国”法家的法治思想——“以法治国”孔子的教育思想——全民教育、素质教育、职业教育等墨家的兼爱、非攻——平等博爱、热爱和平、反对战争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