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课件18张PPT。日本的风土人情 民族:国花:国旗:国徽:大和民族樱花日出之国和服倭国、东瀛、东洋国服:国名:今日日本圆形,绘有16瓣黄色的菊花瓣图案你了解多少?一衣带水观察古代日本地图,概括“日本”与中国的地理关系。徐福东渡一事,最早出现于司马迁的《史记》。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齐人徐福等上书,言海中有三神山,名曰蓬莱、方丈、瀛洲,仙人居之。请得斋戒,与童男女求之,于是遣徐福发童男女数千人,入海求仙人。” 《史记·淮南衡山列传》也有记载:“(秦始皇)遣振男女三千人,资之五谷种种百工而行。徐福得平原广泽,止王不来。”古代中日交流源远流长汉倭奴国王金印东汉光武帝画像 《后汉书》中就记述了公元57年(东汉光武帝中元二年)“倭奴国奉贡朝贺,使人自称大夫,光武赐予印绶”,倭奴国其实是日本北九州沿海一带的部落小国,汉光武帝曾通过来使授予刻有“汉委倭奴国”五字的金印,这枚印以于1784年在日本博多湾志贺岛(今福冈市东区)上被发现,现珍藏于福冈市美术馆。遣隋使 据《隋书倭国传》载,600年推古朝首次遣使通隋,又据《日本书纪》记载,607年圣德太子遣小野妹子使隋。 这便是日本向中国派遣留学生的开端。公元607年日本开始遣隋,到618年唐灭隋时日本共派出四次遣隋使(毕竟隋朝存在时间太短),到了唐朝,中国的封建经济和文化的发展进入繁荣时期,日本则处于封建制代替奴隶制的变革时代。中日两国交往最频繁的时候应该是在公元630年--894年,这段期间共派出遣唐使19次。 大化改新的背景:(2)外部压力:中国大唐王朝高度繁荣,朝鲜半岛上一些国家蒸蒸日上,与唐朝结盟(3)内部动力:国内有一股拥护改革的力量(皇室和留学生为代表的改革派),渴望参照隋唐制度实行改革。(1)内部压力:7世纪中期,日本的社会矛盾十分尖锐。豪强贵族(苏我氏贵族)权倾朝野,致使皇权旁落 公元645年6月12日,日本太极殿。这一天日本 朝廷正在接见“三韩”(新罗、百济、高句丽 )的使者,举行“受贡”仪式。随着“嘎吱吱”的一阵响声,宫门全部关闭,中大兄皇子突然拔剑刺杀了大贵族苏我氏,在场的许多贵族大惊失色。原来这是中大兄皇子联合改革派为改革而发动的政变。 为什么会出现这场宫廷巨变? 7世纪中叶,苏我氏贵族是日本豪强贵族的代表。他们独揽朝政,专权跋扈,成为改革的主要绊脚石。于是中大兄皇子联合改革派发动这场政变。为改革扫清障碍。大化改新的主要内容:(1)政治:(2)经济: 改革行政制度,废除贵族世袭制,实行以天皇为中心的中 央集权制;推行公地公民制度,把全国的土地收归国有,原来被贵族控制的农民转为国家公民。国家定期按人口把土地分给农民耕种,向他们收取赋税;701年,日本编订第一部律令法典,作为治国的基础,使改革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仿照隋唐制度宫廷政变后,孝德天皇继位,建年号为“大化”内 容经济公地公民制租庸调制班田收授法政治官制中央官制:二官八省制地方官制:国、郡、县制制定律令租庸调制均田制三省六部制州县制制定唐律 隋唐制度天皇制中央集权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参照1.积极性:2.局限性:大化改新的影响:1)使日本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提高,农业繁荣、手工业发展、商业活跃;2)使日本成为依靠“律令”实行统治的天皇制中央集权国家;国家分配田地的方法逐步遭到破坏,豪强贵族纷纷建起自己的庄园,武士阶层形成并不断壮大。 你能举例说明日本文化当中有哪些地方是学习中国的吗? 从7世纪的“大化改新”大规模地输入大唐文化,到19世纪的“明治维新”大规模地吸收与输入西方文化,都对日本的发展进步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使今天日本跻身世界经济大国的行列。日本的发展对今天中国有何启示?启示: 一个国家或民族应该善于学习别人的长处和先进文化,要正视自身的不足,积极改革创新,与时俱进 。历史的启示大和国日本国大化改新准备实行成果后果背景5世纪统一日本本土大化改新后正式改名宫廷政变天皇颁诏政治经济文化繁荣形成庄园武士阶层64564610世纪课堂小结:《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规定:诚实守信,言行一致,答应他人的事要做到,做不到时表示歉意,借他人钱物要及时归还。不说谎,不弄虚作假,只错就改。谢谢大家!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