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课 傍水而居 课件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三课 傍水而居 课件

资源简介

课件58张PPT。七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京杭大运河:
北起北京、南到杭州的运河,纵贯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江苏、浙江等六省市,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这五大水系,全长1800千米。修建于隋朝时期,是世界人工建造的最早最长的大运河。它是与万里长城齐名的我国古代的伟大工程。太湖流域太湖流域有什么特点?
----河湖密布,
城市众多,沿河湖边分布。太湖美1、读图4-16,找出图中的主要河流与湖泊。
2、太湖流域的城镇多吗?它们的分布有什么特点?   为什么会这样分布?
4、太湖流域为什么被喻为“鱼米之乡”?水乡孕育的城镇密集的河网
渔业资源丰富优越的灌溉条件
肥沃的土壤
湿润的气候高产的农业鱼米之乡城镇众多。沿河湖分布。原因是四通八达的水路交通为货物运输提供了便利。充足的水源满足了人们生产、生活用水的各种需求。水乡孕育了城镇你知道历史上太湖周边的城镇是怎样兴起的,发展情况如何?农村百姓进行交易活动的场所、货物的集散地交易的频繁、交易人数的增多、商品的丰富出现店铺、街道、简单的手工作坊出现以从事商业和手工业为生的人出现小城镇湖泊星罗棋布河流密如蛛网气候温暖湿润农业的发展交通运输方便其他出现运货交易的集散地小城镇明清时期城镇最为兴盛今日城镇焕发新的活力水乡孕育的城镇太湖流域水乡风光江苏江阴——周庄
人们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最美是周庄” 。周庄是水的世界。古镇四面环水,犹如浮在水上的一朵睡莲。河道形成“井”字形,有河有街必有桥,因桥成街,因桥成市,桥桥相望,桥桥相连,为水乡周庄增添了魅力。浙江湖州——南浔
南浔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具有独特的水乡古镇风貌、别具一格的江南园林、中西合璧的精美建筑,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历史文化遗产预备清单。区委、区政府所在地南浔镇是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全国文明镇和中国十大魅力名镇。 浙江嘉兴——乌镇浙江嘉兴——西塘江苏苏州——同里上海市——朱家角镇甪直江苏苏州——甪直江苏吴江——盛泽太湖流域城镇的出现和发展,与密集的水网有什么关系?丰富的物产通过水路汇聚到码头出现店铺、街道、
简单的手工作坊出现以从事商业
和手工业为生的人出现小城镇水网密集,为农业、工业生产提供用水,为货物运输、城市交通、人员往来提供便利的条件。是水养育了两岸的人民,是水孕育了一个个城镇。 说说水乡城镇居民的日常生活与水的关系。水乡城镇化城市化(或城镇化) ????通常指人口向城市地区集中和农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也是生产发展的过程。这一过程,促使城市数目增多,各个城市的人口和用地规模扩大,从而不断提高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 想一想:现在的太湖流域地区是不是以农业为主,为什么?水乡城镇化华夏第一村——华西村 华西村位于江苏省江阴市华士镇,全村共有80户,1520人,面积0.96平方公里。从2001年起,和周边的16个村一起组成了大华西村,面积由原来的0.96平方公里扩大到30平方公里,人口由原来的2000多人增加到3万多人。华西村是全国农村走共同富裕道路的典型,2004年,华西村人均工资收入12.26万元。同年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2936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422元。华西人的收入是全国农民的41.76倍、城镇居民的13.01倍。吴仁宝从上世纪六十年代担任华西村的党支部书记,带领全村人走上了共同富裕的道路,2005年,全村实现销售超300亿元,每户村民的存款最低100万元。 总结水是生命之源,人们的生活离不开水,农业生产离不开水,所以人们最初选择傍水而居。耕海牧渔日本是个渔业生产大国千岛寒流与日本暖流的交汇于日本北海道附近的海域寒暖流交汇,可使海水发生扰动,上泛的海水将营养盐类带到海洋表层,使浮游生物繁盛,进而为鱼类提供丰富的饵料,渔业资源丰富。故形成世界第一大渔场----北海道渔场。
日本除在近海渔场捕鱼,还发展沿海人工养殖。发达的造船业,使日本有强大的远洋船队到远洋捕鱼,日本年捕鱼量在世界排第一位。鱼在日本人食品中占重要地位。日本渔港的分布铫子港平面图日本捕鱼船只捕鱼归来海产品加工厂冷库鱼肉加工日本渔业生产鱼市场日本的“鱼文化”日本人自称为“彻底的食鱼民族”,鱼一直是日本饮食文化的主角。“鱼”已经深入到日本人生活的方方面面,构成了一道独特的“鱼文化”风景线。
日本的腌制小菜中处处可见各类鱼的影踪;日本人吃鱼有生、熟、干、腌等各种吃法,期中以生鱼片最为名贵。
日本的谚语中包含了极其丰富的与鱼有关的内容;
水产品产地每年都会举行相应的祭祀活动来庆祝丰收,如“鲍鱼祭”,“虾祭”,“螃蟹祭”、“海胆祭”等,还有一些与鱼相关的节日,例如每年3月3日的男孩节,也叫鲤鱼节。影响:生产、饮食、文字、艺术以海洋捕捞业为主环境污染影响日本渔业20世纪50年代,日本经济持续高速发展,大量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排放到近海海域,海水水质明显恶化,沿海水产品受重金属严重污染。80年代初,引发了各种反污染措施,从而减缓了环境恶化。
随着经济的发展,更多的人们参与娱乐垂钓、游艇观光和潜水等活动,与此相关的实际问题,包括过量鱼饵和废弃钓线等使渔场环境遭受污染。海洋污染工业生 产、生活垃圾和污水被大量注入海中过度海水养殖,残饵腐败污染海水 赤潮是海水富营养化引起水体变色的一种有害生态现象。 赤潮使海中浮游生物死亡殆尽,海水养殖绝收,海水变色发臭,食用赤潮海域的鱼虾贝类等水产品,可导致人体中毒事件 读图思考:怎样才能使海洋捕捞业持续发展?布下天罗地网,一网打尽 围捕不分老幼,斩尽杀绝 海洋牧场由于远洋捕捞受到限制,许多渔民改变了过去只捕不养的习惯,转而大力发展人工养殖,建设“海洋牧场”。他们除在水库、湖泊养鱼外,还在近海养殖海带和贝类。渔民们还利用高技术,培育、改良鱼虾的种苗和幼仔,使其成长快,生命力强,肉质好。人工养殖日本渔业生产量的变化P47日本鱼文化成因日本是一个岛国,其北海道附近海域处于暖流和寒流交汇地区,鱼类铒料非常丰富、鱼群集中,是世界著名的渔场。渔业资源十分丰富。在日本,人们能感觉到鱼无处不在。日本有悠久的捕鱼历史,在长期与大海共存,与渔业共生的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鱼文化”。威尼斯位于意大利的东北部、地中海的北岸,是一座美丽的水上古城。是意大利北部的主要港口,人口37万。该城座落在威尼斯泻湖的118个小岛上,177条大小运河相通,有样式各异的桥梁401座。城市的主要交通工具为船。 威尼斯的地理位置威尼斯公元五世纪建城,十世纪开始发展,十五世纪为全盛时期,成为意大利最大、最富、最强的海上“共和国”。十六世纪,威尼斯逐渐衰落。威尼斯的历史沿革威尼斯风光介绍威尼斯风光旖旎,古迹丰富,是举世闻名的水城,马可·波罗的故乡。位于市中心的圣·马可广场是建筑艺术的范例,世界最著名的广场之一。
威尼斯城开门见水,出门乘舟,是世界上唯一没有汽车的城市,故有“水城”之称。不仅风光奇特,而且还是文化名城。威尼斯的文化旅游圣马克广场位于威尼斯市区南缘的长方形广场,名闻全球,被称为威尼斯最具有代表性的地方。坐落在圣马克广场东南角的大钟塔是威尼斯最突出最显眼的建筑,登上99米高的砖红色塔楼的瞭望台,可将整个威尼斯纳入眼中,视野绝佳。叹息桥叹息桥建于1603年,因桥上死囚的叹息声而得名。到威尼斯的人,一定要坐贡多拉;坐贡多拉的情侣,一定要经过“叹息桥”,且在桥下拥吻。传说中如果情侣能在桥下拥吻,爱情将会永恒。 运河上的刚朵拉刚朵拉旅游纪念品威尼斯街景威尼斯为何因水而生、因水而美、因水而兴、因水而忧?因水而兴:威尼斯原来是由亚德里来海的100多个小岛组成的岛屿群,后来威尼斯的祖先在此建造家园,使岛屿相连形成城市,以水为通道。
因水而兴:地处意大利东北部、地中海的北岸,优越的地理位置使其成为东西方商品的集散地和贸易中心,从此日益兴起。
因水而美:其美就美在独特的水城风光。在威尼斯,水为道路舟为车,沐浴在海风中的古老建筑以其无穷的魅力让人怀旧,让人遐想,此番美景吸引了各国游人。
因水而忧:主要是水淹威尼斯。如水位上涨、海水灌,经常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并侵蚀建筑物,甚至影响到城市的结构。傍水而居的人们生活之间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种养殖业、交通运输业、旅游业、工商业渔业、海水养殖业、水产品加工业商品贸易、旅游业依靠河水、湖水依靠大海依托优良的海港面临生存危机、海水倒灌、水位上涨注重与大海和谐相处,大力发展人工养殖发展工业时注意保护环境,防止水体污染人们的生产与生活与水体休戚相关,傍水发展。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