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三章人类的家园——地球知识点归纳3.1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一、地球的形状对地球的认识:天圆地方(盖天说)→浑天说→地球是一个球体→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地球赤道半径是6378千米,两极半径6357千米,仅差0.33%,因此地球看上去是很圆的。地球赤道周长约为4万千米。证明地球是球体的证据:远去的帆船船身比桅杆先消失(海上远去的船只船身比桅杆先消失,驶来的船,船帆先出现;)月食现象(月食发生时,月面上地球阴影的边缘是圆弧形的;(相反,日食就不能证明))麦哲伦环球航行(一直西行的船只回到原地;)地平线是弧形的登高望远(人爬山时,爬得越高,看到的地平面就越大;)人造卫星拍摄的地球照片天涯海角走不到边地球的内部结构:(由内到外):地核(内地核、外地核);地幔(下地幔、上地幔);地壳。①软流层位于上地幔;②岩石圈:软流层以上部分(地壳和上地幔顶部)⑴地球是斜着身体绕太阳自转的。⑵地轴与公转轨道面成66.5°角⑶地轴:是地球自转运动的轴线。地球自转的方向:自西向东。在北极上空看到的地球自转方向是逆时针的。在南极上空看到的地球自转方向是顺时针的。(北N逆南S顺)。在极地周围判断方向的方法:根据极点判断南北方,根据地球自转方向判断东西方。从南极上空看地球是顺时针方向旋转的,从北极上空看地球是逆时针方向旋转,因为地球自转方向为自西向东,所以顺着地球自转方向为自西向东,反着地球自转方向为自东向西。南北极点上只有一个方向——北极点上只有南,南极点上只有北。(有最北边和最南边,没有最东边和最西边)3.2地球仪和地图(重、难)一、地球仪1.地球仪是表示地球和地球表面地理状况的模型;2.地球仪上连接南北两极的线叫做经线,也称子午线。经线等长,为半圆,指示南北方向。3.在南北两极中间,与两极等距,并且与经线垂直的线叫做赤道,与它平行的线叫做纬线。纬线不等长,赤道最长向两极变短,为整圆,指示东西方向。4.国际上规定,通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市天文台原址的那条经线为0°经线,也叫本初子午线。5、低、中、高纬度低纬度:0 —30 中纬度:30 —60 高纬度:60 —90 划分东、西半球的经线:西经200,东经1600在地球仪上,经线和纬线相互交织,构成了经纬网。二、地图1.地图是以各种不同的图示符号,将地球表面的地理事物缩小后表现在平面上的图形。2.地图三要素是:比例尺、方向、图例和注记。3.比例尺①比例尺表示实地距离在地图上的缩小程度。②大比例尺:大于或等于1:10000,即图上1厘米表示实地距离1千米以下。小比例尺:小于或等于1:1000000,即图上1厘米表示实地距离10千米以上。中间的称为中比例尺。③比例尺地图表示的范围小,描述的内容也比较详细。小比例尺地图表示的范围大,描述的内容也比较粗略。Ⅰ、图幅大小相等时,比例尺越大,表示的范围越小,反映的地理事物越详细;比例尺越小,表示的范围越大,反映的地理事物越简略。Ⅱ、地图所示实地范围相同时,比例尺越大,图幅面积越大,反映的地理事物越详细;比例尺越小,图幅面积越小,反映的地理事物越简略。比例尺的三种表现方式:线段式、数字式、文字式地图的方向常用三种方法来表示:经纬网定向法:经线指示南北,纬线指示东西。指向标定向法:一个指北的方向标指示北方。(3)一般定向法:上北、下南、左西、右东。3.3组成地壳的岩石岩石的识别:通常可以根据岩石的外观特征和组成岩石物质的特性来识别。岩石的类型:根据成因,岩石可分三大类: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常见岩石的种类:花岗岩、玄武岩、石灰岩、砂岩和大理岩类型形成特点常见岩石岩浆岩侵入岩地下岩浆在内力作用下,沿入地壳上部,冷却凝固而成有矿物晶体颗粒和气孔,或柱状结构花岗岩喷出岩地下岩浆内部压力作用下,沿地壳薄弱地带喷出地表冷凝而成玄武岩沉积岩地表岩石在外力作用下受到破坏,碎屑物质一层层堆积、压实、固化而成的岩石层状结构特征或化石石灰岩、砂岩、页岩、砾岩变质岩岩石受岩浆活动、地壳运动等影响,在高温、高压条件下使原来成分、结构发生改变而形成新岩石片状结构大理岩、板岩、石英岩、片麻岩煤、石油、天然气属于可燃性有机岩,属于沉积岩。石灰岩变质为大理岩,砂岩变质为石英岩,页岩变质为板岩,花岗岩变质为片麻岩岩浆岩3.4地壳变动和火山地震一、地壳变动的证明:悬岩峭壁上岩层断裂的痕迹,采石场上弯曲的岩层,高山上的海洋生物化石,火山和地震等。二、火山1、火山的构成:火山口,火山锥,岩浆通道。火山喷发物的组成3、火山的类型火山可按活动特点分为活火山、休眠火山、死火山a、活火山:正在喷发或周期性喷发的火山。b、死火山:史前曾经喷发过,而有史以来没有活动的火山。c、休眠火山:有史以来曾经喷发过,但长期以来处于静止状态的火山4、火山分布全球的火山分布不均匀。主要分布在环太平洋的陆地和周围海区,以及地中海----喜马拉雅山一带。5、火山给人类带来的危害和益处危害:毁坏交通,埋没农田,引起火灾,甚至危及人类生命。益处:火山灰和火山尘可为农田提供无机肥料,并且火山口可富集大量的矿产,如硫矿等。同时火山口形成的火山湖,湖水在医疗卫生方面有较大价值。三、地震1、地震的概念:地震是地壳岩石在地球内力的作用下,发生断裂或错位而引起的震动现象。2、地震的组成:震源、震中、震源深度、震中距。震源:地震的发源地(一般位于地表以下0~300km处)震中:震源在地面上的垂直投影处(一般受地震影响最大)震中距:地表某地距震中的距离震源深度:震源到震中的垂直距离。描述地震的因素有震级和烈度。震级是地震释放能量大小的等级,地震烈度是地震时地面和建筑物受到的破坏程度。震级越大,震中距越近,破坏性越严重。3、地震多发区:环太平洋的陆地和周围海洋,地中海-喜马拉雅山一带我国主要地震带:东南部的台湾和福建沿海华北太行山沿线和京津唐地区西南青藏高原和它边缘的四川,云南两省西部。西北的新疆,甘肃和宁夏4、地震的防范和预报:伏而待定,有序逃生,防震建筑。3.5泥石流1、泥石流形成的自然原因:①山区(特别是陡峭地形)有利于水流汇集,水流的流速较大,冲刷力强②坡或沟谷表层有大量的松散碎屑物,容易被水流冲刷③暴雨或持续性的降水,形成大量的流水。2、泥石流形成的人为原因:①破坏植被②合理堆放矿渣、弃土,形成大量松散堆积土层③行建筑活动中,破坏山坡表面3、泥石流的危害和防御特点:突发性、历时短,经常与山体滑坡和崩塌相伴发生,破坏力巨大危害:泥石流常常会冲毁公路、铁路、水电站等设施,摧毁矿山,掩埋良田,堵塞河流,毁坏房屋建筑。我国泥石流的分布:四川、云南、甘肃和西藏等省区尤为严重泥石流的逃生措施:从房屋里跑到开阔地带,并迅速转移到高处;不要顺沟方向往上游或下游逃生;要向两边的上坡上面逃生(垂直于沟);不可在泥石流中横渡泥石流的预防措施:1、预警2、搬迁和疏散3、植树造林4、工程措施5、抢险救灾3.6地球表面的板块1、大陆漂移说:德国魏格纳提出2、海底扩张说:美国赫斯和迪茨提出3、板块构造说:地球上的岩石像一整块拼好的七巧板,这些小块小块的“七巧板”叫做板块,这些板块“漂浮”在软流层上,相互不断地发生碰撞和张裂。六大板块:亚欧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美洲板块、非洲板块、南板洲板块板块都是以海沟、海岭和一些巨大的山脉为分界线①板块的碰撞形成了巨大的山脉(以及海沟、岛屿),如喜马拉雅山脉(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碰撞)②板块的张裂形成了裂谷和海洋(以及海岭),如东非大裂谷和大西洋③地球上的火山和地震主要分布在六大板块的交界地方的原因: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在板块交界处,地壳极不稳定,板块之间会发生碰撞和张裂,所以多火山地震。为什么地中海在缩小:亚欧板块与非洲板块相互碰撞为什么红海在不断地扩张:非洲板块与印度洋板块之间在相互张裂3.7地形和地形图1、地形的类型:山地、高原、盆地、丘陵和平原等高原平原山地丘陵盆地相对高度小小大较大/海拔1000米以上200米以下500米以上500米以下/地形特征与相对高度有关地面起伏较小地面起伏很小坡陡顶尖,地面起伏较大坡缓顶圆,地面起伏较小四周高中间低2、地形的变化: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外力:外力作用的特点是:缓慢而持久、阶段性的特点①在降水比较丰富的湿润地区,流水对地表形态影响最大:江河携带的泥沙在河流的中下游和河口沉积会形成平原和三角洲;流水的冲刷使疏松的黄土高原变得沟壑纵横;流水也会使石灰岩溶蚀,形成许多溶洞。②在降水较少的地区,风的吹蚀和沙的沉积会形成风蚀城堡和沙漠。③在高寒地区,在冰川移动的作用下会形成角峰和冰斗谷形式分布地区典型地形流水湿润地区峡谷、沟谷、溶洞、冲积平原风沙干旱地区风蚀城堡、沙漠戈壁冰川高寒地区角峰、冰斗谷生物作用、海浪作用。Ⅰ内力作用使地面形成高山,深谷,高原。(广泛性和持续性的特点)外力作用主要是削低高山,填平深谷,使地表处于平坦。Ⅱ就全球而言,内力的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居主导地位,而在局部地区,外力作用也可能居于主导地位。3、表示地形起伏的地图-等高线地形图(重、难)等高线地形图:将不同高度的等高线投影到同一个平面上来表示地形起伏的地图。等高线较密处为陡坡,等高线较疏处为缓坡。地形部位等高线分布特点山顶(山峰)等高线呈封闭状态,由外向内,海拔(数字)增高鞍部两个山顶之间的平坦区域峭壁(陡崖)等高线重叠处山脊等高线向海拔较低处凸出山谷(易形成溪流)等高线向海拔较高处凸出的地方洼地(盆地)等高线呈封闭状态,由外向内,海拔(数字)降低岩浆岩岩浆变质岩沉积岩火山喷发物气态(水蒸气、二氧化硫等)液态(熔岩流)固态(火山灰、火山尘、火山弹等)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