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四章物质的特性知识点归纳4.1物质的构成1、物质是由分子构成: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极其微小的粒子,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2、分子之间存在空隙:水和酒精混合后的总体积小于水和酒精的体积之和。芝麻和黄豆混合的实验属于模拟实验,不能用来验证分子之间存在空隙。(一般气体分子之间空隙最大,液体第二,固体第三)一般固体熔化成液体后体积变大,水是一种例外!3、分子处于不停的运动之中:扩散可以在固体、液体、气体中进行且温度越高,扩散越快。扩散现象说明:①分子处于不停的无规则运动之中②分子之间存在空隙。分子永不停息的无规则运动又称热运动。4、分子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4.2质量的测量质量表示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质量是物质的一种属性,不随物体的位置、形状、温度、状态的改变而改变。物体质量的国际单位是千克,用“kg”表示。常用质量单位还有吨(t)、克(g)、毫克(㎎)。单位换算:1吨=1000千克1千克=1000克1克=1000毫克实验室里常用天平来测量物体的质量。调平。把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把游码移到横梁标尺左端的零刻度线处;调节衡量两端的平衡螺母(向指针指向的相反方向,哪端高往哪端移),使指针对准分度盘中央刻度线,这时横梁平衡。称量。把被测物体放在左盘里;用镊子向右盘里加减砝码(先大后小);调节游码在横梁标尺上的位置,直到天平恢复平衡。这时盘里砝码的总质量加上游码指示的质量值,就等于被测物体的质量。被测物体的质量=砝码的总质量+游码所指示的质量值整理。称量完毕,用镊子将砝码逐个放回砝码盒内。造成测量值偏大的原因有:砝码磨损、砝码比标准量小,读数是指针偏右。造成测量值偏小的原因有:砝码生锈、沾上灰尘或水,读数时指针偏左。在用天平测量时,如果开始没有调平,指针偏右,会造成测量值偏小;指针偏左,会造成测量值偏大;在用天平测量时,如果调平时,游码没有移到标尺零刻度线处,会造成测量值小;正确读数应为测量值减去游码最初所指示的质量值;在用天平测量时,如果物体和砝码放反了,则物体的质量等于砝码的总质量减去游码所指示的质量值用天平称测量物体时:千万不能测量超过天平量程的物体,否则会损坏天平。腐蚀性的固体的称量:应用器具盛放有腐蚀性的物体,防止物体腐蚀天平。(目前仅涉及氢氧化钠这一腐蚀易潮解药品,需要用烧杯盛放)称量:天平的量程(①可以从铭牌上读到②可以是天平所配备的砝码盒里所有砝码总值相加再加上横梁标尺的最大刻度)感量:标尺上的最小刻度值。天平所能测得的最小质量。4.3物质的密度(重、难)1、密度定义: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l)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与物体的形状、体积(V)、质量(m)无关,与物质的种类(及状态)有关。即对于同一物质而言,密度是不变的;不同状态的同种物质的密度不同。①同一物质,质量与体积成正比。②不同种物质,质量一定,密度与体积成反比。③不同种物质,体积一定,密度与质量成正比。2、密度的公式:m=ρ/V(公式变形:m=ρVV=m/ρ)ρ表示密度,m表示质量(单位:千克或克),V表示体积(单位:米3或厘米3)水银的密度为13.6×103千克/米3,它所表示的意义是1米3水银的质量为13.6×103千克。3、.密度的单位:(1)密度的单位:千克/米3或克/厘米3,(2)两者的关系:1克/厘米3=1000千克/米3(3)水的密度:1×103千克/米3或1克/厘米34、密度的测量(测量石块和盐水的密度)测量原理:ρ=m/V(a)测量石块的密度步骤:①将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调节天平平衡。②测出小石块的质量m③向量筒中注入适量的水,测得水的体积记V1④将石块用细线拴好,完全浸没在水中,测出石块和水的总体积为V2⑤计算石块体积V=V2–V1⑥计算出石块的密度ρ=m/(V2–V1)(b)测量盐水的密度步骤:①将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调节天平平衡。②在烧杯中盛一定量的盐水,称出它们的质量为m1③把烧杯中的盐水倒入量筒中一部分,测出它的体积为V④称出烧杯中剩余盐水的质量m2⑤计算出量筒内盐水的质量m=m1–m2⑥计算出盐水的密度ρ=(m1–m2)/V密度计算的格式:解写公式代数据(带单位)计算结果答4.4物质的比热1、温度不同的两个物体之间发生热传递时,热会从温度高的物体传向温度低的物体。2、热量:物体吸收和放出热的多少叫做热量。符号:Q,单位焦耳,简称焦,符号为J。物体温度升高时吸收的热量多少与温度升高多少、质量的大小和物质的比热(物质的种类)有关。3、探究物体温度升高时吸收热量的多少与什么因素有关,实验设计(控制变量法):①不同物质,相同的质量,吸收相同的热量(加热相同的时间),比较升高的温度。②不同物质,相同的质量,升高相同的温度,比较吸收的热量(加热时间)。吸收热量的多少通过加热时间来表示(注:吸收热量多少与加热时间没有关系),加热的仪器要控制相同(加热仪器相同目的:单位时间内吸收热量相同)。3、比热容:①定义: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每升高(或降低)1℃,吸收(或放出)的热量叫做这种物质的比热容(简称比热)。②单位:焦/(千克·℃)③水的比热是4.2×103焦/(千克·℃)。表示1千克水温度升高1摄氏度需要吸收4.2×103焦的热量。④比热是物质的特性之一,同种物质在不同状态时比热值不同。⑤比热越大,不容易升温,也不容易降温。比热小,吸收相同的热量时,升高的温度大,升温快,降温也快。如沙土比热小,升高相同的温度时,吸收的热量少。比热大,吸收相同的热量时,升高的温度小,升温慢,降温也慢。如水比热大,升高相同的温度时,吸收的热量多。5、水的比热的应用。①用冷水冷却物体(冷却剂)②热水供暖----冬天的散热器用热水取暖③调节气候作用----沿海地区昼夜温差变化不大4.5熔化与凝固(重、难)一、基本概念熔化: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做熔化凝固: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固熔化海波涉及的实验方法:水浴法加热(使受热均匀)水浴法加热水要适量:①要求把试管内物质在水面下②而且试管壁不要接触到烧杯壁或底二、晶体和非晶体1、据各种固体这种熔化特点的不同,可以将固体分为两类:一类像海波那样,具有一定的熔化温度,叫作晶体。另一类像松香那样,没有一定的熔化温度,叫作非晶体。但无论是晶体还是非晶体,熔化时都要从外界吸收热量。2、晶体熔化时的温度叫做熔点。不同的晶体熔点不同,熔点是晶体的一种特性。常见晶体:食盐、冰、金属、明矾、金刚石、石墨等几种常见的非晶体:玻璃、蜂蜡、橡胶、塑料、沥青、松香三、凝固是熔化的逆过程。无论是晶体还是非晶体,在凝固时都要向外放热。晶体在凝固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这个温度叫作晶体的凝固点。同一晶体的凝固点与熔点相同。非晶体没有凝固点。晶体在熔点温度的时候可能会处于液态、固态、固液共存三种状态。晶体熔化的条件:温度达到熔点并能继续吸热晶体凝固的条件:温度达到凝固点并能继续放热同种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相同晶体在熔化和凝固时都处于固液共存状态且温度不变晶体熔化凝固曲线:(重、难)晶体在熔点以下是固态,熔点以上是液态,在熔点可以是固态,可以是液态,还可以是固液共存4.6汽化与液化(重、难)一、汽化(蒸发和沸腾)物质从液态变成气态的过程叫做汽化,蒸发和沸腾是汽化的两种表现形式1、蒸发定义:只在液体表面并且在任何温度下都能进行的汽化现象叫蒸发。液体蒸发时,从周围吸热,温度下降。所以液体蒸发有制冷作用。①蒸发快慢与液体的温度高低有关;②蒸发快慢与液体的表面积有关;③蒸发快慢与液体表面空气流动快慢有关;④蒸发快慢与液体的种类。用分子的观点解释蒸发的实质(微观角度):组成液体的大量分子总在不停地运动着,处在液体表面的分子,就容易克服其他分子对它的引力,离开液面进入空气中。2、沸腾沸腾条件:①达到沸点②吸收热量定义:在一定温度下,在液体表面和液体内部同时进行的剧烈汽化现象叫做沸腾。不同液体的沸点不同。沸点也是物质的一种特性。水沸腾的现象观察阶段观察要求水在沸腾前水在沸腾时气泡由大变小由小到大温度逐渐升高保持不变声音较大变小开水不响,响水不开沸腾前,加热过程中,由于水是热的不良导体,致使下部分的水温较高,上部分的水温较低,气体受热胀冷缩影响明显,因此底部气泡在上升过程中逐渐缩小。而沸腾后容器内各部分水的温度都相同,水汽化后的蒸气形成气泡,气泡在上升过程中受压强的影响,越往上水的压强越小,气泡就会逐渐变大。蒸发与沸腾的异同点比较蒸发沸腾相同点都是汽化现象,都要吸热不同点发生部位液体表面内部及表面同时进行温度条件任何温度一定温度(沸点)剧烈程度缓慢剧烈温度变化降低不变影响因素液体的温度、表面积和表面上的空气流动快慢液面上的气压的大小二、液化物质从气态变成液态过程叫做液化,液化时要放出热量。气体液化方法:①降低温度②压缩体积生活中的液化现象问题:①、戴眼镜的人从寒冷的室外进入温暖的室内,或碰到热气镜片会蒙上一层小水珠——室内或热气的水蒸气遇到冷镜片液化成小水珠依附到镜片上。②、夏天水缸里装上水,水缸的外表面会有小水珠——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冷的水缸液化成小水珠依附在水缸上。③、冬天,可以看到室外的人不断地呼出“白气”——呼出的水蒸气遇到冷空气液化成的雾状小水滴。④、夏天吃冰棒的时候常常看到冰棒周围有“白气”——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冷的冰棒液化成小水珠。⑤、夏天,打开电冰箱的门,可以看到冒出一些“白气”——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冰箱冲出的冷气而液化成雾状的小水珠,比空气“重”,会向下飘。⑥、当水壶里的水沸腾时,靠近壶嘴的一段看不见“白气”,而在上面一段才能看见——因为靠近壶嘴一段温度较高,水蒸气未液化,上面因温度降低,水蒸气液化成雾状小水滴,因此看到“白气”⑦、被100℃的水蒸气烫伤,比被100℃的水烫伤要严重得多——100℃的水蒸气液化成100℃的沸水要放出热量——液化放热。变成100℃的水后继续烫人。⑧、牙医看病时,常有一个小镜子要放在火上去烧一下,然后再放入口中——怕口腔内热的水蒸气遇到冷的镜子会液化而看不清。自然界中的液化现象:1、雨:大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小水珠,形成降水。2、露:白天温度较高,地球表面的水大量蒸发,空气中含有较多的水蒸气,夜间气温降低,空气中的水蒸气由于遇到冷空气就在草木石块等上面液化成小水珠。3、雾:如果空气中有较多的浮尘,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小水珠依附在浮尘上,就形成了雾。记住:所有的“白气”、雾、露等现象都是空气中水蒸气液化形成的。4.7升华与凝华(重、难)1、升华:物质直接从固态变到气态的过程;升华过程要吸收热量2、凝华:物质直接从气态变到固态的过程;凝华过程要放出热量以分子运动的观点,升华是固体表面分子克服其他分子对它的引力进入空气中的过程,而凝华则是气体分子碰到固体物质的表面,被固体物质分子的引力所束缚的过程。自然界和生活中的凝华:1、冰窗花的形成的——水蒸气凝华成小冰晶而形成;冰窗花出现在玻璃窗的内侧2、有微风的且寒冷的天气里树上出现的针状雾凇的形成——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而成的小冰晶。3、冬天,地面的霜的形成——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而成的小冰晶。4、冰棍外表的“霜”的形成——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冰棍的冷,凝华而成的小冰晶。5、干冰在空气中长出“胡须”的现象——干冰的温度非常低,使周围空气中的水蒸气在干冰外表发生了凝华而形成。干冰的作用:1、干冰营造的舞台效果:干冰易升华,使周围温度骤然下降,使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迅速液化而呈雾状(广泛用于舞台、剧场、影视、婚庆、庆典、晚会效果等制作放烟)。2、利用干冰的升华吸热,可以使运输中的食品降温:当用车运载鲜鱼时,它就守卫在鲜鱼的旁边,起制冷防腐的作用.干冰外表像冰,可作为防腐剂,它比冰优越得多。干冰熔化时不会像冰那样变成液体,它全部升华,四周干干净净。干冰冷却的温度比冰低得多,而且干冰升华后产生的二氧化碳气体,能抑制细菌的繁殖生长。3、利用干冰进行人工降雨。具体工程:干冰(升华吸热)→周围的空气温度急剧下降→周围的空气温度急剧下降(凝华)→小冰粒(下落熔化)→小水滴4.8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重、难)一、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物理变化:物质只发生颜色、状态等变化,而没有产生新的物质。1.物质变化化学变化:有新物质产生的变化2.化学变化时一定发生物理变化,物理变化时不一定发生化学变化。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有没有新物质生成二、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1.物质性质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2.常见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物理性质: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延展性、导热性、导电性、味道、溶解性等。化学性质:会生锈、可燃性、能反应、酸性、碱性等。三、性质与变化的区别变化:强调一个过程或现象(一般指正在进行)性质:强调某一“能力”和“属性”,常用“能、可以、难、具有、易、会”等词语进行描述。液态液态固液共存固液共存固态固态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