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2课时 元素符号和元素周期表
【学习目标】
1.能够掌握元素符号所表示的意义,学会元素符号的正确写法,并记住一些常见的元素符号。
2.能根据原子序数在元素周期表中找到指定元素和有关该元素的一些其他的信息。
【学习重点】
元素符号所表示的意义。
【学习难点】
元素周期表的认识。
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1.导语:如果用文字来表示一百多种元素以及由它们组成的几千万种物质将十分麻烦,而且外国人看不懂,那么国际上对元素符号是怎样表示规定的?
2.明确学习目标,解读目标。
自学互研 生成能力
阅读课本P61,完成下列问题:
1.为什么要使用元素符号?国际上对元素符号是怎样规定的?
2.识记课本P62常见的元素名称和符号。
3.书写元素符号时应注意什么?
4.一个元素符号能表示几个意义?P、5P分别表示什么?
5.元素可分为几类?你能通过元素名称确定氧、铁、硫、氦四种元素分别属于哪一类吗?
阅读课本P63,完成下列填空:
1.元素周期表共有7个横行,18个纵行。每个横行叫做一个周期,每个纵行叫做一个族(8,9,10三个纵行共同组成一个族)。
2.元素周期表按元素原子核电荷数递增的顺序给元素编了号,叫做原子序数,它与元素原子核电荷数在数值上相同。
阅读小故事“门捷列夫和元素周期表”。
3.完成课本P63“探究”中的内容。
1.元素周期表每个方块表示的意义。
元素周期表是我们学习化学和研究化学的重要工具。下表是元素周期表中1~18号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对它进行研究,完成下列填空:
(1)第11号元素名称是钠,它属于金属元素(选填“金属”或“非金属”),它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失去电子,它的离子符号为Na+。
(2)从上表中我还可以探究出以下规律:原子核外电子数等于原子序数、等于核电荷数、等于核内质子数。
2.同桌互相检查元素符号的记忆情况。
INCLUDEPICTURE
"../../../合作探究.TIF"
\
MERGEFORMAT
请同学们将自学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在小组(同排)进行合作探究,共同解决。
交流展示 生成新知
INCLUDEPICTURE
"../../../展示提升.TIF"
\
MERGEFORMAT
1.知识模块一:元素符号
2.知识模块二:元素周期表
3.知识模块三:元素周期表的应用
检测反馈 达成目标
一、当堂检测
1.将右列与左列对应的字母填入括号内
(1)纯净物 A.由同种元素组成 (1)——(D)
(2)混合物
B.由不同种物质组成
(2)——(B)
(3)化合物
C.分子中含有不同种元素的原子
(3)——(C)
(4)单质
D.由一种物质组成
(4)——(A)
(5)氧化物
E.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是氧元素
(5)——(E)
2.(用元素符号填空)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O,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Al;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非金属元素O;空气中含量最多的元素N;生物细胞中含量最多的元素O。
3.元素的原子序数等于原子核外电子数、等于质子数、等于核电荷数。
二、课后检测(见学生用书)
课后反思 查漏补缺
1.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收获了什么?
2.课后反思:
方法改进:
存在困惑:课题3 元素
第1课时 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
【学习目标】
1.能说出并能理解元素的概念。
2.能将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认识统一起来。
【学习重点】
元素的概念。
【学习难点】
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构成。
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1.导语:我们知道英语单词有很多个,但是组成英语单词的字母只有26个;我们身边的物质有千千万万种,实际组成这些物质的基本要素只有100多种,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个基本要素——元素。
2.明确学习目标,解读目标。
自学互研 生成能力
1.定义: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思考】怎样区分氢元素和氧元素?
【归纳】元素的种类是由核内质子数决定的。也就是说质子数不同,元素的种类就不同。
例:所有核电荷数为8的氧原子总称为氧元素,所有核电荷数为1的氢原子总称为氢元素等等。
2.特点:元素是一类原子的总称,是宏观概念,只讲种类,不讲个数。
【讲解】由定义可知,元素是一类原子的总称,具体说就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是宏观概念,只讲种类,不讲个数。那么在用元素描述物质的组成时,只能说该物质由几种元素组成,而不能说该物质由几个元素组成。
3.元素在自然界中的存在。
【过渡】物质的种类很多,但组成物质的元素种类并不多,到目前为止,发现的元素种类仅一百多种。它们在地壳、生物细胞(包括人体中)、海水、空气中的含量分别是多少呢?
【分析】在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几种元素的顺序为:氧、硅、铝、铁。
在生物细胞中(包括人体中),含量最多的几种元素的顺序为:氧、碳、氢。可谐音记作“氧探亲”。
海水中含量最多的几种元素的顺序为:氧、氢、氯、钠。
空气中含量最多的两种元素的顺序为:氮、氧。
【图片展示】
【分析】由上图可看出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氧,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铝;海水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氧;人体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氧;空气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氮。
【提问】日常生活常接触到“含氟牙膏”、“高钙牛奶”、“碘盐”、“富硒茶叶”、“加铁酱油”等用品,这里的氟、钙、碘、硒、铁指的是什么?
【回答】都是指元素
【讨论】在发生化学反应S+O2SO2中,分子是否发生了变化?元素是否发生了变化?
【结论】化学反应的实质是原子的重组,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发生变化。
【小结】化学反应前后,分子的种类发生了变化。原子种类、元素种类均不变。
【思考】元素和原子又是什么关系?
【讲解】原子表示的是物质的微观结构,而元素表示的是物质的宏观组成。用原子时只能对应微观粒子,而用元素时只能对应宏观物质。
【总结】分子、原子、元素、物质之间的关系:
1.元素只讲种类,不讲个数;原子既讲种类又讲个数。
2.原子用于描述物质的微观结构;元素用于描述物质的宏观组成。
交流展示 生成新知
INCLUDEPICTURE
"../../../展示提升.TIF"
\
MERGEFORMAT
1.知识模块一:什么是元素
2.知识模块二:元素与原子的区别与联系
检测反馈 达成目标
一、当堂检测
1.表示4个氢原子的符号是( B )
A.4H2
B.4H
C.2H2
D.H4
2.“博士伦”隐形眼镜洗液的主要成分是H2O2(双氧水),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B )
A.H2O2是由氢气和氧气构成的
B.H2O2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C.H2O2是由氢分子和氧分子构成的
D.H2O2是由两个氢元素和两个氧元素构成的
3.“H-2”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C )
A.属于一种新元素
B.跟氢原子相同的原子
C.是氢元素的另一种原子
D.与氢元素不同类的原子
4.下列各组元素符号的第一个字母相同的是( D )
A.铁、锌、钠
B.钙、铝、铜
C.铝、银、镁
D.碳、钙、氯
二、课后检测(见学生用书)
课后反思 查漏补缺
1.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收获了什么?
2.课后反思:
方法改进:
存在困惑:课题2 原子的结构
第1课时 原子内部的结构
【学习目标】
1.通过学习,知道并能说出原子的构成。
2.知道相对原子质量的含义,并理解相对原子质量表。
【学习重点】
原子的内部结构。
【学习难点】
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
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1.导语: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它还能再分吗?
2.明确学习目标,解读目标。
自学互研 生成能力
1.阅读课本第53页“原子的构成”一段文字,观察图3—8、9后同桌互相描述一下原子的结构。(提示:可从位置、电性、所占体积等不同角度描述)
2.分子、原子都在不断地运动着,想象一下,构成原子的原子核和电子是如何运动的呢?观察教师播放的动画——原子内部的运动,概括原子的结构。
3.分析教材第53页表3—1,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1)构成原子的三种粒子的电性、质量如何?整个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哪部分?
(2)原子中有带电的粒子,那么整个原子是否带电?为什么?
(3)是否所有原子核内都有中子?
(4)同种原子核内的质子数和中子数有何特点?
(5)不同种类原子的内部结构有何不同?
(6)你对原子的结构了解了多少?
小结后板书。
1.阅读教材第56页的相关内容,结合下表体会为什么采用相对原子质量。
原子种类
原子质量(单位:kg)
氢
1.670×10-27
氧
2.657×10-26
碳
1.993×10-26
铁
9.288×10-26
2.请用公式的形式表示出原子的实际质量与相对原子质量的关系。
相对原子质量=
3.运用这个式子,计算一下上表中任意两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答案不唯一
4.相对原子质量有没有单位?
单位是“1”,常省略不写
5.分析下表,思考各原子相对原子质量的近似值与该原子的质子数、中子数有何关系?
原子种类
质子数
中子数
核外电子数
相对原子质量
氢
1
0
1
1
碳
6
6
6
12
氧
8
8
8
16
钠
11
12
11
23
氯
17
18
17
35
铁
26
30
26
56
INCLUDEPICTURE
"../../../合作探究.TIF"
\
MERGEFORMAT
请同学们将自学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在小组(同排)进行合作探究,共同解决。
交流展示 生成新知
INCLUDEPICTURE
"../../../展示提升.TIF"
\
MERGEFORMAT
1.通过教材53页表3—1“几种原子的构成”,你可获得哪些信息?(至少找出4条)
(1)原子不同,质子数不同;
(2)在原子中,质子数等于核外电子数;
(3)在原子中,质子数不一定等于中子数;
(4)不是所有的原子都有中子。
2.为什么整个原子不显电性?我们可以得出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答:由于原子核内质子数所带电荷与核外电子的电荷数量相等,电性相反,因此,原子不显电性。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3.相对原子质量在数值上与质子数、中子数有什么关系?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借助课本P56页表3—2给出的数据来推导关系。
答: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 (证明过程略)
检测反馈 达成目标
一、当堂检测
1.原子是由位于原子中心带正电的原子核和核外带负电的电子构成的,由于原子核所带电量和电子所带电量相等,但电性相反,因此整个原子不显电性。原子核一般是由质子、中子构成的,质子带一个单位正电荷,中子不带电,原子核的电荷数等于质子数。
2.锂电池可用作心脏起搏器的电源。已知一种锂原子核内有3个质子和4个中子,则该锂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 B )
A.1
B.3
C.4
D.7
3.在分子、原子、质子、中子、电子、原子核这些粒子中选择填空:
(1)能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粒子是分子;
(2)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是原子;
(3)构成原子核的粒子是质子、中子;
(4)带正电的粒子是质子、原子核;
(5)带负电的粒子是电子;
(6)不带电的粒子是分子、原子、中子;
(7)在同一原子中数目相等的是质子、电子、核电荷数。
二、课后检测(见学生用书)
课后反思 查漏补缺
1.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收获了什么?
2.课后反思:
方法改进:
存在困惑:第2课时 离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学习目标】
1.能说出原子核外电子分层排布的规律,学会原子结构的表示方法。
2.能说出离子的形成过程,知道离子也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
【学习重点】
离子形成的过程。
【学习难点】
原子核外电子分层排布的规律。
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1.导语:原子是由原子核和绕核做高速运动的电子构成,不同的原子有不同数量的电子,那么这些运动的电子是怎样运动的呢?会不会发生碰撞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
2.明确学习目标,解读目标。
自学互研 生成能力
1.阅读学生作品——科普小论文《漫游原子世界》,巩固原子结构的知识。
我是一个小、小、小电子,在原子内部很大的空间中围绕着原子核这个小老头不停地转动;我们在飞,却怎么也飞不高。因为这老头长得很特别:虽然占据原子中央很小的地盘,却是由中子和质子构成,中子不带电,质子带正电,因此,这小老头也带正电,很有能耐,正好把我们身上的负电深深吸引,所以我们很难脱离原子核的怀抱。
猜想一下原子的核外电子是如何运动的呢?它们能否挣脱原子核的吸引呢?向你的同学说一说你想象中核外电子如何运动?
2.阅读课本P54图文,思考:科学家是怎样定义电子层的?利用所学知识进行创意绘画并与同桌交流:(1)氢原子结构图;(2)氧原子结构图(含有8个电子的氧原子中,这8个电子究竟怎样绕核外高速运动呢?)
3.用原子结构示意图可简明、方便地表示原子的结构。观察课本图3—12中一些原子结构示意图,你能说出其中每一部分代表的内容吗?
4.从课本上找出什么是相对稳定结构?仔细观察投影“核电荷数从1—20的各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思考:不同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有无一定规律?
(1)原子核外第一层最多有几个电子?
(2)原子核外第二层最多有几个电子?
(3)原子核外最外层最多有几个电子?
(4)决定元素化学性质的是什么?
(5)1—20号元素中哪些是金属元素,哪些是非金属元素?哪些是稀有气体元素?它们的最外层电子数有何特点?
5.(列表比较)元素的最外层电子数与元素的性质
元素种类
最外层电子数
得失电子趋势
化学性质
金属元素
少于4个
易失电子
活泼
非金属元素
多于或等于4个少于8个(氢1个)
易得电子
活泼
稀有气体元素
等于8个(氦2个)
不易得失电子
相对稳定
6.对照原子结构示意图,思考:O与S、F与Cl两组元素的化学性质如何?
想一想:由于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的原子核外最外层没有达到稳定结构,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失、得电子,从而达到稳定结构。那么,得失电子的结果怎样呢?
1.提供信息:(1)钠与氯气反应生成氯化钠;(2)钠和氯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通过观察原子结构示意图,讨论:要趋向稳定结构的钠原子和氯原子该如何变化来达到稳定呢?达成共识后由两名同学上台表演氯化钠的形成过程。
2.阅读课本P55第二段图文。
(1)找出离子、阴离子、阳离子的概念,并举两例。
(2)说说书写离子符号应注意的事项。
INCLUDEPICTURE
"../../../合作探究.TIF"
\
MERGEFORMAT
请同学们将自学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在小组(同排)进行合作探究。共同解决。
交流展示 生成新知
1.画出1—18号原子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并总结核外电子分层排布的规律。
(1)第一层最多排2个电子;
(2)第二层最多排8个电子;
(3)最外层最多排8个电子。
原子结构示意图略
2.以钠与氯气反应生成氯化钠为例,说明原子是如何变成离子的?
合理即可,略。
检测反馈 达成目标
一、当堂检测
1.在下列示意图表示的粒子中,属于原子的有②⑤⑥(填序号,下同),属于阳离子的有①④,属于阴离子的有③,属于同种元素的为④⑤。
2.如图,A、B、C是三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在A、B、C三种粒子中属于阳离子的是A,属于阴离子的是C,属于原子的是B。
(2)用化学符号表示:A__Mg2+,C__Cl-。
(3)A、B、C三种粒子中,不具备稳定结构的是B(填序号)。
二、课后检测(见学生用书)
课后反思 查漏补缺
1.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收获了什么?
2.课后反思:
方法改进:
存在困惑:课题1 分子和原子
【学习目标】
1.知道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的,并能说出分子和原子的区别。
2.能用分子的性质解释生活中的某些现象。
3.能从分子和原子的角度解释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学习重点】
分子和原子的相似点、根本区别和联系。
【学习难点】
能从分子和原子的角度解释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1.创设情境:
(1)八月桂花飘香时,同学们为什么会闻到香味?
(2)糖块放到了水中,为什么会逐渐消失?
2.明确学习目标,解读学习目标。
自学互研 生成能力
【演示】向盛有水的小烧杯中加入少量品红,静置,观察发生的现象。
【注意】品红的量一定要少。品红的扩散现象极易观察,但从放入水中到扩散均匀需时间较长。可以留一两份让学生在课外继续观察。用温水做这个实验,时间可缩短。
你看见了什么?你怎样解释这种现象?
【现象】品红在水中迅速扩散,但较长时间后才扩散均匀。
结论:宏观物质都是由微小的粒子——分子、原子构成的。分子、原子是真实存在的。
1.阅读P48~P49的资料,结合老师完成的实验,总结分子的有关性质:
(1)1个水分子的质量约是3×10-26kg;1滴水(1mL水约为20滴)中大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如果10亿人来数1滴水里的水分子,每人每分钟数100个,日夜不停大约要数3万年才能数完。
结论:分子的体积和质量都很小
(2)花香在空气中的扩散、湿衣服中的水在晾晒下的挥发及品红在水中的扩散都是分子运动的结果。
观察P49【实验探究】分子运动现象,为什么A烧杯中的溶液变红了?
答:B中的浓氨水挥发出氨分子,运动到A烧杯中使酚酞变红;说明分子在不停地运动。
结论:分子在不断运动
(3)演示一碗黄豆与一碗绿豆混合实验
阅读P49最后一段话,回答下面3个问题:
①为什么50m3天然气加压后能装入后备箱内的天然气罐中?
②为什么100g的水在气态、固态、液态三种状态下的体积不一样?
③为什么物体有热胀冷缩现象?
结论:分子之间存在间隔
2.小结:分子具有哪些特性?
答:①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②分子总是在不断运动;③分子之间有间隔
阅读课本P50~P51,完成1~5小题:
1.构成物质的微小粒子有分子和原子等,如氧气是由氧分子构成的,铁是由铁原子构成的。
2.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如氧分子是由氧原子构成的,一个水分子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的。一个氨分子是由1__个氮原子和3个氢原子构成的。
3.在氧化汞分解的过程中,最小的粒子是原子。从左侧示意图中可以看出,分子和原子的本质区别是: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而原子不能再分。
4.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5.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该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
观看多媒体演示:水的蒸发与水的分解
从分子的角度看,水的蒸发与水的分解有什么不同?
答:水的蒸发只是分子间的间隔增大了,是物理变化;而水的分解是水分子分解,生成了氢分子和氧分子,是化学变化。
INCLUDEPICTURE
"../../../合作探究.TIF"
\
MERGEFORMAT
请同学们将自学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在小组(同排)进行合作探究,共同解决。
交流展示 生成新知
INCLUDEPICTURE
"../../../展示提升.TIF"
\
MERGEFORMAT
知识模块一:物质是由微观粒子构成的
知识模块二:分子的性质实验
知识模块三:分子可以分为原子
知识模块四:从微观看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检测反馈 达成目标
一、当堂检测
1.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分子在不断地运动,分子之间有间隔。
2.下列各项中不能证明分子之间有间隔的是( A )
A.红墨水滴入水中,过一会水全部变成红色
B.水受热变为水蒸气时体积会增大
C.1体积黄豆和1体积小米掺在一起后,总量少于2体积
D.100mL酒精和100mL水混合后,总体积小于200mL
3.试用分子的知识解释下列现象。
(1)湿衣服在日光下干得快。
水分子获得能量,扩散速度加快。
(2)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气体受压时体积缩小。
气体分子受到压力,分子间隔缩小。
二、课后检测(见学生用书)
课后反思 查漏补缺
1.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收获了什么?
2.课后反思:
方法改进:
存在困惑:
展开更多......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