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1世纪教育网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考点1 物质的组成 变化和分类【考纲要求】1.了解化学反应的本质,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与联系。2.理解混合物和纯净物、单质和化合物、金属和非金属的概念。3.理解酸、碱、盐、氧化物的概念及其相互联系。4.了解溶液的含义,了解溶解度、饱和溶液的概念。5.了解胶体的性质,并能利用胶体的性质解释一些与胶体有关的简单问题。【知识要点精讲】www.21-cn-jy.com一、物质分类辨析1.碱性氧化物一定是金属氧化物,但金属氧化物不一定是碱性氧化物(如Mn2O7为酸性氧化物、Al2O3为两性氧化物、Na2O2为过氧化物)。21·世纪*教育网2.酸性氧化物不一定是非金属氧化物(如Mn2O7);非金属氧化物也不一定是酸性氧化物(如CO、NO)。21·网3.酸性氧化物、碱性氧化物不一定都能与水反应生成相应的酸、碱(如SiO2、Fe2O3)。4.高分子化合物属于混合物(如淀粉)。5.一个一元强酸分子一定能电离出一个H+,电离出一个H+的不一定是一元酸(如NaHSO4)。6.盐中的阳离子不一定是金属阳离子,也可能是NH4+。7.溶于水形成溶液能导电的物质不一定为电解质如SO2、NO2、NH3等二、三种分散系的比较分散系 溶液 胶体 浊液分散质粒子直径 小于1 nm 1~100 nm 大于100 nm性质 稳定性 稳定 较稳定 不稳定能否透过滤纸 能 能 不能能否透过半透膜 能 不能 不能鉴别 无丁达尔效应 有丁达尔效应 静置分层或沉淀三、化学反应类型的三种分类1.根据反应物、生成物的种类与数目2.按反应中是否有电子转移分为3.按反应的能量变化分为四、常见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物理变化 化学变化三馏 蒸馏、分馏 干馏四色 焰色反应 显色反应、颜色反应、指示剂变色反应五解 潮解 分解、裂解、水解、电解十八化 熔化、汽化、液化、酸化 氧化、氢化、水化、风化、钝化、皂化、炭化、催化、硫化、酯化、硝化、裂化、卤化、油脂硬化五、易错提醒1.有化学键被破坏的变化不一定是化学变化,如NaCl溶于水;化学变化中原子的原子核不发生变化,同位素间的转化,核裂变等不属于化学变化。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2.纯净物由一种物质(或一种分子)组成,但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不一定是纯净物,如白磷和红磷组成的混合物。21教育网3.(1)碱性氧化物一定是金属氧化物,但金属氧化物不一定是碱性氧化物(如Mn2O7为酸性氧化物、Al2O3为两性氧化物、Na2O2为过氧化物)。(2)酸性氧化物不一定是非金属氧化物(如Mn2O7);非金属氧化物也不一定是酸性氧化物(如CO、NO)。4.胶体区别于其他分散系的本质特征是分散质微粒直径在1 nm~100 nm之间,而不是丁达尔效应。5.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判断(1)化学变化中一定存在着化学键的断裂与形成,但存在化学键断裂的变化不一定是化学变化,如HCl溶于水,熔融氯化钠的电离等是物理变化。www-2-1-cnjy-com(2)化学变化中常伴随着发光、放热和颜色变化,但有发光、放热或颜色变化的变化不一定是化学变化,如焰色反应、NaOH溶于水放热、活性炭吸附作用使物质褪色等是物理变化。6.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判断(1)化学变化中一定存在着化学键的断裂与形成,但存在化学键断裂的变化不一定是化学变化,如HCl溶于水,熔融氯化钠的电离等是物理变化。2-1-c-n-j-y(2)化学变化中常伴随着发光、放热和颜色变化,但有发光、放热或颜色变化的变化不一定是化学变化,如焰色反应、NaOH溶于水放热、活性炭吸附作用使物质褪色等是物理变化。(3)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即在化学反应中原子的原子核是不发生变化的。核裂变或核聚变会产生新原子,但这是物理学研究的范畴,不属于中学化学意义上的物理变化或化学变化。(4)有气泡产生或沉淀析出的变化不一定是化学变化。气泡产生或沉淀生成可通过化学变化实现,也可通过改变溶解度实现。21*cnjy*com【典例分析】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霾尘积聚难见路人”,雾霾所形成的气溶胶有丁达尔效应B.“熬胆矾铁釡,久之亦化为铜”,该过程发生了置换反应C.“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屠呦呦对青蒿素的提取属于化学变化D.古剑“沈卢”“以剂钢为刃,柔铁为茎干,不尔则多断折”,剂钢指的是铁的合金【答案】C 【解析】雾霾所形成的气溶胶属于胶体,有丁达尔效应,故A正确;B.铁置换铜属于湿法炼铜,该过程发生了置换反应,故B正确;C.青蒿素的提取用的是低温萃取,属于物理方法,故C错误;D.剑刃硬度要大,所以用碳铁合金,故D正确。1-c-n-j-y2.下列过程没有发生化学反应的是( )A.用活性炭去除冰箱中的异味B.用热碱水清除炊具上残留的油污C.用浸泡过高锰酸钾溶液的硅藻土保鲜水果D.用含硅胶、铁粉的透气小袋与食品一起密封包装【答案】A【解析】 A.活性炭具有吸附性,能够吸附冰箱中的异味,发生的是物理变化,故正确。B.油污属于酯类物质,可以在热碱水条件下发生水解反应生成醇和有机盐,属于化学变化,故不正确。C.该过程利用的是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氧化水果产生的乙烯,属于化学变化,故不正确。D.硅胶起吸水作用,铁粉起还原剂作用,防止食物被氧化,属于化学变化,故不正确。21【挑战真题】1.(2017 北京)古丝绸之路贸易中的下列商品,主要成分属于无机物的是A.瓷器 B.丝绸 C.茶叶 D.中草药2.(2016·课标全国Ⅰ,7)化学与生活密切相关,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用灼烧的方法可以区分蚕丝和人造纤维21世纪教育网B.食用油反复加热会产生稠环芳烃等有害物质C.加热能杀死流感病毒是因为蛋白质受热变性D.医用消毒酒精中乙醇的浓度为95%3.(2015·全国卷Ⅰ)我国清代《本草纲目拾遗》中记叙无机药物335种,其中“强水”条目下写道:“性最烈,能蚀五金……其水甚强,五金八石皆能穿滴,惟玻璃可盛。”这里的“强水”是指( )2·1·c·n·j·yA.氨水 B. 硝酸C.醋 D.卤水【答案与解析】1.【答案】A【解析】瓷器是硅酸盐产品,主要成分是无机物;而丝绸、茶叶、中草药的主要成分都是有机物。故答案选A。2【答案】D【解析】A项,蚕丝属于蛋白质,灼烧时具有烧焦羽毛的气味,人造纤维是以天然纤维为原料经过溶解、纺丝加工制得的化学纤维,灼烧时没有烧焦羽毛的气味,正确;21cnjy.comB项,食用油经过反复加热,可发生一系列复杂的化学变化,这些变化不仅使食用油的营养价值降低,还会产生对人们身体有毒害作用的不饱和脂肪酸聚合物、杂环胺和稠环芳烃等物质,正确;C项,病毒由遗传物质核酸和蛋白质外壳组成,加热可使蛋白质变性杀死病毒,正确;D项,医用消毒酒精中乙醇的体积分数为75%,错误。3【答案】B【解析】 氨水有一定的腐蚀作用,对铜的腐蚀比较强,对钢铁腐蚀比较差,对水泥腐蚀不大,氨水可以贮存于塑料、陶瓷等容器中,故A不正确。B.硝酸化学性质活泼,能与多种物质反应,它是一种强氧化剂,它可腐蚀各种金属(铂和金除外)和材料,故B正确。21·cn·jy·comC.醋具有弱酸性,具有酸的通性,没有强氧化性,不能腐蚀“五金八石”,醋酸也可贮存于塑料瓶,故C不正确。2·1·c·n·j·yD.卤水又称作卤碱,其主要成分为氯化镁、氯化钠和一些金属离子,是制作食盐过程中渗滤出来的液体,在日常生活中常用于制作豆腐,大量吞服卤水可引起消化道腐蚀,镁离子被人体吸收后对心血管及神经系统均有抑制作用,故D不正确。【来源:21·世纪·教育·网】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