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九年级下册历史第六单元第12课亚非拉的奋起人教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教案】九年级下册历史第六单元第12课亚非拉的奋起人教版

资源简介

第12课亚非拉的奋起
教学整体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通过本课的教学,要求学生掌握以下知识点:印度等亚洲国家的独立及其振兴;非洲民族独立的进程及其胜利的意义;古巴革命和巴拿马运河主权的收复。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非洲独立运动原因和意义的分析,培养学生全面认识历史和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通过对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发展史的回顾,培养学生归纳历史问题、比较历史事件、概括历史发展规律的能力。提高学生运用唯物主义历史观点解决现实社会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教学及其对殖民体系形成与崩溃原因的分析,启发学生得出以下认识:非洲民族解放运动的胜利,标志着殖民体系的最终崩溃。殖民体系的形成是人类历史发展特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它随着资本主义的产生而出现,并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而变化,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类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资本主义殖民体系的崩溃与它的出现一样是历史的必然。殖民主义在当今世界出现了新的表现形式,赢得独立的人民要进一步扫除殖民主义的残余,为建立一个公正合理的世界继续努力。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印度的独立与经济发展
非洲民族独立浪潮
难点:
印巴分治
巴拿马人民收回巴拿马运河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课程导入】
第二次世界大战对世界的影响,不仅有前几课我们了解的资本主义世界
与社会主义阵营的变化,而且也使殖民地与半殖民地人民深受鼓舞,纷纷掀起民族解放与民族独立运动,并取得了巨大的成果。亚非拉不仅出现了一系列新兴的民族独立国家,而且使资本主义列强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建立起来的殖民体系宣告瓦解。
讨论: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经历有什么特点?
(学生讨论)
教师总结: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过一系列的自我调节和改良,经济有了较大的新发展。社会主义曾经由一国发展到多国,社会主义国家的建设在曲折中前进。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后,社会主义运动处于低潮。
学生聆听教师描述,并预习本节课所学内容。
点明本课的主题,创设情境,激起学生的兴趣,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
【新课教授】
处于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之间的国家和地区,通常称作“第三世界”。从地理位置上看,它们位于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所以也简称为“亚非拉国家”。从政治、经济、科技、文化、教育的水平上看,它们与发达国家还有较大差距,正在奋起,正在发展,所以也称作“发展中国家”。它们怎样奋起和发展?请阅读课文。亚洲国家的独立与振兴
(1)印度于17世纪开始遭受英国东印度公司的侵略,18世纪中期被英国完全占有,1858年英王派总督管辖印度,直到1947年英国在印度民族独立运动的高潮中以“分而治之”的政策结束了对印度长达277年的侵略和近200年的直接统治历史。
(2)印度自1857年进行反英民族大起义失败后,先后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一次大战后、二次大战后进行了许多次民族独立斗争,直至最终获得独立。(3)1950年印度共和国建立后,实行独立自主和不结盟的外交政策,积极倡导并发起不结盟运动;集中精力发展经济,建立起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实现了粮食的基本自给,在科技方面取得突出成就。现在的印度不但能制造飞机、汽车、远洋轮船、各种机床和仪器,还建立了原子能发电站,发射了自己设计和制造的人造地球卫星和通讯卫星,具备了生产核武器的能力,形成了比较齐全的国民经济体系。印度注重国民经济的综合发展,既重视工业也重视农业,在农业生产方面实施“绿色革命”,取得显著效果。20世纪90年代以前,印度沿着“尼赫鲁式的社会主义”模式发展,经济呈平稳低速增长。90年代以来,印度扩大对外开放的政策,促进经济向国际化转轨,年均增长达6%以上,印度国土面积排世界第七,稻米、小麦、牛奶的产量却居世界第二位。今天,“重新发现”印度的美国等西方国家认为,在21世纪的国际体系中,印度将同美国、中国、日本、俄罗斯一起,成为世界六大力量中心。印巴之争的历史根源。“印度的自由”是以国家的分裂为代价的。印度和巴基斯坦两国的印度教徒与穆斯林曾在南亚次大陆共同生活了十几个世纪,他们共同创造了灿烂的文化。1947年6月3日,英国最后一任印度总督蒙巴顿公布印巴分治的“蒙巴顿方案”,使这一地区分裂并由此开始了印巴两个国家持续半个多世纪的冲突。印巴分治造成了无穷的的后患,如克什米尔的归属问题、穆斯林与印的教徒的宗教之争等问题,这些都造成了印巴两国之间的流血冲突和战争。(5)印度独立前后,亚洲许多殖民地、半殖民地(菲律宾、缅甸、斯里兰卡、韩国等)获得独立,各国经济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特别是70年代的新加坡和韩国,实现了经济起飞,经济以年增长率超过10%的速度高速发展,超过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被称为“70年代的奇迹”。(韩国、新加坡、香港、台湾合称“亚洲四小龙”)二、非洲民族独立浪潮
15世纪,葡萄牙殖民主义者在开辟新航路的过程中,最早踏上非洲大陆,此后西方殖民主义者接踵而来。其罪恶活动有始于16世纪的黑奴贩卖活动,19世纪末掀起的瓜分狂潮,实行种族隔离政策等。二战以后,民族解放运动席卷整个非洲大陆,帝国主义在非洲的殖民体系一步步走向瓦解。非洲的民族独立和解放运动最先在北非展开。1952年7月以纳赛尔为首的“自由军官组织”推翻了英国支持的法鲁克王朝;,赢得了埃及真正的独立。1953宣布成立埃及共和国,1956年收回苏伊士运河主权(苏伊士运河地处欧亚非三大洲交界之处,它是世界上最长的无船闸运河,可昼夜通航,具有极高的交通与战略地位。它的通航,大大缩短了世界贸易运输的航程。苏伊士运河位于当今世界的天然油库中东附近,连接着红海和波斯湾沿岸港口,扼欧洲通向印度和东南亚及东亚地区港口等航线,具有极高的经济价值。1956年7月26日,埃及总统纳赛尔在开罗独立广场,面对数万兴高采烈的人民群众庄严宣布将苏伊士运河收归国有,英国军队被迫撤出苏伊士运河区。这一震惊全世界的历史事件,极大地维护了埃及的民族利益和国家主权。)(纳赛尔的主要贡献。领导埃及获得真正的独立;收回苏伊士运河主权;与印度的尼赫鲁、南斯拉夫的铁托共同倡导、建立了第三世界的不结盟运动。)
埃及的独立运动将非洲独立浪潮推向高潮,五六十年代,非洲有三十多个国家赢得独立,其中1960年就有17国独立;因此这一年被称为“非洲独立年”,1990年,纳米比亚的独立,标志着西方殖民者入侵和奴役非洲长达五个世纪历史的结束,帝国主义在非洲殖民体系最终崩溃。拉丁美洲捍卫民族主权的斗争
二战以后,拉丁美洲人民捍卫民族主权的斗争发展迅速。古巴长期处于美国控制之下。1956年12月,卡斯特罗等81名革命青年潜入山区,与农民运动结合,进行游击战争。1959年1月,游击队进入古巴首都哈瓦那,推翻了美国扶植的傀儡政府巴蒂斯塔反动武装,建立了独立、民主的新古巴。1961年宣布为社会主义国家。新政权努力发展经济,实行土地改革,废除封建大庄园制;没收美国垄断资本在古巴的工矿企业。古巴的独立沉重打击美国在拉美的霸权,鼓舞了世界人民的民族解放运动。继古巴独立后,拉丁美洲独立运动中影响最大的事件巴拿马人民收回巴拿马运河的主权。巴拿马运河位于中美洲巴拿马共和国中部的巴拿马地峡上,1914年建成通航,是沟通大西洋和太平洋的著名国际航运水道。它的通航,使两大洋之间的航程比绕道麦哲伦海峡缩短5
000~1.4万千米,具有重要的经济和战略意义。历史上,美国通过与巴拿马签订不平等条约,获取了修建和经营巴拿马运河的永久性权利。运河通航后美国一直把持着经营和管理权,后来又将运河周围1
400多平方千米的地带划为运河区,形成“国中之国”。近百年来,巴拿马人民为收复运河主权,维护民族尊严,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终于在1977年9月7日,巴美双方签署了新的巴拿马运河条约,规定在1999年12月31日前美国从巴拿马撤出全部驻军并将运河归还给巴拿马。1999年12月31日,巴拿马政府正式收回巴拿马运河主权,结束了美国对这条黄金水道长达85年的殖民统治,使运河成为名副其实的“巴拿马的运河”。
【布置作业】
学生自主完成课后相关练习。
【课堂小结】
请同学们请同学们归纳一下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的阶段特点:
四五十年代,独立运动兴起;五六十年代,独立运动高涨;七八十年代,独立运动深入;90年代,殖民体系崩溃。教师再做适当的补充,进一步强调本节课的重点、难点、和关键点。
引导学生理清印度历史发展线索丰富内容,增添依据,加深认识,巩固记忆。
【教学小结】板书:
第12课
亚非拉的奋起
一、亚洲国家的独立与振兴
印度
1947
印巴分治
尼赫鲁
2、韩国
新加坡
二、非洲民族独立浪潮
1、
1952.7
纳赛尔
埃及
1956
收回苏伊士运河主权
2、
20世纪五六十年代
30多个国家独立
1960
1990.3
纳米比亚拉丁美洲捍卫民族主权的斗争
1.古巴
1959
克斯特罗
社会主义道路
2.巴拿马
1999底
收回巴拿马运河主权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