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1.3水的浮力(第三课时)【学习任务】进一步理解浮力的概念和阿基米德原理。能用力和运动的关系推导出物体在液体中浮沉的条件。会应用浮沉条件分析一些实例。【重点】物体在液体中浮沉的条件【器材】一、【自主学习】1、浸没在液体里的物体同时受到力和力的作用,当时,物体下沉,当时,物体上浮,当时,物体悬浮。2、浸入水中的皮球,放手后,从它刚露出水面到最后漂浮在水面上不动的过程中浮力,重力。(填写“减小”、“不变”或“增大”)3、同一个物体分别放在水、酒精、煤油这三种不同的液体中,并都漂浮在液面上,受到的浮力分别F1、F2、F3,则F1、F2、F3的大小关系是。二、【合作、探究、展示】一、对阿基米德原理公式(F浮=G排液=ρ液gv排=m排液g)的正确理解1、ρ液是,不是浸入物体的密度。2、V排液是,不是液体总体积,也不一定等于物体的总体积V物。(在下面填写V排液和V物的关系)(1)物体完全浸入液体中(浸没):。(2)物体部分浸入液体中:。3、浮力只跟和有关。4、计算过程单位统一用国际单位制单位F浮:;ρ液:;g:;V排液。二、物体浮沉的条件活动1:观察物体的浮沉现象观察课本图1—20,观察到的现象是:一只鸡蛋,一只鸡蛋,一只鸡蛋。你分析物体在水中是浮还是沉取决于什么?画出物体在水中受力示意图(如右图)。活动2:改变小瓶的重力探究物体浮沉的条件:往小瓶内逐渐加水,拧紧瓶盖后,放入水中,使装水的小瓶分别处于下面状态,并填表分析:状态受力分析受力大小关系物体的体积V物与排开液体体积V排的关系漂浮悬浮沉底活动3:改变物体的浮力探究物体的浮沉条件实验器材:铁皮、胶带纸、水、烧杯。(1)把铁皮放入水中,观察铁皮下沉的运动,分析铁皮的受力情况:F浮G物。(2)把铁皮折成方盒,用胶带纸把缝隙粘好,放入水中,观察铁盒的运动情况:。分析铁盒受力的变化:___________________,此时F浮G物。1、设想一物体浸没于液体中,对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进行受力分析可能出现三种不同情况:(1)当F浮>G时,根据力和运动的关系,可知物体将,当物体开始露出液面时,排开液体的体积将,受到浮力,最后F浮=G,物体处于状态。(2)当F浮=G时,由于物体受平衡力作用,物体处于状态,此时物体可以停留在液体内部的任一位置。(3)当F浮,最后,物体受浮力、重力和支持力三个力作用静止。1、当浮力__重力时,物体上浮直至2、当浮力___重力时,物体下沉直至3、当浮力_____重力时,物体处于悬浮状态。结论:物体在液体中的浮沉取决于所受力的关系,分别是_______和_____,改变物体浮沉的途径:改变物体所受的或__计算浮力大小的三种方法:小结:①浮力等于物体的重力减去物体浸在液体中称得的重力。即:F浮=G物-G浸②根据阿基米德原理计算。F浮=G排液=ρ液gv排.对于实心物体来说,我们还可通过比较液体密度和物体密度的大小来判断物体的沉浮:当物体全部浸没在液体内部时,有V排=V物,由于F浮=ρ液gV排,G物=ρ物gV物。则推导出密度的关系:ρ液ρ物时,物体将上浮,最后漂浮在液体表面上。ρ液ρ物时,物体将悬浮。可以停留在液体内部的任一位置。ρ液ρ物时,物体将下沉。最后沉到容器的底部。小结:物体在液体中的浮沉本质上取决于例1:排水量为1000t的轮船在河水中航行,满载时船及所装货物共重N,受到河水的浮力是N,如果河水密度为1.0×103kg/m3,船排开的河水的体积是m3。(轮船的排水量是指轮船满载时所排开水的质量)解析过程:3.利用物体浮沉的条件分析一些现象思考1:观察课本图1—22,讨论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汤圆刚放入水中时,因为V排液,F浮G,所以下沉入锅底;而汤圆煮熟时,V排液,F浮G,所以汤圆先,直至汤圆部分露出水面后,V排液又,F浮,最后F浮G,这时汤圆就漂浮在水面上。思考2:讨论为什么泄漏到大海上的石油都漂浮在水面上。4.物体漂浮和悬浮条件的区别:漂浮:F浮G物则ρ液ρ物,V排V物。悬浮:F浮G物则ρ液ρ物,V排V物。※请画出物体所处的状态小结计算浮力大小的三种方法:①称重法:浮力等于物体的重力减去物体浸在液体中弹簧秤的示数。即:F浮=G物-F②根据阿基米德原理计算。F浮=G排液=ρ液gv排=m排液g③根据物体漂浮在液面或悬浮在液体中的条件F浮=G物,应用二力平衡的知识求物体受到的浮力。例2:如图所示,边长为10cm的实心正方体木块,密度为0.6×103kg/m3,静止在装有足量水的容器中,且上下底面与水面平行,求:(1)木块的质量;(2)木块在水中所受浮力的大小;(3)木块浸在水中的体积;例3:如图所示,将两块相同的橡皮泥做成实心球形和碗形,分别放入相同的甲、乙两杯水中,静止时甲杯中橡皮泥所受的浮力___________乙杯中橡皮泥所受的浮力(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________杯中水面升高得多。三、【当堂检测】1.一个鸡蛋沉没在一杯清水中,将下列添加物(足量)分别加入杯内的水中经搅拌后,最终能使鸡蛋浮起来的是( )A.水 B.食盐 C.酒精D.食用油2.轮船在从河里驶入海里的过程中,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A.轮船受到的浮力不变,会上浮些 B.轮船受到的浮力不变,会下沉些C.轮船受到的浮力变大,会上浮些 D.轮船受到的浮力变小,会下沉些3.一个木块与一个空心钢球质量相等,均漂浮在水面上,比较它们浸在水中的体积( )A.木块大 B.钢球大 C.一样大 D.无法比较大小4.一密度均匀的实心物体悬浮在某一种液休中,若将此物体均分成两块,并轻轻地取出一半,余下的一半在液体中( )A.将上浮 B.将下沉C.仍然是悬浮D.以上情况都可能出现※5、一只鸡蛋先后放入甲、乙两杯不同浓度的盐水中,如图鸡蛋在甲杯处于悬浮状态,在乙杯处于漂浮状态,可以肯定的是()A、甲杯盐水密度比乙杯盐水密度小B、甲杯盐水密度比乙杯盐水密度大C、甲图鸡蛋受到的浮力比乙图鸡蛋受到的浮力小D、甲图鸡蛋受到的浮力比乙图鸡蛋受到的浮力大课题:水的浮力(第二课时)【学习任务】通过生活经验和大胆猜想,设计实验方案,探究浮力大小和哪些因素有关,并得出阿基米德原理,能用测力计测量浮力,会用阿基米德原理计算浮力。【重点】阿基米德原理及有关计算一、【自主学习】1.称重法测浮力的步骤:(1)先用弹簧测力计测;(2)将物体放入液体中,读出;(3)求浮力的公式。此方法适用于在水中会的物体。2、当你躺在浴缸的水中时,人会有一种_________的感觉,这是因为人体受到的作用,浴缸里的水面比原来_____________,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这两者之间是否有关系呢?1、研究浮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器材:阿基米德原理演示器)二、【合作、探究、展示】.探究: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1.提出问题:在图1-15所示的活动中,塑料瓶浸入水中的体积越大,手会感觉越费劲,根据这一事实,你认为浮力大小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呢?2.假设:浮力大小可能和排开水的多少有关。3.组内讨论:a.要定量研究水的浮力大小与排开水的多少的关系,需要做什么?b.图1-18中,量筒和溢杯在你的研究中有什么作用?c.实验中需要测量哪些量?怎样测?4.需要的器材有:5.设计实验步骤:a.b.c.d.6.实验记录表格物体的重力G(N)小桶的重G桶(N)物体浸入水中后测力计的示数F(N)受到的浮力F浮F浮=G-F桶和排开的水的总重力(N)排开的水的重力(N) 总结:(1)、结论:。(2)、公式:。(3)、适用范围:。1.对阿基米德定理这个公式的理解应注意:(1)ρ液是,不是浸入液体的物体密度。(2)V排液是;不是液体总体积,也不一定是物体的总体积(V物)。①物体完全浸入液体中(浸没):V排液=;②物体部分浸入液体中,V排液。(用V露代表物体露出液面的体积)(3)浮力只跟和有关,①把物体渐渐压入水中,ρ液不变,V排水增大→F浮,感觉浮力渐渐变大;当物体完全浸入(浸没)后,V排水=V物不变→F浮,再往下压不会感觉到更吃力。反之,上升(未露出水面前)V排水=V物不变→F例2:如图2所示是探究“浮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实验的若干操作,根据此图请你回答下列问题。(1)分析比较图①②③,说明物体所受浮力的大小与因素有关。(2)在图③与图④中保持了不变,得到的结论是浮力大小与 有关。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叫做。请再举一个应用这种研究方法的实验。例3:将质量是2.37千克的钢块浸没在水中,受到的浮力是多大?(钢的密度7.9×103千克/米3)三、【课堂总结】1.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叫浮力,浮力的方向总是。2.挂在弹簧测力计上的石块浸没到水中,石块受到方向竖直向下的__________力;方向竖直向上的__________和__________力,他们三者之间的关系=。3.阿基米德原理:浸在液体里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浮力的大小等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该原理用公式表示为_____________________。阿基米德原理也同样适用于气体。4.求浮力的方法称重法:F浮=F浮===四、【布置作业】1.体积为0.1米3的铁块有一半体积浸没在水中,它排开水的体积是___________米3,它受到的浮力是________牛顿.它排开的水重为_______牛顿,2、一只鸡蛋分别浸没在水和食用油中,则鸡蛋在________中受到的浮力大,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3、用手将一个木球放入水中某一深度后,松开手,木球上浮,在木球未露出水面的时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木球所受的重力、浮力都不变;B.木球所受的重力不变,浮力变大;C.木球所受的重力、浮力都变小;D.木球所受的重力不变、浮力逐渐变小。4.甲、乙、丙、丁是四个体积、形状相同而材料不同的球,把它们投入水中静止后的情况如右图所示。它们中所受浮力最小的是()A.甲 B.乙 C.丙 D.丁5.浸没在液体中的某一物体,如果它所处的深度增加,则它受到液体的()A、压强增加,浮力不变B、压强增加,浮力增加;C、压强不变,浮力增加D、压强不变,浮力不变。6.将同一铁块分别浸没于盐水、水、酒精中,铁块受到的浮力是()A、在盐水中最大B、在水中最大C、在酒精中最大D、在三种液体中一样大;7、所受重力相等的铜球、铁球和铝球分别用细线悬挂而浸没在水中,则()A、悬挂铜球的细线所受的拉力最大B、悬挂铁球的细线所受的拉力最大C、悬挂铝球的细线所受的拉力最大D、三根细线所受拉力一样大8、某同学将一个质量为300g的金属块轻轻放入盛满水的容器中,溢出了50g水,则金属块受到的浮力。9、有一实心金属球,在空气中称时弹簧秤示数为14.7牛,浸没在水中称时弹簧秤示数为4.9牛,求此金属球的密度?10、有一金属块,在空气中称得重3.8牛顿,将它浸没在盛满水的溢水杯中时,有50毫升的水从溢水杯中流入量筒。求(1)金属块的体积(2)金属块在水中受到的浮力(3)金属块在水中时弹簧秤的读数(4)金属块的密度是多千克/米3?它可能是什么金属?※阅读内容:特殊情况下物体不受浮力特殊情况:当物体与容器底部紧密接触时,两个接触面间就没有液体渗入,物体下表面不再受到液体对它向上的压强,液体对它失去了向上托的力,浮力当然消失了。例如:桥墩没有受到向上的浮力。① ② ③④图2课题:水的浮力(第一课时)【学习任务】1.了解水及其他的液体对浸入其内的物体都会产生的作用,了解空气也有浮力。2.通过弹簧测力计对物体在空气中和在水中的测量,说明浮力的存在并计算。【重点】浮力、简单测量浮力【器材】一、【自主学习】1、阅读教材图1-14,死海:因为死海中含盐量太大了,所以湖水里除了某些细菌以外,其他生物都不能生存,沿岸草木也很稀少,湖泊周围死气沉沉。大家也就把它叫做“死海”。在死海中游泳的人平躺在水面上也不会下沉甚至可以躺在水面上静静地看书。不会游泳的人在死海里_________(填“会”或“不会”)被淹死。你猜测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2、根据你的生活经验判断,下列哪些物体会浮在水面上?哪些会下沉 哪些物体会受到浮力作用?(软木塞,玻璃珠,铅球,游泳圈,硬币,铁块,石头,色拉油,塑料盒)。会浮在水面上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会下沉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些物体_______(填“会”或“不会”)受到浮力作用。3.密度公式:重力公式:平衡状态是指:前面学习了哪几种力?二、【合作、探究、展示】浮力的存在1、请画出静止在桌面的的空矿泉水瓶受的力,并说明这些力间的关系及判断依据2、将此空矿泉水瓶的瓶盖旋紧,然后把它压入水中,如图1-15,你的手有什么感觉?松手后,观察瓶子的运动情况?瓶子静止在水面,请画此时空矿泉水瓶受的力3、以上实验说明在水中上浮物体受到水向上的,漂浮在水面上物体也受到水向上的。你举出5个相类似例子!4、下沉物体是否受到浮力作用呢?(1)将一石块悬挂在弹簧测力计下端,此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或<)石块所受的重力,即在空气中用弹簧测力计称得石块重G物=;(2)当我们用手向上托石块时,会看到弹簧测力计示数变;(3)当石块浸没在水中时,你会看到什么现象,此时是否也存在一个向上托的力?,这个力的施力物体是,此时弹簧测力计示数为F=;根据F浮+F=,你现在知道浸没在水中的石块所受浮力F浮=。总结:称重法测浮力公式。(适用条件:物体在水中会下沉)5、如图热气球静止在空中,请画出它所受的力。说明气球在空气中也受到向上的6、根据以上我们总结出:浸在或中的物体受到液体或气体对它的力叫做浮力。且方向总是。施力物体是:例1:.一个盛有盐水的容器中悬浮着一个鸡蛋,容器放在斜面上,如右图所示。图上画出了几个力的方向,你认为鸡蛋所受浮力的方向应是()A.F1B.F2C.F3D.F4三、【课堂总结】1、2、3、4、称重法测浮力公式。(适用条件:物体在水中会下沉)四、【当堂检测】1.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叫浮力,浮力的方向总是。2.挂在弹簧测力计上的石块浸没到水中,石块受到方向竖直向下的__________力;方向竖直向上的_________和__________力,他们三者之间的关系=。3、有一实心金属球,在空气中称时弹簧秤示数为14.7牛,浸没在水中称时弹簧秤示数为4.9牛,求此金属球的在水中受到的浮力?4、将一个铜块挂在弹簧秤上,当铜块浸在水中时,弹簧秤的示数表示铜块受到的()A、浮力大小B、重力大小C、重力和浮力之差D、重力和浮力之和【布置作业】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八年级科学上册1.3水的浮力(第1课时)学案(无答案)(新版)浙教版.doc 八年级科学上册1.3水的浮力(第2课时)学案(无答案)(新版)浙教版.doc 八年级科学上册1.3水的浮力(第3课时)学案(无答案)(新版)浙教版.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