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2017)教案:第三单元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4份打包)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2017)教案:第三单元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4份打包)

资源简介

第10课 中华民国的创建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和掌握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的成立及中华民国的成立;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的过程和清帝退位,《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及其内容和性质。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中华民国内、外政策的材料补充,使学生认识南京临时政府的性质,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讲述辛亥革命中资产阶级革命性和软弱性的表现,培养学生用阶级分析的方法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分析《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使学生理解这部宪法在中国历史上的价值和进步意义。
2.引导学生阅读、分析有关课文、图表和历史材料,理解南京临时政府为什么是一个资产阶级的政权,并使学生学习论证历史结论的方法。
【教学重点】
中华民国的建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教学难点】
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
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播放歌曲:《走向共和》主题曲《曙色》,并出示歌词:一年年花开花落/冬去春来草木又蓬勃/一页页历史翻过/前浪远去后浪更磅礴/一座座火山爆发/天崩地裂君王美梦破/一顶顶皇冠落地/斗转星移世事有新说/风吹过雨打过铁蹄践踏过/火烧过刀砍过列强分割过/抚摸着伤痕昂起头吞咽下屈辱心如火/走过长夜走过坎坷/走进曙色/一滴滴水滴石穿/粉身碎骨志向永不舍/一曲曲浩荡长歌/起伏回响悲壮动心魄/一代代仁人志士/救国救民上下苦求索/一辈辈英雄好汉/前赴后继热血染山河。引导学生重复“风吹过雨打过,铁蹄践踏过;火烧过刀砍过,列强分割过”。“走过长夜,走过坎坷,走进曙色”。
设问:(1)歌词中“风吹过,雨打过”是指中国哪段历史?
(2)近代中国是如何走过长夜,走过坎坷,走进曙色?
展示课题“中华民国的创建”。
自主学习 梳理知识
一、中华民国的建立
1.1911年,各省代表在南京集会,选举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
2.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宣告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以1912年为民国元年,改用公历。选举黎元洪为副总统,成立临时参议院。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是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重要成果。
二、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
1.武昌起义成功后,湖北军政府与清朝内阁大臣袁世凯交涉,力图通过和平方式早日实现共和。1912年2月,在袁世凯软硬兼施的逼迫下,宣统帝下诏退位。清朝260多年的统治结束。
2.2月13日,孙中山向临时参议院提出辞职,推荐袁世凯继任临时大总统。袁通电拥护共和后,临时参议院选举他为临时大总统。为了限制袁世凯的权力,孙中山提出临时政府设在南京、新任大总统应到南京就职等条件。
3.袁世凯以北方秩序不易维持等为借口,不肯南下,迫使南京参议院同意他在北京就职。3月,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4月,临时政府迁往北京,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了。
  三、《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1912年3月11日,孙中山以临时大总统名义颁布了由参议院制定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约法规定: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全体国民;国民不分种族、阶级、宗教信仰,一律平等;国民有人身、居住、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宗教信仰及请愿、考试、选举、参政等自由和权利;参议院行使立法权,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行使行政权并负其责任,司法独立等。
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它肯定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和民主自由原则,是辛亥革命的重要成果。
合作探究 生成能力
【探究一】袁世凯是如何窃取辛亥革命胜利果实的

结论:(1)帝国主义各国采取军事威胁、外交孤立和经济封锁等手段,对革命政权施加压力,帮助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
(2)袁世凯在帝国主义的支持下,一方面对革命党人进行武力镇压,一方面又迫使清政府接受议和。
(3)革命政权中的立宪派和旧官僚,也乘机向革命派进攻。孙中山被迫对袁世凯妥协退让,表示如果清帝退位,袁世凯赞成共和,可以保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
(4)袁世凯得到孙中山的保证以后,加紧逼迫清帝退位。1912年2月12日,宣统帝正式下诏退位,统治中国二百六十多年的清王朝结束了。
(5)清帝退位的第二天,袁世凯通电声明赞成共和。
(6)参议院选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1912年3月,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探究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性质,意义及局限。
结论:《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具有反对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意义。
意义:它从法律上宣告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灭亡和民主共和政体的确立。具有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反对民族分裂的作用。从此以后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谁也不敢明目张胆的复辟帝制,也没有人敢公开的实行专制。这是历史的巨大进步。几千年来封建君主专制的合法地位由此颠覆,民主共和的观念日益深入人心。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也有自己的局限。它没有具体规定人民的权利以及实现人民权利的保障,没有规定反帝反封建的民主纲领,没有规定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
总结归纳 提升能力
中华民国的创建中华民国建立的时间、地点及临时大总统
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内容、性质
达标测评 巩固新知
1.1912年元旦,孙中山宣誓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的地点是( B )
A.北京
B.南京
C.武昌
D.广州
2.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临时宪法性质的法律文件是( D )
A.《中华民国约法》
B.《定国是诏》
C.《钦定宪法大纲》
D.《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3.小军同学最近从市场上收藏到一枚旧银币,银币正面为“中华民国开国纪念币”字样,那么银币反面上的人物应是( C )
A.康有为
B.梁启超
C.孙中山
D.袁世凯
4.李大爷08年时92岁了,请问他出生于民国哪一年( D )
A.民国二年
B.民国三年
C.民国四年
D.民国五年第三单元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第8课 革命先行者孙中山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了解资产阶级革命团体的名称,建立时间及建立者,中国同盟会成立的概况,利用有效的课程资源,培养观察和想象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理解同盟会的政治纲领和三民主义,通过探究活动,培养独立思考和学会搜集资料并能从有关资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三民主义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较完整的资产阶级革命纲领;革命派倡导的民主革命是顺应历史潮流,符合民族利益的。
【教学重点】
中国同盟会的建立及其纲领。
【教学难点】
三民主义。
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国民党尊称孙中山为“国父”;毛泽东称他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江泽民赞誉他为“20世纪走在时代前列的第一个伟人”。孙中山何以赢得如此至高赞誉?导入“革命先行者孙中山”。
自主学习 梳理知识
一、孙中山早年的革命活动
1.1894年,孙中山北上天津,上书李鸿章,提出变法自强等多项改革建议,遭到拒绝。失望之余,他开始认识到,只有推翻清政府的专制统治,才能拯救中国。
2.11月,孙中山在檀香山联合华侨,成立兴中会,提出“振兴中华”的宗旨,号召“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
3.1895年10月,广州起义消息泄露,陆皓东等人被捕牺牲,起义失败。
4.广州起义失败后,孙中山流亡海外,先后在日、美、英等国考察社会实际,发展革命组织,为继续革命作准备。
二、同盟会与三民主义
1.《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国内革命情绪日趋高涨。资产阶级革命思想得到迅速传播。出现了章炳麟的《驳康有为论革命书》、邹容的《革命军》、陈天华的《猛回头》和《警世钟》等宣传民族民主革命的著作。这些著作号召人们起来推翻清政府的统治,建立民主共和制度。影响较大的革命团体有华兴会和光复会。
2.为了集中革命力量,建立统一的革命组织,1905年8月,孙中山联合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等革命团体的成员,在日本东京成立了中国同盟会。
3.在同盟会成立大会上,确定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政治纲领,选举孙中山为同盟会总理,建立领导机构,决定创办《民报》,作为同盟会的机关报。
4.中国同盟会是第一个全国规模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它的成立,使全国资产阶级革命派有了一个统一的领导和明确的奋斗目标,大大推动了全国革命运动的发展。
5.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将同盟会的政治纲领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合称“三民主义”。三民主义成为孙中山领导资产阶级革命的指导思想。
合作探究 生成能力
【探究一】20世纪初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核心内容,广泛传播原因及其传播产生的影响是什么?
结论:核心内容:用革命的手段,推翻满清贵族的封建专制统治,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原因:(1)戊戌变法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2)20世纪初,不少中国留学生到国外接受了资产阶级革命思想,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革命知识分子的队伍迅速扩大。民族危机使革命知识分子把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等学说,作为革命斗争的思想武器,宣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影响:极大地推动了革命形势的发展和资产阶级革命团体的建立,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奠定了思想基础。
【探究二】“三民主义”是从同盟会纲领阐发而来的,两者之间有哪些相同?有哪些变化?
结论:两者没有实质上的不同,三民主义是孙中山对原来同盟会的纲领加以阐述和完善而已。这样的革命纲领适应当时的历史潮流,符合人民的要求,得到了全国人民的拥护,已经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成了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后来,就是在三民主义的鼓舞下发生了武昌起义,并取得初步的胜利。
总结归纳 提升能力
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孙中山早年的革命活动成立兴中会
发动广州起义
同盟会与三民主义同盟会的成立
三民主义
达标测评 巩固新知
1.1903年6月,________在上海《苏报》发表《驳康有为论革命书》,批驳康有为所谓“中国之可立宪,不可革命”的谬论。( C )
                      
A.陈天华
B.邹容
C.章炳麟
D.梁启超
2.中国近代第一个全国规模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是( C )
A.强学会
B.兴中会
C.同盟会
D.国民党
3.“振兴中华”是每一位爱国志士的不懈追求。最早喊出这个口号的是孙中山,为了振兴中华,他成立的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是( B )
A.强学会
B.兴中会
C.光复会
D.同盟会
4.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革命纲领的革命政党是( D )
A.兴中会
B.华兴会
C.光复会
D.同盟会
5.20世纪初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得到广泛传播的主要原因是( B )
A.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B.接受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知识分子队伍迅速壮大
C.西方资产阶级思想的影响
D.戊戌变法运动的失败第11课 北洋政府的黑暗统治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知道反对袁世凯独裁的二次革命;袁世凯复辟帝制的活动;维护共和的“护国运动”。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反对袁世凯一系列独裁活动,认识到民主与专制独裁的斗争是复杂而艰巨的。
袁世凯被迫取消帝制,在绝望中死去,说明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袁世凯复辟丑剧短暂的原因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违背历史发展规律必将被历史淘汰。通过了解孙中山为维护民主共和所做的努力及其失败的事实,使学生认识到政治上软弱的中国资产阶级,无法担负起领导中国人民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的任务。孙中山为捍卫民主革命屡败屡战的斗争精神和锲而不舍的坚强品质,是今天的青年学生学习的好榜样。
【教学重点】
二次革命、护国运动。
【教学难点】
袁世凯复辟帝制和军阀割据。
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INCLUDEPICTURE
"../../../宋教仁.tif"
\
MERGEFORMAT
宋教仁遇刺身亡,年仅31岁。他为什么会被刺杀呢?这是由于袁世凯企图建立独裁统治,我们今天就来学习《北洋政府的黑暗统治》。
自主学习 梳理知识
一、二次革命
1.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后,为了建立独裁统治,一再破坏责任内阁制。同盟会会员宋教仁联合其他几个政党,组成国民党,并在随后的第一届国会选举中占据了明显优势,使袁世凯大为惊恐。1913年春,准备北上组阁的宋教仁在上海火车站遇刺身亡。这就是民国初年震惊全国的“宋案”。
2.“宋案”发生后,袁世凯决定以武力镇压国民党,下令罢免由国民党人担任的江西、广东、安徽三省都督,并派兵南下。孙中山和黄兴等号召南方各省起来反袁,发动“二次革命”,但国民党力量涣散,二次革命很快被袁世凯镇压下去。
二、袁世凯复辟帝制
1.镇压二次革命后,袁世凯强迫国会选举他为正式大总统,随即下令解散国民党。1914年初,袁世凯解散国会,不久又废除《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中华民国约法》,改责任内阁制为总统制。接着,修改总统选举法,规定总统可无限期连任,可指定继承人。至此,袁世凯想当皇帝的野心昭然若揭。
2.为实现皇帝梦,袁世凯甚至不惜牺牲国家主权和民族利益,接受日本旨在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的大部分内容,以换取日本的支持。主要内容有:承认日本继承德国在山东的一切特权,进一步扩大日本在“南满”和蒙古的权益,规定中国沿海港湾、岛屿不得租借或割让他国,聘用日本人为顾问等。1915年末,袁世凯下令以1916年为“中华帝国洪宪元年”,准备在元旦举行登基大典。
三、护国战争
1.袁世凯的复辟活动,令举国哗然。孙中山发表《讨袁宣言》,号召爱国豪杰共同奋起,维护共和制度。1915年底,蔡锷、李烈钧、唐继尧在云南宣告独立,组织护国军北上讨袁,护国战争爆发。
2.袁世凯纠集重兵围剿护国军。但他的复辟行径不得人心,北洋军队人心涣散,节节败退,不少省份宣布独立,脱离袁世凯政府。1916年3月,袁世凯被迫取消帝制,6月在绝望中死去。护国战争结束。
  四、军阀割据
1.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分裂。以冯国璋和曹锟为首的直系军阀,控制着江苏、江西、湖北等省;以段祺瑞为首的皖系军阀掌握着北京政府,并控制着安徽、浙江、山东、福建等省;奉系军阀张作霖盘踞东北,滇系军阀唐继尧占据着云南、贵州等地,桂系军阀陆荣廷占据广东、广西等地。
2.这些军阀为争夺地盘和巩固政权,不惜出卖国家利益,依附帝国主义。大小军阀连年混战,中国陷入军阀割据纷争的动乱之中。
合作探究 生成能力
【探究一】袁世凯复辟帝制的社会条件。
结论:(1)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辛亥革命并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也没有得到彻底的改变,革命果实反被袁世凯窃取。因此,复辟封建君主制度的社会基础尚存。
(2)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果实后,处心积虑复辟帝制,他用最高统治地位及兵权加强独裁统治。其地位、兵权和实力是他得以复辟帝制的主要原因。
(3)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欧洲列强无暇东顾,日本为独霸中国,积极支持袁世凯称帝。
(4)资产阶级革命派力量的涣散导致反袁斗争软弱无力,致使袁世凯的复辟活动得不到有效遏制。此外,袁世凯上台后,为制造复辟的思想舆论,推行尊孔复古逆流也起了一定作用。
【探究二】袁世凯复辟帝制失败的原因。
结论:(1)尽管袁世凯手握大权和北洋军,但他出卖国家民族利益,违背民主共和的历史发展潮流,必然遭到全国人民的唾弃和历史的惩罚,这是袁世凯复辟帝制迅速败亡的根本原因。
(2)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的观念已深入人心,人民群众的民主思想觉悟程度提高,使复辟帝制的倒行逆施没有长期生存的思想基础。
(3)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坚决反袁,以梁启超为代表的立宪派由拥袁到反袁。全国人民支持护国运动。
(4)北洋军阀内部发生变化,袁世凯众叛亲离,帝国主义也改变了对袁世凯的支持。
总结归纳 提升能力
北洋政府的黑暗统治二次革命宋教仁遇刺
二次革命爆发
袁世凯复辟帝制
护国战争时间
主要人物
结果
军阀割据
达标测评 巩固新知
1.“二次革命”的导火线是
( A )
A.宋教仁被刺
B.段祺瑞拒绝恢复《临时约法》
C.袁世凯称帝
D.张勋拥溥仪复辟
2.1912年把同盟会改组为国民党的是( C )
A.孙中山
B.李烈钧
C.宋教仁
D.黄兴
3.1912年宋教仁把同盟会改组为国民党的主要目的是( A )
A.组织新内阁,限制袁世凯的权力
B.联合各党派扩大同盟会的力量
C.克服同盟会力量分散的特点
D.取代孙中山在同盟会中的领导地位
4.二次革命失败的最重要原因是( B )
A.革命党人军队不足
B.国民党力量涣散
C.袁世凯军队强大
D.袁世凯得到帝国主义的支持
5.袁世凯复辟帝制的失败说明了( B )
A.封建军阀垮台
B.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C.资产阶级共和制度适合中国
D.帝国主义在华寻找代理人的政策破产第9课 辛亥革命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分析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兴起的背景和条件,培养学生从政治、经济、阶级等角度完整认识历史问题的能力。
2.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学会搜集资料并能从有关资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组织学生积极主动地或独立或小组合作整理材料、分析材料、归纳材料,并在合作中不断丰富自己的情感。
2.指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运用已有的知识去分析现实中的问题。
3.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活动,并能大胆讲出自己的感受,提高学生主动学习历史的兴趣,让学生体验历史、思辨历史。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辛亥革命进行中的复杂性和艰巨性,使学生认识到革命成果来之不易,应珍惜时间,勤奋学习。
2.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辛亥革命推翻了在中国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帝制,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打开了中国社会进步的闸门,是20世纪初中国社会的一次巨变。
3.武昌起义的枪声,是辛亥革命志士不屈斗争精神的张扬,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不断进取的意识。
【教学重点】
辛亥革命爆发及评价。
【教学难点】
认识和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和教训。
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1925年3月12日,一位伟大的革命者病逝于北京的协和医院,他就是孙中山。在中央公园(今中山公园)为他举行了隆重的葬礼,十几万民众自发前去悼念,更有数万群众护送其灵柩一路步行到西山下葬,充分表达了各界对孙先生的高度拥戴。3月12日是植树节,当我们播种绿色的生命让世界变得更美好时,别忘了孙中山和辛亥革命烈士们洒下的鲜血。
在那样一个军阀混战,魑魅横行的年代,孙中山的伟大实践越来越被广大民众所认同。年轻的孙中山认识到“医术救人,所济有限”,唯有“医国救族才能解救亿兆穷苦大众”,从此,作为革命家的孙中山担负起了医治中国的重任。倾其毕生精力,他要使中国走向独立、统一、民主、富强,让中华民族自立自强于世界民族之林,而这一切理想的实现都必须通过革命打造现代化的制度方能完成。当“中体西用”的洋务运动惨败,“救亡图存”的戊戌变法遇挫,“扶清灭洋”的义和团运动被剿杀后,辛亥革命能完成对中国腐朽肌体脱胎换骨般地改造吗?让我们一起走近孙中山,走近辛亥革命来寻找答案。
自主学习 梳理知识
一、革命志士的奋斗
1.1906年冬,同盟会会员刘道一、蔡绍南在江西湖南交界的萍乡、浏阳、醴陵发动武装起义。结果:奋战一个多月后失败。萍浏醴起义是同盟会成立后领导的第一次武装起义。
2.1907年夏,光复会会员徐锡麟在安庆发动起义,因寡不敌众而失败。
3.1907年,孙中山与黄兴共同筹划领导广西起义,袭取镇南关,因弹药缺乏,最终失败。
4.1910年,孙中山同黄兴、赵声等人商讨在广州举行起义。1911年,由于情况发生变化,黄兴临时决定提前举事。结果众寡悬殊,起义失败,很多革命党人壮烈牺牲。后来将收殓到的七十二具烈士遗骸,合葬于广州黄花岗,称作“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历史上也将这次起义称为黄花岗起义。
二、武昌起义
1.1911年,湖北革命组织文学社与共进会,在同盟会的推动下,积极谋划起义。起义的主要力量是倾向革命的湖北新军。
2.10月10日晚,武昌城内新军工程营的革命党人首先起义。他们夺取军械库,进攻总督衙门。一夜之间,武昌全城被起义军占领。11日,起义军成立湖北军政府,推举新军将领黎元洪为都督。
3.武昌起义胜利后,各省纷纷响应,宣布独立,支持革命。
4.1911年是农历辛亥年,历史上称这次革命为“辛亥革命”。它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
合作探究 生成能力
【探究一】辛亥革命领导者及领导阶级,革命前的准备有哪几个方面?
结论:(1)领导人:孙中山。领导阶级:资产阶级革命派。(2)革命前的准备活动:
①组织上:创建革命党兴中会和同盟会。②思想上:三民主义是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③军事上:发动了许多次武装起义。
【探究二】如何理解“辛亥革命有成功的一面,也有失败的一面”?
结论:
辛亥革命作为一场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其根本目的是要推翻帝国主义压迫,铲除封建制度,使中国成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为资本主义发展开辟道路。其直接目标是要推翻满清政权,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从直接结果看,辛亥革命推翻了满清王朝的腐朽统治,结束了长达两千年的封建君主专制政体,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颁布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革命纲领,使人民获得一些民主、自由的权利,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中华民国成立后,国民政府从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上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因而辛亥革命成功了。从最终结果看,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大地主买办阶级代表袁世凯窃取,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没有完成,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没有改变,所以说辛亥革命是失败的。
总结归纳 提升能力
辛亥革命革命志士的奋斗萍浏醴起义
安庆起义
广西起义
黄花岗起义
武昌起义时间
地点
意义
  达标测评 巩固新知
1.“他的伟大不只在领导中国人民促使社会向一个崭新的时代跃进,还在于在消灭帝制、缔造共和后仍为建设一个独立强盛、自由平等的中国而奋斗不息。”材料评论的人物是( B )
                      
A.李鸿章
B.孙中山
C.康有为
D.毛泽东
2.“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行动”。据此,下列理论(思想)与行动对应正确的是( C )
①马克思主义——宪章运动 ②马克思主义——巴黎公社 ③三民主义——武昌起义 ④三民主义——戊戌变法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3.掌握历史纪年方法是学习历史的必备素养之一。下列有关历史纪年的表述正确的是( C )
A.公元前3世纪早期秦统一全国
B.康熙四十年时康熙皇帝40岁
C.辛丑年过后十年是辛亥年
D.中华民国三十三年抗日战争胜利
4.下列四部反映晚清历史的影视,按历史事件的发生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B )
①《末代皇帝》 ②《鸦片战争》 ③《甲午风云》
 ④《火烧圆明园》
A.①②③④
B.②④③①
C.③④①②
D.④①②③
5.某地拟建辛亥革命纪念馆,以纪念辛亥革命首义成功等事件,这一地点应该是
( B )
A.上海
B.武昌
C.北京
D.广州
6.辛亥革命是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是( C )
A.进化论
B.民主和科学
C.三民主义
D.自强、求富
7.《杂文月刊》曾刊登过一篇名为《中国简史》的文章,其中有:“林则徐说:我销;康有为说:我变;孙中山说:看我的。”对其正确的认识是( A )
A.反映了近代中国人的救国探索
B.都不同程度的阻碍中国近代化进程
C.纯属缺乏历史依据的文学夸张
D.三者的斗争对象和方式基本一致
8.某校有几位同学在学习完辛亥革命的相关内容后,表达了各自对这场革命的看法。其中观点错误的是( D )
A.辛亥革命是一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B.辛亥革命没有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
C.辛亥革命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D.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
9.在中国近代化探索过程中有某一历史事件:它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有利于中国工人阶级的成长壮大;它宣传了民主和科学,为五四运动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思想条件。你认为该历史事件是( C )
A.洋务运动
B.戊戌变法
C.辛亥革命
D.新文化运动
10.“皇帝倒了,辫子割了。”这八个字是目睹了辛亥革命的少年瞿秋白对当时社会变化的体验之词。它说明辛亥革命( A )
①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 ②使社会习俗发生了极大变化 ③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 ④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的社会性质
A.①②
B.②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11.据台湾《联合报》报道,有83%的台湾民众尊奉孙中山为国父。这是因为孙中山( B )
A.领导维新变法运动,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B.领导辛亥革命,建立了中华民国
C.领导新文化运动,促成了思想解放潮流
D.领导国民革命,推翻了北洋军阀统治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