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第三节世界的地形 教案(3课时)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二章第三节世界的地形 教案(3课时)

资源简介

第二章第三节世界的地形
教案
教学目标
理解海拔、相对高度等概念,并了解五种基本地形的形态特征。
知道世界陆地两大著名的高山带的分布规律,并能对照地图说出最著名的山脉、高原、平原、盆地的名称及它们所在的大洲名称。
了解海底地形的类型。
学会看地形鸟瞰图、平面图、等高线分层设色地形图等。
初步学会在地图上辨别方向、量算距离、估算不同地点的海拔以及地势的高低起伏和坡度陡缓。
学会判读等高线地形图,正确识别山地中的山脊、山谷等。
教学重点
同“教学目标”1、5。
教学难点
同“教学目标”2、6。
教学方法
自学、读图、讲解、分析、练习。
教学准备
布置学生扎实预习,初步完成“活动”。
教学时数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导入新课)这节课,我们学习第三节世界的地形(板书)。
(讲授新课)自学P33后,完成以下一系列问题:
什么是地形?陆地地形分为哪五种基本类型?
什么是海拔与相对高度?
师生合作:完成P33的“活动”:
A:海拔大约1250米、B:海拔大约700米、C:海拔大约250米、D:海拔大约300米、E:海拔大约80米。
A、B两点的相对高度:550米,D、E两点的相对高度:220米。
自学P34后,思考:
平原有什么特点?高原有什么特点?它们的共同特点是什么?
平原:海拔低,平坦广阔,一般在200米以下。
高原:海拔较高,边缘陡峻,一般在500米以上。
共同特点:地表起伏小。
山地有什么特点?丘陵有什么特点?它们的共同特点是什么?
山地:海拔较高,坡度较陡,沟谷较深,一般在500米以上。
丘陵:海拔较低,起伏和缓,一般在500米以下。
共同特点:地表崎岖不平。
盆地有什么特点?
四周高、中间低。
自学P35后,回答:
陆地上高峻的山脉主要分布在哪两大地带?
太平洋沿岸山脉带:主要由北美洲的落基山脉和南美洲的安第斯山脉组成。
横贯亚欧大陆南部和非洲西北部的山脉带:主要有喜马拉雅山脉、阿尔卑斯山脉、阿特拉斯山脉等。
说出下列“世界陆地地形之最”:(在“地理图册”P1~2上找出来并牢记)
(1)世界最大的平原:亚马孙平原
(南美洲)
(2)世界最大的高原:巴西高原
(南美洲)
(3)世界最高的高原:青藏高原
(亚洲)
(4)世界最长的山脉:安第斯山脉
(南美洲)
(5)世界最高的山脉:喜马拉雅山脉
(亚洲)
(6)世界最大的盆地:刚果盆地
(非洲)
师生合作:完成P36的“活动”:
A:山地
B:高原
C:盆地
D:丘陵
E:平原。
前面已讲。
湖南株洲以丘陵为主,满山遍野为肥力较低的红壤和黄壤,适宜油茶、柑橘、毛竹、杉树等经济林木的生长;在一些低地,是水稻土,千百年来,江南丘陵的人们在这里辛勤耕作。
利用星期天、节假日在课外一定完成。
(小结新课)
(随堂练习)“基础训练”。
(课外练习)
与教学同步,完成好“基础训练”与本节相关习题。
预习“海底地形”。
第2课时
(反馈练习)
连线题。
116°E、40°N
西半球、南半球
160°W、80°S
东半球、北半球
地球自转
昼夜更替
地球公转
季节变化
经线
指示东西方向
赤道
长度最长、度数最小的纬线
纬线
指示南北方向
问答题。
地球的形状特点是什么?
某地海拔168米,另一地海拔100米,它们之间的相对高度?
四周高,中间低的地形是什么?
(讲授新课)
围绕下列问题自学、讨论,然后分组展示:
海底地形包括哪几种基本类型?
什么是大陆架?大陆坡?洋盆?大洋中脊?海沟?
世界最深的海沟是什么?深度是多少?
教师归纳:同陆地一样,海底地形也是起伏不平的。海底地形包括:大陆架、大陆坡、洋盆、大洋中脊、海沟。
大陆架:陆地向海洋自然延伸的部分,坡度较缓,水深一般在200米以内。
大陆坡:大陆架向外倾斜的陡坡,水深急剧增至数千米。
洋盆:周围高、中间低的海洋部分。
大洋中脊:大洋中新海底诞生的地方,火山活动比较强烈。
海沟:海洋底部最深的地方。
指名朗读《马里亚纳海沟》。
(小结新课)
(随堂练习)
判断题。
1.地球表面所有的经线都相交于南北极点。


2.北纬一定在北半球,南纬一定在南半球。


3.南极洲全部位于南极圈内。


4.欧洲、北美洲全部位于北半球。


5.在世界四大洋中,北冰洋面积最小、纬度最高、水体最深、跨经度最广。


6.赤道没有穿过北冰洋。


7.太平洋和大西洋分别被五大洲所包围。


8.世界最大的平原是亚马孙平原。


9.世界最长的山脉是喜马拉雅山脉。


10.世界最大的盆地是非洲的刚果盆地。


二.选择题。
11.目前人类开发海洋资源主要在哪种海底地形上进行


A.大陆架
B
大陆坡
C
海沟
D
洋盆
12.山地和丘陵的共同点是


A.地表崎岖不平
B
地面十分平坦
C.
地表起伏很小
D.
海拔相差不大
13.符合经度120°,纬度0°的点有


A.
一个
B
两个
C.
三个
D.
四个
14.经度80°,纬度60°的点在地球上共有


A.
一个
B.两个
C.三个
D.四个
15.世界闻名的巴拿马运河连接了


A.
太平洋和大西洋
B.地中海和大西洋
C.太平洋和印度洋
D.北冰洋和太平洋
16.世界最大的大洲是


A.
亚洲
B.
非洲
C.北美洲
D.南美洲
17.下列选项中,最接近海陆面积比例的是


A.
9:1
B.
3:7
C.7:3
D.5:5
18.苏伊士运河是哪两个大洲的分界线


A.亚非两洲
B.亚欧两洲
C.欧非两洲
D.南北美洲
19.赤道属于


A.低纬度
B.中纬度
C.高纬度
D.都不是
20.“狂欢节”是哪个国家的重要节日


A.印度
B.日本
C.中国
D.巴西
(课外练习)
与教学同步,完成“基础训练”相关习题。
预习“学看地形图”。
第3课时
(反馈练习)
人们通常把陆地地形分为哪五种基本类型?
平原和高原的共同特点是什么?
山地和丘陵的共同特点是什么?
某地海拔800米,另一地低于海平面800米,它们之间的相对高度是多少?
在“世界地图”上指出:世界最大的平原、世界最大的高原、世界最长的山脉、世界最高的山脉、世界最大的盆地、世界最高的高原
湖南株洲以哪一种地形类型为主?
(讲授新课)
学看地形图
引导学生仔细观察“陆地地形示意”:
地形鸟瞰图→等高线地形图→分层设色地形图
引导学生认真阅读“等高线地形图”、“分层设色地形图”。
正确判断山地不同部位等高线形态:
山顶(山头、山峰):等高线呈封闭状且外低内高。
山脊:等高线弯曲部位向低处凸出(即由海拔高处指向海拔低处)。
山谷:等高线弯曲部位向高处凸出(即由海拔低处指向海拔高处)。
鞍部:两个山顶之间相对低的地方。
陡崖:等高线重叠处,呈锯齿状。
盆地:等高线呈封闭状,且外高内低。
(教师画示意图帮助学生理解、记忆,引导学生将手握成拳头状体验)。
师生合作:完成P38~39的“活动”:
通过测量,标出地表海拔高度相同的点,然后把它们连接成线,就成为等高线地形图。在等高线地形图上,坡陡的地方,等高线密集;坡缓的地方,等高线稀疏。
(1)学生自由标出,教师行间巡视,并不断点评、纠错。
(2)A点的海拔是150米,A、B两点的相对高度是:300米-150米﹦150米,
山顶C的海拔大约是945米。
(3)从B到C登山线路较陡:因为等高线密集。
(4)学生快速涂颜色。
3.要求学生课外完成。
(小结新课)
“世界的地形”一节,讲述了三个问题:陆地地形→海底地形→学看地形图。其
中陆地地形和学看地形图为本节重点。
(随堂练习)
选择题。
1.下列对五种陆地地形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地面广阔平坦的一定是平原
B.地面连绵起伏的一定是山地
C.高原相对高度大,但海拔低
D.盆地是四周高、中间低的地形
2.下列地形区与所在大洲组合正确的是


A.巴西高原—非洲
B.安第斯山脉—北美洲
C.青藏高原—亚洲
D.刚果盆地—南美洲
3.在等高线地形图上,两个山顶之间相对低的地方称为


A.山顶
B.鞍部
C.山谷
D.陡崖
4.在分层设色地形图上,亚马孙平原表示的颜色是


A.绿色
B.红色
C.蓝色
D.白色
5.世界面积最大的高原位于


A.南美洲
B.北美洲
C.大洋洲
D.南极洲
6.世界最深的海沟在


A.大西洋
B.太平洋
C.印度洋
D.北冰洋
7.能直观地表示出某条线上地面的起伏和坡度陡缓的是


A.等高线图
B.分层设色地形图
C.地形剖面图
D.政区图
8.等高线弯曲部位由海拔高处指向海拔低处表示的是


A.盆地
B.陡崖
C.山谷
D.山脊
9.有“世界屋脊”之称的高原是


A.青藏高原
B.巴西高原
C.德干高原
D.云贵高原
10.某地海拔168米,另一地海拔68米,它们的相对高度是


A.168米
B.100米
C.68米
D.236米
(课外练习)
与教学同步,完成“基础训练”与本节相关的习题。
预习“海陆变迁”一节。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