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教案

资源简介

电子教学设计(模板)
学科
科学
年级
五年级
主备人
孙丽云
使用人
教材版本
教学内容
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教学资源(课件、教具)
水槽1个,砖块、木块和塑料块、小石块、泡沫块、回形针、蜡烛、带盖的空瓶、萝卜、橡皮、小刀。
课时
1课时
教学目标
物体在水中有沉有浮,判断物体沉浮有一定的标准。 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质量和体积,沉浮状态不改变。
教学重难点
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质量和体积,沉浮状态不改变。
教学过程
(一)
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和物质的种类有关
1、引入:同学们都有这样一个生活经验:将一个石头放入水中,石头会怎样?将一个木块放入水中,木块会怎样?为什么石头在水中下沉而木块在水中上浮呢?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和什么有关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条件。
(板书:
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2、为了探究这个问题,老师为你们准备了大小不同的木块、铁螺母和橡皮泥,它们在水中是沉还是浮呢?同学们先别动手听老师说。先把一组大小不同的铁螺母轻轻地放入水中,再把一组大小不同的木块放入水底,最后把一组大小不同的橡皮泥放入水中,仔细观察,各有什么现象?同时思考:物体在水中的上浮和物体的大小有关吗?物体在水中的下沉和物体的大小有关吗?3、学生实验后汇报结果。物体在水中的上浮、下沉都和大小没有关系。4、追问:物体在水中的上浮和大小没有关系,那与物体的轻重有关吗?物体在水中的下沉和大小没有关系,那与物体的轻重有关吗?既然物体在水中的上浮、下沉和大小、轻重都没有关系,那到底和什么有关呢?
(设计意图:问题是思维的起点,选择有结构的实验材料,从实验现象引发问题入手,初步得出结论:物体在水中的上浮、下沉和大小、轻重都没有关系,而和物质的种类有关。)
(二)
推测、验证、比较同体积物体的轻、重,了解物体的沉、浮条件1、请同学们大胆猜想:铁在水中下沉而木块在水中上浮,可能是什么原因?在什么条件下说铁比木块重或者铁比水重呢?2、为了进一步探究这个问题,老师为你们准备了同体积的四种不同物质的水、锯末、铁粉、母料来研究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条件。同体积的水、锯末、铁粉和母料的轻重一样吗?我们探究的是物体在水中的沉、浮,这是一个对比实验,应该选哪种物体做一个比较的标准?3、边演示边说:天平可以准确测量这四种物体的轻重。老师把天平调得两边刚好平衡,正中的指针停在刻度的中央。比较结果:锯末比水轻,母料等于水的重量,铁粉比水重。猜猜把水放入水中会怎样?演示后说:悬浮就是静止在水中既不上浮也不下沉。另外三种物质的实验交给你们来完成。思考: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和什么有关呢?
4、实验后汇报结果,老师随机板书。讲解:要知道一个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就比较同体积的物体和水的重量,当物体比同体积的水重,下沉;当物体比同体积的水轻,上浮;当物体等于同体积水的重量,物体就悬浮在水中既不上浮也不下沉。5、猜猜同体积的沙子和水谁重,放入水中会怎样呢?老师请学生上来验证:同体积的沙子比水重,下沉。6、请一个同学说说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和什么有关?出示课件。
(设计意图:没有大胆的猜想就没有伟大的发现,学生头脑中有许多零碎的知识经验,可以根据这些积累来尝试解释一些问题。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有理有据、合乎逻辑的猜测,有利于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富有创意的一组结构材料,更激起了学生揭开答案的热情,促进了学生由前概念水平向科学概念水平的发展。三年级学生对于对比实验还很陌生,需要思维和方法上的点拨、指导,“多扶少放”可以帮助学生更加明确对比实验的要求,增强实验的科学性。只有让学生亲历动手的过程,才会有如此真切的发现。这就是“淡化知识灌输、注重教学过程”,通过过程来获得知识的收获。另外,及时对学生的语言进行归纳、提炼并板书,使本节课的知识更加清晰明了。
“科学概念”是小学科学课的目标之一,是发展学生能力的基础和凭借,在课的结尾处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梳理科学知识,为日后更好地开展科学探究提供了“储备”。)
(三)
拓展应用1、同学们在电视里见过潜水艇吗?潜水艇是怎样实现沉、浮的呢?播放潜水艇沉、浮的录像。2、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哪些利用物体沉、浮的例子呢?今后学到一些知识后就想想有什么用处,这样才能使我们变得更聪明。3、不能利用其它物体怎样让这块橡皮泥浮起来?
(设计意图:在适当的时候拓展知识,开阔学生的知识面,促进学生分析思维能力的发展,有效地引发学生科学探究的兴趣,体验到科学就在我们身边,同时有意识地将课堂学习延伸到课外。
修改建议
板书设计
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教学反思
本节课较好的实现了教学目标,学生的表现令人满意。当然课堂中也有不足之处,比如教师提问不当,会使学生思维受阻,影响教学效果。因此,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在科学课中尤为重要。如何高效、扎实地上好每节课还需要自己不断地去研讨、思索。只要我们潜心地去钻研教材,有创意地进行教学,用心地去关注学生,我想学生就会在这一个又一个研究活动中,循序渐进地不断发展下去,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定会越来越浓
检查记录
检查人
检查时间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