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课 第1课时 生活中的变化(课件+教案+练习)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三课 第1课时 生活中的变化(课件+教案+练习)

资源简介

(共32张PPT)
第三课 悄然转变中的社会生活
第1课时
生活中的变化
人教新目标版《历史与社会》 九年级上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教学目标
导入新课
  下面这些名称你有听说过吗?知道是什么东西吗?为什么会这样称呼?
洋伞、洋车、洋纱、洋布、洋火、洋油、洋碱。
教学目标
新课讲解
近代以前人们使用的交通工具有哪些?
教学目标
新课讲解
轿子(19世纪)
教学目标
新课讲解
新的交通工具在中国出现
教学目标
新课讲解
旧式帆船
近代轮船
轮船是人们最先看到的,它逐渐取代木帆船成为水上交通的主要工具
教学目标
新课讲解
19世纪末,清政府大力建造铁路,火车随之传入中国
近代火车
教学目标
新课讲解
光绪二年(1876)沪淞铁路通车,中国人就是在这儿,第一次听到了火车的汽笛声。参加淞沪铁路通车典礼的一位记者在《申报》上写文章说:“火车为华人素未经见,不知其危险安妥,而(乘客中)妇女及小孩竟居其大半”“先闻摇铃之声”“又继以汽笛数声,而即闻 作响声者,车即由渐而快驶矣。坐车者面带喜色,旁观者亦皆喝彩,注目凝视。”
中国人对火车有哪些反应?
好奇 疑惧或疑惧 支持或反对
教学目标
新课讲解
人们接受新事物有一个逐步接受的过程。
为什么会有好奇、疑惧或疑惧这种反应?
近代火车
教学目标
新课讲解
电车在中国
1908年,上海第一辆带小辫子的有轨电车从静安寺出发,向东行驶到了外滩上海总会,全程6040米。有轨电车在上海通车引起了意大利摄影师阿·劳罗的注意,他特意赶到现场拍了十多分钟的纪录片,在电影院连续放映了好几个月,仍深受欢迎。1914年上海又出现了无轨电车。国人最初见到电车出现时的情形是:“铁线纵横铁轨铺,几如地网与天罗。电车初试人都怕,说是将来肇祸多。”而普通民众的说法是,“电车有电,乘电车时,身边不可携带铜钿用品,以防触电危险。”
教学目标
新课讲解
教学目标
新课讲解
汽车
教学目标
新课讲解
在传入中国的交通工具中,最受青少年青睐的是自行车。自行车不受道路条件的限制,在许多地区都能通行。人们认为自行车迅速便利,是文明进步的一种表现。
教学目标
新课讲解
仔细砚察这张拍摄于20世纪初上海外滩的老照片,找一找上面有哪几种交通工具
教学目标
新课讲解
议一议新式交通工具来的影响?
大大便利了交通运输,促进商品经济的交流和发展;也便利了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
教学目标
新课讲解
议一议古代人们传递信息的方式有哪些?
喇叭 、击鼓传声、烽火台、驿站、信鸽、信号旗
古代驿站鸡鸣驿
烽火台
教学目标
新课讲解
驿站和民间信局
转变
邮政方式
清末台湾率先,民国时期,国家邮政的专营权得到强化。
教学目标
新课讲解
大清邮政
“龙票”
英国邮票
“黑便士”
中华民国邮政
“帆船邮票”
中华邮政
大清邮政
教学目标
新课讲解
议一议电报、电话传人中国的原因?
早期电报机
早期的电话机机
西方列强为了传递军事政治情报和市场信息的需要将新式通讯工具电报、电话带到中国。
教学目标
新课讲解
说一说中国通讯业的发展情况
  1880年,李鸿章在天津设立电报总局,派盛宣怀为总办。它是中国最早设立的电报局。电报总局开始时即在全国一些地方设立分局,并架设线路达2500公里。1884年,总局迁移到上海。
电报总局迁移上海后的办公处所
教学目标
新课讲解
民国时期的接线员
1882年,上海开办了中国第一家电话局。到了20世纪30年代,拨打号码的自动电话才逐渐代替了人工接线电话。根据英文的译音,人们称电话为“德律风”。
教学目标
新课讲解
还有哪些日常用品称呼的来历类似于电话?
教学目标
新课讲解
联系工业革命的成果,想一想,为什么近代的许多发明都是从西方传进来的?
提示:从当时的社会制度、教育制度、经济发展等方面找原因。
从近代开始,中国的社会制度、教育制度、经济发展等方面都落后于了西方。
教学目标
新课讲解
议一议新式通讯工具的出现对中国社会带来了那些影响?
A. 方便、快捷,促进商品的流通。
B. 促进信息交流,开阔人们视野。
C. 便利了列强对中国的掠夺。
清朝末年有了邮政事业(1878年发行的大龙邮票)
教学目标
巩固提升
1898年,慈禧太后坐了一次汽车之后,就下令不再坐汽车了,因为汽车的司机不跪且坐,而且居然坐在太后的前面.这一现象反映了( )
A. 慈禧厉行节约
B. 封建观念阻碍近代化
C. 汽车售价昂贵
D. 中国不需要汽车
B
教学目标
巩固提升
假如你生活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上海,你不可能经历( )
A.乘轮船、火车出行
B.使用无线电话
C.翻阅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字典
D.阅读<<申报>>
B
教学目标
巩固提升
洋务运动期间,中国自主修建了第一条铁路,起自河北唐山,止于胥各庄,名为唐胥铁路。1881年建成后,清政府却认为,火车震动了东陵的先王神灵,因而禁止使用机车,只准以骡马拽引车辆,人称“马车铁路“.这一事件反映了( )
A.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进步
B. 清王朝拒绝一切西方先进技术
C. 民众的愚昧和思想落后
D. 封建专制统治与时代大潮间的巨大落差
D
教学目标
巩固提升
“凡有铁路之邦,则全国四通八达,流行无滞;无铁路之国,动辄掣肘,比之瘫痪不仁。地球各邦今已视铁路为命脉矣,岂特便商贾之载运而已哉。”铁路出现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包括( )
①铁路便利了经济文化交流②铁路方便了人们的出行③铁路已经成为近代人们的主要交通工具④铁路同时也便利了帝国主义的侵略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④
D
教学目标
巩固提升
分清“史实”与“观点”是学习历史的基本能力之一,以下表述属于“观点”的是( )
A. 19世纪中后期,西方发明的火车传入中国
B. 19世纪70年代后,中国开始架设有线电报
C. 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颁布了剪辫、易服和禁止缠足等法令
D. 火车的出现改变了人类出行的方式,促进了商品的流通
D
教学目标
课堂小结
生活中的变化
交通方式的转变
通讯方式的转变
轮船
火车
电车
电报
电话
谢 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有大把优质资料?一线名师?一线教研员?赶快加入21世纪教育网名师合作团队吧!!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http://www.21cnjy.com/zhaoshang/21世纪教育网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生活中的变化》教案
课题 《生活中的变化》 单元 第一单元 学科 历史与社会 年级 九年级上
学习目标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认识到科学技术给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带来的巨大影响,培养热爱学习、热爱科学的精神;学会用历史的、辩证的眼光评价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
能力目标 通过小组合作探究问题,让学生初步尝试从不同种类的资料中获得信息,具有一定的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知识目标 以交通工具、通信工具的变化为例,通过举例说明近代社会生活发生的变化,揭示发生变化的原因,感受人类历史文明发展的变化趋势;运用比较的方法,了解近代社会人们生活的状况。
重点 以交通工具的变化为例,通过举例说明近代社会生活发生的变化
难点 近代社会生活发生变化的原因。
学法 通过地图、图片、材料等的分析,学习知识,提升自己。 教法 通过地图、图片、故事等素材来调动学生兴趣。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呈现材料:洋伞、洋车、洋纱、洋布、洋火、洋油、洋碱这些名称你有听说过吗?知道是什么东西吗?思考:这些平常的东西为什么会这样称呼?师:让我们要把目光转向19世纪后半期到20世纪前半期的中国 预计有个别如洋碱,应该不知道,通过猜测引发兴趣回顾工业革命,能初步说出中国同期落后了 通过认知生活中常见物件的名称,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习新课,做好铺垫
讲授新课 仔细观察,有哪几种交通工具?你还知道哪些?它们的故乡在哪里?引导学生思考:新型交通工具传入中国,能够从哪些方面促进社会的变迁?轮船是人们最先看到的,它逐渐取代木帆船成为水上交通的主要工具19世纪末,清政府大力建造铁路,火车随之传入中国光绪二年(1876)沪淞铁路通车,中国人就是在这儿,第一次听到了火车的汽笛声。参加淞沪铁路通车典礼的一位记者在《申报》上写文章说:“火车为华人素未经见,不知其危险安妥,而(乘客中)妇女及小孩竟居其大半”“先闻摇铃之声”“又继以汽笛数声,而即闻 作响声者,车即由渐而快驶矣。坐车者面带喜色,旁观者亦皆喝彩,注目凝视。”中国人对火车有哪些反应?好奇、疑惧或疑惧、支持或反对为什么会有好奇、疑惧或疑惧这种反应?人们接受新事物有一个逐步接受的过程。说一说,新型交通工具给以人力车业为代表的传统行业带来哪些冲击?电车在中国1908年,上海第一辆带小辫子的有轨电车从静安寺出发,向东行驶到了外滩上海总会,全程6040米。有轨电车在上海通车引起了意大利摄影师阿·劳罗的注意,他特意赶到现场拍了十多分钟的纪录片,在电影院连续放映了好几个月,仍深受欢迎。1914年上海又出现了无轨电车。国人最初见到电车出现时的情形是:“铁线纵横铁轨铺,几如地网与天罗。电车初试人都怕,说是将来肇祸多。”而普通民众的说法是,“电车有电,乘电车时,身边不可携带铜钿用品,以防触电危险。” 汽车出现在传入中国的交通工具中,最受青少年青睐的是自行车。自行车不受道路条件的限制,在许多地区都能通行。人们认为自行车迅速便利,是文明进步的一种表现。仔细砚察这张拍摄于20世纪初上海外滩的老照片,找一找上面有哪几种交通工具议一议新式交通工具来的影响?大大便利了交通运输,促进商品经济的交流和发展;也便利了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 进行阅读了解概况 学生仔细读图,能够指出阅读了解概况通过比较能得出结论通过比较能容易得出新型交通工具逐步会取代人力交通工具阅读了解概况通过比较能得出结论 培养学生自主阅读、收集信息和整理信息的能力指导学生读图方法,培养从图中获取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自主阅读、收集信息和整理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自主阅读、收集信息和整理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自主阅读、收集信息和整理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自主阅读、收集信息和整理信息的能力
议一议古代人们传递信息的方式有哪些?喇叭 、击鼓传声、烽火台、驿站、信鸽、信号旗清末台湾率先,民国时期,国家邮政的专营权得到强化。议一议电报、电话传人中国的原因?西方列强为了传递军事政治情报和市场信息的需要将新式通讯工具电报、电话带到中国。说一说中国通讯业的发展情况 1880年,李鸿章在天津设立电报总局,派盛宣怀为总办。它是中国最早设立的电报局。电报总局开始时即在全国一些地方设立分局,并架设线路达2500公里。1884年,总局迁移到上海。还有哪些日常用品称呼的来历类似于电话?联系工业革命的成果,想一想,为什么近代的许多发明都是从西方传进来的?从近代开始,中国的社会制度、教育制度、经济发展等方面都落后于了西方。议一议新式通讯工具的出现对中国社会带来了那些影响?A. 方便、快捷,促进商品的流通。B. 促进信息交流,开阔人们视野。C. 便利了列强对中国的掠夺。 阅读了解概况通过比较能得出结论通过图片认知邮政的变化发展阅读了解概况通过比较能得出结论阅读了解概况通过比较能得出结论 培养学生自主阅读、收集信息和整理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自主阅读、收集信息和整理信息的能力图片展示能够更加直观地说明邮政的历史和发展的趋势培养学生自主阅读、收集信息和整理信息的能力
课堂小结 20世纪初的中国,在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和辛亥革命的影响下,中国近代社会在物质生活、精神文化生活乃至社会习俗等方面都发生了深刻变化。这种变迁不仅体现在人们的物质生活领域,还体现在精神生活领域,与普通民众的生活更贴近,也更丰富。通过学习让学生感受近代社会生活一步步由传统向现代的特点。 根据幻灯片总结今天所学知识,整理归纳知识网络,掌握主要知识点。 培养学生自主阅读、收集信息和整理信息的能力
板书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21世纪教育网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生活中的变化》试卷
一、选择题
1. 下列现象和近代前期的社会生活有关,其中有一项的叙述与当时的史实不符合,它是( )
A.张某在阅读《申报》时获知日本强占台湾的消息,他悲愤万分
B.戊戌变法期间,李某在商务印书馆担任编辑
C.《辛丑条约》签订后,王某一家被迫从世代居住的东交民巷搬出
D.刘某乘坐火车,沿着中国自己设计建造的第一条铁路干线到北京参加科举考试
2. 洋务运动期间,中国自主修建了第一条铁路,起自河北唐山,止于胥各庄,名为唐胥铁路。1881年建成后,清政府却认为,火车震动了东陵的先王神灵,因而禁止使用机车,只准以骡马拽引车辆,人称“马车铁路“.这一事件反映了
A.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进步
B.清王朝拒绝一切西方先进技术
C.民众的愚昧和思想落后
D.封建专制统治与时代大潮间的巨大落差【版权所有:21教育】
3. 分清“史实”与“观点”是学习历史的基本能力之一,以下表述属于“观点”的是( )
A.19世纪中后期,西方发明的火车传入中国
B.19世纪70年代后,中国开始架设有线电报
C.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颁布了剪辫、易服和禁止缠足等法令
D.火车的出现改变了人类出行的方式,促进了商品的流通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4. 如图是清末河北邢台火车站人们乘坐蒸汽火车的的场景,当时的报纸写到:“乘车者面带喜色,旁观者亦皆喝彩。”这反映出( )
A.图中的交通下具从根本上改变了当时人们的出行方式
B.人们对新的交通下具火车有敌视态度
C.中国社会具备接纳新事物的能力
D.工业文明对当时的中国社会进行了彻底的改变
5. 1898年,慈禧太后坐了一次汽车之后,就下令不再坐汽车了,因为汽车的司机不跪且坐,而且居然坐在太后的前面.这一现象反映了( )
A.慈禧厉行节约 B.封建观念阻碍近代化
C.汽车售价昂贵 D.中国不需要汽车
6. 李兴生活在20世纪20年代的上海,他的生活中可能有( )
A.①②③④ B.①② C.③④ D.①②④
7. 19世纪80年代,一位住在天津的高官要与在上海的亲友取得联系,下列可以选择的最佳手段是
A.拍电报 B.写封书信 C.上网 D.移动电话【来源:21·世纪·教育·网】
8. 假如你生活在19世纪末,你的生活中会有下列哪些现象出现?
①用轮船经营航海业②在北京可以坐火车到张家口③用电报和上海的朋友联系④中国有了近代第一支海军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来源:21cnj*y.co*m】
9. 79年,唐廷枢提议修建唐胥铁路。……“行车未久,言官(御史)复连奏弹劾,谓机车直驶,震动东陵(清朝皇陵),且喷出黑烟有伤禾稼。”在这种情况下,慈禧降旨禁止机车行驶。……小火车被禁驶后,用骡马拉的运煤大车再次行驶于唐胥铁路的轨道上。这一现象说明( )
A.封建传统思想是近代化的一大阻力 B.铁路在当时的中国有百害而无一利
C.清政府对铁路完全是排斥否定态度 D.火车机车污染严重遭到统治者反对
10. 下列哪一社会现象,在当时的中国不可能出现
A.张某阅读《申报》,知道了《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悲愤万分
B.刘某沿着中国人自己设计修建的第一条铁路干线,坐火车到北京参加科举考试
C.甲午中日战争期间,清军通过电报传递军情
D.1913年的南京街头,一对久别重逢的老朋友热烈握手21*cnjy*com
11. 下面两幅图片反映了中国近代哪一方面的变化( )
A.交通 B.通信 C.文化 D.社会习俗
12. 在近代,随着国门被打开,许多外国人来到中国,目睹了中国社会的变迁,他们可能看到的情况有( )m
①坐轮船出国留学
②陪朋友看电影
③在家看电视
④西装革履的男子在吃西餐
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13. 近代中国,海禁大开。外来事物从四面八方涌入中国,逐渐改变了人们的社会生活。下列事项不可能出现在20世纪20年代初北京居民日常生活中的是( )
A.出行可以乘坐火车 B.用电报和亲友联系
C.可以看到无声电影 D.可以用上詹天佑研制的纯碱21·cn·jy·com
14. 洋务运动期间修筑了当时中国最长的一条铁路,这条铁路是( )
A.京张铁路 B.唐胥铁路 C.沪杭铁路 D.京九铁路21·世纪*教育网
15. 中国出现的第一条正式投入运营的铁路是( )
A.粤汉铁路 B.淞沪铁路 C.滇越铁路 D.平汉铁路www-2-1-cnjy-com
二、材料解析题
1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见图。
材料二经过30年和平发展的自强运动,到1900年庚子国变前夕,大清朝的国民生产总值占全世界的6.8%。先辈们用短短30年的时间走完资本主义国家一百多年才走完的路,这是一个令世人感叹、世界瞩目的成就。
——摘自向锐《西风渐进七十年》
材料三 十九世纪末,当全世界文明国都在广泛运用蒸汽机带来的福利时,东方大国却堂堂登场了在铁轨上奔驰的“铁路马车”,用马匹做动力取代蒸汽机车牵引的闹剧。
——宗泽来《清日战争(1894—1895)》
李鸿章记录:“进口新式150马力的轮船,只要十几万两银子,江南制造局制造的旧式50马力轮船,仅工本费和薪金就要30万两银子。”
张之洞调查发现:“江南局积弊,在于换一总办即添用心腹三四十名,陈陈相因,有增无减。”
——摘自赵福帅《江南制造总局仿制末路》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国近代交通运输史上的两个“第一”的史实。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60~90年代中国取得“令世人感叹、世界瞩目的成就”的主要原因。【出处:21教育名师】
(3)根据材料一、二、三,分析洋务运动的影响。
17. 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折射出社会进步和近代化的进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阅读《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迁简表》
鸦片战争前 鸦片战争后的新变化
长袍马褂 中山装、西装等
中餐 西餐
马车、轿子 人力车、火车、电车、汽车等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自由恋爱、新式婚礼
材料二:在北京以及各省省会城市,出现了所谓“四合院欧化”,即在保留传统四合院的基本格局上搞点洋化:简单的装扇玻璃窗代替格子糊纸绢,复杂的搞点外国式柱子……如此,既存四合院之传统格局,又吸收西式房屋之优点情调。可谓中西合璧、相得益彰。
——摘选自《图说中国百年社会生活变迁》
(1)根据以上材料,概括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生活发生的变化。(至少三点)
(2)根据材料二,概括社会生活变化的特点。并分析导致变化的外部因素。
(3)19世纪末,大众传媒发展迅速,报纸和文化出版机构相继出现。分别写出中国近代第一份商业性报纸和以编印新式教科书为主的出版机构。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4)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归纳近代社会生活变迁对中国社会的积极影响。
18. 在以“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为主题的研究性学习活动中,小明同学对陆路交通工具变迁情有独钟,将从学校图书馆和网上收集到的图片与资料与大家共享。
材料一
图1轿子 图2马车 图3汽车 图4火车
材料二一些闭塞的地区因铁路而活跃,一些古老的城镇因铁路而面目一新。铁路在畅通经济、带动繁荣的同时还意味着信息的流通、知识技术的传播……这一切,无疑都有助于打破中国传统社会“自给自足的惰性”,推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21教育网
——周积明《最初的纪元》
(1)小明同学在研究性学习中采用什么有效的方法?你对此还有什么好的建议?
(2)观察材料一,与传统交通工具相比,近代新式交通工具有什么进步之处?
(3)根据材料二,归纳新式交通工具的出现对中国社会产生的积极影响。
《生活中的变化》试卷答案
1.D 2.D 3.D 4.C 5.B 6.D 7.A 8.B 9.A 10.B 11.A 12.B 13.D 14.B 15.B
16. (1)史实1:第一条铁路“唐胥铁路”;史实2:第一台蒸汽机车。
(2)主要原因:开展洋务运动,引进西方技术。
(3)影响:洋务运动创办了中国第一批近代工业,推动了中国近代经济的较快发展;但是,统治者思想上保守愚昧,洋务企业所需成本高,管理制度(或政治)腐败。因此,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道路。 2-1-c-n-j-y
17. (1)服饰、饮食、交通、婚姻礼俗等。
(2)特点:中西合壁,相得益彰;既保存传统,又吸收西方优点。外部因素:受西方外来因素的影响。
(3)报纸:《申报》;出版机构:商务印书馆。
(4)积极影响:丰富了中国人的物质生活;改变了人们思想文化观念和生活方式;有利于传播知识,开启民智;有利于中国社会进步和近代化进程等。 2·1·c·n·j·y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